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先进单位如何学好大寨
——平顺县西沟大队的调查
先进单位如何学好大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调查了李顺达、申纪兰同志领导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公社西沟大队。这个大队学大寨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昔日山光岭秃,如今一万二千亩松柏林布满山坡,四百多亩苹果园连沟接凹。过去,几条大沟里,一到汛期,洪水泛滥,如今建成了五座水库和总长二十五里的盘山渠道,使水害变成了水利。乱石滚滚的八里河滩,如今筑起了六千米顺水大坝,保护着五百亩良田。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学大寨前,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只有四百多斤,总产六十三万斤。一九七○年以来,粮食亩产连续四年超千斤,粮食总产提高了一倍,林、牧、副各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总收入翻了两番。一九七○年以前,西沟大队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五、六万斤,近四年来每年都在三十万斤以上。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都有了提高。
成绩大了,还要一分为二
西沟大队是全国有名的先进单位。早在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亲笔加了按语,表彰西沟在“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多年来,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建设山区,取得很大成绩。
成绩大了,还要不要对自己一分为二?这是西沟大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西沟的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响应。李顺达、申纪兰带领干部社员代表到大寨参观学习,大队党总支发动大家对照大寨找差距。可是,有的人听不进去,认为自己是个老先进单位,有自己的先进经验。
党总支的同志认识到,在成绩面前还要不要对自己一分为二,这是坚持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事物的大问题,也是西沟大队能不能继续前进的关键。他们引导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教导,再次组织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以及社员代表到大寨参观学习。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看大寨,比自己,查思想,批判了对自己肯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懂得了西沟大队要争取先进更先进,就得不断找差距,虚心学大寨,继续革命永向前。经过认真学习、讨论,大家的认识提高了。老干部张新才说:“咱们西沟的成绩再大,也不能说没有缺点了。咱们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差的一面;只有步步找差距,才能天天向前进。”
党总支提出了“反骄破满学大寨,继续革命永向前”的口号,并且跟大寨比,找出了当时西沟大队的三条主要差距: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大寨抓得紧,二是共产主义风格没有大寨高,三是土地的基本建设不如大寨那样好。这以后,大队党总支每逢总结一次经验,就克服一次自满思想,找一次差距,做到经常一分为二看自己,继续革命不停步。
产量高了,还要抓两条道路斗争
西沟学大寨迈出了新步伐,生产持续上升。这时,还要不要狠抓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呢?他们从第五生产队由先进变后进的教训中,进一步看清了这个问题。
第五生产队,过去样样工作走在前头;后来却一度成了“拉腿队”。党总支的主要负责同志深入这个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五队所以由先进变落后,是因为有些队干部对党的基本路线理解不深,以为五队群众觉悟高,工作基础好,不抓阶级斗争,也能把工作搞好。有的甚至说:“我们队里一无地主,二无富农,都是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的贫下中农,现在还有啥阶级斗争?”结果,一个坏分子乘机拉拢腐蚀干部,破坏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队党总支组织五队的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狠批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揭发和斗争了那个坏分子,端正了方向道路,革命和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
党总支从分析和解决第五生产队的问题入手,对全大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他们发现,第五生产队干部的那种错误思想,其他队的一些干部也有,抓生产多,抓阶级斗争少,学大寨学不到根本上。于是党总支组织全大队干部和群众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讨论五队的问题,摆本大队阶级斗争的表现。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讨论,干部和群众明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不仅存在于一般队和后进队,同样也存在于先进队。
一九七一年秋,就有过这样一个例子:第十生产队的粮食亩产量在全大队最高,有的干部主张把它排在光荣榜上第一名。可是,有的干部不同意,认为十队的产量虽然高,但是没有按国家计划种植,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倾向的表现。大队党总支立即引导大家进一步展开辩论:产量高了,是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道路就一定对头?通过辩论,进一步肃清了刘少奇所鼓吹的“唯生产力论”的影响,使大家认识到:由于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只有不断地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才能保证集体经济永远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单纯从产量高低来看问题,是错误的。对那种认为以增加集体收入为名搞外财,不是资本主义倾向的错误论调,大家也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绝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方向去抓钱抓收入。
党总支还引导大家具体分析了两条道路斗争在西沟大队所表现出来的几个特点:一,由于群众觉悟的提高,阶级敌人更多地采用拉拢腐蚀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在党内和革命队伍里寻找代理人。二,利用有些干部骄傲自满的弱点,采用捧场等手段,乘机进攻。三,利用一些人的私有观念和旧的思想意识,散布封、资、修的黑货,腐蚀人们的思想。四,打着“为集体”的旗号,诱使人们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生活富裕了,还要艰苦奋斗
西沟人民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随着集体经济的大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前是糠菜半年粮,现在是家家有余粮;解放前是单套棉,棉拆单,冬夏一套破衣衫,现在是冬有棉,夏有单,人人都有新衣穿;解放前是冷土炕上铺破席,全家一套破被褥,现在是有毡有毯新被褥。劳动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过去是一条扁担一张锄,老牛拉犁毛驴驮,现在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实现了机耕,运输、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这不是一般的生活小事,而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去冬,大队党总支为彻底改变西沟面貌,计划在三条主沟再兴建三座水库,可是有些人却说什么:
“条件改变得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这样干?”党总支分析了这种思想根源,认为这是一种怕艰苦的表现。于是,党总支组织干部和群众一面到大寨参观,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一面讨论“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大家学大寨,想自己,进一步认识到:有的人过去艰苦奋斗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而只是为了自己生活富裕;现在生活变好了,就认为该舒舒服服过日子了。这是半截子革命思想。李顺达启发大家说:“社会主义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不能光想着一村一社,要时刻想到国家建设,支援世界革命,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样,我们就能够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革命到底!”
