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人民公社好


第1版()
专栏:

七里营在飞跃
一九五八年八月六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了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给予高度评价,向全国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伟大指示。
十五年来,七里营人民公社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飞速前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显示出人民公社的巨大的优越性。
十五年来,七里营公社的干部和社员,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加快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步伐,多次战胜旱、涝灾害,夺得了粮、棉双高产。一九七二年虽然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全公社粮食平均亩产仍然达到八百一十斤,皮棉亩产在连年超百斤的基础上达到一百二十四斤,分别比公社建立前的一九五七年增长近四倍和一倍。今年五万亩小麦平均亩产七百二十六斤,创造了历史最新纪录。
穷则思变
七里营地处黄河故道。在旧中国,这里旱、涝、碱、沙为害严重,粮、棉产量极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一九四二年,这一带三个多月没有下雨,庄稼枯死,被逼逃荒要饭和饿死病死的就有两万一千九百多人。解放后,七里营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挖河修渠,除害兴利,使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受村界、社界和乡界以及当时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等方面的限制,还不能大规模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人民公社的成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为七里营彻底改变多灾低产的面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许多世代贫穷的村庄发生了历史性的突变。
宋庄,是个只有二十九户人家的大队,三百二十亩耕地,高低不平,有“蛤蟆洼”,有茅草荒,又缺少大农具和大牲畜,社员吃粮食靠统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村小条件差,怎么改变面貌?大队党支部书记戚久旺提出:“只要我们贫下中农团结起来,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坚决贯彻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就一定能够改变宋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一九六二年春节刚过,戚久旺就领着四十多名社员向茅草荒进军。他们一连大干了四十五天,刨出茅草根五万多斤,在荒滩上建成四十八亩平展展的园田。这一年,全队粮食平均亩产由二百来斤提高到三百八十五斤,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戚久旺带领群众对比大寨寻找差距,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他们大战“蛤蟆洼”,整修大小排水河道,根除了涝灾;又打井修渠,深翻平整土地,迅速实现了水利化,把全部耕地建成了高产稳产农田,粮、棉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一九六四年,粮食平均亩产六百一十斤,皮棉平均亩产八十斤;一九六五年粮、棉产量跨过了“长江”;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连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同期内皮棉平均亩产一百七十七斤。
穷则思变。宋庄大干大变的事实,激励着生产条件比较差的大队迎头赶上来。
沟王大队位于黄河故道的滩区,沙岗起伏,沟壑纵横。过去,全大队一千九百多亩耕地平均亩产粮食一二百斤、棉花二三十斤。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队党支部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奋战三年,改变面貌”的战斗口号。全大队干部和社员齐心合力闹革命,翻淤压沙,打井挖河,搬走沙岗,填平沟壑,植树固沙。他们接连打了四个战役,治住了一百七十多亩流沙,铲除了二百多亩茅草荒,搬走了三座十五万多立方米的大沙岗,填平了几十条大小沟壑,打了十二眼深机井,挖大小排水沟、河五条,结合深翻平整土地,把全队的耕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田,粮食平均亩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五年超《纲要》,一九六九年过“黄河”,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连续两年跨“长江”;皮棉平均亩产量连续七年超百斤。全大队年年超额完成粮、棉交售任务,现在有集体储备粮四万斤,社员户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余粮,百分之七十有存款。
就这样,世世代代办不到的事情,在人民公社里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现在,七里营公社一万八千亩盐碱地得到了治理,八千亩沙岗绝大部分进行了改良,开挖和整修了大小排灌渠道八百多条,打成机井四百九十多眼,做到了百日无雨保丰收,日降二百毫米大雨不成灾。昔日贫困落后的穷地方,正在变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大动力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人民公社的指路明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七里营公社,人们经常讲的两次飞跃就是最突出的例证。
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激发了七里营公社广大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们在党组织领导下,大办农田水利。第一步,整修了三条骨干排涝河道,搞好水系配套;第二步,打井办电,实行井渠双灌,把全公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改造成为水浇地,促进了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一九六五年全公社五万六千亩粮田平均亩产四百三十七斤,三万一千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一斤,分别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四和百分之六十三,一举由缺粮社变成了余粮社。七里营人民把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叫做第一次飞跃。
龙泉大队的变化,是这次飞跃的写照。
