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根据党的路线 落实具体政策
辽宁新金县瓦窝公社党委书记 林振山
去年,我们公社党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生产队在劳动计酬方面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抓了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对社员的劳动计酬部分实行了工分定额。我满以为这样做了以后,政策就落实了,社员的革命积极性一定会调动起来。可是,不久就暴露出了新的问题:有些干部孤立地搞工分定额,没有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社员在劳动中只求数量不看质量,只愿干高工分的活,不愿干低工分的活。出现了计较工分,闹不团结的现象。
为什么在落实具体政策的过程中,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求答案。王家大队曲屯生产队的做法,使我受到了启示。这个队在搞劳动计酬当中,也走过一段弯路。起初他们光是单纯评工分,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有些人就只追求个人高工分;后来他们经过学习,提高认识,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抓紧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情况就改变了。这个队有兄弟俩,老大是个身强力大的壮汉,但他在劳动中不大肯出气力,却计较工分,说
“就凭我这个块头也得给我评满分。”老二不象老大那样壮实,但他干地里活,想天下事,不怕出力,舍得流汗,扎扎实实为革命种田。这个队抓住这个典型,进行分析比较,使大家认识到:不为革命种田,只追求个人高工分,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大方向,不利于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大家对老大进行了批评教育,对老二给予了表扬,给他们兄弟俩评工分时按劳动数量和质量,老二比老大多记了工分。这样一来,落实了按劳分配政策,搞好了评工,又贯穿了思想教育。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就工分评工分,评来评去偏了劲;政治挂帅评工分,思想觉悟提高快!”
结合曲屯生产队的实践,我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执行具体政策时不可忘记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教导,并重温了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是有些队在落实政策时,没有牢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忽视了从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去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
党的具体政策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体现,必须坚决落实,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但在执行具体政策时,切不可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因为党在当前的各项具体政策,都是从属于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在执行具体政策时,一定要抓紧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注意防止和纠正资本主义倾向。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不讲路线,不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可能迷失方向,引向邪路。前一段我们在执行按劳分配政策时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其原因就在这里。
为革命种田还是为工分种田,这反映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农民的私有观念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毛主席教导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只有用党的正确路线和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农民,逐步克服其私有观念,才能使他们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消灭私有制,这不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大革命,也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大革命。只有抓好意识形态方面的革命,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如果不去改造人们头脑里的私有观念,让私有观念滋长、泛滥起来,就有破坏和瓦解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危险。因此,坚持向农民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为了总结在落实政策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召开了党委会,通过学习、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家弄懂了党的具体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明确了在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时必须坚持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很多同志说:“人进入了社会主义,思想也要进社会主义,揣着个人的小算盘,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这以后,我们既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抓紧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又坚定不移地落实按劳分配政策。这样做的结果,群众的觉悟提高了,政策也落实得比较好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体会到:落实具体政策必须牢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政治工作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贯穿到落实政策的始终。


第2版()
专栏:

落实政策中要抓路线教育
河北沽源县闪电河大队党支部,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有一条深切的体会,就是在落实按劳分配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抓紧进行路线教育,才能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如果只是就事论事,不及时加强对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就可能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到邪路上去。对这个问题,闪电河大队党支部是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的。
