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来自山村的东风
——解放军空军某部导航连学人民的事迹
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导航连,驻在雁北地区的一个山沟里。两年来,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教导,大借人民群众的东风,促进了连队建设。西福田村一堂课
一九七二年春节刚过,导航连进行形势教育。为了使干部、战士认清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农村出现的大好形势,党支部带领全连指战员来到驻地附近的西福田大队。
阳光下,还带着节日气氛的西福田,显得生气勃勃:雪白的墙,红窗花,房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火红的辣椒,门框上贴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春联;向阳的房前,白发的老人在谈论着幸福的晚年,天真活泼、满身出新的娃娃们,在追逐玩耍;大队部门口的黑板上,写着“农业学大寨,夺取大丰收”的规划……。
在大队部的院子里,导航连的同志们在听大队干部介绍。党支部副书记彭成说,经过文化大革命,西福田村的贫下中农为革命大干,苦干,粮食连年丰收:一九六六年全大队总产量三十五万斤,一九六九年四十八万斤,一九七○年五十八万斤,一九七一年虽然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但还是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公共积累逐年增多,现在,全大队骡马牛羊成群,还有了拖拉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社员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贫下中农都说,咱们西福田,真的“福”起来了。“这话一点也不假。”老支书孙田接过彭成的话说:“新旧社会两重天啊!这个村本叫‘西府田’,穷人盼幸福,给它改了个吉祥的名字叫‘西福田’。名字改了,可旧世道不变,那有穷人的福哪!毛主席来了幸福来,家家才过上了好日子……”老支书挥挥手说:“百闻不如一见,你们亲眼看看,比我们说更实在。”
干部战士走访了贫下中农。大家看到:这两年,全村盖了六十多间新瓦房。社员家里的堂柜上放着闹钟、热水瓶;炕上铺着毛毡,叠放着花被;不少户还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贫农孙大爷激动地说:“共产党领导好!毛主席领导好!文化大革命搞得好!”一席话,说到大家的心里去了。
西福田一堂课,使全连指战员受到生动的教育。大家说,林彪胡说什么“农民缺吃少穿”、“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完全是恶毒攻击。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形势大好,越来越好。
两年来,导航连结合批林整风,六次请贫下中农讲家史、村史,上阶级教育课,四次派干部战士到农村作社会调查,有力地促进了连队批林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虚心向地方干部学习
一天,导航连定向台长范振琢,从连部开会回来,路上遇上了东关大队治保主任靳全胜。老靳关切地问范台长:“最近你的工作怎么样啦,小曹也进步了吧?”范台长回答说:“你上次谈话之后,我心里明亮多了,小曹也有很大转变。我正想找你再谈谈。”
那是一个月以前的事。范振琢提干不久,就被调到定向台。他发现战士小曹因调动工作,思想不太安定,心里很着急。但是,几次帮助,小曹转变不大。正在这时,老靳护秋路过定向台,范台长主动向他谈了这个情况,请他当“参谋”。
老靳说:“做思想工作不仅要细心,还要耐心。”
“不知为啥,一遇到问题我就着急。”
“以前,我也有这个毛病。后来认识到,做人的工作同侍弄庄稼一样,只能摸清脾气,精心培育。恨铁不成钢可以,但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小曹是工人阶级的好苗苗,只要我们耐心帮助,就能使他成长起来。”
打那以后,范台长多次找小曹谈心,耐心地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小曹在台长诚心、热情的帮助下,认真地作了自我批评。从此,他甩掉思想包袱,积极工作,同志们都说,小曹变了。
导航连的干部,抓住一切机会向地方干部学习。两年来,他们先后四次到西福田大队党支部求教。
