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夺肥战歌
——记山东即墨化肥厂鼓足干劲全力支农的事迹
山东即墨化肥厂去年提前一百零六天完成了国家计划,氨水产量比原设计能力提高了一点六倍,氨水纯度达到国家标准,每吨成本比一九七一年降低五十三元,全年为国家积累资金十七万元。
看了这些记载战斗成果的数字,使人鼓舞。然而,更令人鼓舞的是,即墨化肥厂广大职工那种“我为农业夺化肥,甘愿吃尽苦和累”的豪情壮志,那种攻难关、闯新路、争分秒的革命气概。
攻难关
这个厂的设备部件老、式样旧、型号杂,特别是原有的锅炉,产汽量少,满足不了需要,成了化肥增产的“拦路虎”。怎么办?
几个青年工人提议:踢开“拦路虎”,建造新锅炉。厂党总支立即支持了他们的建议。
担任设计任务的青年工人林国策,白天炉前搞调查,摸规律;晚上灯下翻资料,画图纸。他日里思,夜里想,地上画,墙上描,就连粉笔盒上也布满了圈圈点点,终于画出了一张施工草图。
图纸设计出来了,施工仍是一场硬仗。盛夏七月,制修班班长卢宝春钻进直径只有八十厘米的锅炉汽包里作业。这里边又矮又窄,又闷又热。卢宝春进去不大一会儿,就腰酸腿痛,汗流浃背。
“卢师傅,快出来,我换你!”
“不,我能坚持!”
“我能坚持!”卢宝春这样回答,其他进炉作业的同志也都这样回答。进炉的同志不肯出来,刚出来的同志又争着进去。他们就是这样,奋战四个月,造了一台崭新的锅炉,产汽量比旧锅炉猛增一倍,操作工由原来的每班八人减少到三人。
一关攻破,万关能开。锅炉的制造成功,吹响了改老设备、造新设备的进军号角。水洗工序将填料塔改为筛板塔,使工效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合成工序改造了合成炉内筒,使合成效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十七以上。
闯新路
即墨化肥厂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化肥的主要原料焦炭和块煤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广大职工决心闯一条新路子:把粉煤制成煤球代替焦炭和块煤。
制做生活用的煤球,轻而易举。但是要制做造汽用的煤球,却不容易。他们先用粘土做粘结剂,不行;又用纸浆做粘结剂,也不行;最后用石灰做粘结剂,经过一百多次科学分析和技术测定,才把产汽的煤球制造成功。
可是,在生产中烧焦炭掺烧煤球,每天需要煤球二十多吨,单靠手工做,根本供应不及。工人们决心自己造一台煤球机,解决供应煤球的问题。他们找来废管子、旧齿轮和大大小小的钢板,根据砖瓦厂制瓦机的机械原理,一点点地比量,一锤锤地敲打,一块块地装配,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造成了,工效比手工提高几十倍,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当煤球掺烧量增加到百分之七十时,造汽炉出现了严重结疤现象,产汽量急剧下降。工人们遇上挫折不灰心,反复试验找规律。他们采取了控制蒸汽、平衡炉温、均匀填料等措施,消除了造汽炉结疤,提高了造汽炉产量,气体中的有效成分一氧化碳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八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点三。
最后,随着生产规律的掌握,操作技术的提高,全烧煤球造汽成功了,每年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块煤和焦炭。
争分秒
即墨化肥厂的广大职工,人人胸有一笔账:每斤氨水可增产粮食三斤,全厂日产氨水一百二十吨左右,用于农业生产,可以增产粮食七十多万斤。由此得出结论:时间就是化肥,化肥就是粮食。他们决心争分夺秒,同时间赛跑。
就说一年一次的大修吧,过去,每大修一次,要停产三十天左右,如今,只用九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工人们说得好:“为支援农业争分秒,就要困难大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时间紧挤不倒、人手少累不倒。”
前几年,电气焊班每到大修,总要从兄弟单位请十几名电气焊工帮忙。去年秋天大修中,他们却向厂党总支表示决心:“不再请人,自力更生,一个月的任务九天完成!”
共产党员、班长修相敬,从大修开始起,一连九昼夜没睡个囫囵觉。他身不离工地,手不离焊把,攀梯登塔,跨沟越障,仰、卧、蹲、侧,日夜抢焊。遇上设在房角、暗沟的管道,场地狭窄,戴着工作帽不能操作,他就索性用手拿着镜片,继续坚持焊接。
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厂外万家灯火,厂内弧光通明。人们都在欢度中秋佳节,而电气焊班的同志还在紧张施工。工厂领导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他们收工过节,夺过这个的工具,那个又干了起来,谁也不肯离开岗位一步。经过九昼夜的连续战斗,大修胜利结束。全厂大小管道,万千接头,全部焊好,无一漏气。
在大修中,争分夺秒的又何止电气焊班!工人们每当回忆起突击大修的日日夜夜,都要讲到抢修变换炉的战斗场面。大修后的试车中,变换炉突然出了毛病。按照常规,炉温要降到摄氏四十度以下才能修理,这要等两天时间。两天,该少出多少化肥,该少产多少粮食!怎么能等!工人们明知炉烫人,偏向炉里冲。唐吉成找来一块麻袋片往水里一浸,往身上一披,带头钻进温度很高的炉膛里。炉内热浪逼人,恶味钻鼻,但他根本不顾,仍坚持抢修。经过几个同志四十分钟的轮流战斗,就把故障排除了,保证了全厂迅速转入正常生产。
新的一年,要作新的贡献。目前,即墨化肥厂的广大职工,正在干劲十足,意气风发,为夺取年产万吨氨水和万吨磷肥而昼夜奋战!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深沟匙与开沟机
事情发生在江苏吴县。
田间开深沟,是三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社队迫切需要开沟机。有关生产部门试制了一台,造价在一千元以上,而且,要成批制造这种机器,材料和设备一时还不能解决。即使解决了材料和设备问题,开始成批生产这种机器,也要三年以后才能做到每个生产队供应一台,“远水不解近渴”。
这个县黄桥公社对普通铧匙进行改良,制成一种深沟匙,每把花钱不到三元,工效却提高将近两倍。县委及时推广了这一经验,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全县平均每个生产队就改了六把,满足了开深沟的需要。近几年来,县委抓了改良农机具这项工作,全县先后改革推广了四十多个农机具项目,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速度。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造”与“改”
上面叙述的这件事不大,可是,它能给人很大启发。
在吴县,为了增产三麦,田间要开深沟,有两个办法:一是制造开沟机,可是,造这种机器,第一,每台要花钱一千元以上,即使工厂造得出,有的生产队未必买得起。第二,由于缺材料,少设备,这种机器还不能成批生产。第三,假设能够成批生产,也要在三年之后才能做到每个生产队供应一台。显然,制造开沟机,是“远水不解近渴”。二是改良现有农具,就是把普通铧匙改为能开深沟的深沟匙,每把花钱不到三元,提高工效将近两倍,一个半月全县平均每个生产队就改了六把,满足了开深沟的需要。显然,改良现有农机具,是“近水能解近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有比较,才能鉴别。从造开沟机和改深沟匙的比较中,我们应该懂得,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抓农业机械的制造,也要抓现有农具的改革。暂时不能实现机械化,争取做到半机械化也好;暂时不能实现半机械化,争取做到普遍使用改良农具也好。这样,既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又能不断提高工业的加工能力,这对加快农业机械化是大有好处的。
·公冶平·


