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黄海青松
——记老党员陈恒才为革命管理航标灯的事迹
夜深,雨猛,风狂……
海面上浪涛翻滚,发出惊心动魄的巨响。
就在这风雨交加的夜里,有一位一九四○年入党的老党员,还战斗在远离陆地三十多里的海面上,把航标灯打得通亮,引导着船只进港。他就是江苏省射阳县海洋渔业公社卫星大队的陈恒才,已经独个儿在海上伴着惊涛骇浪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
海上安家
返航的渔民,每当乘风破浪,赶潮夜归的时候,遥见光芒四射的航标灯,大家都称赞地说:“那就是老党员陈恒才的家啊!”
的确,那是陈恒才的家。当年陈恒才海上安家的情景,至今还被人们传颂着。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一天,公社党委正在开会讨论派人上灯塔执行任务的时候,卫星大队老党员陈恒才突然闯进来,铿锵有力地说:“把管理航标灯的任务交给我吧!”这个要求,使大家感到意外。因为谁都知道,陈恒才是个老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就参军作战,出生入死,负过伤,立过功;如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积劳成疾,在陆上工作已感到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到海上去了;加之他家人口多,负担重,需要他照应。研究结果,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陈恒才这可急了。因为他为这件事,脑子里已翻腾了好几天。他想到了,在战争的烽火硝烟里,曾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想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渔业生产大发展,多么需要搞好安全生产;他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谆谆教导:“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他的心呵,已飞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飞向高高的灯塔!
夜里,陈恒才久久不能入睡。他懂得,公社党委不批准他上塔,这是组织上的关怀,心里感到无比温暖;他更懂得,过去为党做过一点工作,那只能说明过去,今后能不能继续革命,仍然是对自己的考验。他越想心里越激动,连忙叫醒大儿子,替他写了一份“为党管理航标灯”的申请报告。老伴劝他:“公社不批就算了吧,你想想,你走了之后,家里呢?”陈恒才说:“孩子他妈,你还记得吗?解放前,我是孤儿,你是童养媳,我们谁都没有家,多亏毛主席领导的好,革命才有家,共产党员应当四海为家呵!”
第二天,东方刚吐白,陈恒才就去找公社党委书记尹春和,双手捧出申请书,激动地说:“我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怀。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哪里艰苦,就到哪里战斗,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要求吧!”老尹看着面前的陈恒才,肃然起敬,心想:真不愧是个久经革命考验的老党员!
陈恒才的请求终于被批准了。
以苦为乐
陈恒才这十年海上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真叫人难以想象。
灯塔,是木制的,除中部有一间长三米二、宽二米四、高二米三的木板房,可以躲雨避风外,其余就是几个简易的木架。潮来,举目汪洋;潮退,只露出一块沙滩。整天风呼海啸,浪击潮涌。这是多么险恶的环境呵!可是,困难再大,在陈恒才眼里,全不在话下。一个共产党员,为了革命,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过去。十年来,他以惊人的革命毅力,顽强的斗争精神,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就说吃的吧,粮食、烧柴和水,都是定期从陆上运去,如果海上起了大风,连续刮它个十天半月,船只出不了港,粮草就要发生困难。去年八月,海上刮起了大风,塔上粮尽、草绝、水干。怎么办?久经艰苦磨练的陈恒才,饿了,吃几条腥味扑鼻的生虾,渴了,喝几口又咸又涩的海水。他一直坚持了四天四夜,保证了航标灯彻夜长明。
生活上的困难,岂只是吃的呢?那间薄薄的木板房,夏天热得象蒸笼,他就爬到灯架下的横梁上,吹吹海风歇歇凉;冬天冷得象冰库,他就原地跑步取暖。头发长了,他对着镜子自己理。肺气肿发作时,他就自己给自己打一针……
重重困难,在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面前,显得何等的渺小呵!
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有多少人从千里之外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而陈恒才,这十年的春节,都是战斗在海上。公社党委惦念着这位老党员,一次,党委书记亲自到灯塔去接他回家过春节,可是陈恒才怎么也不肯,他说:“现在还有渔船没有收港,我不能离开战斗岗位!只要大家都能幸福地欢度春节,我心里总是甜的。”
坚持战斗
在这漫长的十年里,陈恒才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呵!多少个风雨之夜,他彻夜不眠,看守航灯;多少次疾病发作,他全然不顾,坚持战斗。
一九七二年一月的一天傍晚,呼呼的北风裹来了漫天大雪,远天近海,茫茫一片。风浪把高耸的灯塔摇得晃晃荡荡。陈恒才和往日一样,乘天黑之前,试一下灯光。可是开关左拉右拉,就是不见灯亮。他毫不迟疑,操起检查电路的土仪器,立即向九丈多高的塔顶爬去。北风夹着雪粒,扑打在陈恒才的脸上,象针刺一样痛,陡峭的塔梯粘满了雪,又冷又滑。陈恒才用手抹一下木梯上的积雪,向上登一步,再抹一下,再登一步。就这样,上上下下三个来回,出故障的地方还没找到。此刻,陈恒才的手脚已经冻僵了,站在摇晃不定的木梯上,两腿就象筛糠。如果手稍一松,就要跌入波涛滚滚的大海。眼看天色暗了,陈恒才想到船只要进港避风雪,心里急得象团火。他暗暗地问自己:陈恒才,你是共产党员,难道能在这点困难面前屈服吗?不能,坚决不能!他又一步一滑往上爬,一段一段地查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在塔顶上排除了故障,使航标灯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透过纷纷雪片,射向远方。可陈恒才已象雪人一般,坐在塔顶上一动也不能动了。等到来看望他的人把他接下来时,他才感到筋骨酸麻,浑身疼痛。
这样的风雪,这样的危险,在陈恒才的十年海上战斗中,遇到过多少次呵!可陈恒才敢与风浪比高低,不向困难退半分。人们无不赞叹地说:“我们的老陈,真是黄海前哨的不老松啊!”
