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她给俺们留下的是共产主义精神!”
——记下乡知识青年黄观顺同志
在安徽各地和上海市一些学校青少年中,目前正在广泛开展着向雷锋式的好战士——上海市下乡知识青年、安徽生产建设部队焦岗湖农场副排长黄观顺学习的活动。广大高、初中应届毕业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表示,一定要以黄观顺为榜样,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刻苦磨练自己,继承黄观顺的遗志,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我一定要象柳树一样,在这里扎根成长”
一九七○年三月,上海市四川中学初中毕业生分配工作开始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锻炼,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立志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要到农村去的红卫兵小将黄观顺,在班上第一个报名要求上山下乡,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
黄观顺拿着毕业分配书,欢天喜地地跑到家里,向爸爸妈妈一举:“我被分配到安徽生产建设部队啦!”
在旧社会受尽苦难,解放后成了国家主人的老工人黄森昆,听到小女儿被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心里非常喜悦。他说:“孩子,毛主席怎样指路,你就怎样走,爸爸坚决支持!”
妈妈平时最疼爱这个小女儿,心里想:这孩子从小就懂得艰苦朴素,尽拣姐姐们的旧衣服穿,现在要走了,得给她做套新衣服。可是,黄观顺知道妈妈的心意后,却把妈妈劝住了。她说:“妈妈,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艰苦奋斗。我马上就要到生产建设部队去啦,我虽然是个不穿军装的战士,但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传统,我可要带去哟!”
黄观顺跑到街上,不买穿的,不买吃的,买来针和线,在家里翻箱倒柜,把哥哥、姐姐们穿旧了的衣服一起找来,洗的洗,拆的拆,补的补,缝的缝,唱着歌儿,夜以继日地改了几套工装。她还用白线钩了一个针线袋,布头碎料塞满了一袋子。
三月二十一日,黄观顺同她的战友们,告别了欢送的亲友,一路畅谈一路歌,从上海来到了淮河北岸的焦岗湖农场。
位于农场北部地区的一连广大职工,象迎接亲人一样,迎来了这第一批上海知识青年。身穿旧工装,背着黄挎包的黄观顺,把行李一放,就跟老工人们在一棵老柳树下叙谈起来。她向这个了解农场的创业史,向那个打听当前的战斗任务。老工人们说:“俺这湖滩,土质很肥,全是‘锹土碗米,丢籽成担’的好地;可又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地方,这里地势低洼,年年要同洪水作斗争。你看,这地方别的树都长不住,只有柳树才能成林。”黄观顺一听,豪情满怀地说:“好!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我一定要象柳树一样,在这里扎根,成长!”
新的战斗生活开始了。黄观顺虚心地接受再教育,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勇于改造自己,迅速改变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状况,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一九七一年五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九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连队党支部委员,由班长提拔为副排长。
用双手为焦岗湖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一九七二年春节,黄观顺回上海探亲,并受党支部的委托,为连队办理一些事情。
黄观顺在家二十天,白天出访、工作,夜晚读书学习,还连续给连队写了四封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妈妈见她总是忙,就对她说:“你人在屋里,心在连队,连同屋里人讲讲话的辰光也没有。”黄观顺说:“妈妈,在连队有辰光想您老人家,回家来又天天想连队。我那连队太可爱了,那里有我最好的老师,是我学习的最好课堂。妈妈,我要在那里战斗一辈子,叫我那能不想呢!”
黄观顺决心在焦岗湖农场战斗一辈子,是为了同战友们共同努力,用双手为焦岗湖创造更为美好的明天,叫焦岗湖为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观顺的这个心意,是从了解农场创业史中产生的。刚到农场的时候,她从老工人的介绍中得知,这个建在荒湖滩上的农场能有今天,是大家靠着双手,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前辈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教育了她;前辈艰苦创业的成果也鼓舞了她。她坚信,只要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努力去干,焦岗湖农场一定会办得更好。因此,她不仅回家探亲的时候,时刻想着农场的工作,而且早就在农场把自己的心意变成实际行动了。
那还是黄观顺刚到农场头一年的时候,那年秋天,她所在的一连,黄豆被水淹了。她向老工人们学习,跟老工人一起去捞豆子,菱角刺把脚扎破了,她还是坚持到齐腰深的水里去抢收。这时候,有的知识青年感到这地方“不理想”,产生了畏难情绪。可是,黄观顺想到光辉的前景,在艰苦的抢收中,一天忙到晚却有唱不完的歌。早晨上工,她面对焦岗湖冉冉升起的红日,放声高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晚上收工,她唱着:“毛主席:有您的教导,有群众的智慧,我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她这么领头一唱,战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歌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晚上,她又跟同志们谈心,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的教导。黄观顺满怀激情地说:“我们一连的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艰苦的地方大有作为。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在这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就在这年冬天,为了防洪保田,连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战斗。在连续五个月的施工过程中,黄观顺累活抢着干,重担争着挑。她看到挖土的活重,就抢过一把大锹,挖了起来。淮北的隆冬,冰封千里,清晨,地冻得象铁板一样。一锹挖下去,冰渣乱飞。黄观顺虎口震裂了,不吭一声;胳膊累肿了,坚持战斗。老工人见她两手磨满了血泡,用手绢裹着还在干,心疼地从她手里把锹抢过来,劝她去休息。可是,一转身,她又抓起一根扁担,找连里力气最大的一位女工抬起土来。
“小黄,抬土可是个力气活呀!”
