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赢得时间的人们
——记鞍钢第一初轧厂职工夺高产的事迹
鞍钢第一初轧厂是一个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厂。但是人们走进这座老厂,不论是在操作台上,在轧钢线旁,还是在均热炉边,看到的都是朝气蓬勃的动人景象。工人们忘记了高温的燎烤,聚精会神地为夺取高产而战斗着。他们说:时间就是钢!我们要大干巧干,多轧钢,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向一秒钟要钢”
去年初,一次批修大会开过,班长、劳动模范李德泉,激动地走上了操作台。他望见那威武的初轧机,耳边回响着和同志们立下的共同誓言:“把刘少奇一类骗子进行干扰、破坏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向一秒钟要钢!”为了这个,他轧钢好象上战场一样,睁大双眼,紧盯住前方的轧钢线。他敏捷而协调地操纵着控制器,使那六、七吨的粗大钢锭,在轰鸣的初轧机下火花四溅,往返窜动。只消一分钟,钢锭便被压成“火龙”般的钢坯,飞奔而下……。旁边的徒弟林滋泉,看到师傅的动作,不禁由衷的赞佩:好快的速度!可是,李德泉这时却暗自思忖:现在轧一块钢只用一分钟,能不能再省出一秒钟呢?下班后,他找班内同志商量:“革命需要钢,时间就是钢,咱们从轧一块钢的时间里面,再挤出一秒钟,向国家多做点贡献好不好?”
这个想法,同志们早有酝酿,所以李德泉这话,正说在大伙心坎上,全班随即围绕着一秒钟热烈议论开了。
有人说:“一分、一秒短得不起眼,但一年有千千万万个一分、一秒,一分钟内省一秒,光咱班一年就能给国家多轧近两万吨钢。这些钢坯,若轧成钢轨,够铺二百公里铁路,若轧成钢材,可造五千多辆汽车、能造一座很大的铁桥……”
大伙儿接着又引伸说:一个班能增产这些,两个班呢?三个班呢?全厂呢?全鞍钢呢?……那就更多了。
大家越议论,越看出一秒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不小。他们来了劲,决心从争分夺秒做起。
“省这一秒钟可不容易啊!”有人提醒李德泉说,“轧一块钢的一分钟内,每个操作工人的双手双脚,得连续做八十几个动作,一分钟已被这些频繁的动作占得满满的了。”李德泉深知这一点,但他想到全班工人那股子革命干劲,攥起拳头做着坚决的手势回答说:“是不容易,但咱每个动作都想到革命,一心一意为革命轧钢,一秒钟一定能够省出来!”回到家里,他告诉妻子把屋子收拾干净,然后请来全班同志,建立起业余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哲学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结果,全班九个人一条心,一股劲,投入了“向一秒钟要钢”的战斗。
老工人高玉金,是位轧钢快手,在全班为节省一秒钟开展的技术互助中,他看到新工人林滋泉有一个甩钢动作比自己利索。下班后他不去休息,站在林滋泉操作台旁,目不转睛地瞅他那个动作怎样起,怎样落,直到看出门道。他轧钢时,学着林滋泉的动作反复实验,甩出的钢,果然离初轧机轧辊近了三四百毫米,节省了钢坯在辊道上白走的一秒钟。
被称为“革命老黄牛”的副班长黄祯禄,一条腿有残疾,可他干完一班活,总不闲着,拖着一条不打弯的腿,为操作工人端水,让他们精神抖擞地争那一秒钟。
过去,操作台上的工人,有事向下联系,说话,打手势,就得耽误几秒钟。工人们说,一次几秒,十次呢?六、七吨钢坯白丢了!这几秒今后不能空流。他们在操作台上安了一个风笛、一个信号灯,有事,踏踏风笛,按按信号灯就和台下的工人联系通了。一天又省下许多分分秒秒。
甲班九个同志用这样的革命精神,终于实现了轧一块钢分别节省一秒钟到两秒钟。从去年第二季度到今年上半年他们果然从挖掘那分分秒秒的时间潜力中,为国家多轧了两万多吨钢坯!
“不让社会主义建设的列车在咱们这里晚点”
在鞍钢第一初轧厂,各班组都爱说:“不让社会主义建设的列车在咱们这里晚点!”这话,出于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也是工人间在生产斗争中的互相保证。厂里有几座均热炉,炉膛小,每年还要有四次停产清渣,得耽误一个多月时间,因此烧钢供不上轧钢需要。轧钢工人非常着急。均热炉的工人更着急,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们说,社会主义建设的列车正在飞快地跑,炉子挡道怎么行!
