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七·二一”道路要世世代代走下去!
——工农兵学员和教师代表座谈大学招生工作
清华大学教改组
最近,我们邀请工农兵学员代表和教师代表,就高等院校在招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问题,进行了座谈。
造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必由之路
座谈会上,大家首先谈了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的深远意义。他们说: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这一伟大教导,为从根本上摧毁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对教育阵地的世袭统治,堵塞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文教阵地复辟资本主义的渠道,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大门朝工人农民敞开了,文教阵地将要出现一个以工农兵为主的新时代。
结合招生工作,同志们谈了自己对于“七·二一”指示的切身体会。大家认为,工农兵上大学,同那些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过风雨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他们所向往的不再是成名成家,正如一位来自水利工地的学员所说的:“我们现在想的是毕业后去为工农兵服务,为第四个五年计划出力,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当一名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由于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工农兵学员虽然文化基础比较差,经过刻苦学习,也能较快地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农村来的机械系学员符菊英,文化基础差,入学后在学习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党支部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她满怀无产阶级的责任感,不卑不馁,扎扎实实地往前走。现在她已成为班上学习比较好的学员之一。
到会的同志提到:几年来的教育革命实践证明,从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方针,为培养受工农兵欢迎的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来自延安农村的石玉华同学,在设计一个水库的溢洪道时,总是用陕北人民抗旱和挖窖储水的艰苦奋斗情景来勉励自己。她为了增加水库的蓄水量,通过向实践学习,设计出上下双层溢洪道同时过水的方案。这个方案,有可能较好地解决水库泄洪问题,节省石方开挖量,增加水库蓄水量。
总结自己的亲身实践,工农兵学员说,走“七·二一”指示的道路,不仅是选拔学生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反修防修的重大措施。不管我们是从社会到学校,还是将来从学校回到社会,我们一定要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招生工作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
要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就要在招生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因此,坚持群众推荐、群众评议,绝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要不要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置于广大工农群众的监督之下的路线问题,也是广泛发动工农群众投入上层建筑领域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重大措施。陕北的老贫农听了有关招生文件的传达后,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大学到咱这山沟里来招生,还让我们贫下中农挑选学生。毛主席把咱贫下中农看得高哇!”工人同志说:“大学招生,由我们工人来说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事,也体现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
工农群众的选拔和推荐体现了阶级的委托,给工农兵学员以巨大的鼓舞。来自江西农村的烈士女儿刘雪姣,三年前贫下中农选她上大学时,送给了她四件有教育意义的礼物。因此,她入学后每当遇到问题时,就会想起那四件礼物,想到自己来上大学是阶级的委托,就感到有了信心,有了使不完的劲头。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认为,广大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们能够准确识别自己身边的青年,应该推荐谁上大学,他们最有发言权。也因为如此,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抵制不良现象。
全面掌握学员的政治和文化条件
对于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学生,到会的同学和教师一致认为,必须深刻领会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全面地掌握新生入学条件。是“智育第一”还是“政治挂帅”,是“书本第一”还是“实践第一”?在这些问题上反映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必须警惕旧的习惯势力和来自资产阶级方面的压力。
参加座谈的同志,以激愤的心情批判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那套高考制度。大家说,那是资产阶级用来把工农子女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的手段。现在选拔学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德、智、体全面衡量。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政治质量和实践经验。无数的事实证明,应该鼓励、动员和推荐那些政治觉悟较高,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表现好,并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的工农兵来上大学。相反,如果学习目的不正确,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差,尽管书本知识高一些,也不应该推荐、批准入学。
对于如何考查文化程度,大家也谈了一些看法。同志们感到,在报名、推荐、批准等各个环节上,都要摆正政治觉悟、实践经验和文化程度的关系。考查时,不能把卷面分数当作判断文化程度的主要根据,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习中能较好地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条件。大家也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事例。如电力系某班,有的学员在入学前的文化基础也不算高,但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在为某工厂完成沸腾炉的改装任务中,解决了锅炉出力不足的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把这次学员的设计,同文化大革命前的毕业设计作了比较,发现无论是在内容的难度上,设计的要求上,特别是完成任务的创造性上,都是过去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所不及的。事实说明,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才干,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并将在学习中起很大作用。
