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抓纲促钢
上钢五厂多快好省地发展钢铁生产
上海第五钢铁厂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钢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职工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使这个厂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九七三年,这个工厂在主要生产设备条件变化不大,而且有四千多名老工人和技术骨干支援内地钢铁基地建设的情况下,钢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一倍以上。特殊钢占钢产量近一半。钢材品种规格也成倍增加。八年上缴的利润相当于这个厂的固定资产的三倍。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职工焕发出更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革命形势好,生产步步高。今年一至九月,有一个电炉炼钢车间停产大修近三个月,但特殊钢和优质钢材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以上和百分之三十以上。许多车间出现了优质、低耗、持续高产的局面。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是不是坚持从抓大事入手搞好生产,这是按照什么路线去办企业的一个重大问题。五厂的广大职工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促使生产蓬勃发展。大家把这种做法概括为一句话,叫做:“抓纲促钢”。
坚持抓大事,抓路线,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发展,这种自觉性是在斗争中逐步提高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五厂许多干部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以革命推动生产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部分干部,当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比较尖锐的时候,警惕性比较高,当阶级斗争比较缓和的时候,又常常放松了警惕。有些同志在日常工作中还习惯于务实不务虚,对于生产的具体措施方面注意得多,而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注意得少。有的人虽然一心想把生产抓上去,但不注意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就生产抓生产,费了很大气力,生产还是上不去。工人群众说得好,工作上辛辛苦苦,不等于路线上清清楚楚。
这种情况,使党委认识到,抓大事要贯彻始终,不能只抓一阵子。于是,他们抓住刘少奇、林彪散布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谬论,深入地开展革命大批判;同时结合厂里的斗争实际,对广大职工进行思想政治路线教育。一九七三年,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了“唯生产力论”,整整搞了一年。这一年,革命大批判搞得好,生产也搞得好。
有一个负责抓生产的车间革委会副主任,以前一直认为抓路线是第一把手的事情,自己抓好生产就行了。照他自己的说法,当时头脑里只有产量、质量、品种、成本这四本账,就是没有路线斗争这一条纲。日常工作中,他只问生产成绩,谁的产量高了就表扬,低了就批评,结果助长了本位主义倾向,生产也没有搞好。在批林整风中,他回顾自己的工作,认识到不抓路线这个纲,电炉里的钢也搞不上去。以后,他比较注意从路线上观察问题,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加强全车间的团结协作,生产很快就上去了。象这样逐步认识到从抓路线入手搞好生产的干部,这几年在五厂愈来愈多。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大家抓大事的自觉性又提高了一步。党委书记鲍复,一直把抓批林批孔放在第一位。他组织厂党委和厂革委会常委每周坚持两个半天和两个晚上的学习。他还常常和车间工人理论学习小组的同志一起研究学习问题。他向群众学习,又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在全厂推广。在党委书记带动下,如今,各车间和部门的第一把手都参加理论学习小组的活动。全厂上下逐步形成了抓大事、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风气。
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这是五厂这几年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五厂干部受到了深刻的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观念加强了。“路线正确就能依靠群众,依靠群众就能办好企业。”这是大家共同的体会。但是,也有一些干部,遇事还不善于同群众商量,群众一提意见,他们就觉得“群众难弄,工作难做”。
群众提点意见,是不是工作就难做了?党委很重视这个问题。广大干部认为,所谓“工作难做”,正是反映了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群众,不善于发现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九七○年,有个电炉车间,工人提出试验不烘炉炼钢的建议。经过实践,这种新技术在本厂和全国许多钢厂先后都试验成功了。可是,当时车间领导认为:本车间电炉大,用这种技术没把握,还是慢点上马好。工人批评干部有保守思想,有的人就感到为难。后来干部们统一了认识,接受了群众的意见,成立了“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领导同群众一起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结合本车间的实际,使这项新技术推广开了。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由于应用了这项新技术,就节约了六十七万度电,增产二千四百多吨钢。这使干部们体会到,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真心诚意地依靠群众,工作就不难做好。在批林批孔中,五厂许多干部联系厂里这些事例,狠批了林彪、孔老二“上智下愚”的反动观点,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更高了。
