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艺术手段丰富 英雄形象鲜明
——谈赵勇刚英雄形象的塑造
马焯荣
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段,突出地塑造了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基层指挥员赵勇刚的英雄形象,为社会主义文艺的英雄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一
毛主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平原作战》采取虚实结合、反复加深的艺术手法,对赵勇刚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崇高品德,作了生动而深刻的描绘。
第三场《鱼水情深》一开幕,就通过张大娘和小英母女俩的唱词和念白,交代出赵勇刚用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武装群众,“在油灯下宣传持久战”,率领群众挖地道的情景;点出抗日群众热切盼望赵勇刚的心情。对赵勇刚同群众息息相关的这些虚写,为这一场赵勇刚的登场作了有力的铺垫。接着,赵勇刚率领游击队在雨暴风狂之夜来到张大娘家的门前,见屋内灯熄无声,为了不惊动大娘,就让战士们到草棚里宿营。这是从八路军、新四军的丰富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爱民情节,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它反映了毛主席为红军亲手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剧本为了从正面突出赵勇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一个走到张大娘门前侧耳细听的行动,并且精心地为他撰写了这样两句情真意切的唱词:“听屋内亲人安睡无声响”,“盼相见却又怕惊动大娘”。英雄的子弟兵在这深夜回村的特定情境下的矛盾心情,生动地表现了赵勇刚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时刻挂心上的宝贵品质。
第五场《不屈不挠》,从剧情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日寇遭到游击队第一次打击后的反扑;从塑造赵勇刚英雄典型,以及揭示赵勇刚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这一角度看,则又是第三场戏的发展和深化。这场戏的前半场写的是张庄群众对日寇龟田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实际上正是采用虚写的手法歌颂赵勇刚。前半场张庄群众和龟田斗争的焦点正是落在赵勇刚身上。为了掩护赵勇刚,保护公粮,张庄革命群众不屈不挠,粉碎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戳穿了龟田的“王道乐土”,“不惜血洒平原上”,这正是赵勇刚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的结果,显示出赵勇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面对凶残伪善的龟田,张大娘唱道:“子弟兵永在我们心坎儿上,你们烧杀抢冲不散鱼水情长。”支部书记李胜唱道:“霹雳一声春雷响,平原上谁不晓工农的儿子赵勇刚!”这些人民群众爱戴赵勇刚的感人肺腑的语言,不正是赵勇刚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生动写照吗?后半场,在龟田被赵勇刚声东击西“调走”以后,剧本又采用实写方法,让赵勇刚在张大娘牺牲的时刻出场,不但沉痛地悼念张大娘,而且鼓励群众“要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把敌杀”。这一动人的情节,把赵勇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和鱼水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二
毛主席指出:“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赵勇刚就是这样勇敢而明智的抗日游击队基层指挥员。游击队在深入敌后独立作战,敌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求指挥员不但要具有敢闯龙潭虎穴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要善于观察变幻难测的风云,长于剖析纷纭万端的形势,从而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剧本正是从英勇无畏和多谋善断这两个方面,来揭示赵勇刚作为游击队基层指挥员的性格特征的。为了突出赵勇刚英雄性格的这两个方面,剧本采取了对比与烘托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以愚蠢暴躁而又狡诈奸猾的龟田,同勇敢聪明的赵勇刚对比。这边是赵勇刚神出鬼没、飘忽无定的奇袭,那边是龟田的瞎碰乱撞、被动挨打。这边是赵勇刚的嘻笑怒骂、又痒又痛的激将法:“改天登门拜访!”“祝你同样下场!”那边是龟田的一触即跳,恼羞成怒。两相对比,赵勇刚的勇敢与智慧的火花闪射出夺目的光彩。