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革命的艺术实践中推陈出新
——从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创作体会谈起
无锡惠山泥人厂泥塑创作组
无锡惠山泥人,在我国工艺美术的花苑中,是一朵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鲜花,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历代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传统技艺。但是,能不能运用这种特有的传统形式和技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是惠山泥人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指引下,我们惠山泥人厂在创新方面,特别是儿童题材方面曾作过一些尝试,但是过去由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够,缺乏生活基础,未能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不是固守于传统,就是完全脱离传统。结果有些作品只是把《大阿福》手里抱的“麒麟”换成鲤鱼、红桃,“道具”变了,意境、神态没有变,形似而神非,外形上似乎有了一点新的生活气息,而本质上却不能真正反映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面貌。有些作品则基本上是抄袭了外来技艺,失掉了惠山泥人的本来面目。多次的实践和尝试,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把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集中起来,从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也只有深入生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到工艺美术中的传统技艺,是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从而明确不应该为传统技艺所束缚。
工艺美术中的推陈出新,总是受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深度的限制的。不深入生活,无从提炼;缺乏工农兵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生活现象的实质。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之所以使人感到“新”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摆脱了过去惠山泥人那种平板、呆滞的刻画方法,更重要的是作品抒发了新的思想感情。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时代幸福的儿童生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通过对儿童天真活泼的欢乐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热爱,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创作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要使惠山泥人的传统技艺为我们今天塑造工农兵形象服务,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大胆地进行推陈出新。这既是创作者思想革命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的革命过程。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了作品的表现方法。由于思想内容的改变,就必然会带来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改变。《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思想内容与传统作品《大阿福》、《三胖子》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大阿福》、《三胖子》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作品中也渗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但《我爱北京天安门》在构图、造型和彩绘上,又批判地吸取了《大阿福》、《三胖子》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长处,用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把三个孩子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们共同学唱革命歌曲的情节,反映出新中国儿童幸福愉快的生活,和他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深情。为了深入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我们在制作时还吸取了雕塑艺术的表现方法,把男孩子刻画得活泼一些,头部昂起,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显示了生活中男孩子固有的个性;女孩子注视着手中的歌片,显得文静而又认真。三个儿童既有幸福愉快、天真烂熳的共性,又有不同的个性;既保留了传统形式和传统技艺中的合理部分,又补充和发展了传统技艺中的不足之处。
我们要在思想革命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推封资修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除了要深入工农兵斗争生活,改造思想,还要珍视和继承工艺美术中的一些优秀的艺术传统。但是珍视和继承并不是泥古不化,使它一成不变。为了表现新的题材内容,我们要通过积极的艺术实践,在实践中鉴别传统技艺中哪些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哪些是经过改造可供利用的,哪些不足以反映今天的生活,而需要发展创造的。例如《大阿福》、《三胖子》中的概括手法和夸张手法,经过改造就可以用于彩塑《我爱北京天安门》,而惠山泥人平板迟钝的刻画方法,就需要用雕塑艺术中的塑造方法来加以补充。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解决一点就前进一步。传统技艺本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继承以往的精华,加进新的创造,不断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改革而逐步形成的。传统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情况也是这样。
我们在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时,曾受过一些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简单地认为,过去的传统技艺已经不足以表现新的题材了,因此片面强调“靠拢生活”,机械地搬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甚至连人物身上的衣纹都强调“写实”,丢掉了惠山泥人的传统特色,结果构图显得琐碎、分散,影响了作品中人物感情的表达。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技艺的局限性。惠山泥人以前用于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技艺,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完全不适用了。但是,要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基础。惠山泥人中有些技艺,是经过劳动人民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而得到的。例如造型简练、圆浑、富有装饰意味和大胆的变形夸张手法等技巧,往往有一刀而眉须如生,一笔而毫发毕现的效果。应该说,传统技艺经过批判改造,也是可以运用的。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继承传统中有益的东西,但又决不是替代自己的创造;批判传统中有害的东西,但又决不是一脚踢开传统。这就是我们在推陈出新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辩证法。


