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全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山东烟台地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先进单位见闻
山东省烟台地区,位于胶东半岛,是一个三面环海的丘陵山区,海岸线长,自然条件较好。几年来,这个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下边记述的,是我们访问几个先进单位的一些见闻。
路线对头 粮果丰收
威海市陶家夼大队,是烟台地区著名的“苹果之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天盛同志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我们讲述了陶家夼大队的发展变化:这个只有一百二十八户、五百二十四人的小山村,每年向国家交售苹果一百多万斤。在平均每人四分粮田的情况下,粮食亩产超千斤,做到了粮食自给。过去的薄地瘦山,现在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
陶家夼大队在前进中曾经走过两段弯路。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间,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人认为一亩果能顶十亩粮,主张“吃粮靠国家,先把果业抓”。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这个大队一度不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抓好粮食生产,把比较好的地全栽上果树,把强壮劳力都调到果业队,把优质肥料用到果田里,粮食亩产长期徘徊在五六百斤左右。粮食生产上不去,影响了社员生活和养猪事业。猪少肥少,果品产量也随着逐渐下降。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大家响亮地提出:四分地上闹革命,誓为国家多贡献。决心苦战三年,做到粮食自给。广大社员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修水库,建渠道,挖方塘,开山劈岭,整地造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正当陶家夼大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时候,一九六八年,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反动谬论的干扰,部分干部又产生了“抓粮保险,抓果危险”的错误思想,一度放松了对果业生产的领导。个别人甚至主张“毁果种粮”。面对着这种局面,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示,回顾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动群众开展一场辩论,批评了“毁果种粮”的错误倾向,争取粮、果齐发展。
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粮、果之间争肥、争劳力的矛盾越来越大,集中表现在两个季节:冬季,粮田要整地修水利,果业要大剪枝、追肥。秋季,一百多万斤苹果要按时收摘,二百二十八亩庄稼要按季节收完并种上小麦。全大队的男劳力不过百余人,怎么也支配不开。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天盛发动群众总结经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一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农民,扩大果业技术队伍,他们既是粮农,又是果农;既能种田,又能管果。二是落实政策,发展养猪,扩大肥源,保证粮、果都有充足的肥料。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人一猪。积肥量由过去每年一百万斤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百多万斤。最近,他们又制定了一个名为“四层楼”的综合治山规划:即山顶植树,山上部种干果,山腰栽鲜果,山脚种粮食。去年,他们按照规划截沟造田,第一次在山沟里种出了水稻。
政策落实 五业兴旺
我们来到黄县冶基大队,参观了大队办的油坊、粉坊、豆腐坊等作坊和砖瓦、纺绳、造纸等工厂,这里机声隆隆,五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几年来,这个大队做到以农为主,以副养农,农副业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去年,全大队副业生产已发展到二十四项,收入达二十五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三。多种经营的发展,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的二百多斤,增加到八百多斤,去年,在大旱情况下,获得了亩产一千零九十三斤的好收成。
这个大队的领导同志说,他们发展多种经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党的政策。过去只号召发展多种经营,不解决具体问题,政策界限不清,群众有发展生产的要求,但没有实际行动。经过革命大批判,明确了方向路线,坚持了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方针,并发动群众从几个方面划清了政策界限:一是划清发展正当的多种经营与“重钱轻粮”的界限,合理安排大队和生产队经营的副业项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划清正当的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三是划清“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与“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的界限,针对各种作业的不同情况,实行了劳动定额和奖励制度。政策落实了,农副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自力更生 林茂粮丰
到蓬莱县的聂家大队,首先吸引我们的是村北那片防护林带。放眼望去,葱茏苍翠,象一条绿色城墙,围住了大半个村庄。村南?地上,水渠纵横交错,田地平展成方。
解放前,聂家村北是两千多亩荒芜的海滩,海风刮起,飞沙漫天,不仅淹没了粮田,还逼着村庄往南搬了两次。阶级苦,风沙害,使这个只有一百多户的小村庄,就有半数农户逃荒讨饭,卖儿卖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渤海边,荒海滩,风沙飞满天,捐税更凶残,吃糠咽菜走四乡,风沙眼泪一齐咽。
从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特别是从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以来,聂家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投入了治滩造林的战斗。数九寒天,海风刺骨,在共产党员聂振军等的带领下,坚持干了三个冬春,削掉沙丘,填平大洼,为大规模海滩造林铺平了道路。他们还凭着一副铁肩,两只铁手,搬运了九万多方好土,解决了海滩栽树没有土的困难。就这样,经过艰苦奋战,贫下中农用了近二十万个劳动日,造起了十六华里的林带,栽上了苹果,葡萄,桑树,油料树,还建起了五十亩茶园。随着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粮、林争肥的矛盾。他们就在林场建圈养猪积肥,加上部分绿肥,不仅保证了林业用肥,还支援了粮田用肥。
道道林带锁住了风沙,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使过去的五百亩“受气地”,变成了丰产田。连续五年亩产过千斤,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多斤。
植树造林还为副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全大队公共积累六十四万元,集体储备粮达到四十多万斤,社员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想想过去的荒海滩,看看现在的林果园,深有感触地说:“村北一片林果园,村南一片水浇田,农林牧副齐发展,生产一步一层天,全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这个队是不是好典型?
