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二十家子公社是怎样办好知识青年集体户的
吉林省联合调查组
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是吉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一九六八年以来,这个公社先后接收了本县和上海知识青年六百零七名,组成二十三个集体户。几年来,公社党委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知识青年满腔热情地欢迎,尽心尽力地培养,集体户办得好,青年们成长得快。至今,已有二十八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三百二十三人加入了共青团,五十三人参加了省、县、社、队的领导班子,许多人担任了教师、会计、保管员、赤脚医生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突击力量。一九七二年以前建立集体户的二十个生产队,去年有五个队粮食亩产跨过“黄河”,九个队超《纲要》。绝大多数知识青年实现了生活自给有余。由于集体户办得好,今年又有三十九名中学毕业生跟随哥哥、姐姐,来到这里落户。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领导头脑中扎根
第一批知识青年来到这个公社插队落户的时候,公社党委有的领导成员认为,知识青年是来补劳动课的,补完课还得走;有的觉得农业学大寨的任务重,教育知识青年的工作量大,担心搞不好会影响中心工作。结果,这项工作被对对付付地安排了一下。
贫下中农的态度和知识青年的行动教育了公社党委的一些领导成员。贫下中农说:“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来,咱们就要帮助他们安好家,落好户。”并真心实意地领着知识青年盖房子、垒猪圈、打井、栽树。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小山大队七队的知识青年集体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勇敢地向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和贫下中农一起挑沙压碱,征服内涝,平整土地,努力改变生产条件,使这个“扯腿队”很快地变成了“跃进队”,粮食亩产由二百三十六斤提高到五百零二斤。
活生生的事实,促使公社领导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深远意义。他们把有关生产队的干部、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代表请来,帮助党委检查工作,找思想差距。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下乡镀金”、“读书做官”、“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措施。知识青年需要到农村来“摔打磨练”,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知识青年这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作为农村基层党委,既要抓禾苗,更要抓“人苗”。只有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领导头脑中扎根,才能教育知识青年在农村长期扎根。
思想认识提高了,公社党委把知识青年工作纳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亲自带头,“一班人”都来关心这项工作。党委书记高德清下乡蹲点时,经常到知识青年集体户了解情况;党委成员碰头时,经常汇报知识青年的情况;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时,吸收集体户的青年户长参加。党委书记对全公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青年,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熟悉他们的思想、特点和长处。党委委员在分片领导工作时,既抓中心工作,又抓知识青年工作。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公社为每个集体户选配了一名思想好、作风正派、生活朴实的老贫农、老党员或老干部担任户长。公社还先后举办了三十一期“老户长”学习班,使下乡知识青年的管理教育工作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成员人人抓,社队干群层层抓”的局面。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积极作用
几年来,二十家子公社党委注意调动知识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其具体作法是:
一、要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许多干部和贫下中农说得好:“没有感情抓不了,感情不深抓不好。”西地大队四队队长、知识青年集体户户长刘生,细心照料知识青年的生活,手把手地教青年劳动,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进步,经常给青年讲家史、村史,支持他们大胆去闯、去干。有一次,知识青年王洪臣把洒在地上的豆种扫起来,准备拿去喂猪。刘生接过簸箕,把豆种一粒一粒地挑出来,教育王洪臣要节约粮食。后来王洪臣当了保管员,从来没有损坏过粮食。冬闲时,青年们组织宣传队到外村演出,刘生常常等到深夜,给青年们烧好炕。在刘生的精心教育下,全户十三名青年都进步很快,四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名加入了共青团,三名参加了领导班子。刘生经常说:“知识青年是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来干革命的,我们应该象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他们!”