这几年,五厂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的教导,每年总有几次发动群众运用“四大”武器,对工厂领导在执行路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领导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直接听取工人群众的意见;群众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对不良倾向进行批评,取得良好效果。第五车间的干部,一度为了追求表面的成绩,每月上报一个完成月度计划的数字,实际产量超过了,就打埋伏,不足时,补进去。这种月月搞“平衡”的办法,影响生产的发展。在发动群众提意见的过程中,工人批评干部这种作法是不相信群众,不支持群众。听了工人的批评,车间干部触动很深,他们改变了过去的错误做法,依靠群众革新工艺,改进设备。结果,这个车间去年产量比前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由于充分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更加高涨。干部也愈来愈认识到群众的力量,那里有困难,就到那里劳动,全厂各项工作生气勃勃。
上钢五厂这几年生产任务一增再增。对待国家下达的增产任务和计划,党委抱什么态度,对干部和群众影响很大。五厂党委坚持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干部,并且强调要到群众中去找办法,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和党的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这种积极性,设备不足可以改造,劳力不够可以挖潜力。
第一车间钢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的事实很有说服力。这个车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年产钢五万吨。一九七一年达到九万吨。有的人认为再增产不大可能了。可是工人们认为潜力还有。于是,干部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发挥工人、技术人员的创造力,一再改进电炉,炉子装入量从十吨扩大到十六吨、十八吨。炼钢炉上去了,行车吨位太小,就自造土行车。行车加大,受到厂房限制,工人们又因地制宜,造成凹形的行车,保证生产需要。这个车间去年的钢产量已经超过十五万吨。
第二车间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为了给国家多增产钢铁,工人们大胆提出了搞无线电遥控浇铸的新技术。开始有人认为,“电子遥控是一门尖端科学,技术复杂,要求高,难度大,甚至怕老虎尾巴割不掉,反而被老虎咬一口,影响正常生产”。车间党总支发现这个问题后,认为困难是有的,但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有力量,就有办法。领导积极支持,群众热情更高。全车间齐心协力,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技术对提高钢的产量、质量有重要意义,不仅大大减轻浇铸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安全生产,加速了钢包的周转,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耐火材料。今年一至九月,这个车间钢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五以上。
轧制不锈钢、高速工具钢以及高温合金钢的第十二车间的工人,在生产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月月完成生产计划。工人们说得好:“对国家计划,我们只许超额,不许少一斤一两。”上半年,正当工人们努力奋战,力争实现“时间过半,完成生产任务过半”的目标时,轧机加热炉突然发生了故障。按规定要等炉体冷却七十二小时后才能检修。这一次,工人们在炉前商量,大家说:“等七十二小时,就等于放弃了三天的生产,这不行!”“时间就是钢,时间不等人!”炉体冷却才八小时,几个工人和干部就穿上湿衣服,钻进炉膛里去抢修,为夺钢赢得了时间。一至九月,这个车间各种合金钢材的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点六。
上钢五厂的工人为发展钢铁生产,就是这样同各种错误思想斗,同各种困难条件斗。批林批孔以来,工人们批判孔孟之道,胸怀更宽广,思想更开朗。大家大讲批林批孔的大好形势,大讲增产钢铁的政治意义。越讲心越热,越讲劲越足,为发展祖国钢铁工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他们出色地完成国家计划
齐齐哈尔车辆厂抓革命促生产见闻
最近,我们访问了连续七年年年、季季、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齐齐哈尔车辆厂。在那里,我们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工人群众胸怀全局,坚守岗位,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动人事迹。
去年冬天,正当齐齐哈尔车辆厂广大职工讨论落实一九七四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国家又给这个厂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制造两台三百七十吨的大平车!
消息传来,全厂上下顿时讨论开了。一九七四年的任务量比一九七三年增加百分之八,人员又减少百分之二,活儿本来就够紧的了,眼下又增加两台大平车的任务,真是百斤担子加铁砣子——重上加重啊!有的人感到困难重重。但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锻炼的广大职工,根本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他们说,任务千斤重,我们用万斤力承担,国家计划一定要实现。
为了保证完成原订的计划和制造大平车任务。起重机车间白天集中力量完成原订的生产计划,在业余时间里,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一齐动手,抓紧大平车的备料工作。他们一天当两天用,一人干两人活,提前完成了大平车的备料工作和原订的生产计划。
大平车底架工钢和复板之间的焊接,是大平车主体生产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焊接的快慢、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平车生产的速度和质量。设计规定要采用无间隙焊接,质量要求严格,连针鼻大的孔隙也不许有,而电焊小组的同志,大部分人没有干过这个活,更没人在五十毫米厚的钢板上搞过无间隙焊接。怎么办?电焊小组的党小组长李长华,带领全组的同志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狠批林彪、孔老二鼓吹的“天才论”、“生而知之”等唯心史观,解放了思想,决心边学边干,“从战争学习战争”。为了早日完成生产任务,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刻苦钻研,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无间隙的焊接技术。