为了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大队党总支制订了几项基本制度:一,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大干苦干。二,坚持执行勤俭办社的方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三,坚持和发扬大寨贫下中农“先治坡后治窝”的精神。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西沟大队广大干部和社员狠批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提高了坚持革命,坚持前进,坚持走大寨道路的自觉性。今年以来,虽然遭到前期严重干旱和后期严重洪灾的袭击,仍然夺得了丰收。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坚持抓路线 星子面貌变
江西省星子县背靠庐山,面临鄱阳湖。全县十五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红壤丘陵地区,易涝易旱,十年九灾,解放前粮食亩产只有二百多斤。解放后生产虽有所发展,但缺粮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中共星子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从一九七○年起,连续四年粮食亩产跨《纲要》,养猪事业大发展,实现了一人一头猪。一九七三年全县交售给国家商品粮二千多万斤。今年,战胜了暴雨灾害,又获得了丰收。
星子县面貌的改变,根本的一条是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
星子县开始学大寨时,从生产技术方面学得多,没有抓住根本,因此,面貌变化不大。一九七一年初,陈永贵同志在九江地区作的报告,对县委领导震动很大。他们联系本县实际,对照昔阳经验,找差距,查原因,开门整风,发动干部和群众对县委提意见。县委领导成员认识到,农业学大寨,根本在路线,关键在县委领导。农村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星子面貌。县委领导成员到温泉公社东山大队蹲点、调查,大讲党的基本路线,发动群众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上山砍柴的社员,放下砍柴刀,拿起开山锄;出外搞副业的社员,主动回来投入改天换地的战斗。由于主要劳力都投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只一年时间,就修起了四座水库,使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田实现了灌溉自流化,粮食亩产大幅度增长,每年给国家提供大批商品粮。
点上的经验,使县委进一步清醒了头脑,更加坚定了狠抓方向道路问题的决心。县委发动全县群众大张旗鼓地严厉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狠批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广大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阵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农业学大寨运动出现了新局面。
过去,这个县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区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高处是望天丘,低处是水淹田。一九七○年底,县委领导成员怀着重新安排星子山河的雄心壮志,跋山涉水,对九个公社、四十多个大队的水利情况作了调查。旱季,他们登上庐山半山腰,勘定水源;雨季,沿着港、渠察看洪水流向。经过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订出“上蓄、下堵、中导、北水南移、湖水高灌”的治水规划。广大干部、群众对这个规划积极支持,但是,有些人对这样大搞水利建设有顾虑,主张各队自己搞些小工程就可以了。县委经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在水利建设上是全面规划,大干快上,还是零打碎敲,小干慢来,这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克服小修小补的小农经济思想,才能改变全县的落后面貌。为了统一认识,县委组织全体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水利建设的一系列指示,并总结了花桥公社在水利建设上既组织大规模的协作,又认真执行政策的典型经验,使干部、群众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大搞水利建设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起来了。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县共建起大小水利工程四千多处,蓄水总量四千多万方,电力排灌站五十多座,沿山开挖渠道全长四百多公里。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一倍。
在兴修水利中,县委还抓紧改造低产田。全县有三万多亩分布在山垄的边远田产量较低,如何改造这些边远田?县委领导成员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了花桥公社无私大队第五生产队大办集体养猪场,沤制优质猪粪肥,当年亩产跨《纲要》的经验,号召全县人民在山垄垇尾办猪场,就地改造低产田。县委还认真落实了党的有关养猪的政策。现在,全县社社队队都办起了养猪场,使边远的山垄田普遍改变了低产面貌。横塘公社故里垄大队第四生产队,原来有一百多亩低产田,亩产只有四、五百斤。办起猪场以后,每亩增加八十多担猪栏肥,去年亩产超千斤。
当前,星子县人民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发展。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三条扁担