“俺接受再教育就不怕出力气,担子越重,越能锻炼人!”
她总是要抬后边。扁担要上肩,她就趁机把筐绳朝自己一边拉一拉。肩膀磨破了,她还是不歇肩。中午,冻土溶化了,满地烂泥巴,常把鞋子粘掉,她干脆甩掉鞋子,赤着脚抬土来回奔跑。同志们说:“小黄真是个铁姑娘啊!”
要为革命作出贡献,不为个人虚度年华
什么叫有出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看法。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黄观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通过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来为革命作贡献,这就是最有出息。因此,来到焦岗湖农场以后,每当撕去一张日历的时候,她总要这样问自己:“今天,是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还是为个人虚度了年华?”
在农场两年多的时间里,不管炎夏或是寒冬,黄观顺总是最早迎来焦岗湖的黎明。每天,她老早起来打扫环境卫生,帮助伙房做饭,当当地敲响吃饭钟,为战友们准备生产工具;工间休息了,她把哨子一吹,油毛毡做的小黑板往锹把上一挂,就站在大堤上,教人们唱歌、识字;吃饭了,她也没有安稳过,总是端着饭碗,到同志们家里边吃边谈心,了解思想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夜幕降临了,她便点起她那盏小马灯,从东家到西家,把老人们接到连里办的红夜校。忙完了夜校的工作之后,她才回到宿舍。但她并不马上休息,这时,她把小马灯拨一拨,挂在帐子里,又专心致意地看起书来。就这样,两年多里,她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反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阅读了鲁迅著作和雷锋、王杰等英雄故事书籍,写下了十多万字的革命日记和读书体会。
到了假日,是黄观顺更忙的时候。
一九七一年夏收季节,全连同志怀着丰收的喜悦,连续战斗了四十六个日日夜夜。粮食进了仓,连队党支部决定放假六天,让大家洗洗衣服,处理个人事务。当时担任副班长的黄观顺心里想:“同志们忙了四十多天,烧水的同志也让炉火烤了四十多天。休假了,也该让他歇歇了。”
休假的第一天,黄观顺就去替烧水的同志。这时候班长吕素云也来了。黄观顺说:“班长,你有孩子,家务事重,赶快回去吧!”她抢过扁担,推走了班长,就干了起来。水一开,她四处?唤大家来用水。她看到同志们浸衣服,泡被子,光有开水还不行,又跑到井边挑来了凉水,让同志们掺着用。就这样,凉水用了再去挑,热水使完又去烧,她一直干到假日的最后一天。
两年多里,黄观顺没有休息过一个全假日。每当假日,人们看到她不是在炊事班帮忙,就是在豆腐房里磨豆浆,不是在集体的菜地锄草,就是在猪棚里洗刷猪食槽。她感到连队文娱生活不活跃,就组织起业余文艺宣传队,既当编导,又当演员;她参加连队的治保组,夜里站岗放哨,又兼当统计员,统计生产进度。只要她认为是革命工作,她都尽最大的力量去做。
同志们说,黄观顺当战士时,考虑全班的工作,当班长时,想着全排的事,担任了党支部委员和副排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连队的建设上。她正是这样,时时考虑为革命多作贡献,她领导的班,是全连的先进班;她率领的排,是全连的标兵排。
“干革命,搞建设,必须团结大家共同奋斗”
“怎样才能做到象英雄雷锋同志说的‘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呢?实践使我体会到,对同志对人民要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自己的心贴在群众心上,时时处处为同志们着想。”黄观顺在一篇日记里是这样写的。她的行动呢?同志们说,谁家一有困难,小黄就看见了;哪家大人孩子有病,她就往哪家跑。
去年四、五月间,七班女职工赵友娥产后得了病。
当时正是生产大忙季节,她的丈夫老李又要参加劳动,又要照顾病人和孩子,心里很焦急。就在这时,黄观顺来了。她安慰老李说:“不要急,大家帮帮手就解决了。”说着,就帮老李料理家务。在赵友娥生病两个多月的日子里,黄观顺不顾紧张劳动的疲劳,天天在上工前、下工后来帮助挑水,煎药,照顾孩子。
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黄观顺为赵友娥煎好了药,把大孩子服侍睡了,给小孩子换了尿片,一切料理得妥妥当当才离开。当她跨到屋外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门前的水沟里。赵友娥听到滑倒声,心疼地说:“好妹子,跌坏了,明天可不要再来啦!”黄观顺爬起来回答道:“赵大姐,没关系,你安心休息吧!”