尽管龟田凭着他多年和八路军作战的反革命经验,已经嗅到赵勇刚下山只是带来一支小部队,目的是要把他“钉死”,使他进山不得,但他却无法摆脱被“钉死”的命运。例如龟田“清剿”张庄而找不到赵勇刚的踪迹时,便疑心赵勇刚可能袭扰他的巢穴。他想到了,但却迟了。等他的急令送到中心炮楼时,赵勇刚已经进入中心炮楼,并根据龟田的急令而正确地判定敌人已经见疑,因而当机立断,火速提前拔掉了中心炮楼。又如龟田奉命立即进山增援时,虽然狡猾地施放出假“清剿”的烟幕,亦即采取继续“抓赵”的姿态,干“甩赵”进山的勾当;但又由于他弄巧成拙地在“抓”字上做文章做过了头,终于被心明眼亮的赵勇刚识破了他那“抓”字后面的“甩”字,因而仍然被赵勇刚采取紧急措施,扒火车追上去一把拖住,炸掉了他进山增援的军火。“抓赵”既抓不着,“甩赵”也甩不脱,斗来斗去,龟田始终斗不过赵勇刚,逃不出被拴住的命运。剧本正是通过这一连串“拴龟”与“抓赵”、“拴龟”与“甩赵”的斗争,完成了对赵勇刚勇敢机智的可贵品格的描绘。
其次是以八路军战士李虎对赵勇刚进行烘托和对比。李虎是赵勇刚的左右手,在一系列战斗中,他按照赵勇刚的机动灵活的指挥,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在阶级素质、英勇作战等方面,李虎和赵勇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多谋善断这一点上,剧本又把作为普通战士的李虎与作为基层指挥员的赵勇刚区别开来。星夜下山第一次与伪军遭遇时,李、赵二人在对策上便显出了高低。李虎要“干掉它”,赵勇刚则从钳制敌人的战术思想出发,让伪军担任义务通信员,把八路军下山的消息带回去,以便拴住龟田。当龟田玩弄假“清剿”真进山的诡计时,赵勇刚透过假象抓住了实质,李虎则被假象所迷惑。这种属于认识水平高低而不属于思想品质优劣的对比,既无损于作为普通战士的李虎的英雄形象,又有利于增添作为指挥员的赵勇刚的英雄光辉。剧本就是这样以李虎对赵勇刚又烘托又对比的艺术处理,更加突出了赵勇刚的英勇善战和多谋善断的性格特征。三
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是赵勇刚在军事斗争中无往而不胜的思想基础。剧本第八场《青纱帐里》为英雄设计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永不迷航”的核心唱段,鲜明地揭示了赵勇刚的路线觉悟。但是,英雄人物的路线觉悟如果仅仅从念白和唱词中揭示出来,而不是通过戏剧情节体现在英雄人物的行动中,那么英雄人物的描写就会流于概念化。《平原作战》正是通过层层深入和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从英雄行动中来表现赵勇刚的路线觉悟的。
毛主席指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战略方针,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毛主席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剧本以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为指针,安排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写赵勇刚及其游击队对日寇展开奇袭的游击战,一条写张庄人民在赵勇刚的组织下对日寇展开群众性的斗争。前一条是主线,生动地体现了赵勇刚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后一条是副线,生动地体现了赵勇刚按照毛主席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两条线索通过赵勇刚的行动而互相联结起来。
首先看剧本对赵勇刚三次化装奇袭的情节是怎样处理的。第一次端掉了敌人的中心炮楼,夺回了日寇准备进山增援的部分粮食。第二次闯入县城,烧掉了日寇准备进山增援的全部粮食。如果第一次是砍去龟田五指,那么第二次就是断其一臂。第三次,炸掉敌人进山增援的全部军火,这就是斩断了龟田的另一臂。从第一次到第三次,从外围打到核心,从夺回粮食到炸掉军火,一步比一步险,一仗比一仗奇,一锤比一锤重,在艺术上体现出层层深入的特色。
再看剧本怎样处理张庄群众抗日斗争的情节。剧情的副线设计了龟田三扑张庄的行动,由是产生了张庄群众的三斗龟田。第一次虚写(第三场末);第二次写张庄群众在来不及转移隐蔽的危急情况下,面对龟田的威逼利诱,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第三次写龟田在张庄被歼,是一曲人民战争的嘹亮凯歌。这样,从张庄群众奋起抗日的情节看,也是越斗越强,也具有层层深入的特色。
另一方面,龟田三扑张庄的情节又同赵勇刚三袭龟田的情节是紧密纠葛在一起的。龟田听到赵勇刚下山的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清剿”张庄,“中心炮楼兵力空虚”,这才有赵勇刚的第一次奇袭——“智取炮楼”之举。赵勇刚打掉龟田炮楼之后,龟田自作聪明,误以为赵勇刚必回张庄,于是又有了龟田的“回马枪”,再次扑向张庄。龟田两进张庄都扑了空,赵勇刚却又两进县城捣了他的巢穴。赵勇刚三次奇袭打得龟田狗急跳墙,于是引蛇出洞,龟田第三次扑向张庄。这一次,龟田在张庄群众展开的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中,在八路军游击队和主力部队的包围中,终于走上了彻底覆亡的末路。由此可见,在艺术结构上,赵勇刚三袭龟田和龟田三扑张庄这两个层层深入,同时又是互相连结,环环相扣的。
