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何横城
连年夺得粮、棉双高产的河北省成安县商城公社何横城大队,在今年一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上,受到各地代表的赞扬,被誉为“河北省的大寨”。
何横城大队有四个生产队,二百五十二户,一千三百多口人,两千四百多亩耕地。过去,全部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沙碱地,粮食亩产不过二、三百斤,棉花不过五、六十斤。一九六四年以前,吃国家统销粮一百多万斤,欠国家贷款十一万多元。那时候,还是全县有名的穷队。
从一九六五年起,何横城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学大寨,全大队的面貌年年大变样。
就在学大寨的第一年,粮食亩产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一百六十六斤,一跃跨过了“黄河”。在学大寨的第二年,粮食亩产量又跨过了“长江”。到学大寨的第四个年头,粮食亩产量就超过了千斤。过千斤以后,仍然平均每年增长一百几十斤。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量比学大寨以前最高产量增长了三倍。棉花生产从一九六五年亩产过百斤以后,也不断增长。
现在,何横城大队不仅有集体储备粮,社员家庭有存粮,而且还清了国家贷款,公共积累达到六十二万元,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七年累计向国家提供粮食一百三十多万斤,皮棉一百一十六万多斤,油脂三十九万斤。
何横城大队实现粮、棉双高产,对国家做到粮、棉、油三贡献,是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以大寨为榜样,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下苦功夫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的结果。他们在昔日的荒沙滩上,营造林带,建立了果园;搬走了八十多个土丘和沙丘,填平了二百多处大沟和大洼。耕地整得平平展展的。过去,没有一眼机井,一条排水渠。如今,平均每六十亩耕地有一眼机井,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园田。
过去,何横城大队没有多少耕畜。如今,全大队有大小拖拉机五台,汽车两辆,胶轮大车十六辆,牛、马、骡、驴九十一头。耕种、排灌、运输、治虫和脱粒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何横城夺得粮、棉双高产的新成就,吸引着广大群众。大家赞扬说:何横城大队,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踩着大寨的脚印走”
何横城学大寨,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之后,何横城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合贵就赶到大寨参观学习。当时,天寒地冻,大寨人正在虎头山下、狼窝掌里,抡着镢头,担着箩筐,劈石运土,筑坝造田,干得热火朝天。李合贵看到这种情景,心里翻腾着。“大寨社员用一副肩膀两只手,镢头加箩筐,在山凹凹里修出了金不换的大寨田。大寨能办到的,咱们在大好的平川地上为什么办不到?”
结论是:大干就能大变。
李合贵在昔阳买了一把大寨大队造田用的镢头。回来后,他对干部和社员们说:“往后,咱们就一股劲地学大寨,走社会主义道路,用镢头、箩筐来创业!”
他们首先在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方面下功夫。据说,很早以前,何横城还是漳河岸上的一个小村庄。后来,漳河改道了,留下十几里宽的大沙滩。村西的田野里,有着许多土丘和沙丘;村南村北,分布着不少大坑大洼。大队党支部一号召平丘填坑造良田,群众热烈响应。阶级敌人却在暗地里造谣破坏,说:何横城是卧龙地,村西大土丘是龙头,平地铲了龙头,何横城就要遭灾。
面对着阶级斗争的这一新情况,李合贵和党支部委员们一起,回顾了本大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历史,清醒地认识到,学大寨,是一场革命。于是,支委们走门串户,和社员群众一起回顾村史、家史,揭露了阶级敌人的阴谋。他们说:什么“卧龙地”!咱不信天,不信地。踩着大寨的脚印走,风吹浪打不回头!
平田整地的战斗打响了。当时,寒风凛冽,地冻如铁。一镢头劈下去,半天刨不出面盆大的一块土。一些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说:“弄这玩艺儿,哪年才能干完。”有的说:“这个大土丘底下是生土,能长个啥!”党支部认识到,要从思想上除掉学大寨的“拦路虎”,就必须使广大社员相信自己的力量,懂得“人心齐,泰山移”这个真理。他们用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英雄事迹教育群众,又引导群众回忆本大队一九六三年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大水灾的历史。干部和社员增强了信心,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当年就把这个“龙头”削掉了,平整出八亩大的一块园田,每亩施了十五车粗肥、三百斤棉籽饼肥,第二年长的庄稼和好地上的一个样,亩产皮棉超过了百斤。社员们高兴地说:人勤地不懒,次地怕好汉。不怕不变,就怕不干。
以后,他们年年坚持大干,改沙治碱,挖丘填坑,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大搞科学种田,把全大队的土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的良田。
“金山银山一担挑”
何横城是个集中产棉队。全大队平均每人有一亩棉田,六分粮食地。早先这里就有一种说法:“种棉得棉,种粮得粮。要粮就得少种棉,要棉就得粮食换。”因此,有些人认为棉农吃国家商品粮,合情合理。
到一九六五年,这种情况起了变化。干部和社员们提出:能不能在不改变国家种植计划的前提下,既保证棉花丰收,又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力争粮、棉双贡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队成立了“三结合”的科学种田实验小组。他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了棉花和小麦、棉花和玉米、棉花和豌豆、棉花和大蒜的间作套种,获得了成功。一九六六年,他们把间作套种面积扩大到五百亩,其中一百六十亩小麦套种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一百二十八斤、亩产小麦三百四十斤的好收成。这一年,何横城大队向国家出售余粮十二万斤,从此结束了吃商品粮的历史。
集中产棉队既按照国家计划种足棉花,又能做到粮食自给有余,这在何横城所在的成安县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胜利,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想法。有一些存有重粮轻棉思想的干部,建议何横城大队把一千两百亩棉花和八百亩粮食的种植面积互换一下,向国家再多贡献一些粮食。有一些社员看到本大队粮食自给有余,棉、蒜间作收入大,就建议不要再扩大间作粮食的面积,每个生产队搞五十亩棉、蒜间作,多抓一点钱。
大队党支部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种建议,一是用粮食挤棉花,一是用钱压粮食,都缺乏全局观点,不符合“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国家种植计划是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制订的,棉花种植面积一分一厘不能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也一分一厘不能少,一定要努力争取棉、粮双高产和双贡献。他们把这叫做“两个胖娃娃一起抱,金山银山一担挑”。
但是,要使粮、棉持续大幅度上升,并不是很容易的。在实行间作套种以后,由于一年种几茬作物,用肥、用工、用水以及用于生产的资金和各种物料都比以往增多,肥料、劳力、水源等等都很紧张。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各有各的主意。