第二天,黄观顺照样来给赵友娥煎药。赵友娥紧紧拉住她的手,激动地说:“副排长,你工作那么忙,还天天来服侍俺,你待俺真比亲姐妹还亲!……旧社会,俺爹生病无钱医,只好把俺哥卖了给爹治病,爹爹病刚好,就背床烂棉花絮,领着一家人出门要饭。那时生病,谁管俺啊!”黄观顺拉着赵友娥的手,亲热地说:“赵大姐,世上只有阶级亲!咱们都是革命同志,互相关怀是应该的。”在黄观顺的精心护理下,赵友娥终于恢复了健康,重新投入了抓革命、促生产的行列。
黄观顺在生活和工作上处处关心、体贴群众;在政治上更是满腔热情地帮助同志共同前进。一九七一年十二月,连队党支部在讨论三班长李克国入党问题的时候,刚刚被选进党支部委员会的黄观顺,对照党章上规定的党员必须做到的五条发表了意见,指出李克国还不完全具备入党条件,需要再培养考察一个阶段。
黄观顺并不是讲了意见就完事,而是深入细致地对李克国进行帮助。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她主动地去找李克国谈心。性格直率的李克国听完黄观顺摆完了他的优点,就直冲冲地问:“副排长,你说俺这样好,那样好,为什么还说俺不够入党条件?”黄观顺心平气和地说:“老李,这是因为我要对党负责,也要对你负责。你出身在贫农家庭,热爱党,有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工作吃苦耐劳,这些都是值得我向你学习的。但是你有缺点。你有时候对同志好感情用事,不善于团结人,听不得不同意见,这与共产党员的标准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干革命,搞建设,必须团结大家共同奋斗。”
细致地分析,诚恳的话语,说得李克国心服口服。这一晚,他们谈得很贴心,一直谈到夜里十二点。
第二天,在工间休息时,黄观顺又拿着党章来找李克国,同他一起学习党员必须做到的五条。
在黄观顺的热情帮助下,李克国按照共产党员的五个条件,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思想和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去年四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克国入党以后,经常想到黄观顺对他的帮助,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党的观念增强了,群众观念增强了,他领导的班也成了连里的一个先进班。
舍己救人 英勇牺牲
一九七二年六月下旬的一天,连队事务员朱其峰要回家探亲。象往常一样,每当同志们回家探亲时,都要赶来送行的黄观顺,一下班就赶到朱其峰的宿舍。这时候朱其峰已把行装整理好了,黄观顺看他还有一件沾满泥巴的烂衣服丢在床上,就伸手抄过来说:“老朱,我给你洗洗。”朱其峰说:“算了,烂得不象样子了,你那么忙,那来时间。”她说:“没关系,烂了可以补嘛!”说罢,就推起朱其峰的自行车,一直把他送到大路口。
隔了两天,一次暴雨带来了一场洪水,严重威胁着连队一千七百多亩庄稼。连队党支部动员全体同志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在这场斗争中冲在头里的黄观顺,整天风里来,浪里去,那里有险情,就在那里出现。就在这抗洪抢险的日子里,她利用紧张战斗后的短暂休息时间,把朱其峰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并且开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起来。
七月七日,早晨出工前,黄观顺把朱其峰的衣服翻翻看看,准备晚上回来再加把劲就可以缝好了。她放下这件衣服,从门口乘船上了工地。一上午扛草捆,整整干了四个小时。
吃过午饭,男女同志分别进入三个工棚休息。这时,一个女战士走来向黄观顺报告:“副排长,昨天连里木筏子翻了,有些同志喝了水,现在班里有些女同志都想学游泳,以便跟洪水作斗争,已有五个女同志下水了。”黄观顺一听就欠起身说:“党支部有规定,下水要注意安全。”说罢,她就跑到水边,大声叮嘱:“十米外就是深水沟,千万不要游到那边去!”为了保护同志们的安全,她说着就下了水,走近深水沟,站到齐腰深的浅水里。
这时候,上海女知识青年邬爱丹把头埋在水里学蛙游,迷失了方向,一头冲进了深水沟。黄观顺见此情景,顾不得自己不会游泳,急忙向邬爱丹猛扑过去,伸手用力抓了一把,把她从深水带进了浅水,可是,黄观顺却被冲到深水沟里去了。
战友们闻讯赶到,奋力抢救。指导员卢巨豪从工棚飞奔过来,一见黄观顺还没露头,就一头扎进水中。
同志们把已经昏迷过去的黄观顺救上岸来,立即抢救。由于水呛入肺部,抢救无效,黄观顺同志光荣地牺牲了!这时,她只有二十岁。
黄观顺为抢救战友不幸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全连,许多人为失去了一位好战友而感到悲痛。有病时受到黄观顺照料的赵友娥,经过黄观顺帮助入党的李克国都异口同声地说:小黄同志虽然牺牲了,但她那种一心为集体,助人为乐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被黄观顺营救脱险的邬爱丹,更是无比深沉地怀念着自己的战友。为了继承黄观顺的遗志,学习黄观顺一心为人民的革命精神,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邬爱顺。她接过黄观顺的针线包,拿起黄观顺用过的那根针,为朱其峰缝补好了黄观顺未曾补完的那件衣服。
朱其峰探亲回到连队,从邬爱顺手里接过衣服,双手抖抖地捧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泪水纵横地叫着黄观顺的名字,对同志们说:“她给俺们留下的是共产主义精神!”
