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个朝气蓬勃的党支部
——江阴县华西大队党支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调查
江苏省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是苏州地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到过华西的人,都说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干劲大,尤其称赞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
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本色
这个大队的三十三名党员,在阶级斗争中冲锋在前,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他们对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事就带头干,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事就坚决顶。老党员朱法生,是个顶妖风、战恶浪的硬汉。一九六二年,刘少奇一伙刮起“三自一包”妖风时,队里也有人主张划一部分田给私人种。朱法生对大家说:“这样做是倒退,是走回头路,我们坚决不同意!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我们走定了,不管什么人,休想拖我们向后退!”他带领群众击退了这股妖风。党支部号召“五匠”组织起来时,他又带头教育做木匠的儿子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有一次,老朱不在家,他儿子受人影响,外出干了三天私活,老朱知道后对儿子说:“我们贫下中农要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的路,任何时候都不能走资本主义的邪道。”他的儿子深受教育,积极参加集体劳动。
共产党员瞿化清在大队代销店工作,除了经常送货上门,方便群众外,还注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有一段时间,在一些社员中出现了一股送礼、请客的风气,瞿化清认为这股“四旧”之风不可长,主动说服教育群众树立艰苦朴素的新风尚。平时,他还经常宣传大好形势和党的政策,被大家称为出色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
“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华西大队的共产党员,牢记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干在当前,想着共产主义的未来,为改变华西大队的面貌出大力,流大汗。女共产党员赵毛妹,被群众称为“铁姐”,她从来不说一声
“苦”和“难”。今年三月底,队里突击挑河泥,因为她在饲养场工作,没有分配她任务,她主动地带了副业线上的七个妇女参加战斗。早春雨多,天冷路滑,要把一百五、六十斤一担的河泥,从陡峭的河底里挑上岸来,确是很艰苦的。毛妹这帮铁姑娘,奋战了两天,超额完成了任务。毛妹豪迈地说:“为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员就要敢于挑重担。”
华西大队的共产党员,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平时,每个党员都负责联系十户、八户群众,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群众有困难,党员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冬天到了,党员走访群众,问寒问暖;社员病了,党员主动去慰问和照顾。贫农儿子李忠兴患了脑膜炎,共产党员赵发元连夜把他送到无锡医治。李忠兴病愈后,感谢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以更高的热情为集体出力。党员对群众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群众深为感动。他们说:“党员一心想着我们,我们就要一心干社会主义。”
党员的觉悟从那里来
华西大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什么这样好?关键在于党支部把党的思想建设始终放在支部工作的首位。
华西大队党支部把加强对党员的路线教育,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结合批修整风,反复地向党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他们一面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罪行和谬论,一面联系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使路线教育好记好懂。例如,去年春天,在安排种植计划时,有人说:“一亩甘蔗可以收入几百元,省力又赚钱。”主张划出一部分粮田种甘蔗。党支部意识到这是两条道路斗争在种植计划上的反映,便抓住这种思想提高到路线上进行分析,使党员认识到,共产党员是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一定要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华西大队党支部很注意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抓住错误思想的苗头进行教育。老党员赵根元,在改变大队面貌的战斗中,出过力,流过汗,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一度产生了图安逸、享清福的思想。党支部觉得他的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便在党员中开展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坚持继续革命”的教育。这样做了以后,不仅赵根元决心活到老,干到老,其他党员也深受启发。女党员李和娣,一九六二年刚从上海回乡时表现很好,后来有些消沉,在农村扎根的思想不牢固。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亲自上门对她进行阶级教育和远大理想的教育。李和娣觉悟提高了,她在大队托儿所工作,大忙季节,还办了夜间托儿所。
华西大队党支部,一直坚持“三会一课”和定期开门整风的制度。几年来,他们做到一月一次支部大会、一次支委会(主要研究党的工作)、一次党课,十天一次党小组会,半年一次开门整风。党支部委员分工联系党员,支委会每月都要研究党的工作,分析党员的思想情况。组织生活的内容,除进行路线教育外,注意发扬好思想、好作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发动群众对党员进行评论。
