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坚持三结合现场设计取得革命设计双丰收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广大设计和勘测人员,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坚持下楼出院,实行设计人员同工人、干部三结合的现场设计。十年来,他们长期战斗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深山、河谷等野外水利现场,多快好省地进行了四十一项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预计这些设计项目全部竣工后,可以扩大九百多万亩灌溉面积。已经竣工的灌区,在灌溉受益后,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设计人员通过设计工作,为改变陕西地区的农业面貌,做出了贡献。
结合实际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这个设计院的不少设计人员和干部长期“三脱离”。一九六四年,广大设计人员在毛主席关于开展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指示的鼓舞下,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初步批判了设计领域里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设计人员纷纷下楼出院,深入水利现场,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一段时间里,由于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和干扰,社会上又曾出现一种“现场设计质量不高”的论调,在设计院内部也有人吹出了一股“回院上楼”的冷风。有的人一度找借口离开了现场,回到西安。
在坚持三结合现场设计道路上出现的反复,使设计院的领导班子认识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两条路线在设计这个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斗争是很尖锐的。因此,院党委把对广大设计人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作为大事来抓。
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中,院党委一方面组织广大设计人员和干部认真看书学习,有针对性地批判刘少奇、林彪一伙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在设计领域里造成的危害和恶果,同时还特别注意引导广大设计人员和干部紧密结合设计工作的实践,自觉地开展思想领域的革命。有一次,设计人员搞了一个冯家山水库总干渠退水工程的设计方案,院党委请了工人和当地的贫下中农参加讨论。工人同志指出,这个方案渠线长、占地多,还要穿过陇海铁路和三条公路,很不合理,并提出改用别的方案。经过工人、贫下中农和设计人员讨论,建议采用加高渠堤、增设节制闸的方案代替退水方案。经过设计人员反复研究、计算,证明新的方案不仅可以比原来的设计方案节约一百五十万元投资,而且还可以少占一百五十亩耕地。党委结合这件事组织设计人员深入进行讨论,提高认识,提高路线斗争觉悟。事实教育了广大设计人员,使他们对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的伟大教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林彪鼓吹反动的“天才论”和英雄史观,就是妄图使广大设计人员走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邪路。这种紧密联系实际的批判,既生动,又深刻,使广大设计人员很受教育,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精神面貌也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广大设计人员坚持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的决心和信心更大了,不少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克服各种困难,长年战斗在水利工地。他们豪迈地说:“过去是要我下现场,现在是我要下现场”。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这个设计院的党委从实践中体会到,在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过程中,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抓一阵子,而要经常抓、反复抓,特别要抓好设计人员的世界观的改造。广大设计人员下现场,是三结合还是三凑合,是虚心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还是自以为高明,放不下架子?立场、态度不同,做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设计院党委根据毛主席关于“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的教导,经常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和启发他们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促使他们自觉地改造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例如,许多设计组、设计分队下到现场,第一件工作不是拉计算尺,绘设计图,而是首先到干旱地区察看由于缺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当设计人员看到一位贫农老大爷抱着枯死的玉米苗到抽水站要求供水的情景时,当他们看到贫下中农跑十几里路担水吃的困难时,他们对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他们深有感触地说:“看一看贫下中农,比一比自己,那种轻视工农的错误思想一定要抛弃。”
广大设计人员在思想感情上同工农群众接近多了,立足点移过来了,工作中就能急贫下中农所急,想贫下中农所想。褒河灌溉工程中,有一个渡槽,原来设计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是钢筋一时供应不上。如果在过去,非停工待料不可。这一次设计人员为了及早引水灌田,支援农业,他们根据现有施工材料,把原来的设计修改为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称赞。
现场设计是增长才干的最好场所