不久,改造均热炉的战斗开始了。六十名工人组成的突击队,不等炉温凉透,就冒着三百度余热,轮流冲进炉膛,抢拆炉墙。不到五分钟,围在头上的湿毛巾烤干了,脚下垫的湿木板也冒了烟。但是,工人们那顾这些呢?今天受火烤,日后多烧钢啊!换一换垫板,另一组工人又冲进去。……他们用这样的苦干精神,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连续改造和新建了三座均热炉。新炉炉膛扩大一倍,不必停产清渣了,烧钢能力提高百分之七十,向轧钢工人供应热钢锭的紧张状况大大改善了。
新炉还要靠精心管。有个时期,烧钢工人掌握火候不准,每天都有几十块钢锭,不是欠火过硬被打回重烧,就是过火烧化。老工人李明库看到这事心里琢磨:一块钢打回重烧,一捣腾,从吊车到初轧机,至少耽误一两分钟,一天出这么十块二十块的,浪费多少时间啊!他立志消灭返烧。那吐着火舌的均热炉旁,热浪扑人,李明库一点也不在乎。他一会儿眯缝着眼睛瞅瞅炉火的颜色,一会儿伸手调整一下风量,使那炉火适度、均匀。他汗水顾不得擦,走路带小跑,人们夸他是“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精神烧钢”。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把每炉钢都烧得不硬、不化、不返烧,还时常比计划提前烧好。厂党委把李明库的经验总结起来,加以推广,全厂均热炉都大大减少了返烧钢,还常常提前烧好钢。去年以来,轧钢工段为此节约了两千多个小时。
从此,均热工段向轧钢工段提供的热钢锭,由不足变为充足。均热工段工人们为对兄弟工段尽了责任而高兴地说:咱们把“晚点站”变成“正点站”了。
今年三月的一天晚上,十一号均热炉乙班炉长李长清,因未听准信号,没及时揭开炉盖,让吊车司机把烧好的钢锭送到初轧机,耽误了十来秒钟。这转瞬即逝的十来秒钟,过去谁也不当回事。可现在,惋惜,内疚,一齐涌上李长清的心头:国家急需钢,时间就是钢,误了时间,就是丢了钢啊!此后他在岗位上处处用“勤”字要求自己:烧钢时勤调整,保温时勤看火,出炉时勤与调度室联系……,至今,他又经手出钢近万次,次次正点,甚至提前,节约了大量时间。
在第一初轧厂,主要设备经常承受着千百吨的冲击力。这个螺丝震松,那个轴承磨损之类的事,往往是难免出现的。这类事,却是时间上的漏洞。为了堵塞这个漏洞,不但全厂一百多名检修工人行动起来了,一千多生产工人也无一例外地冲破工种界限,主动充当了设备的“医生”。工作间隙,他们便拿起锤子、钳子,俯身察看零件磨损状况,侧耳谛听机器转动声音,发现有隐患,立即加以处理。他们用这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保护了设备的健康。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厂设备的生产运转时间,同历史上设备生产运转时间最长的年度相比,平均每天多了四十分钟,这样,平均每天就可以为国家多轧二百几十吨钢坯。
今年初,厂里为了节约,轧了几次不规整的回收钢坯。生产中,被誉为“连轧机旁一哨兵”的老工人王振祥,更加警惕地巡回在连轧线上。一个中午,他见一个异样钢坯迎面冲来,连忙擦擦脸上影响视力的汗水,紧紧跟踪盯住了它。跟到第一架轧机,第二架轧机……直到第五架轧机,麻烦事发生了:异样钢坯上掉下个通红的大钢头!不好,王振祥断定:如不快把钢头搬出去,就会被接踵而来的钢坯顶进轧机,塞住轧辊,造成事故。在这紧急的刹那,他暗暗命令自己宁可烫伤手,也不能让钢头弄坏机器。于是,他迅速冲到轧机旁边,双手拖起那上千度高温的大钢头,扔将出去。在他抬手的瞬间,一个“火龙”般的钢坯呼啸而来,顺利通过了轧机。这时,王振祥低头一看,手套,烧糊了,手,被烫伤了,可是,他心中万分高兴:初轧机分秒没停,轧钢线上照常滚动着火红的钢坯,为夺高产出力。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去年的一天,车间里不少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围着一根重轨钢坯端量着。这根钢坯又直又平滑,一般人看不出哪里有毛病。可是他们好象发现了大问题。调整工拿来卡尺一量,那块钢坯比标准规格厚出了一毫米。一毫米,不到门窗玻璃的一半厚,在一个大钢铁企业里,犹如米囤里的一粒米,算得上什么呢?可是,与这钢坯直接有关的王振祥、刘玉泉等十一个人,却算了又算:一毫米钢坯,从采矿石、炼铁到炼钢、初轧,少说也得上百道工序。这就是说:他们手下的一毫米,就是阶级兄弟的许多劳动时间。从那时起,他们热烈展开了“向一毫米要钢”的竞赛。每罐钢的钢坯,刚从初轧机、连轧机出来,剪切工、调整工、轧钢工立即同心协力,勤取样,勤卡量,勤调整,努力使钢坯规格不长不短,不薄不厚。现在,每轧一吨钢坯,比历史最好水平少耗二十公斤钢锭。
在这里,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人们,也知道自己怎样“向时间要钢”。他们的工作守则是:“为了前方夺一秒,后方任务完成好”。当第一线上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为革新一项技术废寝忘食的时候,食堂炊事员也总是一样度着辛勤的日日夜夜,做出可口饭菜,端到革新现场。盛夏,车间战高温,夺高产的日子,医生、护士背着药包,巡回在各班组。技术人员看到轧矽钢难度大,由锭变坯,得压延十七道次,便到车间同工人一起改革工艺流程,使轧一块矽钢减少了两道次。