二、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每一批知识青年来这里插队,公社党委就带他们到过去的地主庄园,请当年给地主扛过活的老贫农讲村史、家史;到烈士墓前请老革命战士讲光荣传统;还组织他们调查所在生产队解放以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情况。结合这些活动,组织青年们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使他们逐步认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在阶级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作用。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认为,对待知识青年不能象放风筝那样,又想让它飞得高,又怕拽断了线。他们总是把青年放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让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二十家子大队六队有七十五亩“红沙岗”地,粮食亩产仅一百多斤。这个队的知识青年提出,要改造这块瘠薄地。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成员,积极支持这个建议。知识青年一人一副挑,和贫下中农一起,共往地里挑黑土一千四百五十吨,把“红沙岗”地改成了沃土良田,加上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过了“黄河”。全结大队知识青年刘贵喜,下乡一年多,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进步很快,担任了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为了让他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党支部派他到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三队和五队去蹲点。刘贵喜依靠群众,注意调查研究,很快就揭开了这两个队阶级斗争的盖子,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这两个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知识青年长期扎根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认为,安排好知识青年的生活,是青年们扎根农村的必要条件。因此,公社党委每年都要对知识青年的生活问题大抓几次,并且是一户一户的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春天一到,就抓下酱、种菜、抹房;秋天一来,就抓扒炕、打柴、储菜。西地二队集体户的知识青年刚来时,用粮无计划,公社党委副书记任贵祥就耐心教育,亲自帮他们制定用粮计划。高台子大队一队的上海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不会种菜,大队党支部就请来两位菜农,教他们作畦种菜。对于体弱的青年,各个生产队分配他们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放猪、放牛、护青、积肥等。为了照顾女知识青年的生理特点,例假期间不安排她们干重活,有些户还选配了贫下中农女户长。
在解决下乡知识青年生活问题时,二十家子公社注意了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生活和生产。生产是生活的基础。公社党委发动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实行科学种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队的面貌。经过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共同努力,全公社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一九七二年虽受严重自然灾害,但总产量还比大丰收的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一倍。随着生产的发展,知识青年个人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一九七○年每人平均收入为一百八十六元,一九七一年为二百六十二元,一九七二年为二百五十五元。
二、伸手和动手。教育知识青年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勤俭持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活问题。自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的出勤天数每人每年平均在二百天以上。南山大队二队集体户的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提出用生活费在城里买煤,老户长李品臣教育他们说:“咱住在半山区,柴草满山,哪能买煤烧呢?”在老户长的带领下,青年们自己动手上山打柴,七天打的柴禾,就够烧半年。公社党委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后来许多集体户都自己动手孵小鸡、下大酱,脱坯、扒炕、维修房舍。现在,全公社二十三个知识青年集体户,基本上都做到粮食有节余,油、肉、蛋自给,蔬菜自给有余。
三、当前和长远。在抓知识青年集体户的基本建设中,既从当前需要出发,又有长远打算。集体户盖房时,社、队干部亲自帮助选择地点,和社员的住宅规划结合起来考虑,使户户有仓库。住房宽敞、明亮、实用,住宿、吃饭、存放物品也都方便。十八个集体户里安有乒乓球台,既是球台,又是饭桌和书桌。每个集体户都养猪、养鸡,都有园田地,有的户还造了林,种了果树,打了水井。
几年来,二十家子公社党委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使广大知识青年感到政治上温暖,劳动上愉快,生活上满意,越来越热爱农村,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第2版()
专栏:

“共产党员的本分”
事情发生在河南省固始县。在县委召开的县直机关干部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会上,县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周锡亮代表县委,号召广大干部带头把自己中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并当场表示要把自己高中毕业的大女儿周玉霞送到农村去。大家称赞周锡亮的模范行动,他却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头送子女下乡务农,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
在周锡亮送女务农的过程中,确实体现了这种“共产党员的本分”的精神。
当周玉霞快要高中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志对周锡亮说:“你女儿毕业后,先把她送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回来就可以安排工作。”老周拒绝了这种意见,严肃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这是我的本分。违背毛主席指示的事,咱绝对不能干!”