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既是广大设计人员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课堂,又是促使他们破除迷信、增长才干的场所。一九六六年以前,这个设计院还只能承担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任务。由于坚持三结合现场设计,近几年来已经能够独立地担负起大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宝鸡峡工程是一个灌溉十一个县(市)、一百七十万亩耕地的大型水利工程。过去国外的所谓“专家”,曾到宝鸡峡“会诊”,认为“在渭河地堑、大滑坡上修这么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一九六九年,这个设计院接受了这项工程的设计任务。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他们认真贯彻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发动群众参加设计,审查设计,修改设计,广泛吸取贫下中农治山治水的宝贵经验;施工中许多方案的选定、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都由三结合现场设计小组通过走访群众、反复调查和详细的理论验证解决了。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由不会到会,多快好省地完成了全部工程的设计任务。曾经被国外专家宣判“死刑”的宝鸡峡引渭工程,终于在一九七一年七月胜利通水。
领导革命和生产的主动权在现场
加强党对设计工作的领导,不断地改进领导作风,是坚持三结合现场设计的重要保证。这个设计院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设计人员经常在现场。领导班子怎么办,是坐在大楼里发号施令,还是和广大设计人员一道深入现场、深入实际?院党委通过多次整风,深刻地认识到,要取得领导革命和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深入现场、深入实际。这是改进领导作风的重要一环。近两年来,这个设计院党委的十三名成员,有九人经常工作在现场。去年,院党委还根据设计项目多、人员分散的特点,进一步确定重点设计项目都要有党委领导成员亲自蹲点。党委领导成员亲自蹲点以后,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也快,对于保证重点工程设计的顺利进行起了很好的作用。党委领导成员深入现场,还有利于同广大设计人员打成一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有些设计人员长期在现场工地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院党委不断注意改进后勤部门的工作,把学习材料、工资、办公用具送到现场;院办的幼儿园还帮助解决部分现场设计人员的上学子女的食宿和教育问题;对现场设计人员的家庭,领导上也经常派人进行家访,尽力帮助解决好他们生活上的问题。广大设计人员坚持三结合现场设计的信心越来越大,干劲也越来越足,他们纷纷表示要在同工人、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走一辈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我们能够登上设计这个上层建筑舞台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人 胡志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干扰,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工人根本无权过问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做出的设计,不管是不是符合实际,是不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我们都得照着设计图纸干。而我们工人群众在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开展了对于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特别是在毛主席关于开展群众性的设计革命运动指示的鼓舞下,我们工人进入了设计这个上层建筑领域。事实证明,工人阶级既是政治上的领导阶级,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主人。
一九六七年,蒲城县的广大贫下中农,为了改变本地区的农业面貌,提高粮食产量,意气风发地修建了洛西灌溉工程。渠道基本修通了,但是过洛河的倒虹工程急需的大型预应力薄壁管还没有着落,影响了全线通水。领导上把设计、试制这种管子的任务交给了由西安水泥制管厂、洛西工程指挥部和我院等三个单位组成的三结合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
对大口径预应力压力管的设计和制作,三结合小组的成员都缺乏经验。在设计制作薄壁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一次成型的方案。但是在实际制作时,发现管芯出现了密度不均匀的现象,不能满足抵抗渗透的要求。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工人对方案进行了修改,采取了分层填料的办法,不仅解决了管芯密度不均匀的问题,达到了抗渗要求,而且还节约了钢材和水泥。
毛主席教导说:“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在三结合现场设计中,我体会到,我们工人不仅要直接参加设计,同时还要热情地帮助设计人员克服“三脱离”倾向,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三结合设计中的作用。
管芯制成后还需要作一个保护层。国内一般采用喷浆办法。这种办法需要一整套喷浆设备,而且在喷射过程中,灰浆污染空气,影响工人身体健康。设计人员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改造这种工艺。他们经过研究,设计了一种用震动抹浆代替喷浆的办法。可是,由于心中没有底,没有提出来做试验。我们知道了这一情况,就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他们,及时安装了一台震动抹浆机,并和他们一起进行试验。试验中遇到困难,就和他们一道学习《矛盾论》,分析矛盾和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震动抹浆机终于制造成功了。
为了鉴定薄壁管的承压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急需一台试压机。经过三结合小组反复研究,决定以土代洋。我们以现有的平口试压机为基础,又从废料堆里找来一些配件和一台旧压力机作为支架,只花了很少的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装成了一台试压机,满足管子试压的需要。
叛徒、卖国贼林彪诬蔑我们工人群众“想的是怎样搞钱,怎样搞米”。事实是对这种诬蔑的最好的回答:有我们工人参加的三结合设计小组,经过反复修改设计和三十多次试验,一种直径大、管壁薄、承压高、自重轻的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终于试制成功,并已在洛西倒虹工程和东方红抽水灌溉工程上使用,效果良好。这充分说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工人阶级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主义创造财富,同时也能够登上设计这个上层建筑舞台,为多快好省地进行设计做出贡献。


第3版()
专栏:

在设计领域里“掺砂子”就是好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首都体育馆设计小组
矗立在北京西郊的首都体育馆是一个面积四万平方米、能容纳一万八千名观众的大型建筑。馆内的比赛大厅跨度大,结构复杂,功能要求是多方面的:能同时进行二十四台乒乓球比赛,能进行体操和篮、排球等球类比赛,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冰上运动。