总之,来自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的工农兵学员,具有新的特点,要用新的质量标准去衡量,用新的考查方法去适应。
最后大家谈到,无产阶级教育制度还处在新生的阶段,前进中的问题必然不少,有些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作试验,但路线只能有一个。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七·二一”道路走下去,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敞。


第2版()
专栏:

以批修整风为纲 搞好招生工作
中共福建省沙县委员会
今年四月,我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教导和中央的有关指示,坚持以批修整风为纲,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上大学;同时,也坚定了广大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招生工作开始,我们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学习了毛主席的“七·二一”指示和中央有关文件,认识到这次招生不单是招几个学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我们贯彻执行什么路线,是否能把最优秀的工农兵选送上大学的问题。招生工作搞得好不好,实际上是对我们县委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一次检验。招的是学生,考的是我们领导。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把纠正不正之风,作为当前批修整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讨论,会议作出了决定:县委领导要以身作则,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招生工作的规定,并且宣布了几条纪律,要求大家严格遵守。县委还及时向全县干部、群众宣布了决定,并要求群众来监督各级领导。县委领导对纠正不正之风的态度明确,行动坚决,大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招生工作开始后,我们就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招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把党的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地告诉群众,做到政策同群众见面,办法公开,名额公开。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群众对参加招生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白天紧张劳动,晚上还踊跃参加会议。
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就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招生政策,就能有效地抵制某些不正之风,就能把真正优秀的青年推荐出来上大学。有一个女青年,她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安心在农村干革命,热爱养猪事业。贫下中农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致推荐她去上大学。
广大知识青年通过群众评议推荐,普遍受到了一次生动深刻的路线教育。贫下中农的评议,真正评出了革命团结、革命干劲。评议以后,许多大队的知识青年,出勤率显著提高。有的知识青年大搞积肥,有的在洪水威胁面前,不顾危险,守护桥梁,抢捞漂木;有的积极参加政治夜校的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分子,推动了农村的各项工作,更坚定了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在群众推荐、政治审查合格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文化考查。
文化考查之前,社会上有人说,今年能不能上大学,要在考场上比高低了;个别招生人员也认为这下子可以通过考试来挑选“尖子”了;有的知识青年生产劳动少了,关起门来复习功课,准备应考。
这些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有“走老路”的危险。为此,我们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思想,开展了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批判,划清了新招生制度和旧招生制度的界限;在正确路线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文化考查和利用考试对工农兵实行“关、卡、压”的界限;重视文化程度和“智育第一”的界限。
我们还举办了推荐对象的学习班,向他们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要求他们正确对待文化考查。
在文化考查中,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改革旧的考试制度的指示,从实际出发,提倡调查访问,座谈讨论,辅之以必要的笔试。不出怪题、偏题。对文化考查的评定,我们不光看他的笔试成绩,而是根据群众的评议、推荐和座谈调查的情况,参照笔试的结果,作出全面的综合评定。
选拔什么样的人上大学,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又红又专”的指示,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与业务统一的原则,坚持按照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全面衡量、评议、排队,好中选优。
在选拔中,我们还坚持党的阶级路线,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正确掌握党的政策。这样,既保证了工农兵上大学的权利,也选送了一些确实表现好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大学。
我县今年的招生名额有限,在乡的知识青年比较多,因此,既要搞好招生工作,又要通过招生工作来巩固和发展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成果。招生工作一开始,我们就通过各种形式,对知识青年进行路线教育,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等反动谬论。同时通过老工人、老贫农、老游击队员,讲家史、村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招生工作,正确对待群众的评议、推荐。
群众评议时,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肯定青年们上山下乡以来的成绩,也使他们明确继续革命的方向。评议后,许多社、队干部还深入走访没有被推荐上的知识青年,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进一步对知识青年进行革命前途和理想的教育。
最近,我们为了落实毛主席有关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的指示,派出调查组,对全县的上山下乡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切实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广大知识青年不管是被选送的或没有被选送上大学的,都感到党的关怀。


第2版()
专栏:

一代新人在成长
——访湖南中医学院七○级学员
最近,我们访问了正在长沙、株洲、湘潭、邵阳、衡阳等地医院实习的湖南中医学院七○级学生,听到和看到了许多工农兵学员的动人事迹。
我们到长沙县第三人民医院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们找到了在这里实习的蒋红玉和小陶,正想要她们介绍一下实习的情况时,外面突然进来一个急诊病人。指导医生老张同志把病人交给两个学员处理。我们有些不放心,问张医生:“这种夜诊病人,多是急诊,你不在场指导,她们能行吗?”
