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村欢迎知识青年
——访安徽省歙县金川生产队
在安徽歙县县城,我们风闻富堨公社有几个大队,争着要下乡知识青年。后来,见到富堨公社党委副书记吴剑虹,他向我们证实,知识青年在农村很受欢迎。
一九七○年十月的一天,富堨公社中溪大队金川生产队,来了二十名插队知识青年。当时,有些人还顾虑重重,不大想要;可是过了两年,这个生产队却主动向公社党委提出,再要二十名知识青年。
一处开花香一片。富堨公社的青山、大里、承狮、棠越、红卫等大队,也纷纷向公社党委打了报告,要求知识青年到他们那里去插队。
老吴兴奋地向我们说:“为了解决要的多,来的少的矛盾,公社党委专门开了会,研究知识青年的分配方案。有的队长一见面就说:‘分配给我们队的数字只能多不能少,能加几个更好。’正是这个原因,前年上海到歙县插队的知识青年,几乎都由我们公社包了下来。”
在金川插队的知识青年,为什么引起人们这么大的注意?这个队为什么提出再要二十名知识青年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访问了金川生产队。
不但吃粮食,更能生产粮食
金川是个山村,六十二户人家,座落在一个小山窝里。生产队长汪德嘻,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一见面,他就向我们讲了个“十万与两万”的故事。
两年前,金川来了二十个知识青年。城里人到山村落户,这可是祖祖辈辈没有的新鲜事啊!干部和贫下中农很高兴,都说:“知识青年到农村来,这是毛主席的号召。咱一定听毛主席的话,热情欢迎他们,把他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让毛主席放心,让知识青年的家长也放心。”可是也有另外一种议论:“咳!一家人多了还吵嘴呢,搞这么多城里娃娃来,怎么管呢?这叫葫芦篱笆上不挂,挂在脖子上,自找麻烦。”还有的拨拉着算盘,算开账了:“一个青年一年吃五、六百斤粮食,二十个就吃一万多斤。咱金川地少人不少,一年总共才生产十几万斤粮食,那来那么多粮食给他们吃呀!”
汪队长向我们说:“这是算死账。他们只想到青年来了要吃粮食,没想到青年更能生产粮食。我们用事实教育了这些算死账的人。”
事实怎样呢?自插队知识青年来后,金川生产队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年生产粮食十八万多斤,一九七一年增加到二十一万五千斤,去年增产更多了,达到二十五万多斤,比一九七○年增产七万斤。产量高了,对国家贡献大,集体储备多,社员的口粮也增加了。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原来害怕青年来了争口粮的人,再把算盘一拨拉,心服了!二十个青年人,两年吃国家和集体的粮食两万多斤,而生产队增产粮食十万多斤。这回,他们改变了宣传的调子:嗬!这帮学生娃不赖!象这样的青年,再来二十也欢迎!
一提到丰收,金川的社员们总是说:夺丰收,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靠群众的干劲,这里也有知识青年的一把劲啊!汪队长指着正在管理稻田的知识青年,带着赞扬的口吻向我们说:“的确,这帮青年发挥了不小作用!他们到金川以后,把科学技术也带下来了。他们可真有点革命造反精神,一来就搞科学种田,把保守思想给冲破了。”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过去金川种田的方法比较落后。插队知识青年到这里后,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很快成立了科学试验小组。在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日夜奋战,试制成功了“九二○”刺激素和“五四○六”菌肥。目前正成批生产。我们看到,施了菌肥的秧苗,长得绿油油,齐刷刷,格外好看。插队青年还和社员们一起,搞合理密植,蒸汽催芽,培育良种和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插秧时,他们一人一把标尺,按规格栽插,改变了过去的落后方法。
不是“一条虫”,而是“一条龙”
以前有人认为,在城市长大的学生,象一条虫,能吃能说不能干,乡下人管不了。金川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不这样看。汪队长说:“下乡知识青年,不是‘一条虫’,而是‘一条龙’。问题在我们做工作。”
事实的确是这样。
就拿种田来说吧,开始知识青年是不大行。可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肯钻研,学得快。只要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他们个个都是很有出息的。如今,他们学会了插秧,有的成了插秧能手。挑担,原来挑不了几十斤,贫下中农特意为他们做了小扁担。现在,小扁担不适用了,男的可挑一百五十斤,女的也能挑百把斤。原来用的小锄头,也换上了大锄头。两个冬春,插队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新建了二十多亩“大寨田”。
