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必须重视中小农具的生产
——广西蒙山县工业部门支援农业的一个体会
近几年来,由于机械农具的逐步推广,广西蒙山县工业部门有些同志,以为农业要实行机械化了,中小农具要淘汰了,因而一度忽视了中小农具的生产,结果出现了中小农具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七一年冬季生产高潮期间,新圩大队新庆生产队需要十多把刮子,仅买到一把;文尔大队古墨生产队急需一批犁头,才买到一个。贫下中农纷纷批评农机厂说:县委号召我们造田造地,兴修水利,你们不生产犁头、刮子,难道要我们用指头抠?!
贫下中农的批评,引起了工业部门领导的重视。他们针对这个问题,分别调查了山区、丘陵、平原三类不同地区。从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看,全县各地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分散,暂时还不具备使用大农业机械的条件,犁、耙、锄等中小农具还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即使是一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中小农具也仍然很需要。以水田耕作为例,这些地区使用机械或半机械操作的,只有犁田、耙田、插秧等几个工序,而耘田、播种、收割等十多个工序,仍然使用中小农具。事实使大家认识到,中小农具是农业生产缺少不了的。
从此,县委对中小农具的生产和供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确定一名常委主管这一工作。县农机修造厂一度只搞利润高的动力机器修配,不愿生产中小农具,县委就派干部到这个厂蹲点,抓路线教育,抓革命大批判,帮助这个厂认识生产中小农具的重要意义,结果这个厂去年以超额百分之三十多的成绩完成了中小农具的生产任务,同时做好了动力机器的修配工作。县委总结推广了这个厂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县、社农机修造厂搞好中小农具的生产。为了满足全县平原、丘陵和山区农业生产对中小农具的需要,县工业部门的干部经常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听取社员的意见,然后制定每季和全年的生产计划,向全县各个农机修造厂提出生产和维修的任务,并且采取措施,力争按质、按量、按品种地完成。
有一个时期,县工业部门只注意抓县、社农机修造厂,不注意发挥民间铁木匠的作用,也影响了中小农具的生产。去年春天,正当犁头脱销的时候,新联大队把本地民间铁匠组织起来,收购破铁锅、烂犁头,自己动手,生产了三百多副犁头、犁面,除满足本大队的需要外,还支援了别的大队。这件事对县工业部门的启发很大,他们深入农村,对民间铁木匠作了一番调查。全县有红炉二十多座,有半农半工的铁匠五十多人,如果把这批力量组织起来,纳入中小农具生产的轨道,不仅可以起到农机修造厂的助手作用,而且能够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出售,减少往返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为了充分发挥民间铁木匠的作用,县工业部门组织工作组,深入生产基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同时认真落实政策。夏仪公社地处山区,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是全县中小木制农具生产的主要基地。近两年来,一些木制农具的价格不够合理,影响了木制农具的生产。工作组请示了县委,适当调整了木制农具的价格。政策落实了,生产发展了。去年这个公社共生产秧盆、粪桶、锄把等各种中小木制农具二万一千多件,占全县产量的一半左右。一些农村红炉,因工分报酬不够合理,生产也不正常。工作组就和干部、社员一道,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规定了合理的工分报酬。又根据每一个红炉的生产数量,保证原材料和燃料的供应。这样,全县二十多座红炉,全部恢复了正常生产,去年生产农具四千四百多件,占全县生产总量的百分之十以上;修理农具一万多件,占修理总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蒙山县工业部门既抓了县、社的农机修造厂,又抓了农村的铁木匠,因而全县中小农具的生产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去年全县生产中小铁制农具四万四千多件,超额百分之十六完成了年计划,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多;生产竹木中小农具二十九万件,也超额完成了年计划。今年一至五月份,铁制农具的生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九,除满足本县的需要以外,还调出一部分支援了外县。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编后