“行。”张医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接着他谈了两件事:
今年元月,小蒋刚来医院实习不久。有一天,门诊室抬进来一个高烧病人,全身关节发痛。张医生听完病人主诉以后,怀疑是风湿热,准备作“血沉”检查。当时,正在写病历的小蒋详细问了病人情况,觉得不象风湿热,倒象大叶性肺炎,建议先透视检查。作“血沉”要一个多小时,透视马上就有结果。张医生觉得有道理,也同意了。检查结果是大叶性肺炎,住院治疗几天就好了。
又有一次,板车拖来一个病人,从外表上看身体壮实,根本不象有病的样子。可是病人说头痛乏力,咳嗽不止,似乎是支气管炎。小蒋问完病情和病史,怀疑是胸腔积液,听诊时果然一边呼吸音消失,叩诊是实音,她大胆诊断是胸腔积液,建议透视。透视结果是肺积液,很严重,必须立即住院治疗。病人和家属不相信,以为是小病,不愿意住院。经耐心解释以后才住下了。第一次治疗,就从病人胸腔抽出了二千多毫升水。说到这里,张医生再也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了,他高兴而谦逊地说:“现在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大叶性肺炎这种病,连我都误诊过几次。她们只学了两、三年,就能做到这样,这在旧学校是不可能有的。”
我们为工农兵学员的迅速成长感到高兴。这些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出来的大学生,在理论方面得到提高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确是如虎添翼了。
象小蒋这样的工农兵学员,又何止一人?在邵阳有一个输尿管结石病人,得病三、四年,吃了不少中、西药,一直没有治好,住进邵阳市医院以后,正在这里实习的徐友良同学急病人之所急,下决心解除病人的痛苦。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指导医生分析研究,终于摸索出一条“重攻疗法”的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使病人恢复了健康。韩纯庆同学进大学以前是一个赤脚医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过去治好了病,却讲不出道理来。上大学后,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阶级的委托,为革命而刻苦地学习。这次在实习期间,他不仅单独治好过老年性白内障、鼻炎等病,而且做了胃切除等大小手术二百多次。
在学院一次会议上,我们听说在湘乡县金薮和白田卫生院实习的同学,不畏劳苦抢救危重病人的事情后,决定去调查访问。这些同学非常谦逊,都不愿讲,我们只好在第二天走访了两个痊愈的病人。
我们来到金薮公社白沙大队石牛滩,刚好碰上“病人”收工回来,她正给不满四个月的婴孩喂奶。听说我们是来了解几位学员不久前给她治病的情况时,这位朴实敦厚的农村妇女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大嫂名叫唐伏英。今年春节,得了产后尿潴留病,家属到医院请医生时,正好碰上工农兵学员张顺华等三位同学出诊回来。她们收拾好药箱,就匆匆赶去。从卫生院到病人家有十多里路,要爬一座山,田间小路,山间狭道,很不好走。天又下着雨,路滑坡陡,走得很吃力。她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病人家。放下药箱,三个人顾不上休息,立即给病人进行治疗。第三天,她们放心不下,又到病人家里去复诊。几天以后,产妇恢复了健康。
离开金薮到白田,我们来到刘裕成家。春节前,刘裕成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几次昏死过去。抬到公社卫生院以后,正在这里实习的潘含珍等几个同学,在医生指导下,不怕脏、不怕累,进行了多次抢救。她们日夜守护在病人身旁,端水送药。病人稍有好转回家以后,她们又顶风冒雪,每天坚持跑十几里路到病人家里送医送药。病人的母亲在儿子病危时,曾经急昏过几次,儿子的病治好了,老人激动得流出热泪。这次,看到我们,老人高兴地说:“党和毛主席教育的好医生,跟我们贫下中农心连心。”
老人的朴实真挚的话,把我们了解到的工农兵学员的许许多多先进事迹联成了一片。他们有的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给病人端屎端尿;有的风里来、雨里去,爬山越岭,每天跑三四十里路,坚持出诊给贫下中农治病防病。他们豪迈地说:“我们是革命青年,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阶级兄弟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心甘!”这就是我们的工农兵学员,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的大学生。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