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实践的回答
——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公社培养青年干部的调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以来,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的教导,积极而慎重地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使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全公社十个大队中有八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是青年。全公社二十名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革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三十二岁。“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在批林整风、农业学大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2版()
专栏:

实践的回答
——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公社培养青年干部的调查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以来,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的教导,积极而慎重地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使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全公社十个大队中有八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是青年。全公社二十名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革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三十二岁。“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在批林整风、农业学大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年上马能开弓
“火石梁,火石梁,干圪梁上不打粮。”在全公社十个大队中,火石梁大队生产条件最赖。
公社建立以来,一任党支部书记六十多岁,二任党支部书记五十多岁。两任支书,有计谋,又辛苦,但因年老体弱,力不从心,加上一年接着一年的大旱,收成年年都不好。
这个大队有个年轻人,叫王光耀,是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共青团员。回乡以后,常常思谋着改变火石梁的事。一九七一年,他入了党,被选为副支书。
一九七二年,党员群众选举这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担任了支部书记。
听说要王光耀挑主要担子,有的人断定:“毛孩子,懂个啥?上了马也拉不开弓。”
本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光耀,听了人们的这些议论,也感到挑这担子力不胜任。
公社党委领导对他说:“大胆干吧,经验从实践中来,智慧从群众中来,只要善于学习,依靠群众,敢于创新,甭说火石梁能变过来,就是火焰山也过得去!”
王光耀上任以后,带头劳动,联系群众,虚心向老干部请教,在老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改变火石梁面貌的“诀窍”——“以水克火”。
王光耀逢人就问:“火石梁是不是过去就缺水?”
老年人告诉他:“村底下的杨家沟,早年间曾经有一股冒泉水。这些年来,由于连续大旱,泉不冒水了。”
王光耀喜出望外,领了人到沟底下去打井挖水。
水,终于被他们找出来了!
一冬一春,十五个劳力一鼓作气,打成一眼日积水三百多方的大口井。
这,就是王光耀出阵拉的第一弓。
去年,火石梁的社员们用这眼井里的水,保浇了沟里的坝地,使粮食亩产增长到九百斤,夺得了历史最高产量。火石梁的社员思想大解放,认识到火石梁能大变。
接着,王光耀又带领火石梁人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两个土山峁被他们修成层层梯田,山顶上的水库也即将完工。他们硬要让火石梁变成水浇梁!
如今,火石梁的社员们心悦诚服地说:“青年就是行,能上马,能出阵,也能拉弓。”
敢想敢干有朝气
青年王招才,敢想敢干,有时办事不免“越轨”。当组织上选拔他担任夏营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有一些同志担心他“捅漏子”。
后来,公社党委对王招才又作了进一步考察。在他担任民兵营长期间,虽然也有过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在更多的事情上,反映出这个年轻干部有朝气,斗争性强,有改变夏营面貌的雄心壮志。于是公社党委批准王招才担任夏营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王招才上任以后,夏营群众都积极支持。但有一些人还想看一看,外队也有人侧转耳朵听。
为了帮助青年干部工作,县委负责同志和公社党委的同志经常到夏营大队去指导,提高王招才抓大事的自觉性。在党的关怀培育下,王招才针对夏营大队后进的病根,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批林整风,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接着,王招才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发动群众,迅速掀起了“学大寨,赶昔阳,认真推广曲峪经验”的群众运动。王招才多次带领夏营大队的干部、社员,到本县的曲峪大队参观取经。曲峪大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兴旺景象,启发了王招才,在他的头脑中绘成了一幅夏营大队未来的建设蓝图。按照这幅蓝图,王招才带领夏营大队的干部、社员,以重新安排夏营河山的英雄气概,一鼓作气向曲峪大队猛追。
一九七一年,王招才和贫下中农一起大干苦干,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水地一百二十多亩。粮食总产量由一九七○年的五十五万斤猛增到七十三万九千斤。
一九七二年,新建水地四百亩。粮食总产上升到七十八万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九七三年,王招才带领干部、社员持续大干,又新建水地一百多亩。按照曲峪经验,山上挖了鱼鳞坑,植了木材树,实行滩、沟、坡、梁综合治理。在以粮为纲的同时,多种经营也逐步发展起来。
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王招才和他的“一班人”,三年抓大事,三年促大干,使夏营大队三年三大步,三年大变化。水地一变再变,产量一增再增。一九七三年,夏营大队的水地已发展到一千五百多亩,总产量达到九十五万斤。和三年前相比,增产百分之七十二。
夏营大队三年大变的实践,使五花城公社党委的同志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干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并没有什么可怕,在正确路线的引导下,这些缺点是可以避免或克服的。
