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反潮流精神
——赞《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杨浦
七月十九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的一封信。
这封信,洋溢着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废除了旧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实行了新的大学招生制度: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选拔大学生。招生制度的这个重大改革,向工农兵敞开了高等院校的大门,在教育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一切革命的新生事物,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碰到阻力。新的大学招生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在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前提下,在群众评议、推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文化考核,是为了了解被推荐对象的实践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把这种文化考核同过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的入学考试制度混为一谈,当作一道“关卡”,以“分数”为录取入学的主要标准,这就是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一种表现。
在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面前,张铁生同志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这个下乡锻炼已经五年、现在担任着生产队长的知识青年,采取的是反潮流的态度:对物理化学的试题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
一八八九年,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女儿劳拉的一封信中,就曾经提倡过反潮流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不去阻挡暂时陷入愚蠢举动的民众潮流,那末,真是活见鬼,我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
三十四年前,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在青年运动中有一股不愿意和工农大众相联合的潮流。毛主席说:“这样一个潮流好不好呢?我看是不好的,因为他们反对工农,就是反对革命,所以说,它是青年运动中的一股逆流”,“我希望全国的青年切记不要堕入那股黑暗的逆流之中”。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潮流,也是如此。有革命的潮流,有反动的潮流;有进步的潮流,有落后的潮流。马列主义倡导的反潮流,就是要反对反动的、落后的潮流,也就是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逆流。
反潮流,要有眼力。要善于识别两种不同的潮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反动的、落后的潮流,又往往是乔装改扮成革命的、进步的潮流的模样出现的。因此,没有尖锐锋利的眼力是不行的。
反潮流,要有胆略。当错误路线、错误倾向和资产阶级思潮,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声势,形成为一股潮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给以迎头痛击,这是需要胆量的。
这眼力,这胆略,归根到底,也就是路线斗争的觉悟。具有较高的路线斗争觉悟,才能善于识别潮流,才能敢于反潮流。
眼力从何来?胆略从何来?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要同工农相结合,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在革命的、进步的洪流奔腾向前的时候,反动的、落后的潮流,总是要冒出来抵制、干扰和捣乱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最“发人深省”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坚持反潮流的斗争。


第3版()
专栏:

攀登
白族 那家伦
战士无畏惧,终生肯攀登!
是一次在祖国边陲原始老林中的艰难行军吧。阴沉漆黑,雷鸣电闪,暴雨瓢泼,直打得人难以睁眼;虽是白天,犹如夜晚,乌黑的老林里几乎没有一点光亮。行程艰险,任务紧急,迎面而来的却是巉岩矗峙的高山。亲自带领部队进军的团长,仍保留着十多岁时在太行山区追击日寇的虎气,他望望头顶耸入云际的险峰,看看脚下深不见底的雾谷,两只粗壮厚实的大手,攀着崖壁上牢实的葛藤,一步一步,终于登上峰岭,部队踏着团长的足迹,象铁流一样滚上了峰岭。这时,风停了,雨住了,骄阳普照群山,古老的原始森林显得妩媚又年青。团长在命令部队休息的当儿,豪情满怀地从衣袋里抽笔取本,写下自己的激动心情:“战士无畏惧,终生肯攀登!”他住笔扬头的一瞬间,那眼神多么明亮……
从此,我记下这明亮的眼神,更记下了这两句豪放的诗句。但真正理解这诗句的深刻意义,是在革命岁月中进行了多次攀登之后,是同在险峻的革命征途上进行攀登的战士进行多次接触之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中,我们应当歌颂勇于攀登的地质勘探队员。谁要能和他们矫健的身姿一起,攀巉岩,顶浮云,进行一次艰险的攀登,就会终生难忘。为了探测一种珍贵的矿物,我随着一支地质小分队,从一个阴森森的大河谷里,直攀上插入云霄的高峰。正是盛夏,祖国亚热带的这座未经开发的大山,酷热难耐,仿佛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气,就连偶尔飘来的一丝微风也象水蒸汽一样逼人。水!水!人们多么需要水啊!当一个同志把水壶伸到泉塘里接起一壶水,正要喝下去时,却被分队长劈手夺过倒掉了:“同志,这儿的泉水,都是含毒的哑泉!”于是,在一棵松树下,党小组长兼分队长召开了党小组扩大会议。这是一次非凡的会议,出席者浑身滚满汗泥,一张张嘴唇已经布满细微的裂口,然而这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地质队员们都道出了火一般的语言。分队长呼地站立起来,左手飒然一挥,作了刚劲有力的结论:“革命战士,只有上的劲头,没有退的力气!”话音刚落,他一扬手攀住一把松枝,一抬腿登上一面陡壁,眼神里流露无限幸福的感情,脸颊上闪现十分激动的微笑。革命战士充满了斗争的激情,澎湃的激情又产生前进的勇气。一步一股劲,一步一把汗,终于攀上矗峻的高峰,探明了矿藏。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矿藏啊!
后来,我还见过另一种形式的攀登。它没有豪放的声势,在无声无息中进行,可它也能深深地激动人心。那是一个高寒的山林村寨,一个三代文盲的贫农儿子,一个仅读过高小的共青团员,他自愿地承担了公社分给的任务,为省报写作一篇通讯报道,反映村寨在党领导下的历史变迁。捏在手里的水笔是沉重的,他觉得比自如地挥舞锄头把艰巨多了。但是,他激动地写下了一笔,一笔……。他生活在他要描写的这种巨大变迁中,这种变迁是党给的,是身边亲近的阶级弟兄们创造的。他觉得,这不是什么个人的写作,而是去完成一件整个阶级的重托。寒冷的天,他那冻得通红的手紧捏着笔,没有停过一分钟。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这天深夜,他在伏案疾书中昏倒在桌边。阿妈把他抱在心窝里说:“娃娃,这种笨重活计,我们哪能完得成?”他一下子直直立起身,大声说:“阿妈,这活计我们一定得完成!为革命掌握笔杆杆,是无产阶级给的任务!担着这千斤的重担,爬越这高高的险峰,我一定得爬到头!”是的,是的,他正是怀着这样崇高的感情,攀登上一座一座陡峭的山岭,为人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革命的作品。于是,每当我读着他的作品,我的眼前都能出现一个顽强坚毅的身影,他正在勤奋地攀登一个一个的高峰。
在革命的征途中,我们经历过、眼见过多少这样的攀登。迎难而攀,迎险而登,这是无产阶级战士应有的品质,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登上一座高岭,另一座更矗峻的险峰又立在眼前;我们登上矗峻的险峰,更为陡峭的高岭又呈现在面前。革命的程途,峰峰相接,岭岭连绵,革命战士哪能减弱攀登的勇气,哪能放慢攀登的脚步……
多年后,当我再见到那位在霹雷暴雨中带领部队攀登的团长时,他已经是一个地委书记。他鬓角已经斑白,虎气却不减当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他仿佛更充满朝气。他的生活仍然充满战斗岁月的气氛。他经常背着背包,到边远山村去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他的卧室里,仍然是一套陈旧的军用被褥,几双布鞋,几条木凳。有人为照顾他那负过战伤的身体,把几张沙发、一张钢丝床搬入他屋里,但他当即拒绝了。他说:“在和平的日子里,能不能自觉地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拒腐蚀,永不沾,这常常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攀登!”他的案头,摆满了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这是他最宝贵的财产。书页上红笔写就的圈圈点点、细微字迹,证明了他在读书学习上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又一个雷鸣电闪的夜晚,我来到他的屋里,他却没有觉察,仍在细心写着读书笔记。良久,他才住笔沉思起来。突然,他激奋地抽出毛笔,饱蘸浓墨,一挥写就了两行大字:“党给的生命不息,为革命攀登不止!”
窗外,暴雨滚滚。我们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涛。这两行大字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心愿,是他内心浓烈感情凝成的火花。正是在这一瞬间,我仿佛才对他多年前写的那两行诗句又加深了理解。革命战士必须肯于攀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山岭,用革命的理论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才能自觉地为革命攀登不止。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就是在攀登共产主义的峻岭高峰,一批一批、一代一代英勇无畏的战士,在艰辛的攀登中,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每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不是都为能参与这人类历史上空前壮丽的攀登,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决心在攀登中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吗?
我就在这种激动中久久凝视着老团长新写就的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党给的生命不息,
为革命攀登不止!


