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山东寿光县公路管理站
过去,我县管理的公路都是土路。一九六八年以来,把四条长达一百五十八公里的土路改建成了沥青路。开始,在养护沥青路中,我们碰到了许多困难。后来,我们发扬总路线要求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工作。我们努力掌握养护沥青路的规律,用心积累养护沥青路的经验,切实解决了养护沥青路中的“沉陷”、“啃边”、“网裂”、“麻面”等十多个难题。同时,整修路面八万三千平方米和路肩一百一十多公里,改善了沥青路面,保证了大小车辆畅行无阻。在养护工作中,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抓问题要抓实质
第一条沥青路修建起来不到半年,路面上就出现了不少坑坑洼洼的“沉陷”,并由小变大,由浅变深。汽车跑起来上下颠簸,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事故。如何解决“沉陷”的问题,成为养护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开始,我们在“沉陷”的地方采取贴“膏药”的办法,用沥青填平。可是一经车辆来回碾轧,“膏药”就成了碎块,“沉陷”照样是“沉陷”。后来,我们把石子和沥青加温,再用贴“膏药”的办法来填平,以为这样可以贴得牢些。可是,汽车碾轧的时间稍长一些,“膏药”还是变成碎块,“沉陷”依然是“沉陷”。我们以为可能是原来的油面层与“膏药”层接触得不好,又采取了开切油层,修补“沉陷”的办法,可是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有的同志说:“要想彻底治好‘沉陷’,除非重铺路面”。
“沉陷”真的不可制服吗?“沉陷”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联系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了弄清“沉陷”的病根,我们深入调查研究,透过“沉陷”的现象,去抓“沉陷”的实质。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沉陷”点,仔细地解剖分析:切开油层,石子和沥青的配合是适宜的,问题不在这里;又切开灰土层,灰土却是湿漉漉的。我们又从不“沉陷”的路段上挖取灰土进行比较:不“沉陷”路段的灰土是灰白色,“沉陷”路段的灰土是赤褐色;不“沉陷”路段的灰土硬棒棒,“沉陷”路段的灰土软囊囊。详细观察,凡是“沉陷”地方的灰土层,灰土不匀,碾轧不实,厚度不足,土质不坚。因为灰土层存在这些问题,经过水分浸蚀,灰土变湿变软,车辆碾轧之后,就会“沉陷”。事实证明,油层下沉碎裂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灰土层。
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也就找到了“沉陷”的病根。于是,我们就挖掉旧灰土,填换新灰土。在配料上,做到比例得当,调拌均匀。在施工上,力求加厚夯实。然后,再铺石子,灌沥青,补好油层。经过这样治理,路面再不“沉陷”了。
看问题要从各方面看
我县沥青路面,全部为石灰土底层,底层有比油层宽出十五到二十厘米的路肩。就在油层和路肩相接的边沿处,汽车碾轧后,经常出现“啃边”现象。如不及时治理,就象蚕食桑叶一样,由外到里,把油层一块块的啃下来,严重地破坏路面,给车辆行驶造成困难。这是养护工作中的另一个难题。
根据治理“沉陷”的经验,在治理“啃边”时,我们首先切开灰土层查看,在发生“啃边”的地方,灰土层同样变软。因此,我们就更换了灰土层,整修了油面层。以为这次一下就抓住了实质,治到了病根。不料,治理过的地方往往照样“啃边”,特别是雨雪过后尤为严重。
这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根据雨雪过后“啃边”严重的现象,在下雨和化雪的时候,我们就去现场仔细观察。有一次下了大雨,在高淮路段上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凡是“啃边”多的地方,路肩兜水;凡是不“啃边”的地方,路肩不存水。接着,又在治理过“啃边”的路段发现:凡是治理过而不再“啃边”的地方路肩不兜水;凡是治理过又继续啃边的地方,兜水就很严重。一位老大爷在雨过之后,走到一块积水的路边踩着油层对我们说:“你们看,兜下这么些水,底层都泡软了,汽车轮子轧在上面,怎能不‘啃边’!”老大爷的一番话,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立即召开“诸葛亮”会,经过认真分析,大家总结了几句话:“沥青路怕水害,路肩高了水难排,夏季存水冬积雪,路基湿软就损坏。”研究的结果:“啃边”是由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从单方面治理不解决问题。必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先整好路肩,保持适当的坡度,解决兜水问题,然后再更换灰土,这样才能彻底根治。