华西大队党内教育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支部领导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为党员树立了好样子。他们要求党员做的事,支部领导首先做到;要求“一班人”做到的事,班长首先做到。五年来,支部委员平均每人每年劳动二百九十天。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始终和党员、群众同甘共苦。党员群众说:“党支部是火车头,吴仁宝是好司机。”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永葆革命青春
——记革命老干部、共产党员陈培国
提起陈大爷,山西省大同市人民街地毯厂的工人和附近居民,没有不称赞他是一心为公、永葆革命青春的好党员、好干部。
陈大爷名叫陈培国,已年近七十,是退休革命老干部,现任街道和地毯厂党支部书记。他在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地区和市级机关党委书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一九六六年,根据党的干部政策和他的年龄及身体状况,上级党组织决定让陈培国退休,愉快地过幸福的晚年。这天夜里,陈培国的心情却很不平静,他反复地思索着一个问题:退休是党对干部的关怀和爱护,他从心眼里感激党和毛主席,但如果把“退休”认为是革命到头,这是半截子革命思想,就不是一个完全的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到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陈培国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决心扎根街道干革命。他担任了街道党支部书记。这时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和街道干部一起,宣讲文化大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大批判,以后又参加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建党等工作。
陈培国看到有不少的街道妇女长期在家里吃闲饭,就和家庭妇女、共产党员魏秀珍等同志一起商量,决定把街道的闲散劳力组织起来,办街道工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开始由七、八个街道妇女组成了铁编小组,一九七○年办起了地毯厂。
在办地毯厂的过程中,陈培国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材料自己找,没有设备自己造,没有技术干中学,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去年有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地毯生产成本过高,原材料也不足,有人便主张另搞利润高的产品,个别人还出主意搞邪门歪道,说这样可以弄到原材料,既省力,又赚钱。党支部副书记魏秀珍严厉批评说:“这不是搞社会主义,这是搞资本主义的歪门邪道,它就是‘金元宝’、‘摇钱树’,我们也不干。”陈培国支持魏秀珍的正确意见。他们组织全厂工人开展了一场大讨论,分清了路线是非,端正了街道办工业的方向。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目前,地毯厂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他们生产的地毯,质量完全合乎国家标准,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的表扬。
陈培国同志不仅积极为社会主义生产物质财富,更注意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传给下一代,注意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培养青年人。有一个新进厂的青年工人,扫地时把一些毛线头随着垃圾倒掉了,陈培国就从垃圾堆里一根一根地拣回来。他给青年人讲战争年代革命前辈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事迹。又请老工人讲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遭遇。青年们深受教育。全厂勤俭节约,逐渐形成风气。
在他的带领下,地毯厂的工作越搞越好,省、市报纸介绍了他们多快好省办工业的事迹。厂内有的同志对陈培国说:“陈大爷,咱们厂现在可不简单了,这与你的正确领导分不开呀!”陈培国说:“怎能这样讲呢?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个人算得了什么呢,我只是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内蒙古军区某仓库副主任蒙古族共产党员司耀明的事迹
司耀明同志是个蒙古族共产党员,参加革命近三十年,几次职务变,环境变,但艰苦奋斗的作风一直没有变。
司耀明常说:“共产党员要时刻听从党召唤,那里艰苦,那安家。”他的行动就是这样。远的不说,从一九六○年以来,司耀明的工作,先后调动了四次,每次,都是到交通偏僻、条件艰苦的山区建设新单位,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九六五年,司耀明到某地建设新单位,上级分配给他的,只有一辆旧戛斯车,几块木床板,干部、战士也只有七个人。有的同志觉得人少、条件差,怕完不成任务。司耀明坚定地说:“大寨贫下中农凭一双手,改天换地,大庆工人靠毛主席的‘两论’起家,成为工业上的一面红旗,人民军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遇到困难就动摇,怎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呢!”在他的带领下,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胜利地完成了营建任务。不到两年,达到了粮菜自给,成为内蒙古军区的先进单位。
一九七○年秋天,上级决定司耀明到另一个新单位去施工,和他一起去的个别同志说:“经过几年奋战,刚刚打下个好底子,现在又要离开了,连个稳定的地方也没有了。”司耀明却说:“共产党员四海为家,革命需要到那里就到那里去,才是最光荣。”他又愉快地到了施工单位。
过了不到一年,上级又通知司耀明到另一个山区去组建新单位。初到新点,恰好是上冻时节。上级指示,先设法住下来,开春再搞施工。可是,他为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不怕天寒地冻,整天山上山下带头大干。同志们见他年已半百,又有病,很受感动,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他们自己动手烧石灰,上山背石坯。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建成了四百平方米的石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不到两年,他们开辟山地三百多亩,种植果树一万两千多棵,部队的蔬菜基本上自给。他们还帮助生产队改山治水,修渠打井。贫下中农看着这个变化,赞扬说:“真是天下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俺们的子弟兵!”
很多接触过司耀明的人都知道,司副主任的身上有三个包,就是针线包、旱烟包、针灸包。自己的衣服破了,戴上老花镜,补了又补。发现战士的鞋坏了,他拿去打掌修补合适后,不声不响地送回来。他自己的鞋,总是钉了又钉。有人说:“我很少看见司副主任穿过双新鞋。”还有人说:“我还从没见过司副主任抽过纸烟。”这确是事实。