第3版()
专栏:来信

感谢热心支农的工人师傅
四月六日上午,小沟口生产队正在铡草时,电动机坏了,反复检查修理也没弄好。如果送到瓦房店去修,需要五天时间,贫下中农都非常着急。就在这时候,大连化工厂的支农服务队冒雨赶来了。他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不仅把这台坏的电动机修好了,还把另外的三台电动机和一台粉碎机也全部进行了一次检修。
大连化工厂的工人师傅来到我们公社仅七天时间,走访了二十四个生产队,共检修电动机七台,球磨机一台,粉碎机一台,铡草机一台,吹风机一台,焊接铡刀两口和其它小农具二十余件,为生产队节省修理费达六百多元。贫下中农都表示,要向热心支农的工人师傅学习,一定要把农业搞上去。
辽宁复县东岗公社革委会
春播前,围场农机修造厂派了机修车间主任马天增同志,来我们公社帮助修理抗旱机具。马天增同志身背机器零件,顶寒风,踏积雪,翻山越岭,深入到我们公社有机器的二十一个生产队,每日工作到深夜,仅九天的时间就修好十四台柴油机,八台水泵,使我们公社今年新打的十八眼深水井都达到了机、井、泵、管四配套。马天增同志还帮助我们举办了柴油机手技术训练班,对不同型号的柴油机分别进行了解剖,进一步提高了柴油机手的维修和操作技术。
贫下中农说:工人师傅对农机具的及时修理,等于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我们更要大干苦干,以更大的丰收感谢工人师傅的热情支援。
河北围场县牌楼公社革委会


第3版()
专栏:

农机具也要精工细做
黑龙江克山县东方红电机厂工人 刘万秀
“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农机具的生产同样不能例外。可是,有人却认为,农机具大多同土圪垃打交道,是“粗拉货”,用不着精工细做。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我认为,农机具这种“粗拉货”,干活的要求却不能粗拉。比如播种要有合理的株距,如果我们制造的播种机质量不好,播种不匀,就会影响粮食丰产。再如,除草要除草留苗,如果我们生产的除草机调节不灵,连草和苗一齐除掉,那怎么行呢?
而且,正因为农机具是同土圪垃打交道的,常常水里趟,泥里滚,碰碰撞撞的时候多,磨损和锈蚀的可能大,更应该注意质量,保证耐用才行。
还有人认为,农机具很多是露天作业,日晒雨淋,好东西也使不出好样来。因而,有的农机具,连保护漆也不涂了,防锈油也不抹了,这更是不对的。
总之,农机具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活质量和作物的生长,这是关系到农业丰收与否的大事。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方针,我们制造农机具一定要精工细做,保证质量。


第3版()
专栏:

广东佛山市第二轻工业局组织的支农队,正在给环市公社永新大队修理水轮泵,保证稻田排灌。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降雨车上了山坡地
最近,山西沁源县农机修造厂的工人,为了支援抗旱斗争做到一机多用,把拖拉机改装成降雨车,解决了山坡地浇灌的问题。
春浇刚开始,这个厂抽调了一批工人,深入抗旱第一线,帮助社、队修理排灌机械。大家看到,尽管所有的水渠、机井都利用起来了,大部分山坡地仍然浇不上水。他们想,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挂在山坡上,如果不能解决山坡地的浇灌问题,怎么能战胜干旱,夺取丰收!有个工人提出:上级号召一机多用,咱县的拖拉机却只能耕地和运输,能不能改装一下,让它也参加抗旱呢?党支部觉得这个课题很新鲜,就积极引导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想办法。他们搞了一个可容水二吨半的大水箱安装在拖车上,把一个二寸水泵装在机尾上,同时安上了洒水喷头,用拖拉机的动力带动水泵。经过五天的紧张劳动,一部适用于山地浇灌的降雨车试制成功了。
降雨车一上阵,就显示了它的威力:它的射程达三十米,以湿度三市寸为标准,每车水可浇地二分。按一般情况计算,每天可浇地六亩,比人工担水提高效率八十多倍。目前,这个厂的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帮助社、队改装拖拉机,决心在短期内让全县一百零六部拖拉机全部投入抗旱斗争。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碾米工到了苍梧县
在春耕期间,广西梧州市大米厂工人组成的支农服务队,带着大米流动加工车,分头前往苍梧县的偏僻山村帮助社员进行大米加工,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
在古邓山下,有一个里秀生产大队,因为地多劳力少,春耕开始后,绝大部分劳动力投入田间劳动,贫下中农的口粮加工一时解决不了。支农服务队闻讯赶来这个山区生产大队。当朝霞映红了山村大榕树的时候,碾米机就发出了??的吼声。六十八岁的贫农社员莫伯母领着她的孙子来碾米,碾米工人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把她的一担谷碾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她见人就夸,“碾米师傅碾得又快又净又白,真省事”。
山高林密的山心大队没有碾米设备。支农服务队来到这个大队后,就帮助贫下中农修筑拦溪坝,装上水轮泵,还修旧利废加工改制了一台碾米机,使这个大队第一次实现了碾米机械化。一天,碾米机的两个轴承坏了,工人知道后就到工厂去找,到仓库里一看,仅仅有三只备件。他们想,厂里的库存虽然很少,但当下还不急需,而且还能想办法解决;而山区的贫下中农缺了它,碾米机就开不动,就会影响春耕。于是便拿出两只轴承送给山心大队的贫下中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沂蒙山有了煎饼磨
山东临朐县寺头农具厂,根据当地社员的实际需要,生产了一种煎饼磨。过去用石磨推,每推八十斤煎饼糊,需要六小时,现在用煎饼磨推六分钟就足够了,从而解放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支援了农业生产。
临朐县地处沂蒙山区,当地社员从来就有吃煎饼的习惯。前几年,当地社员曾向农具厂提出过生产煎饼磨的要求,但由于工艺杂,利润少,农具厂一直不愿生产。后来,他们批判了“支农吃亏”的错误思想,大家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不足。不少妇女整天推磨、做饭,影响她们参加集体生产,只要千方百计把她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就能有效地推动生产的发展。
不久,寺头农具厂就生产煎饼磨了。最初生产的煎饼磨,进料器是叶片式的,不仅工效慢,而且还向上甩粮食。工人们就大胆革新,把叶片式改装成螺旋式,使每小时磨煎饼糊从八百斤提高到一千多斤,磨出来的煎饼糊又细又匀。最初生产的煎饼磨每台重三百五十多斤,工人们将机身进行了改革,使重量减轻到二百七十斤,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价格降低了四十六元。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