这个大队地处闪电河水库下游,水利条件好,土质肥沃,人们称这块地方是“刮金板”。可是,过去他们不注意积肥,种“卫生田”,产量上升不快。为了改变低产面貌,党支部决定发动群众大积粪肥。由于政策不落实,群众积肥的积极性不高。去年冬天,大队党支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积肥中实行了按质按量、分等计酬的办法,全大队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积肥高潮,一冬就积肥一千多万斤。大队干部成天东奔西忙,辛辛苦苦,挨家逐户,收肥过秤。他们以为:这样搞,就是落实了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可是,偏偏这个时候,发生了问题:有的社员为了多挣积肥工分,几天不到大田劳动,说:“干活不如积肥”;还有的深更半夜打着手电掏厕所,白天干活没精神,一度影响了集体生产。
党支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几种意见:一种主张落实政策中应抓紧对社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一种认为不管社员为啥,积肥多就好;一种认为要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就免不了会出现抢工分的现象;要制止“抢工分”倾向,就不能落实按劳分配政策。究竟那种意见对呢?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许多同志往往记住了我党的具体的各别的工作路线和政策,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群众中出现了抢工分的苗头,不是群众落后,不是政策不灵,而是大队领导班子在执行政策时存在着盲目性,没有抓好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
他们还通过总结过去执行政策中的摇摆性,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一强调为革命种田,有时就忘记了按劳分配,搞“平均主义”;一强调落实政策,有时又忽视了政治教育,出现了抢工分的苗头?就是因为忘记了党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偏离了大方向。
认识提高以后,这个大队党支部在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时,注意从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入手,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合理评定工分,使大家认识清楚路线和政策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认识到刘少奇一类骗子干扰和破坏按劳分配政策的落实,其目的就是企图瓦解集体经济,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从而提高了路线觉悟,也提高了落实政策的自觉性。社员为革命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干活既讲进度,又讲质量。这样,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落实了按劳分配政策。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总结典型经验 促进农业增产
中共四川省眉山县委领导成员,深入基层,总结典型经验,用先进典型带动比较后进的单位,促使全县农业生产连续增产。
近几年来,眉山县委把领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县委的第一、二把手亲自抓农业,十个县委常委中有七个分管农业。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蹲点调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总结先进典型经验,正确指导面上的工作。
白马公社战斗四队共有二百多亩耕地,过去全部是冬水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平均亩产三百多斤。开展学大寨运动以来,这个队的干部和社员积极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在每年秋季收了水稻后,把田里的水放干,种上越冬作物,第二年夏收后,再灌水插秧,由一年一熟变为两熟,粮食总产和平均亩产都迅速上升。
战斗四队改造冬水田的经验,在部分社、队很快推广开了。一九七○年秋收后,全县共放干冬水田十一万亩,当年种上了越冬作物,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首次跨过了《纲要》。可是,在另一部分社、队却迟迟推广不开,原因是水利工程少,灌溉没有保证,放干冬水田,春耕用水无法解决。
为了解决水利问题,县委书记王成明深入到严重缺水的万盛区,对水源、溪流、山势等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广泛征求了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提出在这个区兴建一批山塘、水库渠堰、堤防的方案和措施。这批工程都如期完成后,这个区不仅能在秋收后放干一部分冬水田,而且把大量旱地改成了水田。
现在,全县的冬水田已由四十多万亩减少到二十二万多亩,被改造的冬水田由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加快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步伐。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她该不该受表扬?
夜已经很深了,山西沁县中陈大队的会议室里灯光明亮,人声喧嚷,他们为一件事展开热烈的争论。
原来,前几天锄谷的时候,三队女社员郜翠芬看到杂草猛长,影响庄稼生长,心里非常着急。在锄谷时,那块地里草多,她就去那块地里锄。为了加快锄草进度,她早上出工时带着干粮、水壶,劳动在地头,吃饭在地头。她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帮助了别人。在她的带动下,这个生产队的谷子提前锄完了。大队根据党的多劳多得的政策,按照定额给她记了工分,并在社员大会上表扬了她。
但是,一些社员却错误地认为,郜翠芬起早贪黑干是为了多挣工分,个别社员说她是“工分迷”。党支部认为:如果划不清界限,党的政策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就会挫伤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影响生产的发展。于是,党支部召开了社员大会,让群众就这件事展开讨论,辨明是非,划清界限。这样,就引起了一场争论。
会议室里,社员们辩论很激烈。一个男社员站起来说:“我认为这要看劳动态度,是为工分干活,还是为革命干活。劳动中挑肥拣瘦,好干的活抢着干,困难大的活就不干,做活时马马虎虎,只图快,不图好,只要能挣上工分就算,这就是‘工分挂帅’,这种人才是‘工分迷’。人家翠芬根本不是这样。”有一个女社员说:“翠芬专拣困难大的活干,不仅干得快,而且干得好,自己完了,还主动地帮助别人,这怎么能算是‘工分挂帅’呢?”
经过一场辩论,广大社员分清了是非,划清了界限,提高了思想觉悟。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河南郾城县外贸局帮助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培养大批优种鸡供应农村。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摆正路线 坚持大干
——记陕西靖边县杨桥畔公社党委抓点带面学大寨的事迹
两年来,陕北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大旱。但地处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县杨桥畔公社,却在连年大旱的情况下,粮食连年增产。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总产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三,去年又比前年增长百分之十四。
短短的两年,大旱的两年,一个原来沙丘起伏,土瘦地薄,年年要吃国家供应粮的公社,一举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对国家有了贡献。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重要的是解决领导思想问题
一九七○年十二月,杨桥畔公社新党委成立了。当时,全公社除杨桥畔大队以外,其余六个大队还都吃国家的供应粮。他们想,为什么杨桥畔大队的经验在全社不能推广?如果都象杨桥畔多好啊!
