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蓑衣田”里闹革命
——广东佛冈县洛洞大队改变山区面貌的事迹
粤北山区的佛冈县洛洞大队,是广东省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一进入洛洞,迎面展现的是一派繁荣景象:层层梯田,满山林木,隆隆机器声,家家电灯亮……。谁能想到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每人只有六分瘦田、年年要国家供应粮食的穷山沟呢!
洛洞大队近年的粮食生产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量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九斤,为解放初期亩产的四倍多,为一九六四年的两倍多。他们从一九六六年起做到了粮食自给,卖给国家的余粮逐年增多,近年增加到二十一万斤。
在斗争中明确大办农业的方向
洛洞大队有一千零四十亩田地,大部分是“望天田”,零零碎碎分成九千七百多块,散布在二百多条山坑里。因为象蓑衣那样零碎,被称为“蓑衣田”。多年来,贫下中农很想迅速改变贫困面貌,却有人认为洛洞是天生成的穷地方,变不了,说什么:“洛洞能够不缺粮,乌鸦也会变凤凰。”
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号召的鼓舞下,大队党支部决心带领群众大干苦干,争取彻底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广大贫下中农热烈响应。可是,有少数社员对增产粮食信心不足,觉得要吃饱肚子,还要靠自己上山砍树,挣钱买粮。阶级敌人也趁机煽风点火:“斧头一响,有钱有粮”、“三天副业换担粮”,鼓动资本主义倾向。
党支部认识到:这是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洛洞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重大问题。党支部召开了贫下中农大会,发动大家开展辩论。
在辩论中,群众算了一笔账:如果不搞好生产,靠砍树卖钱买粮,那么,多则十年八年,少则三年五年,山头就会砍光,以后穷山沟就会更穷。有些贫下中农说:“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我们翻了身,当农民还要靠国家供应粮食,这怎么行呢?我们这里有山有田,应该向田要粮,决不能到国家粮仓担粮!”
在方田生产队的辩论中,干部和群众更是激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必须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一九六二年,这个生产队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一些社员放弃农业生产,乱砍山林,挣钱买粮。不到三年,把集体山林砍光,造成水土流失,农田缺水,连年歉收,社员生活更加困难。他们深有体会地说:“丢了田头,拿起斧头,砍光山头,砸烂锅头,这条路千万不能再走!”
灯越拨越明,理越辩越清。经过这场大辩论,洛洞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要改变落后面貌,就要象大寨那样,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决把放弃农业、乱砍山林那条资本主义道路堵死。大家振奋革命精神,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倾向的批判,掀起了治山治水、大办粮食的热潮。
经过几年的大干、苦干,洛洞大队先后兴修了一百五十多宗小型水利,逐步绿化了二万五千亩“黄草山”。一九六六年,粮食亩产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十八万斤余粮。一九六八年,粮食亩产又超过了千斤。
在这个穷山沟,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兴高采烈地说:“洛洞飞出了金凤凰!”
在新形势下抓好路线教育
前进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亩产超过千斤以后,党支部发现,一些人的干劲比以前差了,一些生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进度比以前慢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进行了调查,听到一些人说:现在粮食已经不缺了,对国家也有了贡献,为什么还要拚命搞水利?把这些劳力用来多搞副业,多搞经济收入,不是更好吗?他们还发现,个别生产队已有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
党支部严肃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经济收入要适当提高;副业要发展,但不能因此放松粮食生产这个“纲”。这不光是怎样安排劳动力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
党支部在全大队开展了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发动干部和社员讨论:粮食过了《纲要》还要不要抓粮食这个“纲”?粮食上去了还要不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他们反复向群众介绍了大寨和其它先进大队为革命种田的事迹,启发大家回想:过去,洛洞粮食不足,靠其它地方支援;现在,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粮,洛洞怎能只管自己够吃就不再抓粮了!
这场教育,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跳出了一家一队的“小天地”,树立了为革命多作贡献的思想。但有人又说:“山高有个头,楼高有个顶,以后大干也只能小增产了。”为了用事实打破这种“生产到顶”的思想,党支部特地选择了一些较差的田,搞丰产试验。经过努力,这些田的产量一般都比其它田高出二三百斤。这个事实,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提高了挖掘潜力、发展生产的信心。
几年来,就是这样在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中,在不断的斗争实践中,洛洞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迸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千方百计地挖掘增产潜力。他们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增加肥料,改良土质,改造了三百多亩冷底田、湖洋田;又修建了两个新水库,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艰苦的努力产生了可喜的成果。洛洞大队粮食亩产量在一九六八年一千零一十二斤的基础上又年年增长。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多种自然灾害,亩产仍然达到一千三百三十九斤。
有人说:“百上加担易,千上加斤难。”但是,洛洞贫下中农用自己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方向对,干劲足,千上加担也不难!
处理好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关系
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怎样处理好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在洛洞也经历过曲折的斗争。