十七、八岁的小青年,生活在一块儿,有时难免闹点小矛盾,甚至动动小拳头。有人把这类事看得十分严重,说知识青年很“难弄”。金川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却认为,这用不着大惊小怪。他们说,成年人有时还闹得脸红脖子粗呢!关键在正确引导。插队小组有两个小姚,在学校就比较“调皮”,现在住在一起,真有点象针尖对麦芒。有一次,一个小姚把另一个小姚的火熥打翻了,两人动开了拳头。为这事,队里干部专门在插队小组举办了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大家热情地帮助,两个小姚各自做了自我批评。从此,“冤家”变成了亲兄弟,互帮互学,亲热得很。小组再也没有发生过打架的事。
共同的战斗生活,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插队小组的青年们结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发挥了作用。金川过去识字的人很少,无产阶级政治空气不浓厚。知识青年来了以后,在街头办起了大批判专栏,写上了标语,经常针对队里的情况,出刊小评论。他们办了政治夜校,帮助社员们学政治,学文化。他们成立了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吹拉弹唱跳,样样都来得,经常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小节目。这一切,紧紧地吸引着社员们,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知识青年也得到了锻炼。女青年小张,是插队小组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家时比较娇。来金川后成长很快,不光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还成了业余宣传队的骨干,经常在田头为社员演唱。
知识青年到山村来,把文化科学带回“老家”,他们象“一条龙”,搞得山村热闹起来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
人们都热爱故乡,对故乡的群众,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总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在金川插队的青年,把金川亲切地叫做“第二故乡”。几年来,上面几次招工、招生,他们都是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离开这里。
青年们热爱金川的山和树,热爱金川的水和田。但是,他们更热爱哺育他们成长的贫下中农。谁家有什么困难,知识青年马上跑去帮助解决。社员也把知识青年当作自家人,有事爱找他们办。看到他们没菜吃了,就送去菜;没柴烧了,就送去柴。这一切,象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事情,大家觉得很自然。
一天夜里,一位贫农女社员难产,家里人正焦急时,插队知识青年方桂明、姚翠兰等闻讯赶到,二话没说,就拉着车子把产妇往医院送。山路高低不平,为了使产妇不受颠簸,他们就连人带车抬着走。产妇和她的家属很受感动,逢人就说下乡知识青年好。
又一天,知识青年江耀国乘一个社员驾驶的手扶拖拉机从县城回金川。车过富堨湾的高坡时,驾驶员没把稳车头,拖拉机以全速冲出了路面,眼看就要翻下坡去。怎么办?“跳车?不行!拖斗上还坐着几位社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不容多想。小江跳起身,一把抓住离合器往后拉,并用全力扭转车头。拖拉机终于停了下来,一场车祸避免了。可是,小江的左腿却被拖斗压伤,昏迷过去。他的手还紧紧抓着离合器。
党组织把小江送进了医院,金川的贫下中农经常去看望,带来一篮篮鸡蛋。贫下中农多么疼爱这个青年啊!他们眼神里流露出内心的不安。小江看出了贫下中农的心情,反而安慰说:“没有什么,即使我的左腿坏了,右腿还好好的,照样可以在金川干革命!”过了些日子,小江伤愈快出院了,党组织安排他回城休息一段时间,小江坚决不肯,他说:“让我回金川去吧!我不能干重活,还可以坐在晒谷场上看看麻雀。”领导被这位青年火热的心感动了,同意了他的请求。
象江耀国这样的好青年,贫下中农谁个不爱呀!在金川,你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夸奖知识青年,赞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在安徽歙县金川生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和生产队干部一起研究秧苗的生长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编后