龙泉,座落在古黄河堤上,但长期干旱缺水。一九六四年冬天,龙泉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班子,经过整顿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带领群众学大寨,大搞农田灌溉工程,整修了原有的五条引黄灌溉渠道,又陆续开挖了五条新的灌渠,使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经过几年奋战,他们又打成机井十九眼,使全大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从此,实现了“龙”、“泉”配套——井渠双灌,天旱地不旱,旱年夺高产。
一九六五年全大队粮食亩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二百二十三斤跃进到六百三十斤,皮棉亩产量由六十七斤上升到一百零四斤,第一次向国家提供了八万斤商品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贯彻执行,各项无产阶级政策的落实,使七里营公社更加生气勃勃。从一九六九年起,七里营公社出现了第二次飞跃。
先从七里营大队说起。
这个大队有七千五百多人,一万二千多亩耕地,是全公社最大的一个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吕书墨带领全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使农业生产不断提高。一九六九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九十八斤,皮棉亩产达到一百五十三斤。
随着粮、棉连年增产,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大队党总支部又及时带领干部和社员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指示,大搞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现在,全大队共有各种农用机械一千三百多部,其中有拖拉机八台,其它大中型农业机械三百多部,在耕耙、灌溉和排水、治虫和农副业产品加工等方面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排灌、脱粒、加工等都用上了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二年连续三年,粮食亩产跨“长江”,皮棉亩产一百五十斤以上。
七里营大队的战斗历程是七里营公社的缩影。全公社从一九六九年起,进入农业机械化的新阶段,各种农业机械迅速增多,现在有拖拉机四十八台,其它各种大中型农用动力机械九百四十七台,电动机五百多部,汽车六辆。另外,还有胶轮马车五百多辆。全公社共有九万多亩耕地,机耕面积由公社成立前的百分之二十五扩大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架设高低压线路二百四十多公里,三十八个大队和二百九十八个生产队,队队有了电。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业发展的速度。一九七二年和一九六九年相比,全公社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增加了四倍多,上交的皮棉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决定因素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随着人民公社的成长壮大,通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七里营公社培养出了大批有路线斗争觉悟和管理社会主义大农业才干的社队干部。新乡县委副书记兼七里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田秀清,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九五八年春天,田秀清在七里营中心乡担任党委书记。人民公社建立以后,他担任七里营公社党委书记。多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和公社党委的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坚持抓阶级斗争,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克服资本主义倾向,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公社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九六五年,虽然全公社粮食亩产上了《纲要》、棉花亩产超过了百斤,但是仍然有一批后进队。为了帮助后进队迅速赶上先进,在田秀清主持下,公社党委开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后进队的工作。田秀清亲自到后进的夏庄大队去蹲点。他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摸清了夏庄后进的关键:“不是人不干,不是地不产,而是阶级敌人在捣乱。”于是,他具体帮助这个大队结合整党建党运动,整顿了大队领导班子,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调动了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家团结一致,鼓足干劲学大寨,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生产飞快发展,到一九七○年,粮食和皮棉的亩产量分别猛增到六百零三斤和一百六十斤。这一年,夏庄大队一跃跨入了先进队的行列。
七里营公社是棉花集中产区。在抓好棉花生产的同时,怎样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田秀清经过调查研究,在一九六八年提出了小麦亩产一两年内上《纲要》,抓好小麦生产促全年丰收的要求。当时有少数人认为办不到。
究竟能不能办到呢?田秀清带领公社领导班子成员,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博爱县许良公社参观学习。同时,总结了本公社宋庄和罗滩两个大队小麦生产的经验。这两个大队在一九六五年时,小麦亩产都只有三百来斤。经过努力,到一九六七年,分别达到五百零三斤和五百五十斤。小面积能过“黄河”,大面积为什么不能上《纲要》?田秀清说:只要路线对头,措施得力,干劲鼓足,全公社的小麦亩产量不仅可以上《纲要》,而且可以过“黄河”。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搞麦田深耕,采用良种,增施底肥,精细进行田间管理。这么一抓,一九六九年以来,全公社五万亩小麦在一九六八年亩产二百六十六斤的基础上,连续五年平均每年以增长九十二斤的速度,不断地高产更高产。