一次,连长严海燕和副连长刘景海,为搞副业生产的事,闹了矛盾,思想上结下了疙瘩。指导员张志录听说西福田大队党支部团结搞的很好,就建议大家登门请教。在西福田的大队部里,张指导员说明了来意之后,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就热情地介绍了他们搞好团结的情况。最后,老支书说:“要搞好‘班子’团结,关键是按毛主席提出的‘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三条基本原则办事。矛盾总是有的,遇事多商量,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能很好地解决。”
西福田大队党支部搞好团结的事迹,使大家深受教育。支委会上,严海燕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刘景海也激动地说:“上次连长对我的批评是对的。买猪的事,我只考虑到改善伙食,但没和大家商量,更没经党支部批准。平时,有些工作和连长商量的也少。希望连长以后多帮助我,咱们齐心协力搞好连队建设。”疙瘩解开了,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受到干部、战士的称赞。接过贫下中农的传家宝
导航连的战士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为了使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党支部十分注意引导他们以贫下中农为榜样,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连队俱乐部里,支角大队的老贫农、老党员,向导航连的指战员讲过抗日战争的斗争生活。在风沙狂作、寒气凛凛的田间,导航连的同志们,亲眼看到西福田大队贫下中农为革命大干、苦干,艰苦奋斗学大寨的动人场面。一天中午,战士曹先浩帮助一位修路的老大爷热饭,当他正要把一块锅巴扔掉时,大爷连忙接过来,说:“丰收了,日子富了,不要忘了节约。”这件事,战士们也记在心上。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一言一行,教育着导航连的干部和战士。
连里为了搞好农副业生产,发动群众积肥捡粪。在上海市长大的战士侯海利,感到解放军捡粪有点不大象样,拾粪顺着山沟走,结果都是空着粪筐回来。经过向贫下中农学习,现在的小侯变啦:劳动中,他挑脏活、累活干;背筐拾粪,偏往大道行。一次,连里让他搬运大粪,正是数九寒天,粪冻得象石头一样硬,一镐下去四处乱迸,打在身上、脸上,小侯全然不顾。同志们称赞他,他说应该称赞贫下中农,是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了我。
在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全连干部、战士自己动手,在乱石滩上开荒造田。两年来,他们生产玉米两千一百多斤,土豆一万两千多斤,蔬菜三万一千多斤;养猪十头、鸡五十多只。大家还自觉地节约粮食,节约煤炭。近距导航台在半年时间里,平均每个战士拣煤核一百多斤。现在,导航连的粮、煤、钱都有节余,伙食越办越好。
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导航连已经开花结果了!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广州部队某部一连指战员,坚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图为他们在劳动中请地方干部介绍抓大事的经验。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大庆工人师傅的鼓舞
星期天,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一营营部的球场上、俱乐部里,战士们正在热热闹闹地游戏。通信班长吕景华,却独自伏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写信。有个战士进屋想拉他出去打球,但一看见信封上写着寄往大庆油田的地址,心想:“班长在向大庆油田的老师汇报情况呢!”于是,悄悄地走开了。
吕班长的老师,是大庆油田井下指挥部防腐车间的老工人宋志国。四年前,吕景华在大庆油田支左时,在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上,同宋师傅相识了。那时,小吕刚入伍不久,对部队艰苦紧张的生活还有些不习惯,交谈中不知不觉就把这种思想情绪流露出来了。细心的宋师傅把这事挂在了心上。会后,他一连几次来到部队驻地,找小吕谈心,给小吕讲大庆工人阶级在荒原上艰苦创业的故事,讲年轻一代肩上的重担,使小吕深受教育。打这以后,小吕经常找宋师傅请教,虚心向他学习,思想进步很快。后来,部队离开了大庆,小吕也依依不舍地向宋师傅告别了。