第3版()
专栏:

碧空新人
何璜
在青山环抱、碧波粼粼的北京怀柔水库,突然,一阵隆隆的马达声由远空传来,接着,一架架银色的战鹰飞临到水库上空。
随着地面指挥员一声命令,只见从八百米上空的飞机上,跳出一个个黑色小点,急如流星,向下坠落。刹那间,黑点消失,变幻成一朵朵绚丽的伞花,左旋右转,徐徐降落。几分钟之后,便扑通扑通降落到预定的着水点,激起了一阵阵飞溅的浪花……
望着这瞬息万变的惊人场面,五万多名观众禁不住发出了雷鸣般的喝彩!
这些空降的英雄,水上的“蛟龙”,却是一些年轻的女兵。
面对眼前这些惊人成绩的创造者,我一时仰望无穷深远的蓝天,俯瞰深不见底的绿水,激烈地思考着:“这些腾云驾雾的女战士,是谁赋予了她们英雄胆略?又是什么精神使她们如此飒爽英姿!”
原来,这支人民解放军女子跳伞队,是在今年四月三日才组建的。这些从空军某部选拔的十一名跳伞员,最大的才二十二岁,最小的只有十六岁,大都是今年入伍的新兵。入伍前,有的当抽丝工人,抽着比头发丝还细的蚕丝;有的来自农村,连双杠、单杠都未见过。入伍后,她们或当卫生兵,打针换药;或当通讯兵,同小小的无线电线路打交道……。就是这些女孩子,要在三个多月内学会从空中跳伞,参加全军运动会!
在她们刚刚进行地面训练的时候,拉单杠,胳膊打不了弯;练双杠,两手撑不起来;一登上跳伞平台就心慌,脚不知怎么搁,步子不知怎么迈,即使壮起胆子跳下来了,有时也是一骨碌滚在沙坑里。总之,训练场上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困难!
这当儿,党组织引导她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发挥革命英雄主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教导,学习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并且又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一系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通过学习,她们认识到:搞好空中跳伞,这是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取消军事体育、削弱军队素质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有力炮弹,是执行、捍卫毛主席发展体育,保卫国防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一想到这儿,力量在她们心里凝结,信心从她们心里涌现:“为革命跳伞,决不辜负阶级的委托,人民的期望;在困难面前,不打退堂鼓,只吹进军号!”
每天,繁星尚未隐没,曙光刚刚露出地面,这些心红似火的女战士,就在训练场上练开了。她们跑呵,跳呵,蹬呵,跃呵,日复一日,一个个腿蹬肿了,腰跳酸了,一张张白净的脸,黝黑黝黑。可是,她们觉得: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候,就更要坚持、顶住!她们咬紧牙关,在千百次的苦练中,掌握着复杂的跳伞本领。
一个多月以后,她们进入了首次跳伞。
战鹰穿云破雾,急速飞行。女跳伞员们坐在机舱,了望机翼下滚滚抚过的风云,心情起伏地想:“万一伞张不开怎么办?跳到空中又是什么滋味呢?”
可是,当这一念头闪过脑海,另一个强大的声音响起:“胆小,害怕,这不是革命战士的品格!应该勇敢、沉着、坚定,不折不扣地完成党所交给的光荣任务!”接着,她们迈着刚强的步子,一个接着一个,冲到机门,跳到了天空。强大的气流,先将她们猛力一推,然后又狠狠掷投下去……
首次练习跳伞成功了。她们笑呵,跳呵,互相拥抱着。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粉碎了旧社会妇女不能上天的邪说,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伟大真理,这怎能不激动呢?
从此以后,当万物还在沉睡,她们来到了机场;东方亮出第一道曙光,她们已准备停当,登上飞机;而当太阳刚刚映红着灿烂的朝霞时,她们已完成了一天中的头一次跳伞……。她们跳一次,熟练一次,从实践中摸索跳伞的规律。
为了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技术水平参加全军体育运动会,向党和毛主席汇报,她们决定从空中陆地跳伞改为空中水上跳伞。
水上跳伞,这不仅要掌握陆上跳伞的全部技能,而且要在开伞后的很短时间里做好一系列准备动作。这对这些大部分不会游泳的女伞兵,又是一个多大的困难呵!
“天下哪有天生的英雄,不会,就学!”于是,她们决心学会游泳。六月里,阴雨连绵,为了抓紧时间,她们有时冒着大雨,在水库里锻炼。
参加表演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可有的人技术还不过关。怎么办?一切困难都无法阻挡她们前进的脚步!曾有多少夜晚,女跳伞员们一个个把头伸在盛满水的脸盆里,练憋气,换气;一个个趴在床铺上,练蹬腿划水。她们在宿舍,脸盆、床铺当作“游泳池”,她们的脸上、衣服上、袖口上,不断地滴落着汗和水混合而成的水珠……。短短的时间内,她们掌握了水上跳伞的技术,为一九七三年全军体育运动会谱奏了一曲响亮的凯歌。
从抽丝、绣花的姑娘,从打针换药的卫生员,在三个多月里成长为英姿飒爽的空中闯将、水上蛟龙,这不是再一次生动地证明了什么路线培养什么样的人么?


