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十年
郭敏
党的十大号召全党“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这是对全国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极大鼓舞。
最近在天山南麓的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农场,遇到许多上海支边的知识青年。他们的第一批,是在一九六三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从繁华的黄浦江畔,不远万里奔赴西北边疆,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他们投身农村这广阔天地,锤炼了红心,增长了才干。有的成为压盐排碱战天斗地的能手,有的成为锁风固沙的英雄,有的搞科学良种实验当了农业技术员,有的充当预报瀚海风云的气象尖兵,有的成了办电能手或农业机械修理工,有的成了培养灵芝草、银耳等贵重药材的赤脚医生,有的还担任了班长、连队指导员和党委委员……。他们虚心接受老红军和贫下中农的教育,继承南泥湾的革命传统,把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献给边疆建设事业,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作出了贡献。这些知识青年的事迹是数不尽,说不完的。如果详加报道,很可以出版一部题为《十年》的群英谱,它会雄辩地证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完全走对了。这是一条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一条洒满了阳光的革命大道。这些生气勃勃的青年人,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粉碎了林彪一类骗子污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的无耻谰言。
在辽阔的塔里木盆地,我们到处可以听到一些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用上海乡音说:“我们要做‘永久牌’,决不当‘飞鸽牌’!”
“做‘永久牌’,不当‘飞鸽牌’!”这话表达了上海知识青年在边疆长期扎根的革命信念。“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建设边疆,首先就需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献身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就会看到有干不完的事情,就会把革命的需要看作无上光荣,就会干一行爱一行,干啥学会啥,精通啥。农村本来就是大学,只要虚心拜群众为师,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去学,不论干啥,都能干出成绩来。
“做‘永久牌’,不当‘飞鸽牌’!”这句话道出了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而向一切阻力和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反潮流精神。年轻人志在边疆,不留恋较安逸的生活环境,并且能够挣脱社会上一些旧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同旧传统、旧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也同自己头脑中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时代,贡献给建设祖国边疆壮丽的事业。“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在时间的考验前,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得了满分。他们认识到:思想改造是长期的、艰苦的,常常受到各种干扰,常常遇到两种力量在争夺,这就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只有时时自觉,处处自觉,事事自觉,坚持不懈,才能在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中,根本转变世界观,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十年树木”,这些在黄浦江畔大城市中长大的年轻人,在边疆度过了整整十个严寒酷暑,不是已经象戈壁滩上的红柳那样,深深扎根了吗?
“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永久牌”的新农民之所以可敬可爱,做“永久牌”的思想境界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前途和理想,同壮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按照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再走十年、二十年……!


第4版()
专栏:

  志气
萧鼎
人各有志。青年人更喜欢谈论关于志向的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者,志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谋利益而奋斗不息。这个革命的“志”,既不能用刘少奇之流鼓吹的方法“修养”出来,也不能用林彪一类骗子鼓吹的方法从“灵魂深处”“爆发”出来。而是从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从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学习中,在群众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一个革命青年树立了无产阶级的大志,就能自觉地奔向党和人民所需要的任何革命工作岗位,不怕艰难险阻,一鼓作气,奋发向前。
立志在边疆云南农村扎根的知识青年朱克家同志,所以有坚定的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就因为他胸怀革命的凌云壮志。朱克家同志牢记党的基本路线,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作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成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正是有了这种革命的大志向,他毅然决然奔向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意气风发地在那里大显身手。
坚定的革命志气,在实践中要反复受到严峻的考验。有一次,贫下中农需要朱克家离开他们居住的坝区,到山上一个更为艰苦的寨子去。朱克家同志把这件事看作对自己革命志气的考验。他遵照毛主席关于“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教导,正确回答了去不去的问题。又一次,在“上大学”和“留山寨”的问题上,他抓住自己一时有过离开山寨的念头,找出自己革命志气不够坚强的弱点,通过学习,提高觉悟,更加坚定了扎根边疆干革命的志气。
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反复磨练革命志气,终于使朱克家同志和许许多多优秀下乡知识青年,在自己的思想里逐步装进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广阔天地。一个思想“天地”不“广阔”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


第4版()
专栏:

  远方的帆
工程兵某部 陈淀国
外滩,是个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人们每当离开上海,常到这里告别;每当回到上海,也常到这里“洗尘”。
这天,在农村插队落户的妹妹晓村,回来探亲,吃过晚饭,不顾旅途劳累,硬要我同她一起到外滩看看。可是到了那里,她却沉默地站在岸墙旁,不说不笑,不哼不响,只是两眼盯望着那黄浦江上鼓满春风、破浪前进的片片白帆……。
前年,晓村中学毕业了。她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第一批报名上山下乡,决心在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前,她和伙伴们高高兴兴地到外滩来辞行,说啊,笑啊,拍照啊,晓村算是最活跃的一个!可是今天,当她又回到更加美丽的浦江时,为何变得沉默起来?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浦江两岸,灯火辉煌,璀璨耀眼,尤其是倒映在水中的灯影,一点点,一片片,随着翻滚的波浪,不住地在前进,在扩展,十分壮观。
“这两年,你难得见到这海一般的灯火啊!”
没想到,我这信口一句,却象打开她那储满库水的闸门一般,她自豪地说了声“不见得!”接着,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你说在农村没有这样的灯火吗?我却永远忘不了一个遍地灯火的夜晚……
去年秋天,我们扩种的几十亩矮秆高粱,沉甸甸的穗子,象是一串串丰满的玫瑰香葡萄一般,长得特别喜人。可是正在灌饱浆晒红米的时候,一天傍晚,突然接到气象站的预报:一场霜冻就要来临!我听后,象是燃得正旺的烈火,泼上一桶冷水,心里难过极了。怎么办,这是我们“三结合”科学小组好几年的心血啊!
正在我急得拿不出主意时,老队长常山伯和贫下中农们来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一番,一致同意用烟熏的办法驱寒防霜。我心里却不住地嘀咕:这不是三五亩,而是百十亩呀!那来这么多柴草,那来这么多人手,时间又是这么紧迫,能行吗?
生活的事实,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吃过晚饭,全大队立刻行动起来,民兵突击队、铁姑娘战斗队,连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听到老队长的动员后,也都投入了这场紧张的抢险战斗。有的扛树枝,有的背杂草,有的甚至悄悄地拔掉自留地的旧篱笆,不到烧两锅开水的工夫,一行行熏烟灶挖好了,一堆堆柴草按一定距离放好了,只等“霜老虎”自投罗网了。
夜深人静,我认真地观察着气候变化,真象雷达兵守在荧光屏前搜索目标一样,心情是兴奋,也有点紧张。正在这会儿,常山伯手提马灯和暖水瓶急急忙忙走来了。没开腔,他先把身上的棉衣给我披上,接着,又倒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胡椒辣汤。
“这是龙霞奶奶的心意,老人家想得挺周到,深怕把你冻着。刚才上山时碰到了,黑灯瞎火的,腿脚也不灵便,好说歹说才把她劝了回去。你赶快趁热喝几口,暖暖身子。”
当我披上老队长的这件棉衣,端起龙霞奶奶送的这碗热汤,多少往事象潮水般地涌上心头:两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长,然而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那么深刻。我们到村那天,贫下中农象过年一样,不少人跑出十来里地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走进“家门”一看,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锹镐锄镰,柴米油盐,就连腌咸菜的罐子,渍酸菜的缸,都给准备得周周全全。谁要有个头疼脑热,这个请大夫,那个熬草药,真比在家还温暖。记得刚到农村不久,自己思想有些波动,觉得在上海天天吃大米,这里却是上顿高粱米,下顿苞米糁,实在不习惯。再说,耕、播、锄、铲这套农活,动作那么简单,心想有啥难的,比起“XYZ”来容易得多!可是干起来,同一把锄,攥在我手就不听使唤,下锄时,明明对着杂草;抬起时,小苗却被拦腰斩断……。老队长看透了我的心思,就和我一起劳动,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晚上,他又和我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讲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还专门把我带到五保户龙霞奶奶那里,听忆苦思甜……。这样,我才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朝前奔去。说来也怪,思想通了,再吃高粱米、玉米糁,味道也不一样了;拿起锄来,也如拿起笔杆一样自如了。而且一天不干活,手心还真有点发痒痒呢!在生活上,过去的习惯,现在改掉了;过去不习惯的,如今养成了习惯。去年,我入了团,还被推选为科学试验小组的副组长……。
“晓村,看气温上升了!”常山伯打断我的思路,把温度计递过来。我凑近灯下一看,果然升高了不少,这是降霜的“前奏”。又赶忙瞧了瞧湿度计,伸手在露天里一试,也有湿感。直到大半夜,气温开始下降,我果断地点起了山坡上的“信号火”。紧接着,灯笼、火把、手电漫山遍野地亮起来,一堆堆柴草也点着了,从高处望去,就象银河倾泄下来一般。当时,我想起浦江两岸那点点灯火,和这有什么两样!然而对于我来说,眼前这虎口夺粮的夜景,似乎更有一番特殊的风趣,也更使人难忘啊!
听了妹妹这段动人的叙述,我仔细地把她打量一番:脸晒黑了,个长高了,身子骨炼得结实多了。那双打了补钉的粗布鞋,那件褪了色的蓝布褂,显得格外适称。
夜色渐浓,江风送来阵阵凉意,可是妹妹仍毫无离去的意思。
“当——当!”海关大钟清脆的响声给她增添了新的话题,她更加兴奋地接着讲下去:
那天夜里,战胜了寒霜。老队长告诉我,早晨推迟上工,叫大家多歇一会,并把敲钟的任务交给了我。
这一夜思前想后激动得我根本没合眼,床头上闹钟一响,就跑到大杨树下,“当当”地敲起来。可是过一阵子,怎么不见上工的人?停一会,我又猛敲一气,还是不见人来,真有点着急生气了。
“傻丫头,还敲哪,再敲人家就下工了!”扭头一看是龙霞奶奶,拄着拐棍,提着小罐,匆忙朝树下走来。我赶忙迎上去,搀着她,吃惊地问:“怎么,社员早上工了?”
“傻孩子,这还用问!今年全公社粮食指标要过‘黄河’、跨《纲要》,不大干一场还行!俗话说,躺在炕上是掉不下馅饼来的,苦点、累点,大伙却打心眼儿里高兴。眼下打井、挖渠轮不到咱老太婆的份,可烧水送饭总可以干吧,为了社会主义这大楼早日盖好,咱不能加砖还能添瓦嘛!”
你看看,我们知识青年能够日日夜夜生活在他们中间,能够时时刻刻战斗在这样的岗位上,是多么温暖和幸福!我们真是从心眼里爱上了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特别是它们的主人——贫下中农!
……………
“哥哥,瞧,这么多的白帆!”妹妹激动地挥着右臂,指向宽阔的江面。
是啊,一张张来自远方的帆,一张张奔向远方的帆,强劲的东风,是它前进的动力,灿烂的北斗,为它指明了方向。绕过险滩,闯过风浪,沿着激涛滚滚的黄浦江,驰进长江,驶进辽阔无垠的海洋……


