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以粮为纲 各业兴旺
——记四川省什邡县多种经营的发展
从成都西行一百多里,就到了著名的晒烟产地——什邡县。这个位于川西平原北沿的县份,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繁荣景象。大片的晒烟地里,男女社员正在精心治虫;刚收完小麦的田里,人们在吆牛翻犁,栽插水稻;晒场上,最后一批小麦正在脱粒;纵横交错的渠道两旁,一排排茂密的树木,好似一道道翠绿屏风;村子里,猪牛满圈,鸡鸭成群;副业加工房和农具厂的机器运转声,或远或近地传到了广阔的田野……
什邡县有平坝、丘陵和山区,大部分土地都在平坝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近几年来,全县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认真执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农、林、牧、副、渔五业有很大发展。一九七二年虽在严重的低温、干旱、病虫害等袭击下,全县粮食亩产仍然持续第四年超过《纲要》的指标;油菜籽平均亩产二百七十六斤,晒烟平均亩产一百八十八斤,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生猪饲养量在连续七年“一人一猪”的基础上,达到“一亩一猪”。全县农副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点五。今年小春作物又获得全面丰收,多种经营继续发展。多种经营的收入,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目前,全县拥有的农用机具比三年前增长五倍多,农副产品加工、饲料粉碎,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破“单一经营”
抓“全面发展”
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什邡县经历了一场曲折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九五八年以后,这个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粮、油、烟、猪等都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自由种植和副业单干的歪风。有些社队的多种经营不是以农为主,以副养农,而是以盈利为主,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小撮阶级敌人也趁机捣乱。两条道路的斗争很激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革命风暴,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纠正了资本主义倾向,端正了多种经营的方向。可是有些社队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部分干部划不清政策界限,产生了“抓粮食保险,抓多种经营危险”的错误思想,不敢积极抓多种经营项目,怕别人说是搞资本主义。结果,多种经营一度停滞,收入减少,生产资金发生困难,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总结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教训,一九六八年冬,什邡县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两个典型的经验:
一个典型是主产粮食的马井公社第七大队。这个大队在一九六五年以前,在“单一经营”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片面地只抓粮食生产,没有同时搞多种经营。结果资金缺、肥料缺,粮食亩产量长期徘徊在五百斤左右。后来,他们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克服了这种片面性,继续以粮为纲,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养猪、养鸭、动力加工等副业生产。几年时间,积累了资金十八万多元,先后购置了拖拉机四台,其他农机具五十四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这样做的效果很显著:粮食平均亩产迅速由一九六五年的五百斤增加到一千四百多斤,油菜籽由亩产一百斤增加到二百七十多斤,生猪达到一人一头,每年副业收入三万多元。
另一个典型是主产晒烟、油菜的云西公社。这个公社的有些生产队,过去单纯抓经济作物,不抓粮食生产,结果粮食产量上不去,每年要国家供应粮食二、三十万斤,经济作物也发展不快。后来,他们通过革命大批判,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亩产很快由七百多斤上升到一千三百多斤,油菜籽亩产突破三百斤,晒烟亩产达二百斤,其他副业也有较大发展。
什邡县运用这两个社队的经验教训,向全县干部和群众进行了一次活生生的路线教育,使大家进一步明白: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科学地反映了农业和林、牧、副、渔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绝不能只搞“单一经营”。这个县还十分注意从政策思想上教育基层干部和群众划清多种经营同“金钱挂帅”、按国家计划种植同“自由种植”、正当副业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这样一来,干部和社员的觉悟提高了,方向明了,政策清楚了,发展粮食和副业生产的干劲也更大了。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到一九七○年,什邡县在农业和副业生产两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粮食总产量比两年前增加百分之四十四点八;油菜增加百分之六点二;生猪增加百分之二十二点七。农副业总收入也比两年前增加百分之十八点三。这时,有的人以为抓住几个大项目,多种经营搞得差不多了,产生了满足现状、生产到顶的情绪。为了克服这种自满情绪,县里的领导成员首先分别深入到平坝、丘陵和山区调查。他们看到,近年来多种经营的确有很大发展,但是从项目来看,注意了大宗品种,忽视了小宗品种,特别是平坝地区传统的养蜂养鱼事业和山区的药材、油桐、茶叶、生漆等项目,都还没有很好地安排生产。他们还了解到有一些社队发展生产的资金不足,有的社员生活上用钱比较紧。因此,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既很有必要,也大有前景。
什邡县再次组织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有关教导,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多种经营不是只抓几个大项目,就可以满足了,而应当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全面抓好农、林、牧、副、渔“五业”和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的布局,最大限度增加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县的领导成员接着带领四个调查组下到基层,具体帮助社队抓思想,抓规划,抓措施,统筹安排大宗、小宗的副业生产。
由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小都抓,各有侧重,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九千多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项目由二十五项增加到三十五项,收入比上年增长达百分之十八点五。
反骄破满 继续前进
就在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丰收和多种经营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什邡县在总结经验中,为一个突出的情况所震动。这就是本县传统的主要经济作物晒烟没有完成预定生产计划。县委领导成员到基层去调查研究,发现那些没有完成晒烟计划的社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扎扎实实解决发展多种经营中的各种具体矛盾和政策问题。这种情况出现在基层,却与县的领导思想和作风很有关系。原来有的领导成员,在胜利形势下,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晒烟是什邡的传统产品,群众已有种植经验,不必多花功夫去指导。
什邡县从总结晒烟生产的教训中进一步体会到:骄傲自满绝不是小问题,而是妨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大问题。越是在胜利形势下,越是要谦虚谨慎,头脑冷静。县委负责同志作了自我批评。此后,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实行划片定点分类指导,还积极推广了先进单位的经验,解决晒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出现的问题,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附图片)
四川通江县福阳公社红江大队二队社员正在采摘银耳。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要十分重视多种经营
郭大江
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是大办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方针。正确地执行这条方针,才能多快好省地夺取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更大胜利。许多地方近年来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发展的事实,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单抓粮食生产,不抓多种经营的现象。有的同志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对立起来,把二者的辩证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以为先把粮食抓上去,才能谈到在以后发展多种经营;有的人由于划不清社会主义多种经营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不敢抓多种经营,甚至限制正当的多种经营。这些思想都不利于农业的全面发展。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反映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粮食生产,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多种经营又为粮食生产提供资金,创造物质条件。单抓粮食生产,不抓多种经营,违背发展农业的辩证法,是形而上学观点在生产上的反映。这样做,即使一时把粮食产量抓上去了,由于资金不足,水利、肥料、农机具等等条件跟不上,粮食产量也不可能持续上升。
要使“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还必须划清社会主义的多种经营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一些地方的实践说明,主要应当从这样几方面来加以区别:
是服从国家计划的要求,执行党的政策,还是只顾赚钱,不顾国家计划的要求,违反党的政策;
是以集体经营为主,同时鼓励社员发展正当的家庭副业,还是搞副业单干;
是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合理安排生产,还是弃农经商,或者不顾原料、销路等条件,盲目发展,甚至破坏自然资源;
产品是通过社会主义商业渠道进行正当交换,还是用来投机倒把;
是把集体经营的收入纳入农、副业总收入统一分配,既增加社员的收入,又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还是另立名目,分光分净,不留积累。
资本主义倾向必须批判,正当的多种经营必须积极发展。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
应当坚信,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路线的教育,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划清路线是非和政策界限,就能正确地全面地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社会主义农业的多种经营搞得更多更好,创造出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面兴旺的新局面。