问题在于做工作
怎样看待下乡知识青年?在金川生产队曾经有过争论。后来,实践使人们的认识得到了统一。
两年前,金川有人担心知识青年来了会争口粮;两年后,他们一算账,社员的口粮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这使他们看到,知识青年不但吃粮食,更能生产粮食。原来的顾虑打消了。
两年前,有人怕城里来的知识青年“难弄”;两年来,经过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城里来的“学生娃娃”们,学会了种田,还带来了文化科学知识,把个山村搞得热热闹闹的,成了贫下中农离不开的人。
事实告诉人们:下乡知识青年,是“一条龙”,不是“一条虫”。正象毛主席指出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问题在于做工作。现在的下乡知识青年,在学校受过党的教育,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同时,他们又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因此,要使下乡知识青年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便十分重要。从金川的情况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热情关怀,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下乡知识青年便会扎根农村,蓬勃向上,发挥突击力量。这样做了,广大的贫下中农,是欢迎的,广大的知识青年家长,是高兴的!


第2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育种“土专家”——殷有根
在江苏省东台县,每当人们看到麦浪千重、稻谷飘香、棉絮怒放的丰收景象时,总要想起育种“土专家”殷有根。
殷有根,是东台公社汪联大队的回乡知识青年。十多年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他和群众一起,选育成功了水稻、棉花、三麦等作物的良种二十个,其中有十一个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复壮提纯良种一百四十五万斤,对促进全县粮棉增产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九年夏天,殷有根中学毕业了。他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理想,回到了家乡。
一到家,他就投入了紧张的夏收夏种。一天,他在田里劳动,看到成熟的麦子高低不齐,青枯不一,便抓着一把麦穗沉思。一个社员看了看他,说:“庄稼高低三层楼,开镰收割就发愁。种子不好、不纯,怎么能够高产呢?”这一切,唤起了殷有根培育良种的念头。当天晚上,他和几个青年人一合计,打算成立一个科学实验小组。这个打算,得到了党支部的热情支持。
科研小组成立了,殷有根担任组长。从此,他踏上了选育良种的征途。为了改变水稻品种混杂的状况,他利用雨天假日,四处打听,寻找优良稻种。后来,听说时堰公社莫庄大队培育了一个叫“水源三百粒”的水稻良种,他便和两个伙伴,冒雨走了二十多里路,赶到莫庄要了二斤。回来后,他们便在小块地上试种。第一年,一分地收了八十多斤;第二年,在第五生产队推广,取得了亩产七百多斤的好收成。
初次胜利,更加激发起殷有根为革命选育良种的热情。他刻苦钻研育种的技术书籍,虚心向老农和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努力摸索培育良种的规律。第二年,他从引进的十几个小麦良种中反复比较,选育了“矮秆红”这个优良品种。经过几年试种和推广,并配合其他增产措施,全大队麦子的产量从过去亩产二百多斤上升到五百多斤。
殷有根在育种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便向更高的目标进军。为了提高元麦的产量,他到兴化、海安、南通等地去用心寻找,找来了肖山、浙元7号、矮脚早等八个品种的元麦,进行杂交试验。头一年,培育了一斤种子;第二年,他把这一斤种子分别种在三个田块里,选定三个观察点。殷有根从细致观察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在同一个品种的几万株麦里,成熟期虽然基本一致,但总有个别株要早成熟几天。他想:如果在一般中把这些特优的麦穗找出来,不就可以达到既有原有品种的性格,又高于原来品种性格的新品种吗?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和伙伴们开始选优。从数万株麦穗中选出最好的几十株,犹如大海捞针。看得头昏眼花,他们仍坚持挑选。经过几年的繁殖、选优,这个品种已经基本定型。成熟期比一般元麦早六、七天;千粒重,一般元麦为二十二克左右,而它达到二十八克到二十九克;在同样条件下,一般元麦亩产三百多斤,而它达到五百多斤。地区农科部门很重视这个品种,给它定名为“尺八元麦”。几年来,已经繁育、推广了四万多斤,促进了全县元麦的高产。
随着良种推广范围的扩大,在一个生产队范围内搞试验,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了。一九六七年秋天,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下,殷有根他们开始筹建种子站。有人建议各生产队划一部分好地给种子站,殷有根谢绝了这个建议,他带领三十个年轻人,开进了一个名叫“老鼠尾子”的草荡。经过一个冬春的苦战,挖了二十二条新沟,建了一座小型电灌站,填平了十八条废河沟,筑起了一千五百米长的外圩,还植了一万二千多株树,把九十五亩坑坑洼洼的荒滩碱地,搞得平平整整。建站的第二年,粮棉产量就超过了“纲要”。三年来,他们又引进、培育了一批新的良种在县、社推广。还进行了品种对比、有性杂交、胚芽嫁接等十多个试验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教育下,种子站从大面积增产需要出发,对培育的品种逐一进行鉴定,把其中有在大面积推广价值的二十多个品种列为重点,认真进行培育。殷有根和种子站的丁桂明、丁龙春、陈爱珍等十多个青年一起,对新品种“尺八元麦”,进行了优中选优,育出了源于“尺八元麦”又高于“尺八元麦”的七个新品系,有的成熟期更早,有的粉色更白,有的穗头更大,很受群众欢迎。他们以鄂光棉为母本、长绒棉为父本,搞的棉花杂交组合试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十四年来,殷有根也象一颗种子,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逐渐生根、开花、结果。如今,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贫下中农推荐到社、队的领导班子中去。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他说:“农村是我终身奋斗的战场,也是我一辈子接受再教育的课堂,我要把青春献给育种事业,献给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江东宝


