1974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部队关心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一个典型
——沈阳部队某部四连的调查报告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地党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做了大量工作。沈阳部队某部四连是部队关心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一个典型。四连同志发扬我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把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件大事来抓,协助地方党组织和贫下中农,从政治思想、生产生活和军事训练等方面,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他们的经验,可供各地部队同志参考。
——编 者
驻守在黄海前哨的沈阳部队某部四连党支部,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促进派。早在一九七二年,他们就主动与驻地郭家沟大队党支部联系,积极协助他们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四连党支部象关心战士那样关心下乡知识青年,经常组织干部、战士和下乡知识青年同学习、同批判、同训练。在贫下中农和解放军的关怀教育下,郭家沟大队的下乡知识青年能文能武,茁壮成长。四连指战员通过做群众工作,从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身上吸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有力地促进了连队建设。他们的实践,为部队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较好的经验,受到沈阳部队领导机关的表扬。
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四连做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开始,连队领导虽说也知道应该支持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但总觉得这是地方的事,与部队建设关系不大。个别同志还说:工作这么忙,抓好连队建设就行了,分外的事情有条件就做,没条件就算了。对这项工作认识不高,行动不自觉,经常是抓抓放放。
后来,他们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文件,特别是批林整风运动开始以后,四连党支部专门召开会议,重新系统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教导,联系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成长的生动事迹,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攻击和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反革命罪行,从路线斗争的高度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接着,四连党支部又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连队建设无关,还是关系重大;协助地方党组织做下乡知识青年工作是分外的事,还是分内的事”为题,进行了讨论。他们深刻认识到:我军不仅是一支保卫祖国的战斗队,也是一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队。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反修防修,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是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革命事业,它同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完全一致,与我军按照毛主席的建军路线建设部队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支持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协助地方党组织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是革命战士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认识提高以后,四连党支部作出决议,把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列入连队的议事日程,分工由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孟繁富具体负责。还明确提出,做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必须服从地方党组织的一元化领导,连队党支部要积极协助大队党支部,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听取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的意见和要求。既做到主动协助,又不包办代替;既关心青年点的建设,又注意促进连队的建设。经与大队党支部研究,四连派党支部书记孟繁富参加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兼任副组长。连队与青年点固定挂钩,长期联系,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四连党支部配合驻地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对下乡知识青年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在政治思想上热情关怀
几年来,四连同志坚持和下乡知识青年一起,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协助大队党支部,帮助下乡知识青年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规划,把每周星期四晚上作为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的时间。上级发给连队学习材料或连队买书刊,四连党支部都及时派人送一部分给青年点。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四连同志帮助青年点建立了理论学习小组,和知识青年共同学习,共同开展革命大批判。这个青年点的下乡知识青年,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还写了许多大字报和批判文章。他们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了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成为所在大队批林批孔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连同志十分重视协助驻地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对下乡知识青年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青年们树立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下乡知识青年关晶敏,一度不大愿意担任政治夜校的理论辅导员,怕被缠住身子,对以后进城有妨碍。四连党支部书记孟繁富知道以后,就找小关谈心,并组织青年点的同志反复学习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畅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意义,交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体会,批判“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孔孟之道,批判林彪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青年们还利用学习日,开展了“在农村干一辈子还是干一阵子?”的讨论,进一步认清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宽阔道路,前途光明,大有希望。关晶敏转变认识以后,表示不辜负贫下中农对自己的信任,愉快地担任了政治夜校的辅导员。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大家的好评。