打那开始,我们组成了一个维修队,分别在四条沥青路上进行检查,对路肩高的地方都逐一作了整修,使横坡度不小于百分之三。每逢冬季下雪,我们就集中力量迅速扫清积雪。这样,路面雨后不积水,雪后不积雪,保持了路基的干度。从此,治理过的“啃边”的地方不“啃边”了,整个公路“啃边”现象也大为减少了。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网裂”也是沥青路上经常发生的病害。乍一看,东一道裂纹、西一道裂纹,纵横交错,就象蜘蛛网一样。这种病害,虽然不象“沉陷”那样影响大,但不及时治理,车辆碾轧繁重,油层大量崩碎,也会影响车辆的安全通行。开始,我们认为,这种病害只是表层裂缝,并不向下沉陷,问题出在上边,就试用“摊煎饼”的办法,在发生“网裂”的面上涂抹沥青,糊住裂缝。结果,车辆碾轧之后,很快又裂了缝。根据过去的实践,我们又切开油层,观察灰土层,灰土层是硬棒棒的。可是,在灰土层与油层相接的中间有一层薄薄的“细壤”(碎干土)。我们判断:灰土层坚硬,又没有湿软沉陷,造成“网裂”的问题根本不在灰土层。油层呢?我们已经作过治理,问题也不在油层。于是,我们怀疑问题可能发生在“细壤”上。在治理其他病害的时候没有发现“细壤”,为什么单单在出现“网裂”的地方发现“细壤”呢?我们又同时解剖几个出现“网裂”的地点,同样发现油层和灰土层的间隔处有“细壤”。因此,我们断定“网裂”是由“细壤”造成的。“细壤”为什么会造成“网裂”呢?大家又作了具体分析:原来,“细壤”是干散的。没有把灰土层上面的“细壤”清扫干净,就铺油层,由于“细壤”的阻隔,灰土层与油层就不能粘接在一起。汽车碾轧,油层波动,就出现道道裂纹,形成“网裂”了。
于是,我们切开“网裂”了的油层,取净了灰土层表面上的“细壤”,填好了石子,又修好了油层,经过车辆频繁碾轧,“网裂”再也不发生了。


第2版()
专栏:

增产节约新事
严把产品质量关
经过几天紧张的喷漆工作,一辆辆崭新的越野汽车完工了。广州市汽车修配厂木漆车间七组的同志,眼看着这批崭新的汽车即将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心情格外高兴。
共产党员、七组组长梁仕强还是按照过去的老习惯,到每辆新车上细心地作着检查。忽然发现一辆车的车头变速箱护壳下面的地方没有喷漆,他马上准备补漆。
这时,有人说:“这小小地方不补漆,也不会影响汽车的使用性能。况且,变速箱护壳下面十六颗螺丝上得密密麻麻,要漆,还得把螺丝卸下来,多麻烦。就这样算了吧!”梁仕强十分严肃地回答:“不能算,这小小地方虽然不会影响汽车的使用性能,却反映我们工人阶级对产品质量的态度问题。我们是向人民负责的,决不能放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每个细小的地方。我们天天讲学大庆,就要在工作中见行动。”说完就把螺丝一颗颗地卸下,喷上油漆,又把螺丝一颗颗地上紧。
放弃工休制木箱
江苏省南通县平潮电瓷厂熔断器车间的工人们,突击装配好四千台熔断器,准备马上装箱发出。
根据需要,至少要一百只五十台装的小木箱,但仓库里只有大木箱,怎么办?有人主张以大改小,赶快发运。木工组老师傅王云德不同意,他说:“毛主席号召我们要勤俭节约。一只大木箱四元六角钱,大改小,一锯一钉,不费多大劲,可浪费不少。我们有责任为革命节约一块板,没有权利浪费国家一厘钱。用厂里的短木板,钉些小木箱不是可以吗?”这时有人算了算时间说:“明天是工休,来不及了。就是浪费点也是生产的需要。”老王说:“不能。既要积极增产,也要注意节约,不能因为任务急,就可以浪费。”同志们听了他的话,都很感动。
在王师傅的带动下,木工组的工人们放弃了工休,找来了短木板,苦干了一天半,赶做好一百只木箱,使这批货按时发出,为国家节约资金三百多元。
废旧阀门的新生
近几年来,广西合山矿务局的生产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水车间的新阀门用得多了,旧阀门也就积得多了。车间老工人程桂生看到这些废旧阀门心疼地想:如果把它们修好,利用起来,不是可以为国家节约一大笔资金吗?
