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既抓治病 更抓防病
江苏省淮安县席桥公社丁圩大队党支部书记 王正保
编*者*的*话
这一期发表的几篇稿件,充分说明只有坚持毛主席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才能减少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目前正值夏季,蚊蝇易于孳生,食物易于腐败,饮水污染机会较多。各地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批修整风为纲,加强路线教育,提高对于防病治病重要性的认识,把防治夏季秋季疾病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各级领导议事日程,认真抓紧抓好;同时,要发动群众,广泛深入开展夏季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要继续抓好管水、管粪、改井、改厕、改圈、改灶、改善环境卫生,并充分利用当地中草药、土方、土法,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城区,要抓好环境卫生和饮水、饮食卫生,坚持各项合理的卫生制度,做好卫生宣传工作。
一九六九年一月,我们大队开始办合作医疗的时候,看病的人比较多,大队三个赤脚医生整天忙得团团转,三顿饭要轮换着吃。到第八天,赤脚医生汇报说,医疗经费已经用去了全年的三分之一。他们怕合作医疗垮了,担不起责任,有些不想干了。针对这个问题,大队党支部作了研究,认识到光靠花钱买药治病不是长远法子,还必须发动社员采集中草药,种植一些药材才行。这样做了以后,解决了一些经费问题。可是,那时由于我们只注意治病,不注意防病,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还是降不下来,直接影响社员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影响了生产,而且合作医疗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一九六九年正是秋收大忙季节,有个生产队肠道病流行,虽然及时进行了治疗,但是,在几天时间内,仍有半数的劳力不能出工,影响了收割玉米,给生产造成了一些损失。
实践教育了我们,只管治病,不管防病,不但发病不能减少,而且办不好合作医疗。联系这个问题,我们党支部成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卫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看清了那种只注意治病,不注意防病的思想,实质上是“重治轻防”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反映。是“预防为主”,还是“重治轻防”,这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大问题。认识提高后,在实践中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既抓治病,更抓防病,取得了明显效果:一、发病率降低。过去疟疾在我们这里比较流行,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以后,一九七二年发病人数,还不到一九六九年的十分之一。二、药费省。现在就诊病人只相当于开始办合作医疗时的二十分之一,从一九七○年以来,平均每人每年仅用医药费两角钱。三、提高了劳动出勤率。过去全大队每天常有三、四十人因病误工,现在难得有一、两个人请病假。四、由于发病少,可以有力量根治一些“老大难”的慢性病人。近两、三年来,我们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全大队三名多年患胃溃疡、马蹄足不能参加劳动的社员,送公社、县医院做了手术,现在他们都参加了劳动。圩里生产队青年社员丁长年,四岁时得了马蹄足病,行走很困难。一九七○年,大队请公社医院给他做了手术,使腿部恢复了功能,现在是生产队的一个强劳力。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合作医疗,充分发挥合作医疗的作用,达到减少疾病,提高社员健康水平,促进生产的目的。我们大队从一九七○年以来,产量连年增长,去年粮食产量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


第4版()
专栏:

把抓生产和防治疾病结合起来
江苏省淮安县席桥公社丁圩大队圩内生产队队长 丁汝位
原来,我认为要把生产抓好,粮食搞上去,抓不抓卫生工作关系不大。当党支部和合作医疗站根据不同季节,提出大搞卫生、预防疾病的措施时,我不是借口生产忙,就是推说没人抓,还说我这个队长就是三头六臂也管不了这么多事情。总之,我对讲究卫生、防治疾病不重视。
有一年,开始收稖头,头一天有两人请假,我不在乎,第二天、第三天,出勤人数一天比一天少,都是因为得了肠道病不能出勤,我急得团团转。稖头要收,水稻要管,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有百分之六十的劳动力病倒了,真是急人啦。后来,通过及时治疗,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生病的社员很快恢复了健康。但由于稖头没有及时脱粒,少部分出了芽,造成一些损失。
我满心想把生产搞好,但流感、疟疾、肠道病等容易传染的疾病常常来找麻烦,不让我把生产搞好。从这些教训中,使我认识到,把生产和卫生对立起来的作法是错误的。要搞好生产,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能够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又有健康的身体,就能种好田,多打粮。
认识提高以后,我注意把抓生产和讲卫生、防疾病结合起来。要多打粮食,就需要多积肥料。肥料从什么地方来,贫下中农说得好:“扫帚一括,粪塘就满,扫帚一响,粮堆就长。”这充分说明抓卫生和发展生产的辩证关系。我们就跟全队的贫下中农一起研究,订出了房屋定期打扫,猪圈、鸡棚定期换土,厕所四周定期换泥的制度,将粪土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茅缸内放些鲜槐树叶、楝树叶杀蛆,用干的苦丁草、辣椒秆烟熏灭蚊。这样不但为生产积了大量的优质肥料,促进了生产,又消灭了蚊蝇孳生地,减少了传染性疾病,保护了劳动力。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把生产和讲卫生、防疾病很好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也连年增产,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三百四十五斤,一九七二年增加到五百五十斤,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做到人健康,粮丰收。