起初,党支部一心把粮食搞上去,对于怎样发展多种经营,考虑得很少。后来,他们从下格生产队的变化中得到启发。这个生产队原来生产比较落后。一九六五年以来,他们在大抓粮食生产时,积极想办法扩大集体养猪场,并帮助社员发展养猪,较快地实现了“一人一猪”。还办了竹器加工厂,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由于肥多,资金多,粮食亩产很快超过了千斤。
党支部认真总结了这一经验,对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辩证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一面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持抓好粮食这个“纲”;一面划清政策界限,根据山区特点,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开展集体副业和正当的社员家庭副业。
养蜂是洛洞的一项传统副业,集体和社员都养得不少。过去,少数社员养蜂过多,安排不当,妨碍了集体生产。一九六九年,有些干部受刘少奇一类骗子谬论的影响,以为“蜂养得多,钱收得多,资本主义思想就多”。他们要把这项家庭副业砍掉,对集体养蜂也不敢加强管理,结果影响了集体经济和社员生活。党支部纠正了这种错误做法,把集体养蜂和适当的社员家庭养蜂重新发展起来。
现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洛洞大队已经开花结果。他们办起了猪场、鸡场、蜂场、林果场等十多种场、厂,对山林进行综合利用,还办起了七座水电站。每年交售给国家的生猪有五百多头,还有大批柴炭、竹、木、松脂等,并向国家输出多余电力五十多万度。全大队集体积累达到四十万元,添置了四十三台农业机械。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洛洞大队三联生产队社员在喜晒丰收粮。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云湖桥公社在抓好路线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
本报讯 湖南省涟水岸畔的湘潭县云湖桥公社,有水有山,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每年农事相当繁忙。近两年来,由于思想教育及时,劳动力安排合理和使用得当,社员积极性高涨,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一九七二年春,公社党委为了加强农业,把外出的劳动力和社队企业多占的劳动力集中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当时以为“兵齐马备,农业大上快上没有问题了”。可是,一些生产队的生产却没有多大起色。这是什么原因?公社党委从调查中发现:有些人身在农村心不在,为革命种田的思想不牢固;有些生产队劳动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来,政策也不够落实,社员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些情况说明,调动千军万马大办农业,首先要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要“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
公社党委引导各大队,以政治夜校为阵地,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是办社会主义农业,还是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是艰苦奋斗,还是怕苦怕累?经过学习,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分清了路线是非,巩固了务农为荣、大办农业的思想。公社党委同时逐步落实了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在劳动力增多、干劲更大的情况下,云湖桥公社很注意提高劳动管理水平。他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从农业生产是多部门的特点出发,突出重点,全面安排。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劳动力搞粮食生产,同时适当安排一部分劳动力兼顾其他生产。二、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出发,及时调整劳动力的部署,抓住季节,不误农时。三、从农业生产周期性长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采取短期集中劳动力突击耕地、播种,设专业班子长期负责培育管理茶园、果园、林业、药材等,做到既有集中,又有分工。四、从每个劳动力的体力和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分工派活,做到因人制宜,各尽所能。
云湖桥公社坚持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劳动管理,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力,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力的作用。一九七二年,全公社集体生产用工达到一百九十多万个,比上年增加十四万多个;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三十六斤,棉花、油料、林木都有很大发展,社、队企业也进一步巩固、提高。今年,他们又扩大了粮食作物三熟制面积,还增加了棉、油、猪等多种生产。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要善于用“兵”
充分集中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需要,是实现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的一项重大措施。
但是,集中了优势的兵力,并不等于稳取胜利,还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劳动力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劳动力的作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云湖桥公社及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抓好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引导那些身在农村而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以务农为荣;同时认真落实政策,调动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他们还注意加强劳动管理,使大家各尽所长,各尽其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恩格斯说过:“人类社会拥有极其丰富的生产力,这些生产力只要合理地组织起来,妥善地加以调配,就可以给一切人带来最大的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到劳动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在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斗争中,要注意在路线和政策教育的基础上,抓好劳动管理,学会善于用兵,善于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这项重要方法。