有的人打了一个比喻:一碗水两个人喝,这个喝了,那个就没喝的;如果两个都要喝,谁也喝不够。肥料、劳力等等就象“一碗水”,“水”就这么一点,怎么能够兼顾?因此,他们主张:要么,抑棉花生产,发展粮食生产;要么,抑粮食生产,发展棉花生产。两头只能顾一头。
这是一种消极态度,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要粮就得少种棉,要棉就得粮食换”的老路。大多数人不同意。他们说,为什么总是在“一碗水”上打转转,难道咱们不可以想办法“广开水源”让各种作物都吃饱喝足吗?
思想统一了。他们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抓林业、抓牧业、抓副业,短短的几年,为粮、棉持续双高产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过去,这里林木稀疏,沙滩光秃秃的。如今,沙滩上立起了六条十几里长的绿色林带,村庄、道路周围也都种上了杨、柳、榆、槐。这许多树木每年为农田基本建设提供了一些木材。
猪多,骡马多,肥料也多了。秸秆、棉籽饼、油菜籽饼大部分还田。他们还自力更生造磷肥。现在,每年平均每亩地能施粗肥一万五千斤到两万斤,部分高产田平均每亩施饼肥两百斤。每亩小麦地还上磷肥一百五十斤。
十年前,何横城基本上没有副业。现在搞起了油坊、轧花、砖窑、柳编等副业。每年为农业提供几万元的资金和一批产品,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现在,全大队有四十一眼机井解决了大旱之年各种作物争水的矛盾。几年来,除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外,自办的农具修造厂还修造了三十多种适合间作套种的农具一千一百多件。这样,全年用工十二万个左右就可以完成过去三十万个工的劳动任务。
“科学种田路子宽”
现在,何横城大队的耕地,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一年一熟分别实现了一年两熟、三熟、四熟和两年七熟。地里一年四季有作物,五月到十一月,月月有收成。土地复种指数达到了百分之二百四十,一亩地顶两亩四分地用。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科学种田路子宽,河北赶上大江南。”
农作物的生长期与无霜期的矛盾,是农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何横城大队科学种田一开始,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几种作物在一块地上间作套种,生长期总共需要二百四十多天,而这里无霜期只有二百天左右。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能不能拉长?何横城大队“三结合”科学种田实验小组,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寻找着解决的办法。
一九六四年早春播种豌豆时,无意中带进了几粒玉米。当时土地刚刚消冻,玉米出苗后,先经小雪后经霜,叶子由绿变红,后来又绿油油地照常生长,到了七月中旬就成熟了,生长期比一般玉米提早了四十多天。这件事对科学种田实验小组启发很大:春霜一场比一场轻,早春播种的农作物,幼苗出土后,只要能顶过第一场霜,以后再下霜也无妨。于是,他们决定试种双季玉米。
这个设想一提出,有保守思想的人摇头说:“不行,不行!种在人,收在天,要想种双季玉米,除非把本队的土地南移三千里!”科学种田实验小组的同志们没有被这股“冷风”吹倒。他们深入探讨,苦心钻研,制订了一整套种植双季玉米的计划和措施。第二年春天,他们就选用耐寒高产的“冀综一号”玉米,顶凌播种了十四亩。第一季玉米抽穗时,又点上生长期只有六十多天的“就地黄”玉米。他们想:夏天许多人挤在一起看电影,闷得慌,从人群挤出来,就会感到十分凉快。由人比苗。当第一季玉米授粉后,就在玉米穗上部留两个叶,打掉其它叶子,砍掉头(后来改用扭头的办法,效果更好),让第二季玉米通风透光。第一季玉米收割后,第二季玉米就象从挤满人的地方站出来。这时候再给它以足够的养料,精心管理,使它很快长起来。这一年,双季玉米平均每亩产一千零四十四斤,创造了当地玉米产量的最高纪录。
双季玉米的试种成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这里千百年来一年一熟的旧耕作制度突破了,“两头拽,中间套”的新耕作方法出现了。“两头拽”,就是根据当地条件,把春小麦、春大麦、春玉米和豌豆等作物的播种期适当地提前了四十天,这叫做“‘九’里种,‘伏’里收”,在秋季作物中适当多种一些象荞麦、油菜等抗寒能力较强的作物,收获期推后了二十天。这样一前一后,就把一年当中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了六十天。“中间套”,就是对间作套种的庄稼,早种、早管、早促,赶前错后巧搭配,前季没收就种后季,更有效地利用了无霜期,保证了各种作物都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新事物大放光彩,连那些原来有保守思想的人也手拍脑门激动地说:“老脑筋就得换,老办法就得变,科学种田人胜天,河北也能变江南。”
何横城的干部和社员在科学种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几年来,他们从外地引进的十多个农作物优良品种,经过试种,已经在何横城“安家落户”。他们还自己培育出不少生长期短、产量高、品质好、适合间作套种的优良品种,不仅使全大队实现了良种化,而且向国家和兄弟社队提供了三百多万斤良种,为加快农业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广州市轻工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建立原料基地促进轻工业的发展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州市轻工业部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组织工厂在农村建立起一批原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加了轻工业的原料来源,促进了轻工业生产的发展。
广州市的轻工业工厂,大都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市轻工业局党委在深入进行批修整风中,教育全局各级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帮助各厂总结经验教训。大家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发展轻工业,必须首先搞好农业生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局各级党组织都把建立和发展原料基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局里成立了农村原料基地生产办公室,各工厂设立了抓原料基地的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了专职干部。他们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选择距离工厂比较近而又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的农村社队相继建立了菠萝、草菇、蘑菇、鲜花、青豆、留兰香、鲮鱼等十多种、三十多个原料生产基地。这些基地根据工厂的需要安排生产;工厂则帮助基地解决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促进原料生产的发展。
广州市轻工业部门由于注意发展原料基地,促进了轻工业生产的发展。广州市生产的菠萝罐头是一种畅销国内外的产品。过去由于原料不足,产量一直不高。后来,随着菠萝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罐头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一九七二年,全市菠萝罐头的产量就比原料基地建立以前提高了二倍。广州乳制品厂在没有搞原料基地以前,奶源没有保证,老产品的产量提不高,新产品得不到发展。一九七○年,这个厂在附近农村建立了牛奶生产基地,奶源有了保证,当年乳制品的产量就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还增加了两种新产品。
广州市轻工业部门建立原料基地以后,还填补了当地轻工业原料供应上的一些空白点。这个市制造日用化工产品所需要的留兰香油和薄荷油,过去主要依靠外省供给。后来,经过轻工业部门的扶植,在郊区和邻县建立了留兰香和薄荷生产基地,一九七二年就生产出了三千多斤留兰香油,大大提高了这种日用化工原料的自给水平。