第4版()
专栏:

移风易俗,讲究卫生
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公社太平沟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队从一九六二年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以来,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传染病多年没有发生。一九六九年以后,又控制了地方病,社员劳动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医疗,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初,这里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四、五十斤,一九六五年以来,有五年跨《纲要》,八个生产队有四个生产队连续五年过“黄河”。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哪抓起呢?开始,我们单纯地抓卫生,抓措施,结果,是一轰而起,一轰而散。我们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了解到有些群众受旧思想、旧习惯的束缚,对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预防也白搭。”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认识,爱国卫生运动不能坚持经常。通过调查,使我们懂得了在预防工作中,充满着新旧思想、新旧习惯的斗争。只有人的思想改变了,环境才能改变。
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的教导,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上,采用开展革命大批判,回忆对比,表扬先进典型等方法,造成一个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气。在大批判中,老贫农用亲身经历揭露了在旧社会地主阶级用“人得病是命里注定”等等鬼话,欺骗长工吃残汤剩饭的罪行。革命大批判,使大家认识到,旧的风俗习惯是剥削阶级留下来的,我们劳动人民必须移风易俗,同旧习惯决裂。老贫农宋明春,过去受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不注意讲卫生,每当疾病流行季节,大人、孩子常闹病,不能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通过大批判,破除了旧思想,全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质不断增强,坚持常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入多了,生活也改善了。六年来,我们结合生产改善环境卫生,填平了十二个烂泥塘、十六个臭水坑,修整了二十二条街道。家家修起了防寒保肥的厕所。大队成立了水井维修小组,七眼水井都有井裙、井盖,保证了饮水卫生。改修了圈、禽架,坚持勤起粪、勤垫圈、勤打扫,把饲养场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改善环境卫生工作中,我们曾碰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大队的新时代屯,六百多口人,只有一眼水井。井里是地表水,雨天水浑浊,旱天水干枯;有时只好饮河水,对社员身体健康有影响。要预防疾病,必须寻找新的水源,使社员喝上干净水。为这件事,我们党支部想过很多办法。开始,请懂得水文地质的人鉴定,请专门搞勘探的人打深水井。打了几次,都碰到了蜗牛石,怎么打也打不出水来。有人说:“住在老山沟里,就别想喝清凉水啦!”怎么办呢?我们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贫下中农说:山北的贫下中农能喝山上的泉水,人不得病,马不掉驹,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山上的泉水引进村里来,喝清凉的泉水?引泉水进村,要劈山开石,挖沟凿渠,铺设二里多长的管道,沟渠还要横穿一条坦平河。当时正是秋收季节,搞这么大的工程,人力不够,材料不足,又没有懂技术的人测量、设计,这一个个难题能不能解决?社员们说:咱们想法克服困难,就能在结冻之前把泉水引进村。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开始了一场引泉水入村的斗争。山上有三百多米岩石层,锹挖不动,镐刨不动,就用炸药崩。渠道要通过河底,就用土办法打围堰,叫河水让路,仅用二十三天时间,就挖石方二百多米,挖土方二千多米,铺设九百六十米管道,完成引泉水入村的工程;同时,在全公社还最早完成了秋收任务。当水管喷出清凉洁净的泉水时,群众都激动地说:“这是毛主席给咱贫下中农送来的幸福水啊!”