二、在生产和生活上主动帮助
知识青年到农村后,开始不大会做饭,生活上缺乏长远安排,碰到不少困难。为了帮助知识青年学会管理生活,四连党支部派司务长带着炊事班的同志到青年点,教青年们做饭炒菜、料理生活,还给他们讲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次,司务长发现青年点炊事员小葛把芹菜叶扔掉了,就给小葛他们讲红军在长征途中吃草根、嚼树皮的故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今天生活好了,可决不能忘记过去,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从此,青年们注意勤俭节约,爱惜一粒米、一片菜叶,仅去年一年就节约粮食六百多斤。逢年过节四连改善伙食,总是想着下乡知识青年,帮助他们安排好节日生活。连队生产的蔬菜有富余,就给青年点送去一些。有些下乡知识青年不大会干农活,战士们就主动教他们。青年们感动地说:“四连同志样样都为我们想到了!”在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以及四连同志的帮助下,这里的知识青年个个是生产能手,大都学会了操持家务,蔬菜也基本上做到自给了。
三、在军事训练上积极带动
郭家沟地处海防前哨,四连同志认为,下乡知识青年是民兵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在军事训练上积极带动他们。四连党支部协助大队党支部,经常对知识青年进行战备教育。有个时期,一些知识青年有和平麻痹思想,四连党支部就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批判林彪投靠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反革命罪行,还带他们到老沙皇侵华的遗址开现场批判会,到旅顺监狱看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展览,使青年们认清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提高革命警惕,增强战备观念。四连同志还对知识青年进行一些必要的军事训练,使他们学会了队列,投弹,刺杀,打坦克,利用地形地物,从单兵到班的防御、进攻等军事科目,掌握了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机枪的射击要领。四连指战员和下乡知识青年同站一班岗,并肩守卫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
四连在协助驻地大队党支部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同时,虚心向地方党组织、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学习,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到郭家沟青年点进行座谈和调查,请知识青年到连队介绍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的体会和收获。四连的干部、战士学习知识青年坚持乡村、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斗争,自觉地同孔孟之道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争当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促进派。批林批孔运动中,四连干部、战士共写革命家信六百五十一封。这些信,有的热情支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的歌颂五·七道路,有的赞扬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教育革命和卫生革命的伟大成就。
郭家沟大队党支部举办的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政治夜校,与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联系密切,措施切实可行,内容丰富,搞得十分活跃。下乡知识青年在办政治夜校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四连党支部派出学习小组,学习他们举办政治夜校的经验。通过学习,四连自己的政治夜校也越办越好。四连去青年点做工作的干部和战士,还经常在班务会和全连军人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知识青年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的生动事迹,使全连干部、战士受到很大教育。同志们反映:“听了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课。”
最近,郭家沟大队党支部、四连党支部和下乡知识青年一起,回顾和总结了连队与青年点挂钩的经验。一致认为,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指示;有利于军民互帮互学,加速地方和部队的思想革命化建设。他们决心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连队与青年点挂钩的经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河北省广宗县槐窝生产大队的贫下中农,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这是贫农社员贾秀英教下乡女知识青年做针线活。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认真学习和推广株洲经验高
要县蚬岗公社做好准备迎接知识青年下乡
广东省高要县蚬岗公社党委发动群众,认真学习和推广株洲经验,为了热情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他们及早动手做好安置准备工作。
这个公社党委听到又有一批广州市知识青年将要来他们公社安家落户的喜讯,非常高兴,决心安置好这批新社员。他们反复学习《人民日报》发表的《一个很好的典型——株洲市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识青年到社队农、林、茶场的调查报告》和短评《大有希望的事业》,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必须象株洲市各级党组织那样,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热情支持这一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接着,公社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总结了过去安置和教育下乡知识青年的经验,检查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解决的办法。他们把安置好这批下乡知识青年,看作是搞好批林批孔的一个实际行动。