第3版()
专栏:

新颖的构思 精美的艺术
——《现代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展览》观后
雷圭元
不久前,在北京刚刚展出过日本十九世纪卓越的浮世绘师葛饰北斋的画,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和美术工作者们的赞赏,这不是偶然的。由于北斋画师长期在日本人民中间生活,深入社会,学习社会,才有这样卓越的成就。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在人民中间培育成长起来的,是日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劳动人民所喜爱。
现在,日本国际艺术展览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又一次热情地带来了日本传统艺术珍品——《现代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展览》。
这个展览会已经和我国首都人民见面了,同样也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和美术工作者们的赞赏,这也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个展览会的展品,同样也是日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勤劳勇敢的日本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生长的一枝灿烂的花朵,美丽而芬芳,与北斋画师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这样,这次日本传统工艺美术的展出,又给我国人民送来了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这使我想起我国唐代诗人钱起《送僧归日本》中的诗句:“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它是多么贴切地表达了对远渡重洋回去的日本友人的情谊。确实如此,中日两国人民有两千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工艺美术品,在风格、技巧等各方面有不少共同之处,同时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这些共同之处,正是两千年来友好来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历史的一连串深情厚意的标志。特别是工艺美术,互相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特别突出。
确实如此,当我们看到这些精美的展品时,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交流,好象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又面熟来又面生,分外感到亲切。
我深信,随着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这次现代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展出,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所以,这个展览会,不仅是“重温故旧”而已,在现阶段是更具有深远意义,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观这次展览的作品,是美不胜收的。没有一件不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而推敲设计出来的。这些展品是从现代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量高,技术精,艺术感染力强烈。无论在造型、纹样、色调等各方面,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造型上落落大方,没有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的时下流弊;在运用自然纹样方面,去粗取精,加以变形和提炼,没有烦琐庸俗的习气;色彩调和而生动,音律感十分优美,仿佛听到了东方音乐的节奏。而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刻苦钻研之功,是难以做到的。
这次展出中,给我印象深的作品如松田权六的《莳绘赤蜻蜓饰箱》、《莳绘竹林纹箱》,佐佐木正的《油滴天目盖物》,荒川丰藏的《志野茶碗》,近藤悠三的《青花石榴文罐》,黑田辰秋的《干漆耀贝螺钿饰箱》,奥出寿泉的《干漆轮花盛器》,增村益城的《?夹紵把手付盘》等。这些作品都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令人百看而不厌。同时又看到,展出中的陶瓷、染织、漆艺、金工等方面的作品,艺术家们都熟练地运用传统技术而不墨守前人的陈规,更加难能可贵。日本工艺美术家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衷心感谢组织和主办这次展览的日本朋友,并预祝这个展览继续在我国其他城市展出成功!(附图片)
莳绘赤蜻蜓饰箱
松田权六
青花石榴文罐
近藤悠三


第3版()
专栏:

提高思想 精心设计
——初谈玉雕设计的一点体会
江苏扬州玉器厂 洪宇
在一些工艺美术展览会中,人们常常为许多精巧玲珑的玉雕工艺品所吸引,会异口同声地称赞玉雕工人的精心创造。但是,一件精湛的玉雕品是怎样从一块普通的玉石雕琢而成的呢?这是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创造过程的,它既显示了玉雕艺人的智慧和才能,也饱含着广大玉雕设计人员劳动的汗水。
我国的玉雕工艺据传已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多采的明珠。早在我国的夏代便有了玉雕制作的记载,而在唐代更是兴盛一时,名驰中外。自古以来,玉雕工艺品一直被人们所珍视,但在黑暗的旧社会,玉雕品只把持在极少数地主、资产阶级的手中,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欣赏的机会。创造玉雕工艺品的工人却倍受压榨、横遭欺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以致使这一传统工艺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悲惨境地。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怀下,玉雕这一行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大玉雕工人振奋了革命精神,焕发了艺术青春,玉雕工艺又达到了新的水平,为促进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建设社会主义,为繁荣我国的工艺美术作出了贡献。但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客观的需要,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玉雕的设计制作人员还要不断提高思想,深入生活,精心设计、精心雕刻,努力提高玉雕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提高玉雕工艺品的质量,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玉雕工艺品的设计水平。设计,是玉雕产品制作非常重要的一关。从一块玉石到加工成品,要经过设(设计造型)、选(选择玉料)、琢(雕琢加工)、抛(抛光成品)四个过程。设计则是第一位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产品质量的高低。