第4版()
专栏:

  成长的脚印
——读知识青年短篇小说集《峥嵘岁月》《山里红梅》
谭燕郊 余嘉
最近,各地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些知识青年创作的集子和作品,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峥嵘岁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里红梅》等等,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些作品,都是知识青年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用带着泥土气味的手写出来的,是他们朝气蓬勃的战斗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锻炼成长过程中的鲜明脚印。
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锻炼成长,正是他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在党的关怀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他们正在成长为革命的闯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活跃的生力军。其中不少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文艺队伍中的大有希望的新战士。这一大群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几年来在广阔的天地里经受着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他们生龙活虎,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精神食粮。他们自己也可以写作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这些本来说不上有多少文艺创作经验的青年人,才能写出这些比较好的作品。
这些短篇小说,用明快、新颖的笔触,塑造了许许多多在茁壮成长中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
首先,这些作品表现了知识青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敢于斗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他们敢于和阶级敌人斗,敢于和各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想斗。例如《山里红梅》中的王红梅,被社员们推选为代理队长,地主婆为了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暗地放黑风,诬蔑她,还偷偷把猪放到地里,妄图破坏集体生产。王红梅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挺身而出,带领社员,批判了这个阶级敌人,打击了她的反动气焰。又如《女会计》中的回乡知识青年张淑勤,坚持原则,批判了生产队副队长福林以“增加集体收入”为借口,高价向外队出售菜种的资本主义倾向,并亲自把高价部分的钱退回外队。阶级斗争的风浪,锻炼和考验了他们,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
努力学习,热爱集体,热爱新事物,勇于进取,勇于创造:这些作品表现了知识青年的另一特点。《难忘的冬天》里所描写的赵志刚,在老贫农徐金伯的教育启发下,从革命实际需要出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地以电力加热器代替柴火烧水提高水温,保护了越南鱼过冬。小说通过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地说明知识青年在学校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到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只要从实际出发,紧密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就一定能为人民作出贡献。如《特别任务》里的小江,在坚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觉性。这些人物,虽然大多还是粗线条的刻划,但读起来却感到特别亲切,使我们不能不为作品里人物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所吸引。事实证明,这些革命青年是有无限广阔前途的。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上迅速成长的生动事实,不正是对刘少奇和林彪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的最有力的批判吗?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首先是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导,同时,也离不开贫下中农的教育和培养。所以,这些作品还刻划了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贫下中农形象。《在激流里》的党支书包大伯,对知识青年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有意地放手让他们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竹园新事》里的强大爷,用竹园的经历去教育小勇,使小勇懂得:“强大爷不仅是在讲竹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讲方向,讲路线,是在给我这样的青年从根子上浇水培土呵!”正是这些贫下中农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思想,哺育着广大知识青年健康地成长。尽管这些人物形象,还多是特定人物的某些侧面,但是,读者却可以从这些侧面比较清晰地看到:我们年青的一代怎样从老一辈身上吸取丰富的革命养料,怎样从他们手上接过革命的接力棒,继续勇猛地前进!
当然,这些作品,正象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除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的一面外,也还存在不够成熟的一面。例如,两个集子里,关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虽有所反映,但深度还不够。如何按照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揭示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及其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同时,从主题的提炼,生活的概括,到人物性格的刻划,有的还显得粗疏,有的还有不同程度的斧凿痕迹。我们相信,在作者们继续长期投身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在不断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加上文艺界、出版界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一定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和进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可以预期:随着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的奔赴农村,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新作者和新作品涌现出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花园增添更多更新更美的花朵!


第4版()
专栏:

山区新电工〔木刻〕 文继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