第2版()
专栏:

方城柞蚕丰收
河南方城县今年柞蚕生产获得丰收,比一九七二年增产一倍。
方城县,北靠伏牛山,东依桐柏山,柞林面积大,是河南省三大重点柞蚕产区之一,有悠久的养蚕历史。过去蚕区部分干部一度把粮、蚕生产对立起来,怕“抓蚕业生产影响粮食增产”,影响了柞蚕生产的发展。
去冬,在路线教育中,方城县组织养蚕区的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总结了八个大队发展柞蚕生产,以蚕促农,粮蚕双丰收的典型经验,使大家提高了认识,摆正了粮蚕生产的关系,落实了柞蚕放养计划。这个县还推广了四里店公社培训妇女养蚕员的经验,有效地解决了粮、蚕生产争劳力的矛盾。


第2版()
专栏:

寿光骡马发展
山东省寿光县,地处渤海平原,素以“骡马繁殖基地”而闻名。寿光大骡马,具有身高、体壮、温顺、灵敏、耐粗饲料和繁殖力强等特点。
原来寿光大骡马的饲养,仅限于北部沿海几个公社。解放以后,南部地区也逐步饲养大骡马。近年来,寿光县认真落实发展大家畜的政策,调动广大社员对骡马配种繁殖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大骡马繁殖改良基地的建设。全县各社队骡马发展很快,目前的存养量为文化大革命前的一点四倍。


第2版()
专栏:

四季都有饲料
广西平南县六陈公社黄花大队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饲料问题不解决,生猪就不能大发展。因此,他们狠抓饲料生产。他们抓住了“种、养、贮、代”四个环节:冬季大种红花草,春季大养红萍,夏、秋大养水葫芦,又做好青贮工作,用木茹梏、花生壳、甘蔗渣碾成糠代替部分精料。每个生产队还利用山塘、水窝、水圳、山沟等放养水葫芦。这样就保证了青饲料常年不缺。现在,全大队生猪存栏数达到二千零四十六头,平均每户有猪四点四头,每亩有猪一点七头。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不断挖潜力 粮蔗双高产
——仙游县在平均每人六分地上正确处理粮、蔗关系的经验
仙游县是福建省甘蔗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这个县在平均每人不到六分地的情况下,连年获得粮、蔗双高产。一九七二年,甘蔗平均亩产九千五百多斤,产糖五万三千多吨,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八。粮食平均亩产九百六十三斤,超过了本县历史最高水平。从一九七○年起的三年中,全县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糖二亿四千八百多万斤,平均每一农户给国家提供商品糖二千三百八十斤。全县粮食自给率也显著提高。
“挤来挤去”不是办法
仙游县在发展粮蔗生产过程中,围绕“挤”和“挖”(挖潜力)的问题,走过一段曲折的路。
仙游县气候温和,适宜甘蔗生长,甘蔗和其他经济作物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地方出现“自由种植”、“单一经营”的倾向,把发展甘蔗生产和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以为仙游人多地少,要发展粮食生产就顾不了甘蔗,要发展甘蔗就得挤掉粮食。长期来,这一年挤粮种蔗,那一年挤蔗种粮。直到一九六九年,全县的粮、蔗低产局面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一九七○年,全县对如何摆脱粮、蔗生产中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从县委到基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多数人主张改变过去那种挤来挤去的做法,采取积极的态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粮、蔗生产。另一部分人仍然认为,地就那么多,又要多打粮,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又要多产蔗,多产糖,办不到,只好挤来挤去。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县委举办了路线教育学习班,组织县社干部总结仙游粮、蔗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且到本县学大寨的先进单位龙华公社参观学习。龙华公社每人只有六分地。过去安排粮蔗生产,也是挤来挤去。自从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公社党委狠抓路线教育,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待人多地少的问题,发动群众大干苦干,努力挖掘人力、地力、物力,比较顺利地解决了粮、蔗矛盾,到一九七○年粮食亩产上了千斤,甘蔗亩产上了万斤,粮食实现了自给有余,每年交售给国家的甘蔗都在一亿斤以上。
学习和参观,使县社干部深刻地认识到:挤来挤去绝不是办法。“挤”还是“挖”,这一字之差,反映了是用形而上学观点来指导生产,还是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来办事的问题。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许多人深有体会地说:不执行国家计划,忽而挤粮,忽而挤蔗,违背了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只有正确处理粮蔗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粮蔗生产,才能粮、蔗都丰产。这样,全县重新制定了粮、蔗发展规划,很快就出现了挖潜力、创高产的生动局面。
努力改变生产条件
为了解决粮蔗双增产的关键问题,仙游县委领导成员带领调查组,沿着全县最大的河流木兰溪,从下游步行到上游,对水利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他们看到尽管本县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对粮、蔗生产都较有利,但是由于过去放松了水利建设,虽然木兰溪每年流量达十亿五千万方,而真正利用起来的不到五千万方。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全县有六万五千多亩土地常年受干旱威胁,还有六万一千多亩土地因为缺水无法种甘蔗和水稻,只好种地瓜。所以,缺水易旱是影响当前粮、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生产条件,集中主要力量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下功夫。
情况明,决心大。县委立即带领群众打响了以蓄水、引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战斗。三年来,全县兴修大、小水利工程六百五十处,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七万五千多亩,使旱涝保收田增加到十八万亩。
有了水利条件,他们就大规模开展了开荒造田、平整土地的群众运动,扩大耕地面积。靠山的向山进军,沿河的围溪造田,平原的搬土墩、填废坑、整理边角土地。三年来,全县扩大耕地面积二万六千多亩,平整土地三万八千多亩,改造了低产田三万二千多亩。这样,就缓和了粮蔗争地的矛盾,为粮、蔗双增产打下了基础。
抓科学种田使地尽其力
水利条件改善后,提高复种指数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个县过去除了水稻和地瓜一年两熟之外,其他作物基本上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复种指数能不能突破,土地利用率能不能再提高?龙华公社平原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根据各种农作物栽种季节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的特点,实行合理套种间作,做到了一年四熟、五熟,一亩地顶几亩用,复种指数达到了百分之三百一十二。
平原大队合理套种、间作的经验,很快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目前,全县复种指数由过去的百分之一百九十一提高到了百分之二百四十七,既使地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又保证了粮食和甘蔗种植面积按国家计划完成。
随着套种间作的大量推广,如何合理用地和养地又成了能否持续增产的关键。有些大队过去专门用好地种粮食,粮食上去了,甘蔗产量提不高。有的则相反,专门用好地种甘蔗,甘蔗产量很高,粮食产量低。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稻、蔗轮作制。但是,有人信心不足。因为早几年不少社、队试过水稻和甘蔗的轮流栽作制,效果有好有坏,又没有总结经验,一直推广不开。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到蔗区一些轮作较好的社、队,虚心向老农和有经验的人请教,一起动手试验,找到了合理的轮作年限,可以使粮、蔗都能达到增产的效果。目前,蔗区公社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推广了粮蔗合理轮作的办法,使水稻和甘蔗产量提高了一至三成。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