第2版()
专栏:

团结战斗在仡佬冲里的先锋战士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几位仡佬族共产党员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仡佬族中的许多先进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斗敌人,迅速地改变着仡佬冲的后进面貌。


第2版()
专栏:

民族团结的带头人
密林深处的磨基大队,是个苗、彝、仡佬、壮、汉族聚居的地方。党支部领导成员中有仡佬族、苗族,也有其他民族。党支部副书记是仡佬族干部郭秀光,他特别注意搞好党支部内部各族干部的团结,群众夸他是“民族团结的带头人”。
有一次,他和党支书杨文金产生意见分歧,一度影响了团结。郭秀光想:我和老杨在旧社会是一根藤上的苦瓜,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翻了身。共产党员要做“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共产党员不团结好,怎能团结好党外群众呢?他找老杨谈心,诚恳地检查了对老杨不够尊重,支持不够的缺点。老杨看到老郭态度很诚恳,深受感动,也检查了自己的骄傲自满情绪。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消除了隔阂。
在农业学大寨中,郭秀光和杨文金,积极带领群众凿石打井。党支部号召各个生产队,在自愿互利原则下,互相支援。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富农分子,挑拨民族关系,破坏农业学大寨,在仡佬族社员中胡说:“民族亲,一家人”;“鸡鸭不能同笼,仡佬族、苗族不是一家人”。郭秀光立即和老杨商量,召开了社员大会,批判了这个富农分子。仡佬族和苗族社员群众提高了觉悟,互相支援,团结战斗,干了一个多月,第一口井打成了。接着,党支部带领群众连续干了几个冬春,到一九七二年冬,全大队共打井一百零三个,修建水柜二百六十个,结束了世世代代要到二、三十里外去挑水吃的历史。郭秀光又和其他干部一起,带领各族社员投入改土的战斗。现在的磨基大队已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之一。


第2版()
专栏:

对敌斗争的英雄汉
弄麻生产队,居住着二十四户仡佬族、苗族社员,是全大队的后进队。一九七一年,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党支部副书记、仡佬族干部陈老康到弄麻生产队蹲点,改变后进队的面貌。
陈老康来到弄麻生产队后,深入到贫下中农中调查研究。群众告诉他,这个生产队后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阶级敌人破坏,群众心不齐,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原来,有个反革命分子,常年不出集体工,上山开私荒,还煽动群众开私荒,严重影响集体生产。陈老康带领群众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批判这个反革命分子的破坏行为。通过批判和讨论,群众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提高了,他们说,我们要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路,决不走资本主义邪道。接着又进一步落实了按劳分配政策,健全了评工记分和劳动管理制度,大大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近两年来,这个后进队一跃为先进队了。当人们谈起这些变化时,都赞扬陈老康是对敌斗争的英雄汉。老陈笑笑说:“共产党员要做阶级斗争的先锋战士,我是听毛主席的话才这样做的。”


第2版()
专栏:

敢作敢为的女闯将
满落生产队在偏僻的石山?里,居住着彝族、仡佬族社员,只有五户人家,三十多口人。过去,这里是个“吃水贵如油,种地靠石缝”的穷山?。仡佬族生产队长郭正兰,不靠天,不信邪,立志要大干、快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九七○年开展学大寨运动时,队里的男同志大部分出去当干部、当工人了,全队十三个劳动力中,十一个是妇女。有人说:“妇女要想打井造地学大寨,这是蛤蟆想吃天鹅蛋,想的美,办不到。”郭正兰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批判轻视妇女和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大家认识到:学大寨不在于是男是女,关键在于有没有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这年冬天,郭正兰带领十个青年妇女,踏冰冒雪,投入了向大自然开战的战斗。开始,有些妇女不敢点火放炮,郭正兰带头点炮,失败了不灰心,经过几次实践,终于学会了。“妇女也会点炮了”的消息传遍仡佬冲。她们扛起大锤打钢钎,点炮炸石打水井,手被震裂了,全然不顾。接着,郭正兰又带领女社员搬石头、砌水井。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在石板上打出了三口水井,“滴水贵如油”的历史再也不复返了。
妇女的英勇行动,得到社员们的赞扬,称她们是仡佬冲里的“铁姑娘队”。但也有个别人说:“天天打井搞建设,把人累得够呛,搞社会主义那能这样苦呀!”郭正兰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人家送来的,要靠我们一颗红心两只手干出来。不流汗不出力,舒舒服服怎能学大寨!”全队仡佬族、彝族社员,在郭正兰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学大寨,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凿石打井、改土造田的战斗。昔日缺水缺粮缺钱的穷山?,如今变成了澄水映蓝天,牛羊满山坡,粮食满谷仓的新山村了。这位年轻的带头人郭正兰,去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