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任何时候进行任何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违反了它,就会碰壁。广西蒙山县生产中小农具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正处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农业机械比较多,有的地方农业机械比较少,有的地方还没有什么农业机械。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实际。在没有什么农业机械和在农业机械比较少的地方,中小农具都还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就是在农业机械比较多的地方,有些生产工序,也还离不开中小农具。可见,中小农具不但不能淘汰,而且普遍需要;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中小农具还得适当发展。中小农具不但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现在,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在将来,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将作为辅助工具而存在。
在抓好中小农具生产的同时,应当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要大上,农业机械化就要抓紧。这同样是从实际出发。


第2版()
专栏:

不烧好煤也能造出好气
芜湖市联盟化肥厂合成一车间第五大班造气组组长 潘金荣
由“熄火”到“不熄火”
化肥是用煤烧成煤气以后做成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厂制煤气都是用山西的阳泉煤;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努力扭转北煤南运的要求下,我们改烧淮南土焦。开始时,由于没有掌握住烧土焦的规律,不是“结疤”,就是
“熄火”。有一次,烧五台煤气发生炉就熄了两台。造气量降低了,化肥也减产了。以前烧阳泉煤,四台炉子可以供应七台压缩机生产;后来烧土焦,四台炉子只能供应四台压缩机生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厂党委和车间党支部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和讨论。有的同志认为:造气问题,主要是煤的问题。没有好煤,怎能造出好气?也有的同志认为:煤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我们摸透煤的脾气,不相信次煤就造不出好气!当时,车间党支部要我们这个造气小组进行试验。大家积极性很高,决心闯出用土焦多产化肥的一条新路来。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主席的教导使大家懂得了,烧土焦也一定要研究它的性质,它的成份,它和外界空气结合燃烧的规律,否则,也就做不好烧土焦这件事。于是,我们在化验室同志们的帮助下,把土焦的化学成份和阳泉煤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土焦的含碳量比阳泉煤少,含灰量却比阳泉煤多。这就是说,土焦没有阳泉煤耐烧。如果我们还是用烧阳泉煤的方法烧土焦——八小时下一次灰,一个半小时加一次煤,怎能不“熄火”呢?原来炉子“熄火”不能怪土焦不好,应当怪我们的操作方法不对。随后我们经过多次实践,把原来八小时下一次灰,改为四小时下一次灰;一个半小时加一次煤,改为一个小时加一次煤。结果,炉子烧得比较正常了,气量也比较充足了。“熄火”问题解决了,烧四台煤气发生炉,就可以供六台压缩机进行生产。
由“低温”到“高温”
“熄火”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发生了:烧土焦每次下灰以后,炉温大幅度下降,以致土焦燃烧不完全,影响了产气量。因此,同样四台炉子,烧阳泉煤可以供七台压缩机生产,而烧土焦只能供六台压缩机生产。怎样解决炉温下降的问题呢?我们继续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毛主席的教导,使大家懂得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掌握烧土焦的规律。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土焦的化学成份。土焦灰份比阳泉煤大,组织也比阳泉煤紧,在同样的空气下,阳泉煤容易燃烧完全,土焦就不容易燃烧完全。因此,要使下灰后土焦很快地完全燃烧,必须增加风量。于是我们就在下灰时增加鼓风时间。通过几个班的试验,我们发现:鼓风一分钟,炉温还是不能升高;鼓风五分钟,炉子就要结疤;鼓风三分钟,既能达到高温要求,炉子又不会结疤。就这样,低温问题解决了,产气量增加了。原来开四台煤气发生炉,只能供应六台压缩机生产;现在开三台半煤气发生炉,就可以供应七台压缩机生产了。我们决心采用质量较差的煤作原料,为多产化肥支援农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第2版()
专栏:

湖区新兴的轻化工业
益阳市位于洞庭湖畔的资江下游,刚解放时,仅有三家手工操作的小厂,生产粗布、纱袜、铁锅等寥寥几种产品。这些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这个市的轻化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全市已有纺织印染、针织、化工、制革、陶瓷、医药等四十多个轻化工厂,加上许多街道工厂,能生产三百多种轻化工产品。