一连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卢巨豪,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黄观顺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
“我一直这样的认为,也这样的要求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就必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地工作、战斗!”
黄观顺同志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正是这样的一生。她给广大知识青年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黄观顺同志的遗像。摄于一九七○年秋。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万元巨款归失主
最近,福州市工农兵群众热烈赞扬下乡知识青年王坚冰拾到一万三千元巨款交还失主的动人事迹。
王坚冰原是福州十一中的学生,一九六九年到邵武县沿山公社周源大队插队落户。今年二月一日,他乘长途公共汽车回家探亲。车到福州市五四路口,他和几位旅客同时下了车。因为当时正是春节前夕,车上旅客太挤,他们的行李都未能随身带下车来。他们下车之后,车上的旅客,才把他们的行李从车窗递了出来。随后,汽车便向终点站驶去了。这时,王坚冰一检点自己的行李,发现自己装衣服的挎包不见了。从车窗上递出的行李中有一个挎包,这个挎包虽然和自己的那一个相似,但并不是自己的,同时下车的几位旅客也说并不是他们的。王坚冰知道是车上的旅客拿错了,便带上行李,提起挎包,徒步向汽车终点站赶去。他赶到终点站,乘这趟车的人都已散尽,他在车站等了一个多钟头,也不见有人来找,便决定先把挎包带回家去,以后再找失主,换回自己的挎包。
王坚冰到家之后,为了想从挎包内的物品中发现挎包主人住址的线索,便把挎包打了开来。这个挎包里面只有一个白布包,他解开白布包一看,突然愣住了:里面除了一万三千元现金,没有任何字据。面对这笔巨款,他想起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向雷锋同志学习”;想起贫下中农的教育:听毛主席的话,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想,这一定是国家的钱,也许还是国家贷给公社生产队的生产资金!他扳起指头合计着,这一万三千元,拿它能买五台小型手扶拖拉机;能买九万六千多斤化肥。眼前正是备耕季节,生产多么需要资金,得马上交给公安局。他母亲看到这笔现金,连忙放下手中活,帮着他把钱包好,急促地催他说:“孩子,这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资金,一分钟也不能让它积压,赶快拿去交。”王坚冰背起挎包,飞也似地向市公安局跑去。
市公安局收下王坚冰的拾款后,马上拨动电话,寻找失主。
失主是福州市郊区公社的一位信用社主任。他二月一日一早,就把社员储蓄的一万三千元现金,用白布裹好,装入挎包,准备赶到市里存入银行。但他上了汽车不久,就晕车了。他的挎包脱落在座位下面。这座位下面正好放着王坚冰的行李和挎包。在王坚冰于五四路口下车前,他已挤到车门口,准备车到终点站时尽先下车。他往车门口挤时,因为粗心大意,随手拿起来的却是王坚冰的挎包。他下车后到了银行打开挎包往外取款时,才发现这个挎包不是自己的。他仔细检查,这个挎包中只有一包衣服,没有说明挎包主人是谁的任何标志。他焦急地向福州市公安局报失。他到公安局时,失款已在前十分钟送到了这里。
这位主任听了公安局的同志对王坚冰拾金不昧的事迹作了介绍之后,心情十分激动。他一口气跑到王坚冰的家里,紧紧地握着王坚冰的手说:“王坚冰同志,你太好了,不但我要向你学习,我还要教育我的孩子向你学习!”王坚冰说:“不,大伯,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