第4版()
专栏:

积极预防 减少疾病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允景洪公社曼沙大队,于一九六九年建立合作医疗。开始,赤脚医生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治病,没有抓预防工作。这段时间,全大队看病人数每月高达一千六百四十五人次,造成合作医疗资金超支。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引导赤脚医生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有关教导,联系实际,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使赤脚医生加深了对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后,赤脚医生带着图片、画刊等深入各村寨,大力宣传预防知识,及时帮助生产队解决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个大队的曼扭生产队社员吃的是山沟河水,很不卫生。到这个队巡回医疗的傣族赤脚医生岩罕龙,积极向社员宣传吃山沟河水的害处,吃井水的好处。全队男女老少立即行动起来,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早、晚时间,就挖好了水井,解决了吃水问题。两年来,这个队的社员养成了吃井水的习惯,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社员坚持喝开水,改变了过去喝生水的不良习惯;同时,社员定期吃预防药、打预防针。这样,大大降低了发病率。
曼沙大队赤脚医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地每年四月至六月,易发肠胃道感染、痢疾、伤寒、疟疾等病;十二月至二月,易发伤风感冒、麻疹等病。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每年这段时间到来之前,便组织各族社员在住房、畜厩和公共场所喷药灭虫,给社员吃预防药,打预防针。去年,这个大队的合作医疗站,给四百五十个一至七岁的儿童打了针,预防麻疹,给五百个儿童服药,预防小儿麻痹症,给青少年和成年注射一千八百人次,预防钩端螺旋病。
由于曼沙大队合作医疗站认真做好预防工作,目前全大队十个生产队都打了水井,加强了畜厩、厕所的管理。每到元旦、春节、傣历年和国庆节都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去年,全大队发病率由成立合作医疗前的一九六八年的百分之三十,下降到百分之四左右,合作医疗越办越巩固。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总结经验,掌握防治疾病主动权
柑坑大队合作医疗站贯彻执行“预防为主”方针的调查
广东省揭西县灰寨公社柑坑大队合作医疗站,遵照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教导,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了医药费开支,合作医疗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柑坑大队是个山区大队。一九六九年办起了合作医疗,两名赤脚医生担负着一千多人的防治疾病任务。开头一段时间,由于人手少,又缺乏经验,两个赤脚医生虽然日夜奔忙,仍然满足不了群众防治疾病的需要。碰到流行性疾病,就更是忙乱被动,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广大贫下中农和赤脚医生都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一九七○年夏天,毗邻一些大队发生了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帮助下,柑坑大队党支部和赤脚医生及时发动群众,大搞环境卫生,多次煎中草药汤送到各家各户,积极进行预防,终于避免了这种疾病的发生,保障了社员群众的身体健康。这次预防流行性疾病的实践,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教导,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只要依靠群众,积极开展预防疾病的群众运动,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把合作医疗办好。
从此以后,合作医疗站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对全大队贫下中农的健康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认真总结了过去的实践经验,分析本地水土特点和山区四季天气变化的情况,认识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例如,他们发现每逢夏季肠胃炎、痢疾等病容易发生;一到秋冬两季,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病率较高。掌握了发病的规律,防治工作就主动了。一、采取有利措施,减少疾病。去年,这个大队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疾病的情况,先后二十多次煎制中草药给社员群众服用,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发病率大大降低。二、作好疾病发生的治疗准备。这个大队地处山区,每逢春夏之交,雨多、雾浓、湿度大,天气多变,风湿病和关节炎发作的人较多。过去,由于不认识这个规律,没有做好药物准备。每到这个季节,这些疾病发生时,常碰到药物不足,不能及时治疗。认识这些疾病的发病规律后,他们就抢在季节到来之前,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好药物准备。对有些本地缺乏而疗效又较高的草药,如半枫荷、鸡血藤、走马胎等,赤脚医生及时组织人力到远处深山里去采集。做到在发病季节未到前,预防药物已备,使防治工作获得主动。去年春天,由于药物齐备,治疗及时,有百分之五十的风湿病和关节炎患者已恢复了健康。
柑坑大队合作医疗站还经常联系实际,对广大群众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往年夏天,这里常有伤风感冒等病发生。去年夏收期间,赤脚医生在参加劳动时,发现有的社员劳动得满头大汗,就跳到坑沟里洗澡,他便给大家讲解热天劳动,身上出汗,体温高,新陈代谢增强,用冷坑水洗澡容易得病的道理。并叫大家在热天劳动时,要戴笠帽,多喝开水,用拧干的凉布擦汗等办法,避免这类疾病的发生。
这个大队由于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两年来,控制了伤寒、疟疾、痢疾、白喉、百日咳、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生,麻疹、风湿、肠道传染病等的发病率也显著降低,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在西双版纳的北京医疗队队员乔根梅教哈尼族卫生员在自己身上试扎银针,热情培训少数民族医务人员。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