后继有人
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新洋港口的航标灯夜夜长明,指引着船只安全进港,从没发生过事故。
一天,陈恒才高坐塔顶,凝望着滔滔不尽的波涛,心想,黄海后浪推前浪,革命的事业一辈传一辈,自己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应当早点培养个接班人,让灯塔的光辉千秋万代照海疆。这个既艰苦又危险的岗位让谁来接替呢?他想到自己的二儿子克文。他觉得这孩子在甜水里生,红旗下长,必须百炼才能成钢,应该让他在大风大浪里锻炼锻炼。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党委的支持。
去年春天,他把克文带到塔上,让克文学习管灯。夜里,十五岁的克文,望望黑黝黝的海洋,听听哗啦啦的浪响,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想到将来一个人要长期在这儿生活,有点害怕了,对父亲说:“明天,我还回去吧!”
儿子的思想活动在陈恒才意料之中。他完全懂得,传灯先要传思想,要使克文把航标灯拨亮,首先要在克文心里点燃一盏灯。
清晨,陈恒才又领着克文登上了塔顶。举目望去,渔港内外,桅杆林立,马达轰鸣,一片欢腾景象。
“克文,你说这儿好不好?”陈恒才问儿子。
“当然好喽!”克文兴奋地回答。
“可是,解放前这里却是贫苦渔民遭难的地方。”
陈恒才对儿子讲起了悲惨的往事:旧社会,陈恒才家祖祖辈辈给渔霸弄船。一年,陈恒才的父亲为渔霸出海捕鱼,回来遇上了大风,正是黑夜,由于没有航标灯,摸不进港口,结果船被大风推上了暗滩,撞坏沉没,全船的人活活地被淹死了……
陈恒才又问儿子:“你该懂得,是谁救了我们穷苦人?”
“是共产党,是毛主席!”
“如今,党把管理灯塔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为革命站岗,你说我们贫苦渔民的后代不来谁来!”
克文眼里滚动着晶莹的泪珠,低着头,深情地说:“爸爸,我懂了……”
“懂了就好,把头抬起来。”陈恒才说着,指了指大海的远处,“别看这小小灯塔,它可连着五湖四海呀!干什么工作,都是为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啊!”
克文心里的那盏灯一下被拨亮了。从此,他处处以爸爸为榜样,为革命勤学苦练,终于很快掌握了管理航标灯的全套技术。如今,年轻的克文,已一个人在海上工作了一个冬春,工作得和他爸爸一样地出色。正在养病的陈恒才,心中无限喜悦。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只要对人民有利,我就要干!”