说做就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找来一把扳手、一把锉刀、一把钳子,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旧阀门一个一个地修理好。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已经使四百五十多个废旧阀门获得了新生,为国家节省了三千多元资金。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在具体分析上下功夫
公冶平
山东寿光县公路管理站,对公路养护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切实解决,使养护公路的工作,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这个管理站这种刻苦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精神,是应当提倡的。他们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列宁指出的一条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工业建设相当复杂,情况又在经常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凭想当然办事是不行的,靠老经验办事也是不够的。这个公路管理站的经验告诉我们,用治理“沉陷”的办法治理“啃边”不行,用治理“啃边”的办法治理“网裂”也不行。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具体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做任何工作,都要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上下功夫。
要在具体分析上下功夫,就要舍得花力气,就要有一股子干劲。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革命干劲,没有刻苦努力的钻研精神,就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唯心论的泥坑。正象毛主席教导的:“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
我们要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就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干劲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客观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克服那种只图省力,瞎说一气的现象。


第2版()
专栏:

新厂也能减人增产
——安徽省当涂县钢铁厂的调查
一九七○年十二月才开办的安徽当涂县钢铁厂,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建企业也能做到减人又增产。请看以下几笔数字:
人员: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减少百分之十六。今年第一季度,新建了一个铸造车间,全厂人员继续减少百分之一以上。
生铁产量: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今年第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一。
成本: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一点七,今年第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三点五。
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一点七。
小高炉利用系数:一九七一年是一点六五,一九七二年提高到二点零二。
入炉焦比:一九七一年为一点四六,一九七二年降低到一点二。
他们是怎样实现减人增产的呢?
抓住典型教育职工
一九七一年,当涂县钢铁厂生产扩大了,人也增加了。不但招收了一批新工人,还增加了一批临时工。人们的结论是:增产必须增人。思想上的片面性,产生了行动上的盲目性。许多工段、车间接连不断地要求增人。厂里部分领导也是对下有求必应,对上伸手要人。一九七二年年初,在外地减人增产的经验的启发下,厂党总支才感到人员象这样增下去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总支的领导同志来到要人最迫切的矿石破碎工段,调查研究,解剖麻雀。
这个工段有两台破碎机,六十名工人分两班生产。按照设备能力和人员配备,是完全可以满足高炉对矿石的需要的,可是实际上却满足不了。因此,他们曾几次提出要开三班,加三十个人。这个工段的效率为什么那么低呢?从调查中发现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破碎机上的滚筒筛是靠活辘皮带传动的,由于活辘皮带容易损坏,经常停机修理,甚至一天要停十几次,大大影响了破碎效率;二是劳动纪律不严格,工时利用率不高,设备利用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一面加强思想和路线教育,提高大家的思想和路线觉悟,一面把活辘皮带传动改为齿轮传动,使工时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大为提高。结果,不仅没有增开一班,反而还将原来的两班改为一班,减少了三十人,破碎的矿石完全满足了高炉的需要。
党总支就用破碎工段这一典型事例,对全厂职工进行总路线教育,破除增产必增人的迷信,树立减人能增产的信心。原来伸手要人的工段和车间也收回了报告,开始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了。
千方百计挖掘潜力
一、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这个厂原来的非生产人员占全厂职工人数百分之十七点八。有人认为,新厂管理业务不熟悉,多占点非生产人员理所应当,何况这个数字还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因此,可减,也可不减。广大工人却以主人翁的姿态提出:为了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我们不能以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原谅自己,而要用多快好省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结果经过两次压缩,现在非生产人员降到了百分之十三以下。
二、加强全局观念,做好劳力余缺调剂。去年年初,厂里打算建立石灰立窑和烧结两个工段,一计算,需要六十一名工人。消息传开后,大家从全局出发,大挖潜力。炼焦车间挤出了四十名工人,支援新建工段;炼铁车间抽出了二十一人,支援新建工段。这样就保证了两个新建工段提前建成投产。
三、依靠工人群众,大搞技术革新。炼焦车间洗煤工段原来靠人工洗煤,占用了八十一个劳动力。尽管是一天开三班生产,洗出来的精煤还不够装一口容量九十吨的土焦窑。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他们造了一台跳汰洗煤机,提高了洗煤能力和精煤质量,结果从原来的八十一人减少到八人,仅开一班就能洗出精煤二百四十吨。全厂以洗煤工段为榜样,广泛开展了“向技术革新要人”的活动,先后实现了二十多项技术革新,既增加了生产,又节约了劳力。
四、为革命钻研技术,开展“一专多能”活动。机修车间的工人大部分是才进厂的新手,老师傅一带两,手把手地教新手。新工人在掌握一种技术后,又主动访师拜友,努力学习多种技术。经过实践锻炼,全车间的新工人一般都掌握了两种以上的技术。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山西大同姜家湾煤矿采煤三队遵照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的教导,减少了二十七个辅助工,加强了采煤第一线,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