前些时候,广西北流县民乐公社党委决定召开一个多种经营会议。会前,选择几个发展多种经营较好的生产队做典型。当讨论到是否选择罗村大队垌心生产队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人说:“这个队实现了‘一亩一猪’,其它多种经营也发展得好,副业收入大,可以作为一个好典型。”有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个队副业收入多,是“金钱挂帅”,方向不对头,经营的项目多,摊子大,是资本主义倾向,不该作为好典型介绍。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时统一不起来。
党委书记黄启昭觉得:必须从路线上划清是非界限,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于是,便和党委成员一起深入学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批判“单一经营”和“金钱挂帅”两种偏向,帮助大家划清政策界限。使大家明确认识:方向是不是对头,不能笼统地看多种经营的摊子大小。如果不顾党的方针和政策,不服从国家计划需要,只顾赚钱,摊子再小,也是资本主义倾向;如果有条件、有可能发展多种经营,却“单打一”地只抓粮食生产,不发展多种经营,也是不对的。那样,不能以副养农,集体的农业生产就会受影响,也会给资本主义倾向开方便之门。只有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不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正确方针。
认识提高后,大家以路线为纲,对垌心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看,这个队领导思想比较明确。制订规划时,服从了国家计划的需要,坚持了以粮为纲。种的花生、烤烟、麻、竹、果,不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经营的瓦窑、油房、粉碎加工、碾米等,坚持了以农为主、服务农业的方针;从力量安排上看,也比较适当,主要领导集中精力抓农业,对副业做到农闲多搞,农忙少搞或不搞。从效果上看,为农业投资提供了大量资金,做到以副养农,粮食获得连年增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口粮和现款分配水平不断提高,对国家贡献也逐年增多。
通过分析,大家统一了思想,一致认为这个队方向路线正确,可以作为好典型。原来提反对意见的同志说:“通过争论,划清了界限,要不,就会把正确的东西当作错误的去反对,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来提倡。”
会上,垌心生产队介绍了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会后,公社党委齐心合力,狠抓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落实。今春以来,全社干部和贫下中农,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以种、养为主的多种经营。全社养猪头数增加一千多头;种植了柑桔、柿子、柚子、沙梨,还有国家迫切需要的党参、茯苓等药材。


第2版()
专栏:一事一议

有意义的争论
这是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在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过程中,这种争论是经常会遇到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斗争,是个“纲”。抓粮食生产,抓多种经营,必须首先抓好这个“纲”,才能做到“纲举目张”,五业兴旺。
要抓好路线这个纲,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必须结合实际,经过对具体事物的调查研究,从路线和政策上划清是非界限,才能提高路线觉悟,坚持正确方向,落实党的政策。否则,就可能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来批判,或是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来执行,那样就可能把事情搞坏。
副业收入多,是否就是“金钱挂帅”?多种经营摊子大,是否就是资本主义倾向?收入多与少,摊子大与小,都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东西。决不能只是从形式上去看,而要从实质上去分析。问题的实质是:这种经营和收入,是有利于社会主义,还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广西北流县民乐公社党委的同志们,对于垌心生产队的多种经营,从路线和政策上,从实际效果上,进行了具体分析,看它究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为资本主义开路。这样一分析,是非界限就分清楚了:发展多种经营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倾向,副业收入多也并不等于“金钱挂帅”。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合理布局,做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这恰恰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是为了战胜资本主义。


第2版()
专栏:

认真抓路线 地少贡献多
浮洲大队在平均每人八分耕地的条件下实现粮、蔗双高产的调查
在祖国南海之滨,出现了一个粮食、甘蔗双高产的先进单位——广东省陆丰县炎龙公社浮洲大队。去年,这个平均每人只有八分耕地的大队,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卖给国家食糖一百九十四万多斤,平均每户二千七百零六斤,每人四百九十六斤,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九六九年以来,浮洲大队认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粮、蔗生产的关系,连年夺得粮、蔗双高产。一九七二年,全大队实收的一千多亩甘蔗,平均亩产一万四千多斤,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一点三倍;总产量增长约三倍。一千五百多亩粮食,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多斤,单产和总产都大幅度增加。
在领导班子中分清路线是非
浮洲大队地处陆丰县螺河下游的丘陵地带,旱地多,水田少,素有种植甘蔗的习惯。过去,粮食和甘蔗产量低,集体经济薄弱,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当时,有些干部认为:“浮洲人多地少,人穷地瘦,条件太差难改变”。他们对有些生产队不完成国家计划,一些社员弃农经商,劳力外流搞单干副业等倾向,不去进行教育和纠正,个别干部甚至认为“这是解决眼前困难的办法”。结果,集体生产长期发展缓慢,对国家贡献食糖很少,每年却要国家供应粮食二十多万斤。