第2版()
专栏:

积极培养插队知识青年入团
本报讯 广西玉林县仁东公社木根大队团支部,重视做好培养插队知识青年入团的工作,充分发挥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去年,这个大队团支部认真总结了工作,作出了加强对插队知识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工作的决定。他们把培养和教育插队知识青年,当作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件大事来做。团员们主动了解插队知识青年的思想、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团支部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还邀请老党员、老贫农、老干部,对插队知识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引导他们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污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反动谬论,使插队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去年冬天,在根治南流江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插队知识青年余德海,和贫下中农一起战斗,在艰苦环境中自觉地磨练自己,得到了上级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在培养插队知识青年入团的工作中,这个大队团支部坚持做到按照团员标准,积极培养,有计划地发展。并注意贯彻执行党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具体帮助,合乎条件的就吸收入团。现在,全大队二十八个插队知识青年,有八人被批准加入了团组织,其中有一人担任了团的干部。


第2版()
专栏:

安排好青年的业余文体活动
本报讯 辽宁省复县李刘沟大队党支部针对知识青年的特点,注意安排一些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各生产队把一些零散的乐器凑集起来,送到青年点里,供他们开展业余文娱活动用。每逢年节,大队还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组成文艺宣传队,给社员们演出。各生产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造一些体育用具,开辟体育活动场所。四个青年点大都竖起了篮球架,安装了乒乓球台。生产队还派石匠给青年们凿了石锁、石担等体育用具。大队每半月左右组织一次球类比赛。由于业余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活跃了青年们的生活,无产阶级思想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


第2版()
专栏:

举办知识青年业余进修班
最近两年来,山东省邹县东尚河大队党支部,坚持为回乡知识青年举办业余进修班。进修班开设政治课和文化技术课,学习时间根据农事季节灵活安排。一般是秋收后至来年麦收前,坚持晚上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麦收后到秋收前每天中午学一小时;夏收和秋收大忙季节就暂时停课。课程安排既有一个长计划,又注意结合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如政治课,既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又注意结合批修整风,安排一些学习内容。革命文艺课,主要是学习革命样板戏唱腔选段和革命歌曲,同时自编自演小型文艺节目。农业技术课,既系统地学习育种、植物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根据农事季节需要,学习农活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业余进修班的教员就地选拔,能者为师。除大队确定两名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员外,还聘请干部、老农兼任教员。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经常给进修班上政治课,有经验的老农上农业技术课。进修班还开展互教互学活动,不少人既是学员又是教员。这样的训练班,很受青年们欢迎。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