剧本正是把赵勇刚置于这样层层深入和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中,让他一手指挥游击健儿,一手发动人民群众,向日寇展开了气势磅礴的游击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生动地揭示了赵勇刚深刻理解和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的高度路线觉悟。(附图片)
第四场:《智取炮楼》。赵勇刚刀劈日寇曹长。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子弟兵在她心坎上
——赞张大娘
 董学文
“好妈妈疼爱咱象亲娘一样,为抗战献出了火热的心肠”。赵勇刚这句发自肺腑的赞词,可以说是对张大娘高贵品质的一个概括。
张大娘的阶级爱憎非常分明。在《鱼水情深》和《不屈不挠》两场戏中作了深刻生动的描绘。
《鱼水情深》一场中,赵勇刚率领战士顶风冒雪,来到张大娘家,见屋内灯熄无声,他“盼相见却又怕惊动大娘”。遵照毛主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导,他让战士在草棚里宿营。可是,大娘并没有睡,而是在屋内挖地道。雨过,大娘出来,突然看见日盼夜想的赵勇刚,看见一个个从柴禾堆上生龙活虎般跳出来向她敬礼、问好的战士时,又惊,又喜,又感动。她紧握着赵勇刚的手说:“孩子,这几天,乡亲们端起饭碗,想着你们;夜里作梦,梦见你们;听见枪声,惦记着你们;盼哪,盼哪……可你们到了家,不进屋,就睡在这柴禾堆里,叫大娘……”这是多么沁人肺腑的语言,何等笃厚的骨肉之情!大娘既为见到亲人而喜悦,又为子弟兵睡在柴禾堆上,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难过,也为战士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这里,剧本细致地表现了张大娘对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阶级深情。特别是大娘和勇刚的那段对唱,情真意切地抒发了军民间“恰似那太行高入云、黄河万里长”的阶级情谊,十分感人。
张大娘对子弟兵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有深厚的阶级根源和思想基础的。她和赵勇刚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当初小英她爹在世的时候,和你们爷儿俩一块下煤窑,一个饼子分着吃,一床破被伙着盖。眼下为了打日本鬼子,咱们更得知心换命啊!”共同的阶级仇,民族恨,把彼此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张大娘对子弟兵的无比的爱,是由于她对敌人有强烈的恨。《不屈不挠》这场戏中,张大娘面对着敌人的刺刀,“宁愿流血不投降”,决不说出粮食藏在哪儿,赵勇刚在什么地方。大娘她“辨善恶分真假”“心明眼亮”,义正辞严地痛斥日本强盗:“满嘴里‘王道乐土’,一肚子狼心狗肺”。揭穿他们的“王道”是烧、杀、抢,他们的“乐土”是杀人场。龟田凶相毕露,挥刀狂吠。张大娘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豪情满怀地唱道:“子弟兵永在我们心坎儿上,你们烧杀抢冲不散鱼水情长”。为救护村支部书记李胜,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前她把自己的女儿小英托付给八路军、共产党,嘱咐她“永远跟着毛主席,永远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革命到底”。这些有力的描写,把张大娘的高大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她令人敬佩,又使人感到亲切。
《平原作战》中的张大娘,是抗日堡垒村张庄英雄人民的一个代表,也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的艺术典型。剧本通过张大娘的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因为有张大娘这样千千万万人民的支持,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赵勇刚说得好,“平川上虽说没有高山屏障,人民是打不破的铁壁铜墙”。张大娘就是这“铁壁铜墙”的柱石,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3版()
专栏:

耿耿正气满胸膛
——赞李胜
袁士冰
《平原作战》在着力塑造主要英雄人物赵勇刚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组英雄群象。张庄的党支部书记李胜,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个。
作为对主要英雄人物的衬托,李胜的戏并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星夜下山》一场,剧本用洗练的笔触,对李胜的英雄形象作了初步的然而是生动鲜明的勾勒。在日寇“五一大扫荡”的艰难日子里,是他,把赵勇刚及其率领的八路军送上太行;是他,动员张庄人民群众“加修地道,发展民兵游击组,壮大区小队”,坚持敌后的抗日斗争。他让高大伯以“护路”身份出面应付日寇巡逻队的情节,他同伪军班长何小顺的对白,虽只寥寥数笔,却有力地表明了他既熟悉我情,又熟悉敌情,既懂得对敌斗争的艺术,又懂得对敌斗争的政策。有这样一个地方党的基层干部把赵勇刚接下山来,我们可以想见,在平川上即将掀起的这场抗日的风暴雷霆,将是多么的威武雄壮!