山西蒲县白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明如,原来是国家机关干部。一九六二年党号召加强农业战线时,她回到农村参加战斗。
一九六四年,在农业学大寨的滚滚洪流中,王明如担任了白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她和党支部的同志一起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荒山办林场,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尽快改变白家庄的后进面貌。那年冬天,她和林场负责人一起,带领一伙青年,在茶叶沟里动土打窑,每天早出晚归,滚得满身泥土。有个“好心”的人劝她:“亘古以来,女人家不许打窑盖厦,这样会带来邪气,于你不利呀!”她不客气地说:“共产党员无所畏惧,只要对人民有利,我就要干!”把这种轻视妇女的旧思想顶了回去。他们顶风雪,冒严寒,一直苦战到腊月二十八,打成了两孔崭新的窑洞,为林场的“开张”奠定了基础。
开始造林那年,春天,她和社员们一起培育良种;盛夏,一起打药治虫;隆冬,为果树培土施肥。为了集体事业,她操碎了心,熬红了眼,身体消瘦了。这时又有人对她说:“你爱人是公社书记,一不缺钱,二不愁粮,你何苦啊!”王明如毫不含糊地回答:“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己,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臭东西,共产党员非斗倒它不可。”
多年来,她和几个大队干部一起,从这道岭走到那道岭,从这个村串到那个村,处处关心群众生活,凡有生老病死、衣食起居困难的,他们都尽力帮助解决,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一天,王明如开完党支部会已是半夜时分,刚想睡下,有人来报告贫农社员张长锁夫妇因食物中毒病倒了。她不顾疲劳,立刻把病人送到县医院,自己又留下,一面伺候张长锁夫妇,一面照顾病人的婴儿,七天七夜没有睡个安稳觉。
她关心贫下中农何止一家一户,为阶级兄弟熬夜何止一宿两宿。单身汉、五保户、多子女的社员缝补衣服有困难,她经常在深夜为他们一针一线的缝补。这些年来,经她手缝补的衣服已上千件。
干部关心群众,群众干劲倍增。白家庄的人变了,自然面貌也变了。今日的白家庄,满山大树成材,果实累累,粮食总产比十多年前翻了将近一番。社员群众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无不称赞这位能上能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女支书。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各级党组织吸收了一批新党员。这些新党员朝气蓬勃,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下面介绍的就是几个新党员努力革命的决心和事迹。编者
湖南平江县西江大队第九生产队的张新民,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他入党不久,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他想到毛主席的教导:“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是党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党的干部,更要关心群众,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张新民发现贫农社员张漾泉超支较多,劳动情绪不高,就详细了解张漾泉家全年的收支情况,发现他家在生活安排上不够勤俭。张新民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又同张漾泉一起订好出勤任务。张新民还从自己家里挑来五十斤茴丝,从合作社帮张漾泉买来五只良种兔,帮助他安排好家庭副业。在张新民的热心帮助下,张漾泉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勤俭持家,生活有了改善,超支问题逐渐解决。
遇到风雪天和节日,张新民总是挨户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天刚朦朦亮,张新民就冒着风雪一步一滑地来到贫下中农家里。哪一家屋梁经不经得起雪压?哪一家铺盖是否暖和?烘暖的寒炭和煮饭的烧柴准备得怎么样?他一一细心询问。
当张新民来到贫农社员吴候章家,发现寒炭少,孩子有病时,连忙借钱给他,又给他请来医生。在访问五保户魏义珍大娘时,发现她柴草不足,铺盖不暖和,便立即找大队党支部研究,给她买来一床新棉絮,并从自己家里搬来两捆柴草。老大娘含着热泪激动地说:“解放前,大雪封门的日子,地主上门逼租逼债;如今大雪封门,党的干部进屋问寒问暖。今天的日子,够甜啦!”张新民说:“这是党支部派我来看您的,是毛主席要我来的。”
张新民热情关心群众的行动,得到了西江大队群众的称赞,说他是“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共产党员要成为学习的模范
北京第三轧钢厂一车间老工人、共产党员 翟瑞凤
解放前,我是个苦孩子,从小跟父亲逃荒要饭,白天沿街乞讨,夜宿破庙。是党和毛主席拯救了我,从一个旧社会的讨饭娃,变成了新社会的主人。由于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一九六九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两次登上天安门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多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增瓦,工作中抢重活累活干。
在批修整风中,我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罪行恨得捏拳头,咬牙齿,批判起来却说不出道道来。我想:“搞批判是有文化的人干的,咱大老粗不成啊!”
“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重温毛主席的教导,使我感到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生产斗争中发挥作用,更应该是阶级斗争的先锋战士,如果因为文化低而把担子推出去,不是临阵退却,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吗?我又想,批修是政治思想战线上长期的战斗任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怎能搞好批修呢?从此,我就下决心突破文化关,向老愚公和雷锋同志学习,克服各种困难,不识字就向周围的同志们请教,在家里就让孩子们帮忙。我反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的部分章节和《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前一时期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对大好形势的诬蔑时,我就不只停留在摆事实上,还能抓住实质,说出一些道理来。
实践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共产党员要搞马克思主义,不搞修正主义,就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一定要按照党章的要求,认真看书学习。


第2版()
专栏:

不断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北京第三轧钢厂一车间青工、共产党员 刘玉明
我是一九六九年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几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职工。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我产生要求入党的强烈愿望。在我准备写申请书时,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要加入党组织呢?我解剖了入党动机。发现自己把组织的培养和老工人的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记在自己的账上,并把这个成绩看作入党的资本。我主动向党小组汇报了这些思想。党小组的同志帮助我认识到,这种思想不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我决心用实际行动填写入党申请书。
一九七二年年底,党组织批准我入党了,我心情很激动。下决心一定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经常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剖自己,向雷锋同志学习,永不自满,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战斗不息。
但决心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却要经过反复斗争。就拿不久前的一件事来说吧。我们发动团员和青年带头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带头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谬论时,我看到一个青年不爱发言,批判的水平不高,就批评了他。事后一了解,事情不全是这样,他写出了有一定水平和比较系统的批判文章,学习也是努力的。为什么看到一点就批评别人呢?原来我又滋长了自满情绪,觉得自己是全厂最年青的党员,进步最快,看不到别人也在前进,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把自己摆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上。
事实教育了我,必须严格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改造思想,才能做一个够格的共产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