人离开了油田,心总想念着大庆。小吕回到营房后,便经常把自己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及时写信告诉宋师傅;宋师傅也经常把他们车间和整个大庆油田的大好形势和新人新事,介绍给小吕,并针对小吕的思想问题给以热情的帮助,四年来,两个人来往书信四十多封。小吕从这些来自大庆的信中,不断汲取营养,增添力量。
去年春天,小吕到教导队学步兵技术。他是通信兵,对步兵技术学起来很吃力,尤其是机枪射击技术,成了小吕的难点,尽管他下了不少功夫,打靶时,还是吃了“烧饼”。小吕有些泄气了。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大庆的宋师傅给小吕来信啦!小吕拆开信一看,顿时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宋师傅在信中说:你能参加教导队,这是党对你的关怀。希望你努力学好政治,练好杀敌本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训练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困难在胆小鬼面前是铜墙铁壁,在革命战士面前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接着,又讲了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奋战两个月,攻下了提高防腐料质量的难关。
宋师傅的信,象一场及时雨,浇在小吕的心田。从此,小吕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时时记住大庆工人在困难面前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苦练杀敌本领。早晨,小吕走上训练场,上单杠、托砖头,锻炼臂力;正课训练时,他趴下去瞄准,一练就是老半天,连休息也忘了。两只胳膊肘磨破了皮,流了血,但小吕根本不理睬它,就连每天午睡时间,小吕也抓紧工夫练习。苦练出硬功,考核时,小吕的十三发子弹,命中了九十六环,获得了优异成绩。同志们为小吕高兴。小吕心里也乐滋滋的,赶忙给宋师傅写了封告捷信。
不久,宋师傅给小吕来信啦。在信里,宋师傅也向小吕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大庆油田广大职工在批林整风中,不断树立继续革命的思想,最近,油田又开发和建设了一个新油区。广大职工发扬当年大庆会战的革命传统,纷纷到艰苦的新油区去。宋师傅在信的最后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要不断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未来。我们要象登山运动员那样,把脚印留在后面,不断向顶峰攀登!”读着这充满革命深情的话语,小吕的心情很不平静。原来,宋师傅从小吕来信的字里行间,发现他有些自满的苗头,便立即写信给小吕,给他下“毛毛雨”。
小吕从宋师傅的来信中看到了大庆工人阶级在成绩面前永不停步的革命胸怀,也看到了自己在芝麻点大的成绩面前就沾沾自喜的自满情绪。打这以后,小吕练兵的劲头更足了。他还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训练。他想,自己白天打枪打得准,夜间打行不行?晴天打得准,雨天、刮风天打行不行?平原上能打,在山地、丘陵打行不行?……小吕一连给自己提了十几个行不行,这样,越提问题越多,越检查越感到自己差得远,小吕决心更上一层楼。他开始攻夜间射击这个难关了。漆黑的夜里,闪光器忽闪忽闪的,开始,小吕端着枪,连枪的缺口准星都找不到。但小吕沉住气,在教员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细心体会着夜间射击的规律。夏天的夜晚,气候闷热,地上潮湿,成群的蚊子直往脸上扑,但小吕不顾这些,两只眼睛死死盯住前方的闪光器。雨天的夜晚,不能到外面去训练,小吕就打开窗户,对着马路上模模糊糊的路灯练习瞄准。刻苦的练习,使小吕掌握了一手夜间射击的硬功夫。教导队三次夜间实弹射击,小吕三次都是五发五中。在这个基础上,小吕又给自己提出了首发快速命中的问题。经过一番苦练,小吕的首发快速命中率比原先提高了一倍,做到灯亮枪响,枪响靶落。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栗子的“旅行”
初冬的一天,安徽泾县黄村公社望城生产队贫农社员黄梓林大伯,听说有人给他寄来包裹,不觉一怔:是谁给我寄东西来了?等到他拿到邮包一看,又不禁一个劲地赞叹:“真是毛主席的好战士!”