《不屈不挠》这场戏,集中讴歌了抗日军民之间生死相依、血肉相联的紧密关系,因而对李胜形象的刻画,也是笔酣墨饱的,使李胜的形象更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张庄群众为了掩护赵勇刚,舍身忘我,宁死不屈;龟田气急败坏,疯狂地对手无寸铁的群众架起了机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胜毅然挺身而出。他那浑宏的声音,如从天而降的雷霆,他那雄伟的身躯,如平地而起的山峰,惊得日寇目瞪口呆,顿时收敛了嚣张的气焰。在这里,剧本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为“救乡亲,保公粮”而“闯敌阵,斗群魔”,“耿耿正气满胸膛”的英雄气概。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李胜,他懂得“抗日洪流不可挡”的历史辩证法,深信毛主席领导的中国抗日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所以他敢于蔑视猖獗一时、貌似强大的敌人;他“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为“换取解放红旗遍城乡”,“不惜血洒平原上”,所以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胜那满怀耿耿正气,一身铮铮硬骨,不禁使我们由衷地赞叹:英雄的堡垒村啊,你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怎么能不坚若磐石!英雄的游击队啊,你有了这样的支持者,怎么能不所向披靡!
以李胜舍身掩护子弟兵、解救众乡亲的感人情节为引带,剧本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军民生死与共、团结战斗的壮丽画幅:李胜,昂然屹立在熊熊烈火之中;张大娘,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日寇向李胜射来的子弹;赵勇刚,率领游击队杀退日寇,救下了李胜和群众;李胜,烧伤未愈就“九匹马都拉不住”地投入了战斗……情节波澜起伏,步步深化了主题。
《平原作战》按照“三突出”的原则,通过对李胜和张庄群众的刻画,充分揭示了赵勇刚英雄形象的阶级基础,使之更加丰满。李胜的“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唱段,为赵勇刚、为千万赵勇刚式的英雄人物,塑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3版()
专栏:

战斗青春红似火
——赞小英
佳明
《平原作战》中的小英,是在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革命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衷心拥护、积极投入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为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坚定性。
小英是张庄的妇救会员,是一个抗日积极分子。她通宵达旦、不辞劳苦地深挖地道,顶风冒雨夜走平川为子弟兵送衣送粮;她手执红缨枪站岗放哨查惩汉奸,在危急时刻勇担风险,为游击队送信解救众乡亲。平川上遍布着她战斗的足迹,战火中闪现着她歼敌的英姿,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燎原烈火中,闪烁着她那战斗青春的火花。当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扫荡”张庄,枪杀了她的母亲张大娘后,小英面对着村庄被毁,房屋被烧,亲人牺牲的艰苦斗争环境,她不低头、不后退,变仇恨为烈火,化悲痛为力量,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发出了“深仇大恨,牢记在心,枪打火烧,永远革命”的英雄誓言,表现了小英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战斗精神,显示出中国革命女青年的英雄本色。
小英的英雄性格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的培养下,在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中锤炼而成的。“持久战放光辉无敌力量,直觉得手中枪也添锋芒。”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她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看到光明的前途,树立了必胜的坚定信念。在民兵们配合主力部队围歼日寇的战斗中,只见小英从地道口闪出,挥舞红缨枪,与敌兵格斗。她英姿飒爽、骁勇顽强,把阶级仇、民族恨凝聚在枪尖上,将侵略者刺入井内,表现出用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女青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小英的形象,虽着墨不多,却相当鲜明、扎实、丰满,很有特色,对于烘托主要英雄人物赵勇刚,突出主题思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战斗青春红似火,革命精神代代传。革命女青年小英的形象,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不断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