一件玉雕的设计效果见诸于产品上;而设计思想却产生于设计人员丰富的生活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设计决不是设计人员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通过设计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反复推敲而逐步形成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它为玉雕设计人员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但是,如何把生活中的事物提炼为一件艺术品,还要看设计人员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和相应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认真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我国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明确设计思想,掌握玉雕规律,因材施艺,巧妙地利用俏色,大胆进行创造。
玉雕工艺品常见的题材有人物、雀鸟、走兽、花卉和炉瓶等,但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思想的作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地主、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是枯枝败叶、黄色庸俗的东西,和颓废没落的情调,而我们无产阶级所要表现的则是健康明朗、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革命美景。从我们厂的两个例子,也可以说明长期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转变思想感情对于创作设计的必要性。我们有个设计人员接受一件反映农村大丰收的创作任务。开始他觉得自己出生在农村,参加工作后也常回农村探亲,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于是便动手进行设计。可是他画出来的草图,人物的衣服和动作虽比较真实,然而却表达不出今天人民公社社员的干劲和丰收的喜悦心情。后来他又回到农村去深入生活,和社员共同劳动,共同学习,才比较具体地体会到了广大社员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学习大寨,大干大变,夺取丰收的革命精神和喜悦心情,最后较好地创作了《丰收在望》这件作品。另一个青年工人在创作青菊花天然瓶时,对于菊花的处理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开始,她认为菊花最美的时候是将要凋谢败落的时候,所谓婀娜多姿,别有风味。这在传统作品中也是常见的。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我们不能不加取舍、盲目吸取传统手法,而应该发挥传统手法的优点,要表现菊花的潇洒,但更要表现菊花不畏秋霜、傲霜挺拔的精神。究竟怎样处理,这个青年工人反复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批判了旧工艺美术中那种夕阳西下、枯藤昏鸦的没落情调,从而明确了创作方向,端正了态度,突出反映了生气盎然的菊花新貌。
搞好设计还要考虑到玉石的特性,掌握玉雕的规律,因材施艺,尤其要注意造型结构的处理。这就是说,设计人员在选用玉石材料时要适合艺术的需要,对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要同时进行考虑,在艺术处理上努力做到小要大,薄要厚,小件大做、大件细出,充分发挥玉石雕刻的专长。例如我们曾碰到过一块比较名贵的羊脂白玉,二十厘米见方,厚度也不规则,厚处二寸,而最薄处只有一寸左右,料子上的“毛病”(北方叫柳)也多。开始,我们打算做一个单练瓶,但在艺术价值上不高,还要浪费不少料。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设计了一对紧紧相连的白玉链条双瓶,玉料表皮“毛病”少,就制作了五十四节链条,料子中部“毛病”多,就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排除掉,并利用瓶口颈部凹处多余的料子做了两条香草龙,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体会到:玉雕材料能否合理的利用,这取决于设计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尽可能周密的思考,在开始设计时要胸有成竹,想到雕琢时的方便与否;而在制作过程中又要随机应变,进行一番再创造。否则,碰到困难会一筹莫展,犹豫不决。许多实践告诉我们,玉石材料的表里有时是不一致的,随着表皮的解剖,意想不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有些玉石上的天然毛病还会在深雕细琢中逐渐暴露出来,这就要求设计和创作人员灵活处理。
在玉石上往往有许多天然的俏色可以巧妙地运用,例如白玉上的一点红,就把它制作一朵鲜艳的花,或作为白鹤顶上的一点红;翠玉中的一点白,就把它制成绿树丛中的一只鸟,或是花篮内的一白果。总之,在大块的同一颜色中如果有一点特异的色彩都被人们巧妙地加以运用,就会取得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关于俏色的运用,老艺人们的体会是要做到巧、妙、绝三个字。
俏色在一块玉石上能否被巧妙地运用,这完全取决于设计人员和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上的敏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看到俏色也不可能被恰当地运用,甚至被视为杂色而轻易地舍去了。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北京玉器厂的玛瑙俏色《龙盘》被人们誉为绝妙的玉雕珍品。其所以妙,就在制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玉石块中的白沙心;所以绝,就绝在龙盘中云水相映、青龙显现的生动神态。这一块本来被人们看成是废料的黑灰色玛瑙玉石,经过玉雕艺人的巧妙设计、精雕细琢,变成为一件稀有的玉雕佳作。
运用俏色,不单是一个艺术技巧问题,它和设计人员爱什么和憎什么,歌颂什么和反对什么的思想感情也有联系,尤其是制作现代题材的人物作品方面。我们在制作岫玉俏色《白毛女》时,在一块深黑色的玉石上,运用一处白的俏色,雕刻了一个迎风向上、腾空而起、手擎烛台、怒目而视、痛打黄世仁的白毛女,而在深黑色的阴暗处雕了个双手捂头、跪地求饶的黄世仁,一个明快向上,一个灰暗低下,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贫农女儿白毛女的革命反抗精神,抒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志气。
扬州是我国主要玉雕发源地之一。在扬州出土的汉代古墓中就发现过大量玉雕作品,唐代是扬州玉雕制作比较兴盛的时代,到清朝中叶扬州玉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扬州的玉雕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才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我们扬州玉器厂是一个新厂,同全国兄弟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深深体会到,玉雕工艺的发展,离不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玉雕工人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放眼未来,任重而道远。喜看玉雕工艺在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下盛开着鲜艳的花朵,一代玉雕艺人正在茁壮成长。可以预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玉雕,一定会放出更加光泽夺目的异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