第一初轧厂的人们,不仅自己努力抢时间,争速度,还千方百计给周围同志创造条件,赢得时间。他们说:“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今年初春的一个夜晚,一场风雪过后,精整工段电源断路,灯光失明。正在忙着组织本班高产的轧钢乙班工长徐兆奉,远远望见,心内一惊:精整工段没有电工,一断电,运坯火车进不去,会影响他们“开门红”!想到这里,他便和本班四个电工去帮助抢修。有人说:“那里断电不碍咱这里事,还是等检修电工去干。”徐兆奉说:“什么这里事那里事,碍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事,咱得抢着管,等检修电工会误事。”说着,便和大家爬上十几米高的房架,借着电筒微光,脚踩横梁,手攀立柱,干了两小时,找到了线路断处,换上三十米一寸多粗的新电缆。夜里十一点半,精整工段的灯重放光芒,运坯火车鸣着汽笛开入厂房,夺取“开门红”的战斗又顺利地进行着。
精整工段工人高永平,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见到生产现场有三十多块半吨重的铁头散放着。他怕这些铁头妨碍下一班生产,耽误下一班的时间,就不顾一天劳累,和吊车工一同向外搬。通红的铁头散发着热气,使现场气温高达百度,干了五分钟他便热得头昏脑胀,只得出来凉快一会,回来再干。又干了几分钟,他中暑呕吐,吐后稍好一点,仍然继续干,直到把铁头搬光。
时间的宝库,为珍惜时间的人们,敞开了大门。一九七二年,第一初轧厂比一九七一年多轧了十三万吨钢坯。今年上半年,他们继续跑到时间前头,比去年同期又多产钢坯五万吨。
这是巨大的成绩!人们每逢回顾为这些成绩而战斗的情景,就感到欣慰和自豪:大好的时光,没有在自己身边空流。
这成绩还启示着人们:时间的潜力是很大的,那些不畏劳苦的革命者,定会从奔流不息的时间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出丰硕的成果。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甘肃冶金公司选冶厂发动群众大挖企业内部潜力
既节约人力 又增加生产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冶金公司选冶厂党委在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带领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积极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既节约了人力,又增加了生产。今年上半年全厂主要产品产量已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五十七点○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八,而职工人数却比去年年底实有人数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四点一。
今年,国家要求这个厂继续增加生产,同时还要搞一批综合利用和科学实验的新项目。年初,在落实今年计划的时候,有些同志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厂里的人员增加得不多,而生产却成倍增长,因此再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要增产必须增人。厂党委认真分析了全厂的情况,认为某些车间定员不足只是表面现象,而工时利用率不高则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内部挖掘劳动力的潜力,完全可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为了统一大家的认识,厂党委组织车间干部和班组长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教导,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并以“不同农业争劳力,立足于内部挖潜力”为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高了大家对节约劳动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厂党委还以硫酸车间为样板,引导大家认真分析增产是不是一定要增人?这个车间是一九六六年投产的,到一九七二年,职工仅比投产当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八,产量却增长了两倍半。今年,他们在进一步提高硫酸产量的同时,又提出了要节约百分之十的劳动力。通过这个车间的例子,使大家看清了不仅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单位大有潜力,就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单位,潜力也远远没有挖尽。
认识提高以后,节约挖潜工作很快就在全厂铺开了。厂党委领导成员分头深入基层,一面帮助车间领导班子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各种问题,一面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电解车间过去是全厂劳动力比较紧张的一个单位,在这次节约挖潜中,车间党支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动群众,按照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合理定员,把可以兼管的岗位加以合并,改进了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同时,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开展“一专多能”活动,克服了忙闲不均、窝工浪费现象。全车间共节约出三十八个劳动力,占原有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十四点九六。厂党委及时推广了这个车间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厂挖掘潜力工作。尾矿车间原打算增加四十个季节工,通过挖掘潜力,不但没有增人,反而主动调出七人支援了兄弟单位。