益阳市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历来有“银益阳”之称。文化大革命以来,益阳市工业部门利用湖区盛产棉、麻等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发展纺织工业,已建成织布、印染、针织等九个工厂。这里靠山区一带有竹、木资源及其他野生植物,现已发展了各种竹器和木制家具等厂、社。他们还利用附近盛产陶瓷土的资源,建起了三个日用陶瓷厂,年产日用粗细瓷器达一千万件以上。
为了适应生产增长的需要,这个市还注意扩大原料来源。著名的益阳水竹凉席,过去由于水竹产量较少,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现在工业主管部门已在市郊新建了两百多亩水竹基地。红星化工厂利用蓖麻提取化工产品,每到播种季节,就会同商业部门派人深入农村,宣传种植蓖麻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发动群众利用空坪、湖岸、堤坡等隙地种蓖麻,使生产得到不断发展。现在这个厂用蓖麻油生产癸二酸,并从中提取二?脂、脂肪酸、粗甘油、尼龙八一○等多种化工产品。
益阳市发展轻化工业的一个办法是:以老带新,变一厂为多厂。东方红袜厂原来只能生产花袜、线袜和汗衫、背心。随着群众对针棉织品需要的增长,这个市的工业部门便把这个厂生产的汗衫、背心两个产品分出来,单独建立一个内衣厂,并由老厂负责帮助投产。这样,国家投资大大节约,建厂时间大大缩短,做到当年分厂、当年投产。现在,益阳内衣厂已发展成为年产内衣四百万件的中型企业。
另一个办法是“多厂帮一厂”。文化大革命中新建的江南化工厂,就是这个市的工业部门调动老厂的积极性,由市化工厂、化肥厂、人民织布厂等单位抽调专门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负责筹建,使新厂在半年时间内就投入了生产。
益阳市生产的“湘中铁锅”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重量轻、厚薄均匀、表面光滑、经济耐用而著名。近两年来,经过批修整风,广大铸锅工人进一步提高了路线觉悟和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他们大搞技术革新,使铁锅质量进一步提高,正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
这个市在提高传统产品质量的同时,对新产品的质量同样重视。益阳市床单厂是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厂,最初产品质量较差,经过广大职工的努力,在去年湖南省的一次评比会上,这个厂的床单已被列为全省的优质产品。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赶造小炉
湖北沔阳县彭场镇农机厂的铸造车间,以前只有一个大炉子,每隔七天开炉一次。有时,社员为了配个零件老远赶来,要是大炉子已经开过,只好失望地回家。此情此景,使铸造车间主任潘文祥很受触动。他想:能不能造一个小炉子,专门铸造农业上用的急件呢?他的想法,得到了厂党支部和广大工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工人们有的挖炉膛,有的做底瓢,有的泥炉身……不到四天工夫,小炉子便竖了起来。
三月四日下午,工人们刚开完大炉子,忽然红旗大队的机务员老彭,拿着六个断了齿的牙盘,急冲冲地来到工厂,要求当夜铸造加工。铸造车间的工人马上开了小炉子,造型浇铸。天黑时,老彭就拿着牙盘高高兴兴地走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抢运病马
四月十二日下午,两个社员跑得满头大汗来到山西张兰车站货运室,要求车站把生命垂危的病马,赶运到太谷去抢救。事不凑巧,七○二次“支农列车”刚刚开过,后面的货车一趟也没有。
怎么办呢?党支部决定,用三八六次客车上的行李车将病马装走。请示领导,完全同意;同太谷车站和三八六次客车乘务组联系,也都全力支持。十七点零四分,三八六次旅客列车正点驶进了张兰车站。车上、车下紧密配合,两分钟的时间就将病马安全装上了行李车。
几天过后,病马好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一举两得
广东省电白县博贺镇根据渔港特点,把渔民家属、国营企业职工家属组织起来,用水产残次品、海上废物作原料,制造鱼粉、鱼杂海泥肥粉、海螺壳灰、钾镁肥等固体肥料支援农业生产。去冬以来,他们已生产出这种肥料共约五万担。
这个渔港在最近两年陆续办了三个肥料加工厂。博贺水产站附设的鱼粉厂,把收购鱼货中检查出来的烂鱼、鱼鳞、海星等鱼杂品,加工制成既便于储存、又便于运输的鱼粉。博贺镇商业部门的干部和职工家属组织起来,因陋就简办起了肥料加工场,利用商店、家庭抛弃的鱼头、鱼骨、鱼鳞、虾壳等,舂成骨粉制成肥料。许多渔民家属也积极投入制造鱼杂海泥肥粉的战斗。东风街的渔民家属为了提高肥料质量,摇橹驾船到海湾各处选择和挖取含肥分高,含沙质少的幼滑海泥作肥料。
这个渔港采取各种措施制肥积肥,不仅提供了大批优质肥料支援农业,而且大大改善了渔港的环境卫生。过去渔港中常见的水产残次品堆积如山,遇到暑天沤烂发臭的情景,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整个港区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保障了渔民的身体健康。(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山东荣成县宁津公社修配厂积极生产中小农具。这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同工人、技术人员共同鉴定开沟犁作业质量。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