我们接受这个工程的设计任务后,一开始就遇到“天上”和“地下”几个设计上的难题,也就是大厅的屋架结构采用什么型式,活动地板采用什么结构等。但是,这些难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地解决了。之所以能够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建设首都体育馆的工人同志直接参加了三结合现场设计。
我们在研究屋架结构型式时,有人主张走老路,采用“三铰拱”屋架,也有人主张照抄国外资料。但工人师傅和多数设计人员认为,前一种主张是因循守旧,后一种则是崇洋迷外,这两种办法都不能采用。在设计上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且要努力做到有所创新。经过反复的比较研究,大家确定采用双向空间网架结构。这种结构既能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具有用钢量小、生产工艺简单、构件规格化、材料容易解决等优点。但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这种结构每个构件的空间关系都比较复杂,特别是钢网架中心的三根钢柱的上下端都分别要同五个不同面上来的十个杆件相连接,纵横交错,关系十分复杂。我们既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画不出图纸来。后来,我们同现场工人同志一道,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在工人的帮助下,不仅制出了模型,而且还造出了大样,绘制出了施工图纸,终于使我们弄清了这些杆件的空间关系,成功地解决了设计上的难题。
在研究比赛大厅活动地板的设计方案时,一开始考虑采用小块地板、手工拼装的办法。但这样达不到场地平整、缝隙小、弹性好和拆卸、拼装方便的要求。工人同志也不同意这个方案。他们提出了采用大块地板的设想,认为采用大块地板,既可以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可以加快建设进度。经过反复研究,大家一致同意采用大块地板的方案,把整个大厅的地面分为二十一大块,每块宽三米半,长三十米。不用时,可用机械将全部地板牵引到大厅两端的升降台,存入地板仓内。但是,采用这种方案又给设计上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地板每块重十吨,十块叠起来就有一百吨重,这样重的庞然大物,在牵引和升降过程中会不会发生问题;每块地板下面有八个轮子,当机械牵引地板时,要求这些轮子能直竖起来,以便于滚动;在牵引到安装位置时,又要求这些轮子能够横向躺下,以便于固定位置,拼装平整。怎样设计轮子才能满足这些要求,以及每两块地板间的接缝如何处理,以适应热胀冷缩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经过三结合设计现场小组的反复讨论和研究,也都一个一个地顺利解决了。
在首都体育馆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工人解决的设计难题还有很多,仅从以上两个事例就足以说明,在设计领域里“掺砂子”就是好。工人同志不但帮助我们解决了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使我们的设计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而且他们那种刻苦钻研、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工人登上设计舞台,直接参加设计,这件事情本身也是对林彪和孔老二鼓吹的“生而知之”、“上智下愚”等反动的唯心史观的一个有力的批判。


第3版()
专栏:

广西南宁手扶拖拉机厂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团结战斗,在生产上群策群力,自己设计、自制设备,兴建一座半自动的铸造车间。这是三结合小组在研究如何加快建设速度。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依靠工人群众搬掉“拦路虎”
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临江坡口改线设计小组
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吉林省长白山林区有名的“老大难”——临江坡口森林铁路改线工程胜利建成,于今年七月一日正式通车了。
临江坡口,是临江林业局森林铁路运输的咽喉。这里山高沟窄,高差大,坡度大,形似瀑布豁口。解放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我国森林资源,于一九四三年在坡口修筑了高差一百多米的陡坡,火车经过陡坡时,要用绞车把满装木材的车皮一节一节地从岭上溜放到岭下,然后再在岭下重新编组运往临江。这种两段运输方式,极大地阻碍了临江林业局的木材生产。解放后,外国“专家”曾经几次来坡口勘测,不仅没有解决坡口改线问题,反而在现场大吹冷风,说什么“在坡口改线的想法太天真”啦,临江林业局两段运输“是上帝的意志”啦,等等。当时,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改线的设想始终没有变成现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林业职工批判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解放了思想。他们决心搬掉临江陡坡这个“拦路虎”,攻下坡口改线这个“难关”。一九七○年下半年,临江林业铁路局党委选派了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干部和设计人员组成了“三结合”现场设计小组。
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有的同志认为,既然外国专家说得这么“玄”,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一定要用些特殊技术或者“绝招”才行。但当我们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后,发现群众中有许多行之有效而并不复杂的办法。工人说,减小线路坡度,主要是用劈山、填沟、架桥、挖洞几种办法,既要征服复杂的地形,又要做到多快好省。我们的任务是要在坡口这个老线上进行改造,不能大搬家,浪费国家资金。只有面对着这两山一岗,搞一个线路短、挖填方少、架桥挖洞少的改线方案。我们三结合小组发现坡口附近的对房沟,由于山高、沟窄、坡陡,一直就没有人敢于设想从这里改线。我们分析,这里虽然修铁路有困难,但这里的地势最为有利,如果从这里改线,就可以把全线较陡的坡度均衡地降下来。我们在这里搞了几个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终于设计了一个坡度适合运输要求,少挖十万土石方,节约大量投资的改线方案。
临江林业局广大工人群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劈开了十二个山头,填平了七道沟,架设了两座桥,打通了一个隧道,修建了一座车站,终于胜利完成坡口这段七公里半的森林铁路改线工程,今年七月一日胜利通车了。过去从岭上溜放到岭下的车皮经过编组,每通过一列车需要两个小时,现在只要二十分钟就行了,不但满足了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每年还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运费。我们一不指望外国“专家”,二不听信什么“上帝的意志”,我们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的“法宝”是依靠工人群众。群众发动起来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