去年年底,县里征兵工作开始了,上级分给固始县几个女兵的指标。当时,周锡亮的女儿要求当兵的心情很迫切,人们也议论纷纷,都认为老周的女儿去当兵是肯定的事。周锡亮原来也有这种想法。后来,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的教导,联想到广大青年都迫切要求参军的情形,暗暗责问自己:为什么同志们都认为我的女儿当兵是肯定的事呢?这不正说明自己在群众眼睛里还是一个“特殊人物”吗!在武装部党委会上,周锡亮以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五条严格对照自己,多次检查了特殊化思想的表现,让同志们帮助自己斗私批修,搞好思想革命化。在家庭里,他反复教育家属和孩子,给她们讲:领导职务,这是党给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只能模范执行党的指示,努力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利用职权搞特殊化。家属和孩子都赞同老周的意见。今年三月,周锡亮的大女儿周玉霞高高兴兴地下乡务农去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婺源县秋口公社各级党组织
关心知识青年的身体健康
江西省婺源县秋口公社各级党组织在对知识青年管理教育的工作中,关心青年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在农村茁壮成长。
知识青年刚下农村,生活、劳动条件变化很大,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秋口公社党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知识青年的卫生保健工作,帮助他们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三年来,他们对全社下乡知识青年普遍进行了两次身体检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知识青年浦复音患有胃病,就马上送她到卫生院治疗,并根据她的经济情况,帮助她解决了医疗费和有关生活用费,又给她调整了工作。现在,小浦身体长结实了,工作更加努力。
这个公社除组织下乡青年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外,还经常派公社卫生院医生为知识青年巡回医疗,并且指导青年们搞好清洁卫生、疾病预防工作。在夏季抢收抢种大忙期间发给防暑药,平时对女青年还发给防治妇女病的草药。
知识青年到农村后经过贫下中农的言传身教,热情很高。秋口公社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在爱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又注意劳逸结合,照顾女知识青年的生理特点和体质较差的青年。公社、生产队还经常组织下乡知识青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每个知识青年班都建立了文艺宣传队,活跃业余文化生活。
由于公社党委和贫下中农关怀知识青年的身体健康,在秋口公社插队落户的一百三十名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体质普遍增强了,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中条山区稻花香
溪水清清,禾苗葱翠。今年,山西省夏县窑头大队的水稻,又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人们看着那齐刷刷的稻田,都称赞北京下乡知识青年为当地农业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
窑头大队地处中条山区,这里虽然土地贫瘠,气温较低,但水源丰富,几乎每条沟岔都有细小的泉水。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盼望着栽种水稻,可是多次试验都失败了。北京下乡知识青年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和贫下中农一起认真总结过去的教训,反复研究外地种植水稻的先进经验。一九七○年,青年们在大队分配给自己的菜地里,开始试种了四厘水稻。他们早起晚睡,利用休息时间整地育秧,施肥加工,头一年就获得成功,折合亩产九百斤。这下贫下中农可高兴了,第二年大队种了五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八百一十二斤的好收成。去年,他们的经验在全公社普遍推广,十个大队共种水稻八十多亩,大旱之年,不少地块亩产达到千斤左右。去年,他们又利用五厘麦茬地试种水稻,收获后折合亩产七百斤,为进一步发掘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新的经验。
今年春上,青年们派代表到大寨参观以后,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经过认真讨论,和干部、群众一块研究,制订了全大队的五年建设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仅治理西沟河一项工程,就可造滩地八百多亩,发展水浇地两千多亩。这个计划实现后,全大队九百多口人平均每人可有二亩多水浇地。到那时,就能更大规模地发展水稻生产。青年们展望山区建设的远景,受到很大鼓舞,立即报名参加了修建拦河大坝的战斗。不少人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他们说:农村有学不完的知识,干不完的事业,我们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这就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理想的大学,在这里干一辈子我们都心甘情愿!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在安徽省天长县向阳公社插队的上海知识青年郭世海(前),去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鲍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当干部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朝气蓬勃地和群众一道战天斗地。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少不了”与“离不开”
傅松知
上海知识青年朱克家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公社插队落户,虚心接受再教育,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贫下中农高兴地说:“我们这里少不了朱克家。”贫下中农对朱克家满腔热情,关怀备至,使他感到非常温暖,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朱克家深情地说:“我离不开贫下中农”。
一个是“少不了”,一个是“离不开”,生动地说明了“农村需要知识青年,知识青年需要农村”。朱克家的事迹,反映了知识青年只要虚心接受再教育,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能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毛主席教导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从阶级斗争到农田基本建设、理财“管”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都是需要他们去发挥作用的。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的发展,农村需要越来越多有文化的青年。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条件,需要有一大批立志下乡务农,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青年。这是“少不了”。
再说“离不开”。知识青年在其未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思想往往是空虚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他们的这些弱点,只有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离不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当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以后,就会感到贫下中农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就会把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地和贫下中农连结在一起,舍不得离开他们。
“少不了”,是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所起作用的高度评价;“离不开”,是知识青年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思想感情发生飞跃,立场向无产阶级方面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朱克家到山寨,所以出现了“少不了”和“离不开”的情形,是因为他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坚持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刻苦改造世界观,把立足点逐渐地移到了无产阶级方面来。我们有些青年同志之所以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其它原因外,主要是因为立足点没有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思想感情还是旧的,考虑个人的得失多,想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少。这些青年只要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谬论,一定能深刻地理解毛主席指出的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伟大意义,战胜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树立起“在农村滚一辈子泥巴,干一辈子革命”的思想,真正做到象朱克家说的那样:“贫下中农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贫下中农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