“软班长”变“硬手”
这个公社堡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叫王悦,才二十六岁。在他的带领下,堡大队:
两年——新建水地平均每人一亩;
两年——植树造林平均每人一亩;
两年——粮食亩产达《纲要》,平均每人生产千斤粮;
两年——粮食总产由三十八万斤猛增到六十五万斤;
两年——把一个常吃供应的缺粮队,变成了能给国家提供十五万斤商品粮的先进队。
然而,两年前,人们还称王悦是个“软班长”。
当时的堡大队,是全县有名的“老大难”。支部书记王悦由于斗争经验少,领导能力弱,一时在堡大队踢打不开“拳势”,指挥不灵,失去信心,产生了撂挑子思想。有些人也趁势说:“堡大队那样的‘老大难’,没有一把有呵气的硬手不行,王悦这个‘软班长’,拿不起来。”主张另换“硬手”。
这种另换“硬手”的主张,使公社党委想到了堡大队的历史教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堡大队的支部书记先后换了六任,队长换得更多,真是所谓“一茬庄户,一茬干部”。为什么更换这么勤?难道这些干部都是“软干部”?不是,他们都是被群众推选出来的优秀分子。但是,由于那时的公社党委,只重视工作上的使用,没有从思想路线上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提高,他们工作一遇挫折,公社就另换“硬手”,换来换去,换不上一个“理想的”硬手,换不掉堡大队的后进面貌。
从历史经验教训和对王悦本人的分析中,公社党委深刻认识到,要造就干部,必须在培养、提高上下功夫,没有什么现成的“硬手”。只要耐心培养,“软手”也能变成“硬手”。
从此,公社党委帮助王悦在堡大队抓批林整风,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建设革命化、战斗化的领导班子,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结果,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刹住了资本主义的歪风,加强了党支部的一元化领导,在全大队出现了新的面貌。
在抓大事,促大干的实践过程中,堡大队后进变先进,王悦这个“软班长”也越炼越硬。
“好苗子”还需操心
沙坡子大队是这个公社学大寨、赶曲峪的先进单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邬良,是改天换地的带头人。为了改变沙坡子的面貌,邬良和阶级敌人斗,和大自然斗,推动了这个大队学大寨的群众运动。
沙坡子大队突飞猛进的变化,邬良的迅速成长,使公社党委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象邬良那样的好苗子,根本用不着咱操心,放心让他去干吧!”
就在这些干部“放心”的时候,沙坡子却出现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不少贫下中农社员对邬良有了意见,公认的“好苗子”居然脱离了一部分群众。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沙坡子大队的部分干部,在生产条件初步改变的情况下,滋长了埋头生产的倾向。邬良没有及时认识这种急于改变生产条件的倾向所掩盖的忽视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倾向,也只顾埋头生产。结果,思想斗争一放松,领导之间出现了不团结,干群关系也疏远了。
公社党委出于对年轻干部的爱护,决定让邬良到群众中去“洗一个温水澡”。公社党委组织党支部的全体成员,和全大队的十四个贫下中农,在一个多月内先后开了九个座谈会,让党支部,特别是邬良充分地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
贫下中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支部书记日夜为集体操劳,带领我们改变沙坡子面貌,家里的油瓶跌倒也顾不得扶一把,我们贫下中农需要这样的好干部,爱戴这样的好干部;但是,他在任务繁忙的情况下,放松了抓阶级斗争,抓路线教育。要不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啊!”
贫下中农一针见血的批评,使邬良深受感动。这以后,邬良进一步提高了抓大事的自觉性,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三大作风。一九七三年,沙坡子大队的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百分之十七。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五花城公社党委:培养革命接班人,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青年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培养的责任始终不能放松。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认真培养革命接班人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大多数党委对此已引起重视。但是,也还有一些同志有无穷的忧虑。《实践的回答》一文,反映了在培养青年干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值得大家一读。
现在还有不少人看不起青年人,对他们总是不放心,说什么“毛孩子”不行。难道你二十几岁就那么高明?还不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青年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是毫不奇怪的。但是,他们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比较敏感,富于斗争性。这正是一些老年干部所缺少的。应该从本质和主流方面去看待青年,善于发现和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因为青年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不敢大胆地使用青年干部,这无异于“因噎废食”。前怕龙后怕虎的态度不能造就干部。
青年干部的成长,要有一个锻炼、培养的过程。五花城公社的同志说得好:“要造就干部,必须在培养、提高上下功夫,没有什么现成的‘硬手’。只要耐心培养,‘软手’也能变成‘硬手’。”
象其他新生的事物一样,在青年干部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曲折。有些同志看到青年干部茁壮成长,以为培养的任务已经完成,不必再操心了。这种态度也是不对的。要知道,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了保证青年干部始终沿着正确路线健康成长,一定要对他们关怀到底。
培养革命接班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对待青年干部的态度问题,是对待革命的新生事物的态度问题,是对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态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剧烈斗争。全党同志,特别是老一辈革命者,要满怀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责任心,高瞻远瞩地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认真地在“培养”二字上下功夫,以便使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永葆其美妙青春!