第2版()
专栏:

浙江积极养春蚕
据新华社杭州电 浙江省蚕桑产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蚕桑生产。目前,季节较早的浙南、浙东地区的春蚕已开始上簇结茧;杭嘉湖平原的嘉兴、杭州等重点蚕区也已进入大蚕饲养阶段。
浙江省去年蚕茧生产获得了丰收。为了夺取今年春茧生产更好收成,蚕区各级党组织以批修整风为纲,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入春以来,许多重点产茧地、县都召开蚕桑生产会议,总结交流蚕桑增产经验,落实了春茧生产计划。全国著名蚕茧产区之一的嘉兴地区,今年春蚕发种量县县增加,全地区今春发放的蚕种比去年同期增加三万五千多张。为了战胜今春以来的连续阴雨,促进桑叶旺发快长,为春蚕准备足够的饲料,各地抓紧开沟排水,中耕除草,增施肥料,加强了桑园的培育管理。今年各地桑树普遍发芽早,发芽好。
各地在抓好春蚕生产的同时,还自力更生,积极培育桑苗。


第2版()
专栏:

湖北发展莲子生产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积极发展莲子生产。今年全省计划植莲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五十。目前,产莲县各公社生产队已采挖藕种二百七十万斤,植莲二十七万多亩。各地正在抓紧季节继续采挖藕种和栽植,决心夺取今年莲子丰产丰收。
在发展莲子生产中,各地商业部门派出工作人员,配合水产部门的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办好试点,推广经验,帮助社、队制订规划,传授植莲技术,安排植莲所需物资的供应,对促进植莲面积的扩大起了良好作用。


第2版()
专栏:

移土造田 改造荒滩
河南省辉县人民学大寨片断
辉县城关公社党委书记王绍义同志在移土造田、改造荒滩的斗争中,和社员一起劳动。
辉县黄水公社白甘泉大队干部、社员,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在荒山坡上修建大寨田。
辉县城关公社广大干部和社员在学大寨群众运动中,移土造田,改造荒滩,争取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