七里营公社大队一级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中,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来,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占四分之三。多年来,他们一直兢兢业业地管理着集体的大家业,为革命出力流汗,带领群众把人民公社办得越来越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占四分之一。他们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学习老干部的优良作风,朝气蓬勃,成长很快。在全公社的新、老干部中,有妇女干部三百五十多名。她们战斗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七里营公社的广大干部,不仅团结和带领全公社五万多人艰苦奋斗,搞好本公社的革命和建设,而且胸怀全局,带领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经常积极主动地大力帮助兄弟社队。今年春天,公社一次就表扬了模范干部和社员四百多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在这方面有着大量的模范事迹。从人民公社化以来,刘庄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在史来贺带领下,先后从政治上、技术上和物质上对本公社和邻近公社的三十多个大队进行多方面的支援,大家携起手来,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形成了人民公社的一代新风。各业兴旺
七里营人民公社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棉生产大发展。公社化以来,全公社总共向国家交售了皮棉五千多万斤。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两千二百万斤,做到了粮、棉双贡献。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它各项事业也都蓬勃发展起来。许多事业从小到大,蒸蒸日上。林业比人民公社化以前发展了两倍以上,树木总数由一百二十万株增加到四百万株。过去,这里没有果园,现在这个公社的三十八个大队,队队都有果园。社、队办的工业企业,人民公社化以前没有一个,现在有四十二个,其中包括农业机械修造厂、弹花厂、轧花厂、米面加工厂和榨油厂等。文教卫生事业也发展得很快。小学由人民公社化以前的二十八所增加到三十八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人民公社建立以前,这里没有初中和高中,现在有初中十六所,高中一所。小学、初中、高中目前在校学生共有一万二千五百多名。已经有一部分初中、高中毕业生担任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贫下中农的子女,在人民公社建立以前只有五个上大学的,人民公社化以来已有九十七个上了大学。另外,公社办的一所“五七”农业学校,已经为各大队培养出各种技术人材二百多名。人民公社化以前,这里缺医少药。现在,公社有卫生院,各大队有卫生所,各生产队有卫生员。由五百三十多名医护人员、“赤脚医生”和卫生员组成了一个卫生医疗网,一般的病人不出村就可以得到治疗。
现在,七里营人民公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一九五七年的八十万元增加到了两千万元。社员的收入逐年增多,生活不断改善。商品零售额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三倍多。仅拿自行车和缝纫机两项来说,自行车由三十六辆增加到三千七百二十辆,缝纫机由六十架增加到两千九百架。由此可见一般。全公社一百多户
“五保户”,享受着人民公社这个大集体为他们安排的幸福生活。他们再也用不着为自己的生老病死发愁了。
《河南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今日的七里营人民公社新貌。 新华社记者摄


第1版()
专栏:

广西广东甘肃西藏黑龙江福建召开妇代会
分别选出各省区的妇女联合会领导机构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讯 广西、广东、甘肃、西藏、黑龙江、福建六省、区,在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四日期间先后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分别选举产生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甘肃省妇女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
六省、区的妇女代表大会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批修整风和妇女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深入开展对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总结和交流了妇女工作的经验,确定了今后的战斗任务。六省、区的大会分别通过决议,号召各省、区的各级妇女组织,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团结各族、各界妇女,为实现党的各项战斗任务,加速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各省、区的妇女代表大会都开得生气勃勃,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锻炼的广大妇女团结战斗的精神面貌。出席六省、区大会的代表,工农劳动妇女占绝大多数。许多代表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各民族积极分子。代表中有工农业女劳动模范和女先进生产者,妇女工作专职干部,文教卫生战线上的妇女工作者,女工程技术人员,藏族第一代女工人,人民解放军女战士,上山下乡女知识青年和“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爱国人士、台湾省籍、归国华侨、港澳同胞中的妇女代表,也参加了所在各省、区的大会。一些当年的红军女战士、女游击队员、革命烈士家属、做过多年妇女工作的老干部,也应邀出席了大会。少数民族代表中,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彝、京、水、仡佬等族的妇女代表,甘肃有回、藏、蒙古、满、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撒拉、土等族的妇女代表,西藏有藏、回、珞巴、门巴、纳西等族的妇女代表。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韦国清、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孔石泉、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冼恒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任荣、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汪家道、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韩先楚,分别出席了各省、区的妇女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讲了话,热烈祝贺大会的召开。
到会代表通过批修整风,畅谈了各省、区妇女运动的大好形势。大家指出,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运动中,广大妇女积极投入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锻炼,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发扬了社会主义积极性。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劳动妇女,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认真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抓革命,促生产,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涌现出大批的积极分子和妇女干部,其中许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还有一些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代表们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努力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贡献。