第3版()
专栏:

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河南永城县在大办农业中自力更生壮大技术力量的一项经验
河南省永城县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坚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为大办农业源源提供了技术力量。
永城县是个老灾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全县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迫切要求实行科学种田,把农业搞上去,改变灾区面貌,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样,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农业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从那儿来呢?永城县从推广本县学大寨先进典型卜子大队的经验中,找到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办法。
卜子大队是永城县粮棉双高产的农业先进单位。过去,许多兄弟社队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效果并不太好。卜子大队植棉“土专家”孙振清看到这种情况,就向县里建议把各大队作务棉花的同志集中起来,在卜子办个训练班,同卜子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道研究棉花生产,同时交流各地先进经验。县里接受了这个建议,一九六九年初在卜子办了一个“五·七”棉校。社队植棉的同志到学校学习,从政治思想上和生产技术上互相学习、交流和传播先进经验,一批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人员迅速培训出来。县里看到卜子“五·七”棉校的效果显著,随后在其他先进单位相继开办了“五·七”麦校和农机校。
为了切实办好这三个学校,县里专门抽调干部,同各校所在先进单位的干部、有实践经验的老贫农、技术能手一起管理学校。这三个学校所用的教材,是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老师是先进单位的干部、贫下中农和生产能手,讲台是田野或农机修理间,教具、标本由学员自制。学员中,有农业生产上的老把式,有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有农村基层干部。学员回去后,如果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还可继续到校学习。
三年多来,这三个学校共培训学员四千八百多人次,并通过他们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现在,永城县队队建立起科学试验小组,组成了全县的科学试验网。
这些从农民中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已成为传播先进经验和大搞科学实验的骨干,为发展全县农业生产,改变老灾区的面貌作出了显著贡献。裴桥公社的耕地几乎全是淤洼地,被称为棉花“禁区”。黄楼青年队的知识青年傅凤从卜子“五·七”棉校学习回来,学习卜子大队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植棉技术,和四个女知识青年一起,在茅草荒洼开出七亩地试种棉花,当年就取得平均亩产百斤皮棉的好收成。这个公社立即推广了黄楼青年队的经验,种了五千亩棉花,产量上了《纲要》。一九七二年,全社棉田扩大到八千七百亩,平均亩产皮棉过百斤。过去永城县只有北部四个公社种棉花,由于这批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人员广泛传播了卜子大队为革命种棉的思想和先进技术,现在全县十九个公社都发展了棉花生产,种棉面积扩大了两倍多,全县皮棉亩产增加到八十七斤。
永城过去种小麦,种下后很少管理,产量较低。郭庄“五·七”麦校开办后,传播了科学种小麦的经验。从这个学校中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回队后积极带头大搞打畦、选种、积肥的科学试验,很快形成了科学种麦的群众运动。一九七二年全县小麦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翻了一番,并出现了一批小麦亩产五百斤以上的大队。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荒山变药园
云南省昭通县永丰公社永丰大队第三生产队,有一座常年荒芜的观音山,现在已变成常绿的中药园。这里的药材生产由一九六九年的半亩、一个品种,发展到今年的八十五亩、三十三个品种。几年来,这个队向国家交售了各种加工过的药材四千九百三十多斤,供应大队合作医疗站一千五百多斤。截至一九七二年,药材收入达二万四千七百多元,药地套种粮食作物收粮七千多斤。
一九六九年,这个队开始引种药材。当时占用了半亩种粮食作物的熟地。如果继续扩大药材生产,势必产生药、粮争地的矛盾。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决定把观音山开辟出来种植药材。一九六九年冬,八个老贫农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挖山撬石,排土整地,建成了十五亩台地,第二年春天就全部种上了药材,当年受益五千元。几年来,这个队的社员坚持不懈,不断扩大药园面积。到今年春天,这座百亩观音山,已种药八十五亩,基本实现了荒山变药园。


第3版()
专栏:

花椒喷香
山东省有名的花椒产地临朐县寺头公社,今年花椒喷香,又获丰收。全社共收花椒皮九万六千多斤,比大丰收的一九七二年增长三成以上。
这个公社的花椒生产,近几年来发展的幅度很大,但是发展不够平衡。有的队的花椒生产始终跟不上来。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干部和社员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和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了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自觉性。逯家庄大队过去的花椒生产一直落在后面,今春,一鼓作气栽花椒树四千多棵,夏季又栽两千多棵,并及时防虫除害,整枝培育,力争花椒稳产高产。


第3版()
专栏:

多养水鸭
广东省新丰县遥田公社大养水鸭,今年发展到四万三千七百多只,不断地供应了国家市场的需要。养鸭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的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而且有利于防治早稻的虫害。
过去,遥田公社是不准养鸭的,怕水鸭破坏农田,影响水稻生产。今年来,这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加深了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理解。他们进一步懂得:“以粮为纲”,绝不是提倡“单一经营”,那种以为养鸭会影响水稻生产,就一律禁止,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因为没有看到养鸭也能为稻田除虫等有利的一面,而且只要管理得法,它对稻田害处的一面是可以防止的。于是,全公社大力发展水鸭生产,同时统一规定秧苗返青前和禾苗壮粒后这两段时间不许放鸭下田。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青神县汉阳公社今年春蚕丰收。这是光芒大队一生产队养蚕专业组在喜摘蚕茧。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