今年,湖北省应城县田店公社长李大队第四生产队的早稻总产量比去年增长很多。群众都说这个成绩,跟公社党委的三条扁担分不开。
去年,公社党委看到长李大队第四生产队生产长期上不去,连续“照顾”了三万斤化肥。公社党委以为这一下准没问题了。
化肥运到四队以后,大队有的干部和社员看着这么多的化肥,错误地想:“积肥要劳力,管肥要精力,还是买化肥最省力。”滋长了依靠上级调拨化肥的思想。结果,虽然施了三万斤化肥,却少积了五万多担土杂肥,秋收时只增产了一万八千斤粮食。
今年初春,公社党委联系实际深入批林批孔,认识到:干部蹲点挂空名,单纯着眼于物质照顾,忽视抓路线斗争,就会偏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使一些人滋长伸手向上、依靠外援的思想。于是,公社党委研究决定,由党委书记严占魁带领两个公社干部,一人带一条扁担到长李四队蹲点。三人下队以后,一面带领群众批林批孔,一面扁担不离肩,坚持带头劳动。干了几天,老严的腰又疼,背又胀,挑塘泥时脚又被蚌壳割伤了,可是他全然不顾,照样挑着塘泥跑在前面。
公社党委的优良作风,带动了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自觉拣挑重担,干在群众前面。一天清晨,北畈塘里薄冰满塘,正在抽水的抽水机莲蓬头突然被泥沙阻塞了。两个蹲点的干部急忙脱衣,准备跳下水去。谁知大队干部何立贞和生产队副队长李天胜,已经扑嗵一声抢先跳入水底,迅速排除了泥沙阻塞,使抽水机很快又抽起水来。社员群众看见这种行动,心情无比激动,干劲越来越大。大家为了增肥增产多贡献,一直坚持风雨雪天不停战,你追我赶比着干。就这样,全队男女老少大干了一个月,挖挑塘泥八万多担,解决了九十亩田的严重缺肥问题。紧接着,他们又带领群众精心管好绿肥,突击抢送了七万多担土杂肥、农家肥,改造了八十多亩冷浸田,扩大了早稻面积。今年第四生产队的早稻总产比去年增加了九万多斤。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书记的粪筐
提起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公社党委书记、壮族干部潘启隆的粪筐,这里的各族干部和社员群众,就会讲述许多老潘带领他们改变“人往石缝跑,猪粪满村头”的旧习惯的故事。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老潘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时,一次到丁洞大队蹲点。他发现这个大队没有积肥习惯,庄稼肥料少,禾苗长得不太好。老潘想:农业学大寨,不仅要和天斗,和地斗,和阶级敌人斗,和资本主义倾向斗,还要和旧的习惯势力斗。于是他到分销社买来一对粪筐,走到哪里,就捡粪到哪里,同时积极向干部、社员宣传积肥对粮食增产的重要意义。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很快改变了不积肥的旧习惯。
不久,老潘挑着那对粪筐,又来到弄敢生产队,他白天和治山治水专业队一起上山造地,晚上带领社员们挖粪坑。在他的带动下,全队男女老少,奋战一个多月,做到户户有粪坑,集体还建了猪羊场,修了牛栏,改变了过去水肥不上山的旧习惯。弄敢生产队大搞肥料基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公社的山山??,不到一年时间,全社就新建家庭粪坑和集体粪坑一千二百多个。由于大积农家肥,加上其他一些农田基本建设措施,全公社连续两年粮食亩产跨《纲要》。
去年,老潘担任了公社党委书记,担子比过去更重了。但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挑着那对粪筐捡粪积肥。贫下中农赞扬说:“书记挑粪筐,大伙齐心干,破除旧习惯,粮食堆成山。”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锁不住的老张
河北省武强县豆村公社党委书记张杰英自从担任公社党委书记以来,时刻遵照毛主席关于“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教导,深入基层,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两年来,平均每年在基层蹲点二百四十天,参加劳动二百天以上。
去年春播时,老张背上铺盖卷来到杨庄大队蹲点,住在杨大婶家里。这个大队村大人多,是全公社的老大难单位。老张来到这里以后,白天坚持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挨门串户和贫下中农谈心,找干部一块研究工作,既当领导,又当参谋,很快改变了杨庄大队的落后面貌。
一天下午下起了大雨。老张在公社开完会,已经四点多了。他披上雨衣,挽起裤腿,趟着泥水步行八里回到了杨庄。杨大婶一见,心疼地说:“天都快黑了,又下着雨,你还赶来干啥?”说着,找出几件衣裳要他换上。老张说:“大婶,社员们正趁雨栽树,我怎能在家歇着呢?趁着雨天把树栽完,天晴后好腾出劳力播种。”说完,转身冲入茫茫的烟雨中,直到天黑才回来。
晚上,杨大婶想:老张冒雨栽了半天树,晚上又开会,已经够累了,明天一早还得下地,这样下去,铁人也得磨去“半拉”。她跟杨大叔琢磨了半宿,想出一个妥善的法子。第二天鸡刚叫,杨大婶就起来悄悄地把老张的屋门上了锁,然后在窗根下听了一会儿,心里不由地一乐:“老张啊老张,劝你歇歇,你老当耳旁风,这回,看你的能耐!”老人家一边叨念着,又走到门前拽了拽锁,才放心地走了。谁知杨大婶刚走到地头,老张也拿着绳子追上来了。杨大婶不由得一愣,纳闷地问:“锁着门,你怎么出来的?”老张风趣地说:“锁着门,还有窗户哪!”说着,就跟社员一块拉起耧来。人们望着老张的背影,翘起大拇指赞扬地说:“锁上门,也锁不住老张参加劳动的热情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广东省南澳县委领导干部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指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了海岛的建设。这是县委副书记杨惠臣(中)在北角山工地上参加劳动。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