一九六九年秋,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指引下,大队整顿了领导班子。党支部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帮助下,开门整风。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学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总结本大队的历史经验。对照大寨大队和本县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上陈大队,认真找差距。大家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着重解决了领导班子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检查放任资本主义倾向泛滥的错误倾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检查胸无大志、无所作为的错误思想,振起革命精神;三是检查有些干部很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随便借支公款,纠正不正之风。大家提高觉悟以后,决心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首先改正思想作风,自觉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主动归还不合理的借支款。同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国家需要,制订出浮洲大队学大寨的规划,决心“奋战两三年,亩产千斤粮,贡献万担糖”。贫下中农满意地说:“班子觉悟高,干部带好头,我们齐跟上。”
在斗争中落实种植计划
一九七○年春,大队党支部关于发展粮、蔗生产的规划一公布,立即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积极支持。但也有人说:“甘蔗生长期长,花工大,不如上山割草捞现钱。”有的人说:“番薯收成多少归自己,甘蔗产量再多也要交国家。”他们主张多种番薯少种甘蔗。这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党支部决定围绕“是服从国家计划,还是自由种植”,“是为革命种甘蔗,还是单纯为了赚钱”等问题开展讨论,向干部和社员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
大队党支部带着干部和社员代表,来到本大队新湖村一位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的教导,然后请老贫农讲“三史”,进行阶级教育。一九四三年,这里旱灾加人祸,当时只有一千八百多人的浮洲,饿死和逃荒的就有六百多人。许多贫下中农回忆过去的苦难历史,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动地说:我们的命是毛主席救的,耕的地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国家需要我们种植什么,我们就应该种植什么。如果“私”字当头,“钱”字挂帅,就会上刘少奇的当,重吃二遍苦。
在开展路线教育中,党支部引导大家运用典型对比的方法,总结了第十生产队和第十九生产队在种植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这两个队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第十生产队的贫下中农,按照国家计划发展粮食和甘蔗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一九六八年,这个队种植的甘蔗平均亩产达到一万二千多斤,粮食亩产九百一十八斤,集体经济壮大,社员收入增加。第十九生产队认为“种蔗吃亏”,不按照国家计划种植,一些社员弃农经商,劳力外流,连种下的几亩甘蔗也没管好,平均亩产只有五千五百斤,粮食亩产只有六百五十斤,现金收入比第十队少一半以上。大家联系实际,狠批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全局观念。于是,各生产队认真修订种植计划,决心为革命多种甘蔗、种好甘蔗。
在抓主要倾向的同时,他们还注意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当甘蔗生产发展起来以后,产量高,收入大,有的人便主张多种甘蔗,少种或不种粮食。大队党支部又抓紧进行教育,纠正了这种错误倾向。四年来,他们年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给这个队的粮食、甘蔗种植计划。
依靠群众解决粮、蔗生产中的矛盾
甘蔗种植面积要扩大,粮、蔗争地的矛盾如何解决?有的人认为“针无双头利”,要发展甘蔗,就要减少粮食。究竟能不能做到粮、蔗齐发展?大队干部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全队自然条件最差的松湖村请教群众。一位贫农社员诚恳地指出:“事在人为,只要干部带头,艰苦奋斗,开荒造田,就能做到粮、蔗齐发展。”原来,这里有一块荒地叫“高园埔”,面积一百多亩,荒丘林立,水堀交错,开垦任务很艰巨。过去干部不相信群众力量,自己又怕苦畏难,不敢提出开荒造田。现在经过这位贫农社员的启发,他们便和生产队的干部、群众一起规划,一起大干苦干,搬荒丘,填水堀,一个冬春就扩大耕地面积一百多亩。松湖村的事实使大队干部体会到:智慧在群众中,力量在群众中,办法在群众中。他们分头深入各生产队,把如何解决粮、蔗争地矛盾的问题交给群众讨论。群众发动起来了,办法也就有了。搬丘填堀、平埔造地,一连干了四个冬春,全大队搬走和填平了荒丘、水潭四百多个,扩大耕地面积四百七十一亩。各生产队还试验成功在番薯地里套种甘蔗,在甘蔗畦旁间种大豆,利用冬闲地扩种番薯等等,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结果,粮、蔗争地的矛盾顺利解决了。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夺取粮、蔗双高产,他们依靠群众创造了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的经验。第十生产队首先试验成功改春植甘蔗为秋植甘蔗,从采苗、催芽、插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环节,摸索出一套秋植甘蔗高产的好经验。全大队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到一九七二年,秋植甘蔗种植面积扩大到八百七十五亩,平均亩产达到一万六千多斤,比一般春植甘蔗增产四成多。他们还广泛开展各种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不断探索粮、蔗高产的规律。去年,全大队有三个生产队甘蔗平均亩产超过二万二千斤。三亩高产试验蔗,平均亩产达到四万四千多斤。第十六生产队的贫下中农,在丘陵薄地上创造了水稻一造亩产一千零七十三斤的高产纪录。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辽宁义县高台子公社旧陵大队积极发展养羊事业。这是他们自育的改良细毛羊群。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