第3版()
专栏:创作杂谈

注意艺术构思
上海电化厂工人 吴士余
文艺创作的艺术构思,是表达内容、展开情节的手段。它直接影响主题思想的高度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还需要在艺术构思上下功夫,才能写成好的作品。样板戏十分讲究艺术构思的“巧”。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沿着“堵江送水”这一中心线索,安排了跌宕多姿,波澜起伏的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从《承担重任》到《丢卒保车》,由《窑场斗争》至《闸上风云》,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层层进入;情节奇峰突起,扣人心弦;集中而典型地塑造了江水英等英雄人物,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生活。
艺术构思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文艺作品要通过特殊来反映一般,情节的安排,矛盾的展开,高潮的形成,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戏剧性。这就要求作者从无数看来并不相互联系的生活现象,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然后通过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绘,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江水英后山访旱,激起盼水妈的回忆,揭发了王国忠血债累累的罪行。这个戏剧性的情节安排,看来是个“巧合”,但围绕引水救旱出现的种种矛盾,都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的反映,从而使这个偶然的情节,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这样的构思,既令人可信,又引人入胜。
艺术构思要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准确展开和人物典型塑造的基础上。这需要对情节进行提炼和概括,加以典型化,选择有利于塑造英雄人物,展开矛盾,正确揭示主题思想的情节,进行构思。如果不是从塑造人物出发,去选择素材,构思情节,也不是在矛盾冲突和解决过程中,沿着中心事件的发展展开情节,而是追求离奇曲折,出奇制胜,为巧而“巧”,这样的艺术构思,必然是华而不实,结构松弛,主题不突出、不深刻,人物形象干瘪,失去应有的艺术特色,甚至走上歧路。
艺术构思是依据客观斗争的规律,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因此,“巧”的艺术构思主要是决定于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生活基础。如果作者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缺少深切的感受和积累,对英雄人物没有革命激情,就不可能有准确、精巧的艺术构思。即使掌握了大量生活素材,也还只是一堆矿石,难以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第3版()
专栏:

南海民兵〔油画〕 宣承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