选冶厂党委为了更好地挖掘劳动潜力,坚持进行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围绕生产关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效地节约了劳动力。


第2版()
专栏:

瑶岗仙矿党委关心群众生活
抓好安全防尘工作保障职工健康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瑶岗仙矿党委,关心群众生活,切实抓好矿井安全防尘工作,增强了职工身体健康,调动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为大打矿山之仗作出了贡献。这个矿从一九七○年以来,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今年一至五月份又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七项经济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八和百分之二十六点三,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十三,成本下降百分之六。
瑶岗仙矿是一个已经开采了六十年的老矿山,岩层中含矽量比较高。解放后,这个矿的党组织,十分关心职工的安全和健康,采取了各种通风防尘措施,使矽尘危害逐步减轻。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瑶岗仙矿的工业卫生面貌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到今年五月份,这个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面,每立方米空气含矽尘降到二毫克以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成为全省工矿防尘工作的先进单位。


第2版()
专栏:来信

及时投递报刊,积极为农业服务
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邮政所仅有四名职工,除了担负全公社二百零二个生产队、七千多户的报刊、信件、包裹的投送任务外,有时还要为邻近的安徽省两个县的几个生产大队服务。
今年夏收夏种大忙一开始,这个所的职工,面对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的教导,进一步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决心把报刊、信件等的投送工作做得更好,为支援农业做出新的贡献。
过去,报纸在当天九点钟来,到第二天上午才能发出。现在,报纸一到,立即分发,使报纸迅速地同广大群众见面。老投递员陈增年每天行程一百五十华里,把报刊送到田头、场头,把挂号信、包裹、汇款送给收件人。青年职工沙云生除给群众代寄汇款、包裹,代发电报外,还帮助生产队代购化肥,代修小农具,为农业第一线节约劳动力,得到了贫下中农的好评。
师红言


第2版()
专栏:

山区的红色邮递员
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大菉邮电所,担负着十万大山南麓大菉公社十八个大队、二百四十多个生产队的报刊、信件的投递任务。五条邮路,全长四百五十华里,沿途岗峦起伏,河流交织。邮递员送报刊、信件等,不是爬山,就是涉水,工作比较艰苦。
乡邮员谢盛世同志是个年青人,他热情地为贫下中农投递报刊、信件,大家称他是十万大山上的红色邮递员。一次,山区遭到狂风暴雨袭击,公路被山洪冲坏,报刊、信件一时来不了,小谢焦急得睡不好,吃不香。为了及时把报刊、信件运回,他冒着暴风骤雨,到山外的防城去接邮件。从大菉到防城八十华里,道路泥泞,暴风雨迎面扑来,每前进一步都要花很大力气。但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报刊、信件运回大山,迅速送到了贫下中农手里。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同生产大队的小学教师,共同组织读报组,向群众介绍报纸上刊登的有关批修整风、农业学大寨等的先进经验。
为了方便贫下中农,谢盛世同志在投递时,还主动帮助社员寄信、汇款,购买农药、农具。有一天,他路过浪包生产队,得知队里有两头耕牛患病,影响生产。小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到邮电所,便立即到公社兽医站去请兽医。为了争取时间,他又用自行车把兽医送到生产队,使病牛及时得到了治疗。
不久以前,谢盛世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更加朝气蓬勃地为山区各族人民服务。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