第2版()
专栏:

积极选拔具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
江苏射阳县长荡公社党委副书记 唐宇辅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在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同志作的政治报告和王洪文同志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都着重强调了毛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学习党的十大文件,联系几年来选拔新干部的实践,我感到,选拔具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是十分重要的。
一九七一年,公社党委在讨论批准二十多岁的尤国祥担任西厦四队生产队长时,发生了分歧意见。有人认为:“这个小青年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有一股革命的闯劲,在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干扰和破坏党在现阶段农村的经济政策时,他公开站出来抵制;对队里出现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能积极展开斗争。让他当队长,准能把队里的革命和生产搞好!”但也有人说:“这个小伙子是个铁头犟,一头犟起来,难于收得住缰,让他当队长弄得不好,会出乱子!”主张让另外一个比较“稳重”“听话”的人来担任。当时我也拿不定主意。为了统一认识,大家总结了中河六队队长尤志干的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前几年,林彪一伙妄图破坏“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就在这股妖风刮起来的时候,尤志干不理睬那一套,尽管有人给他扣帽子,施加压力,他丝毫没有动摇。批林整风运动开始后,我们学习了党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批判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看到这个队由于坚持了合理的评工记分,调动了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粮棉产量连续几年超《纲要》,这才深深感到尤志干坚持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顶住的是错误倾向。事实使大家认识到,一个地区有了这样一批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反潮流的好干部,就能保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这个地区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家一致同意尤国祥当西厦四队的队长。小尤当队长后,坚持把批林整风放在首位,以党的基本路线统帅各项工作,狠批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大刹资本主义歪风邪气,革命搞得轰轰烈烈,生产蒸蒸日上。经过两年苦干,这个队粮食亩产过千斤,皮棉亩产超百斤。
经一事,长一智。从此,我们公社党委积极选拔敢于斗争、具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大大加强了领导班子的战斗性。
实践告诉我们,在选拔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的工作中,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中河一队靠近小集镇,历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很严重,生产长期上不去。公社党委为了迅速改变这个队的后进面貌,根据群众提议,决定提拔斗争精神强的生产队会计王宜祥当队长。消息一传开,就有人当着我的面警告说:“把这个人弄上台当队长,下次运动,不把大字报贴到你们身上才怪!”为什么经过长期考察、被群众和党委一致看中的好苗子,有些人却通不过呢?我同几个同志一道深入到这个队寻根究底。原来,这个队里有一个坏家伙,在文化大革命中闹经济主义妖风,遭到过王宜祥的坚决抵制,一直怀恨在心,这时便乘机煽动一些思想比较落后的人,同党委的决定唱反调。情况弄清以后,我们及时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揭露和批判,教育了那些一时跟着跑的人,使党委的决定得到了顺利的贯彻。类似这样的事,我们还碰到过多次。
事后,我们联系这些事实,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在选拔敢于斗争、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中,经常遇到的阻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上一小撮阶级敌人害怕这样的干部上台,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就拚命进行破坏和捣乱;革命队伍里的有些人,分不清路线是非,常常把反潮流的革命精神错误地看作是无组织无纪律;也有一些人分不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把那些有反潮流精神的人的某些缺点看得过于严重,掩盖了这些干部的主流和本质;社会上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思想严重的人,对有反潮流精神的人有很多“看不惯”、“不放心”,很怕这样的干部上台后,这也反、那也斗,乱了常规;少数基层干部出于私心,怕这样的干部上台后,不听使用,给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从分析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选拔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组织措施来看待,必须首先狠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于是,我们经常围绕这个问题,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反潮流的论述,批判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选拔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的伟大意义,从而同我们一道把这项工作做好。
敢于斗争,具有反潮流精神的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要使他们继续发扬反潮流精神,在复杂的斗争中始终能够识别和抵制错误倾向,坚持革命原则,执行正确路线,还必须善于正确引导和认真培养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常胜大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个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翟云,是个新干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精神很强,狠批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但后来也出过一些偏差,犯过一些错误。把他选进生产队领导班子后,大队党支部一方面鼓励他继续发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又不断引导他学习毛主席关于两条路线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帮助他克服前进中的缺点和错误。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培养下,小翟进步很快。他当队长几年来,在复杂的斗争中不仅敢于坚持革命原则,而且能够很好地执行党的政策,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大多数,遵守党的纪律,在带领群众学大寨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吸取常胜大队的经验,我们对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新干部,注意从四个方面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一、对于错误路线,不仅有个敢不敢反的问题,还有个能不能识别的问题。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新干部刻苦攻读马列的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二、遵照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教导,注意把新干部推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们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考验,不断增强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三、采取办学习班、上党课和以老带新等方法,不断加强对新干部进行党的观念教育、政策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造资产阶级的反,造修正主义的反。
四、敢不敢反潮流,关键在于世界观。因而,我们注意引导新干部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牢固树立“为中国和世界的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观点,真正做到在一种错误倾向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能够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斗争到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