就这样,经过全厂广大职工五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上半年的国家计划和增加的两台大平车任务终于按时完成了。
在齐齐哈尔车辆厂里,我们还看到,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多完成一些生产任务,为国家多做贡献。铸钢车间的电炉,过去每炉只能炼五吨钢。炼钢工段的工人,为了多炼钢,几年来不断改进生产,使电炉每炉的产量,逐步提高到八吨、九吨,甚至十吨。去年的产量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两倍以上。但是,工人们并没有满足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为了给国家多作贡献,对生产潜力一挖再挖。去年第二季度,因为货车生产任务重,厂里要求电炉月产三千一百吨,本来这个任务已经是比较重的了,可是工人们主动提出完成三千三百吨。二号炉变压器比较小,冶炼时间需要四个小时,被称为“老牛炉”。二号炉小组的同志决心让“老牛拉快车”。他们采用吹氧和勤捅料、勤放渣、勤加小料以及快补炉、快装料、快出渣等各种措施,硬是使“老牛炉”开起了快车,创造了两小时十五分钟炼一炉钢的成绩,赶上了三号炉。三号炉的同志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又创造了一小时五十九分炼一炉钢的纪录。就这样,两个小组一个月内连续五次修改计划,月产钢三千六百零六吨,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齐齐哈尔车辆厂的工人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还表现在他们对待日计划的态度上。他们说:“革命不能今天拖明天,日产计划只许超过,不许拖欠;一台车早出厂一天,对国家就是多一分贡献。”劳动模范、共产党员王长友所在的货车车间制动小组,多年来坚持做到当日计划当日完成。今年以来,这个小组虽然减少了四个人,但是,完成日产计划一台不少。一天下班前,王长友从市里开会回来,发现还有两台车没出厂。他立刻把同志们召集到一起,说:“咱们今天的任务不能留到明天去干。”在王长友的带动下,全组同志下班后又奋战了两个小时,胜利地完成了当天的计划。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我国第一辆载重四百吨的大型公路平板车,最近在河北省沧州市试制成功。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鞍钢锔补和焊补大型钢锭模试验成功
努力降低消耗多炼钢快炼钢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鞍钢第一炼钢厂广大职工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采用锔补和焊补的方法,使裂缝、断耳的大型钢锭模获得了再生。从而结束了大型钢锭模裂缝、断耳就得报废的历史。
鞍钢第一炼钢厂是我国较大的钢厂之一,每天需要一千多个钢锭模在平炉群里巡回使用。以前,一个新钢锭模平均使用二十五、六次就因裂损而报废,每天得补充二十多个新钢锭模。由于钢锭模消耗量较大,使第一炼钢厂常常出现钢锭模供应紧张,有时因为等模,影响了平炉正点出钢。
批林批孔运动中,第一炼钢厂整模车间老工人宋学清一心要多炼钢,炼好钢。他想:做饭用的铁锅裂缝以后,可以锔补再用,钢锭模裂缝就不能锔补再用吗?他利用假日休息时间来到厂里,借来一台电钻,找到一些旧钢板、铁棍,做了些铆钉,动手在裂缝比较严重的钢锭模上锔补起来。在同志们的配合下,锔补后的钢锭模很快就进行了铸锭试验。结果,锔补的钢锭模,最少使用了三十多次,有的使用了五十多次,补过的地方没有出现裂损现象。
从此,整模车间抽出宋学清等二十多人组成一个修补钢锭模小组,大规模地开展了锔补活动。接着,他们又进行用钢头焊接断耳的试验。开始,钢头和铸铁模难以焊接到一块。老工人米生权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反复研究,制成一种粘合力较强的高钒焊条,终于把钢头和铸铁模牢固地焊接在一起了。采用这种焊补的方法,使断耳缺口的钢锭模得到再生,同时也解决了钢锭模中心注管的漏洞和底 板出现的缺陷。
今年四月以来,鞍钢第一炼钢厂锔补和焊补了四百多个钢锭模,使铸锭工具的消耗大大降低。八月份以来,这个厂每天使用的二百多个沸腾钢钢锭模,一个也没有报废,在不增添新钢锭模的情况下,及时满足了炼钢生产的需要。
目前,鞍钢第一炼钢厂锔补和焊补大型铸锭工具的经验,已在第二、第三炼钢厂推广,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查号台是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
一走进北京市电信局查号台,一排排信号灯不停地闪耀,查号员们热情而又清晰的报号声连续不断。这里,查号员昼夜坚守岗位,随时为首都广大人民群众查询电话号码服务,每天要答复几万号次的查询。
回答用户查询电话号码,是一个平凡的工作。然而,查号员认识到,它和社会主义事业是紧紧相连的。为了把查号工作做得又快又好又准,查号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她们苦练基本功,勤记、熟背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的电话号码。首都建设日新月异,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市内电话数量迅速增加,用户的电话号码也常有变动,这就给查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查号员做为人民服务的有心人,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串大街,走小巷,熟悉新开街道、胡同的名称,了解新增厂矿、企业的地址,掌握电话分布情况。那里的街道名称改了,那里新建了一座什么大楼,那里增添了一个什么单位,那里新装上了电话,那些单位的电话号码经常有人查询,她们都随时记在小本子上,天天翻,天天背,用起来熟练准确。
“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需”,这是查号员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份内的事,她们认真负责,“份外”的事,她们也尽力去做。
今年夏天,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忽然下起了大雨。查号台的信号灯一下子亮了一大片,查询先农坛体育场电话号码的用户接连不断。原来,当天下午先农坛体育场有一场足球赛,现在雨越下越大,观众急切地想知道球赛是否照常进行。查号员想,观众都向体育场打电话,势必造成电话拥挤,给体育场工作增添困难;电话一下子打不进去,用户也着急。于是她们立即同有关部门联系,主动回答一个个查询体育场电话的用户:“下午球赛照常进行”,“先农坛体育场足球赛已经开始了”。查号台的信号灯不断地闪动,查号员们不停地回答询问。汗水浸透了衣服,嗓子嘶哑了,但是,查号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树得更牢固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