蚬岗公社党委主动和将要把子女送到他们公社安家落户的广州市荔湾区六个单位的领导加强联系,规划了六个生产大队作为安置点,实行机关(街道)与大队挂钩,由大队办下乡知识青年农、林、果场。目前,各个大队正在逐项落实办场的具体措施。六个大队分别推选了一些路线斗争觉悟高、作风好、政策观念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农、林、果场的领导和骨干。各个大队党支部都编了村史、家史、本大队两条路线斗争史,准备为下乡知识青年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全公社还为下乡知识青年修建了七十多间房子,准备了床铺,添置了农具。蚬岗二大队知识青年农场的贫下中农,为即将到场的下乡知识青年养了猪和塘鱼,并种了三亩多青菜。
前些日子,荔湾区有关单位的领导到蚬岗公社参观学习,看到公社党委和贫下中农这样热情地做好迎接下乡知识青年的准备工作,感动地说:把孩子送下乡来,我们真是一百个放心呀!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园艺场的土专家
——记南宁市下乡知识青年潘济宁
南宁市园艺场高坡分场的知识青年潘济宁,下乡五年多来,认真攻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虚心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了当地工人和贫下中农的赞扬。
一九六九年春,潘济宁满怀革命豪情,和战友们一起,来到了南宁市园艺场高坡分场安家落户。分场革委会给他们举办学习班,请老工人、老贫农给他们讲家史,讲园艺场的发展史,向他们介绍园艺场的远景规划。潘济宁受到深刻教育,他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生根、开花、结果。
当时,分场为了培养酒曲菌种,急需做一个保温箱。起初,工人叫潘济宁在木箱里安装两盏电灯,做个简易的。保温箱搞好后,他看到工人们要日夜轮流守着它调节温度,使箱内保持恒温,既辛苦又麻烦,便建议说:“买一个恒温箱吧!”工人们说:“买一个?一个恒温箱起码得花一千四百多元,那可不合我们园艺场自力更生、勤俭办场的老章程。”潘济宁联想起工人们手套破了自己补,箩筐坏了自己编,为革命节约每一分钱的精神,深受教育,他提出自己动手试制一个土恒温箱。
潘济宁的想法得到了分场党组织的支持。他利用工余时间,刻苦钻研各种有关资料,经过十多次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结果只花五元多钱,就用半导体元件做成了误差只有正负一度的恒温箱,为园艺场节约了一千多元的开支。
高坡分场地势高,水源缺。职工们的生活用水,全靠到山脚下的一口水井提水来解决。每天天没亮,井边就响起了吊桶打水的声音;中午收工,工人们身上汗水未干,就围在井边提水;夜深了,仍然有人在井边排队等水。潘济宁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不安。他恨不得一下子砸开地层,让地里喷出清泉,把工人们从井边解放出来。
不久,场里买来了抽水机和水管,并且把安装任务交给了潘济宁。潘济宁和工人一起日夜苦战,不几天就安装好了抽水机,还把水管接到了工人宿舍门前。当工人们打开水龙头,用上白花花的自来水时,个个笑逐颜开。
可是,抽水机开不到半个钟头,井水就被抽干了。只好关闸停机,等井水积多了再开机。这样,每天要开关几十次,还要派一个人专门看管。潘济宁想:“工人们为了改变高坡的面貌,正在深入学大寨,努力战天斗地,现在看抽水机就占用了一个劳动力,这怎么行?”
他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找资料,走访有经验的老工人,根据浮球随液面升降可以自动控制开关的原理,做成了一个抽水自动开关。几年来,潘济宁除了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外,还结合园艺场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发奋学习,钻研了有关木工、电工、车工、钳工、机修、农业机械、自动化仪表、半导体器件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七十多本。他曾利用节、假日到过机械、化工、电业、科研、食品等部门的二十多个单位,向有经验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在学习和劳动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农场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干什么。在广播室,有他亲手安装的广播自动开关和修好的电视机;在电锯棚,有他大胆改革的启动器,自造的土电焊机和仿造的木料截边机;在柑油厂,有他革新的压果机;在养猪场,有他装配的切蔓机;在工具房,有他修复的水泵、喷雾器和喷粉器;在碾米房,有他安装的碾米机……。工人们称赞他是一个难不住的多面手,土专家。
潘济宁不仅把心扑在集体上,还把关心群众的生活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分内事。平时,不管是阿婆的老花眼镜腿断了,还是小朋友的塑料鞋破了,不管是东家的闹钟不走了,还是西家的收音机不响了,不管是这户的自行车坏了,还是那户的电灯不亮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大家修理好。他还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帮助邻近公社生产队架设电线,安装电灯、碾米机、抽水机。贫下中农感动地说:“小潘做场里的工作就够累的了,还为我们操心,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青年!”
一九七三年,大学到园艺场招生来了。工人们都推荐潘济宁上大学,领导也动员他去报考。去,还是留?潘济宁的思想在激烈地斗争着。上大学,这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但一想到要离开几年来战斗过的地方,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工人,他又十分舍不得。于是,他向党支部表示:坚决留在园艺场和工人们一起战斗,把高坡建设得更加美好!
潘济宁主动要求留在园艺场,工人们都十分高兴,但一些抱着旧传统观念的人却为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而惋惜,有的人背后还讥笑他是个只看见小天地的“井中之蛙”。潘济宁知道后理直气壮地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革命青年志在广阔天地干革命,只有那种打着小算盘,盯着个人小天地不放的人,才是真正的‘井中之蛙’!”
高坡分场满山遍野的菠萝苗和柑橙树,在园艺工人的精心培育下,枝叶繁茂,结果累累。潘济宁这棵沐浴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的幼苗,在党组织的培养和老工人的再教育下,正在茁壮成长。去年,他被评为园艺场的先进生产者,最近又连续被选为南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积极分子。
现在,潘济宁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正在积极地投入批林批孔斗争,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用自己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的事实,有力地批驳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大肆诬蔑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什么“变相劳改”的反动谬论,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金光大道,阔步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