还是去年八月下旬,济南部队某部五连九班,执行任务来到了黄村,住在黄梓林大伯的家里。黄大伯看到这些生龙活虎般的小伙子,打心里高兴。他经常望着门前的一棵老栗树,琢磨着:等栗子成熟了,得先请战士们尝一尝。
看到这棵老栗树,黄大伯总忘不了它的来历。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天,新四军打从黄村经过,某部四班就住在黄大伯家里。战士们每天给黄大伯又是挑水,又是扫地,还亲手给他栽了这棵栗树。一年一年过去了,小树长大了,结果了。每当栗子成熟的时节,黄大伯便自然地想起了栽种栗树的新四军战士。如今,子弟兵又来到了家里,黄大伯怎能不高兴呢。
可是,没到栗子成熟,九班便离开了黄村。
战士们走后,黄大伯的心一直都在惦念着他们,打听他们的地址。一天,九班来信了!黄大伯喜出望外,他赶忙把准备好了的四斤栗子邮给九班。但是,当栗子寄到宣城县山后生产队时,部队已经走了。
山后生产队队长捧着沉甸甸的邮包沉思起来:部队走后不明去向,怎么个寄法?有的社员告诉他,能不能问一问邮电所的同志,或许能打听到。王队长一听,没顾得上吃晚饭,就急匆匆地跑到公社邮电所。值班员老赵听后也很着急,马上向县邮电局反映了这个情况。后来,经过各地邮电局同志的多方查询,邮包终于转到了部队。
九班战士捧着这包不平常的栗子,激动地说:“邮包寄来的与其说是栗子,还不如说是人民群众热爱子弟兵的一片心意。”栗子该不该收?全班同志重温了毛主席关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教导,回顾了我军遵纪爱民,秋毫无犯的光荣传统,一致认为:栗子应该如数寄回。于是,九班同志立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连同四斤栗子,一齐寄给了黄大伯。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六个小时里……
隆冬的一天清早,寒风卷着雪花吼叫着……。
人民解放军十三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顶风冒雪,野营训练来到山东省菏泽县定陶大队。大家刚一进村,通讯员就马上传达了上级的命令:“休息六个小时,部队继续前进。”
医护人员们一放下背包,又背起卫生包:她们要抓紧这六个小时,好好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为贫下中农服务。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学习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搜集群众中的中医土方。
护士宋洁,刚刚从刘大婶家出来,又被赤脚医生领进了贫农周大娘的家里。小宋象亲闺女一样来到大娘的身边,关切地问起大娘的病来。
大娘的右手瘫痪五六年了,别说下地干活,就连洗脸、吃饭也要人服侍。虽然去大小医院看过,也吃过不少药,但总是不见好转。
病在大娘的身上,疼在子弟兵的心里。小宋想,我是人民的女儿,一定要为大娘解除疾苦。小宋根据以往治疗偏瘫的经验,手持银针,准备给大娘针灸。周大娘一见,脸上不禁露出了害怕的神情。为了解除大娘的顾虑,小宋一边耐心向大娘解释,一边把闪闪的银针扎在自己身上。小宋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周大娘,她伸出了右手,说:“孩子,你扎吧!”
一针,两针,三针……;大幅度的捻转,强刺激,使大娘瘫痪的胳膊有了轻松的感觉。当小宋熟练地取下银针后,大娘的右手可以拿一点小东西了。良好的开端,使宋洁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想,照这样治下去,要不了一个月,大娘的胳膊就能治好。可是,部队马上就要出发,怎么办呢?心情焦急的小宋,用手擦了擦额上渗出的汗珠,一抬头,看到了身边的赤脚医生小张和大娘的女儿周花,心里蓦地亮堂起来:如果抓紧时间教会她俩,大娘的病不就能治好了吗?!
屋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屋子里的小宋心里却象有团火。她手持闪闪发光的银针,一边讲,一边在自己身上作示范。小张和周花细心地听,认真地学。为了使她俩学得更好,小宋又伸出了自己的胳膊,让她们练习。胳膊扎红了,小宋不叫痛;皮肤扎破了,小宋不管它。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实践,反复体会,小张和周花终于比较准确地掌握了治疗偏瘫的几个主要穴位。
部队离开定陶大队还不到一个月,周大娘的瘫痪病就治好了。周大娘热泪盈眶,万分感激地举起瘫痪了五六年的右手,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一根特号针
一天,沈阳部队某部一炮连八班副班长于宝石,收到了家里的来信,随信还寄来了一根特号针。小于见同志们感到奇怪,就讲起了事情的来历。
那是几天以前,于宝石在房东张大娘那里借了一根特号针补鞋。可是,没等鞋补完,针就断了。小于丢下鞋子,急忙跑到附近大队的供销店去买针,可偏偏没有特号针。他又托人代买,也没有买到。怎么办呢?小于想,或许家乡有特号针,于是就特意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小于的妈妈接到儿子的信后,立即买了一根特号针,邮了来。
小于拿着妈妈刚刚寄来的特号针,赶忙找到张大娘说明了情况,又再三解释:“大娘,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毛主席为我们制定的纪律。”张大娘听了,非常感动,说:“毛主席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战士呀!”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共同学习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