党委书记双凤鸣和公社一位副主任到群众中调查,一位老贫农一针见血地说:
“这是个领导问题,过去学杨桥畔,只是说在嘴上,喊在会上,写在墙上。说过也就完事了,典型经验怎能推开?!”老贫农的话使他们很受启发。他们又到沙畔、九里滩大队进行调查。沙畔大队自然条件比较差,经过整顿领导班子,干部的路线觉悟提高,带领群众学杨桥畔,一个冬春,就新修水地六百多亩,每人平均两亩。而和沙畔隔河为邻的九里滩大队,论条件比杨桥畔好。但由于队干部存在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农田建设发展缓慢,年年伸手向国家要粮。这两个大队的情况,使公社党委清楚地看到,典型经验能不能推开,关键在领导。
“杨桥畔的经验为什么推不开?”公社党委组织生产队联系本队实际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公社是“光打雷,不下雨”,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基层干部的尖锐批评,使公社党委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火车跑不快,要把车头怪。杨桥畔的经验推不开,责任在公社领导。会后,公社党委书记双凤鸣,以杨桥畔大队总支书记詹立武为榜样,深入基层,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他和贫下中农一起担茅粪,一起拉沙造地。公社党委副书记张步金,以前强调工作忙,很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次他坚持到九里滩大队蹲点,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改变生产面貌的斗争。公社党委改变工作作风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他们兴奋地说:“照这样干下去,杨桥畔的经验一定能开花结果。”
抓住本质推广杨桥畔经验
公社党委就住在杨桥畔,但对于杨桥畔大队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过去党委并不十分清楚。为了真正认识杨桥畔,使推广工作抓到点子上,公社党委书记双凤鸣和革委会副主任王怀杰,怀着求知的欲望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深入杨桥畔蹲点。他们了解了这个大队所经历的尖锐复杂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亲眼看到了大队党总支书记詹立武和基层干部带领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冲天干劲,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了解到杨桥畔的“绿洲”是怎么来的。认识到杨桥畔主要的经验就是“摆正路线,坚持大干”。
为了把杨桥畔这种带有根本性的经验推广到面,使全公社社员树立起大干大变的雄心壮志。公社党委针对一些队干部中存在的“沙滩难变”,“穷则思迁”的思想,在一九七一年八月,展开了一场重新认识杨桥畔的全面调查,使大家从调查中看到沙区建设的希望,坚定了大干的信心。那时,正是沙漠最闷热的季节,双凤鸣领着由七个大队支部书记组成的调查组,顶着炎热的太阳,踏着滚烫的沙丘,跑遍了全公社生产队。经过调查,大家认识到,只要各队都能象杨桥畔那样,端正路线,坚持大干,就一定能大变。双凤鸣分析了全公社的情况,他激动地说:芦河上可以筑坝蓄水,抽水浇田;滩里可以搞园田化;沙地可以造林;沟湾可以打坝淤地;海子可以养鱼;山地可以种草,发展畜牧业……他的话说得大家思绪翻腾,浑身是劲。原来一些感到“寸沙难移”的队干部,现在感到治沙大有奔头。大家决心同沙漠大干一场,为建设杨桥畔贡献力量。
杨桥畔“摆正路线,坚持大干”的经验在全公社推广开了。他们以批修整风为纲,放手发动群众,向沙丘开战。沙石峁大队地处芦河畔,以往没有利用芦河,没有下苦功夫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却热衷于搞副业单干。经过整顿领导班子,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一九七一年以来,两个冬春,他们在芦河上打坝蓄水十万多方,还建立抽水站,平整土地,去年大旱情况下,粮食总产三十七万斤,比一九七一年增产百分之六十一。九里滩大队的干部,对照杨桥畔找差距,狠批了“潜力挖尽”思想,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他们向芦河要水,向地下要水,“窖沙”改土,取沙压碱,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
在推广杨桥畔经验的过程中,公社党委特别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齐,不生搬硬套,要根据各队具体情况分类指导。
把推广典型和培养典型结合起来
在推广杨桥畔大队经验的过程中,贫下中农以杨桥畔为榜样坚持大干的革命精神,给了公社党委极大的鼓舞。同时,也给公社党委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全社学杨桥畔。杨桥畔怎么办?”
公社党委觉得:只推广,不培养,典型就会掉队,就会失去指导面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十分注意把推广典型和培养典型结合起来,不断研究和解决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度,杨桥畔大队的一些干部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成绩,出现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杨桥畔“省上有名,报纸介绍,满不错了”。因而,说话气也粗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也少了。有的干部扔掉肩上的粪筐,骑上自行车到处检查工作。公社党委发现这些思想苗头,及时抓紧对他们进行反骄破满的思想教育。一九七一年春天,公社党委组织他们到其他先进社队参观学习,回来后,又举办学习班,引导大家对照先进找差距。使大家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原来认为“差不多了”,现在认识到
“骄字不倒,前进不了”。此后,杨桥畔大队的干部又背起了粪筐,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劳动。
在培养提高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公社党委既注意帮助他们寻找思想上的差距,又注意帮助他们寻找提高生产的门路。过去,杨桥畔大队一直靠芦河水自流灌溉。近两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和上游水利事业的发展,芦河自流水变成了“断流水”。几千亩受旱的庄稼得不到灌溉。怎样解决水的问题?在这里蹲点的双凤鸣同志教育大家把芦河断流的坏事变成好事,并和大队干部一起,深入调查。在调查中沿沟发现了几百个泉眼细流,于是他们发动群众,打机井、挖海子,两年扩大保灌面积四千九百多亩,摆脱了单纯依靠芦河水的被动局面。接着又深翻改土,平整土地,推广间作套种,变一年一茬为一年两茬,充分利用了地力,不断提高了粮食产量。
杨桥畔大队的不断前进,推动了面上的工作。面上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点上工作的前进。在推广中培养,在培养中推广。杨桥畔公社党委就是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广杨桥畔的经验,全公社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