六省、区的代表大会经过讨论,分别通过决议,号召各级妇女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妇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要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要大力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要关心和解决好妇女的切身问题,注意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要教育广大妇女用无产阶级观点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广大妇女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鼓励和支持子女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各级妇女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关心和爱护上山下乡的女知识青年,使他们在农村里更加健康地成长。
六省、区妇女代表大会根据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经过充分酝酿和协商,分别选出了六省、区妇女联合会委员会。经过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和各省、区党委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主任为曾小平,副主任为黄金娥(壮族)、毛凤鸾、陆美花(壮族)、余爱武(壮族)、黎慧珍、何美玲(壮族)、万琼英;广东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为方兰,副主任为李杰、黄国志、王美季、马顺、陈挺、卢毅;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为李磊,副主任为李如阁、包凤莲(回族)、吴杰(蒙古族)、单秀、孟林、黄伟;西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主任为巴桑(藏族),副主任为阿沛·才旦卓嘎(藏族)、娜珍(藏族)、高世珍(藏族)、措姆(门巴族)、苏竹青;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为张秀芝,副主任为吴琳涛、张宁、于清贤、陶冰华、潘军;福建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为罗春俤,副主任为杨兰珍、陈治礼、朱益明、苏华、骆素兰、洪秀枞、王明华。


第1版()
专栏:

加强田间管理 夺取棉花丰收
各地重点产棉区代表座谈棉花生产大好形势,交流棉花田间管理经验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讯 在夏粮丰收鼓舞下,当前,全国产棉地区广大干部和社员,正在加强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决心夺取今年棉花丰收。最近,中央有关部门邀集了一些重点产棉地区地、县、公社和生产大队的代表以及一部分植棉劳动模范,分析了棉花生产形势,交流了棉花田间管理的经验。
代表们首先谈到,在批修整风运动推动下,今年,各地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进一步加强领导,发动群众,认真贯彻今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精神,积极搞好棉花生产,因而棉花播种适时,播种质量好。棉花播种以后,虽然北方一些地区曾经出现干旱,南方一些地区先后遇到阴雨,但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北方棉区广大社员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扩大棉田灌溉面积;南方棉区广大社员抢晴天,战阴雨,排出渍水,保住了全苗,夺得了壮苗。这是棉区广大干部和社员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经过路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生产,发扬大寨精神,大干苦干,干出来的。棉花生产形势大好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
代表们指出,棉花长势好,只是为夺取丰收打下了基础,要夺得丰收,还要做更多的工作。不仅使棉苗“稳长六月,大长七月”,而且还必须让它“嫩过八月,九月不早衰”,促使棉株多结桃,结大桃,结好桃,夺取棉花丰收才有把握。
来自南北产棉区的代表,根据各地的实践,分别介绍了狠抓棉田管理的经验。他们共同指出:当前正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刻,必须发动群众抓紧每一个生产环节,因地制宜地抓好中耕、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地处长江以南的湖南省澧县澧旦公社拥宪大队的植棉模范毕承松,介绍了他们在综合管理的同时,用“一把锄头的功夫”管好棉田的措施。他说:“锄头低下三分火(中耕可以提高地温),锄头低下三分水(中耕可以保墒);一遍锄头(中耕一次)促壮根,根促苗,苗促蕾,蕾促桃,多遍锄头(多次中耕)桃满腰。”他的这番话,说明了中耕对促进棉花增产的作用。地处黄河以北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的代表介绍说,几年来,他们改变过去那种“立了秋,挂锄钩”的老习惯,立秋以后仍然坚持锄草,不仅保证了棉花生长后期无草荒,而且使棉田沟系保持畅通,做到随时“遇旱浇水,遇涝排水”,促使棉花正常生长。江苏省启东县、湖北省天门县和上海市南汇县的代表,在座谈中分别介绍了他们采用“肥、水结合,大水重肥”和“开沟施肥,随施随封沟”以及“看田、看苗施肥”等巧施花铃肥的做法。代表们还谈到,抓好防灾、抗灾工作,是夺取棉花丰收的关键措施之一,一定要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现虫情,立即发动群众打歼灭战,力争把虫害消灭在发生之前,务使棉桃不受或少受虫灾危害。还要注意可能发生的旱、涝、风、雹和低温、早霜等各种自然灾害,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措施上做好准备,随时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保证棉花增产增收。
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领导。参加座谈会的部分产棉区的领导干部,交流了各地党委领导棉花生产的经验。有些地区的代表还谈到,在领导好棉花生产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好粮食和其它作物的生产,做到粮食、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全面丰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