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才能多快好省
——记中共云南镇雄县委认真改进作风建设山区
镇雄,座落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是云南省一个比较偏僻贫穷的山区县。几年来,镇雄县委和县革委会在批修整风、路线教育中认真转变领导作风,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建设梯地、梯田,深翻土地,改良土壤,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农业生产面貌变化很大,粮食、烤烟、油料作物连年丰收。去年,全县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烟、油仍然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三亿四千多万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九。现在全县干部、群众正在信心百倍地加快山区建设的步伐。
到群众中去发现“千里马”
在镇雄山区,我们看到大面积的宽幅宽行条播小麦,苗棵茁壮整齐,麦行中间挖“大窝塘”,套种包谷。这是县委转变作风以后出现的第一个新事物。
过去,镇雄山区大部分旱地只种一季包谷,亩产不过二三百斤。一九七○年秋天,紧邻的贵州省赫章县包谷大面积丰产,镇雄县的同志去那里学习先进经验。赫章县的同志告诉他们,包谷大面积丰产的重要措施——挖“大窝塘”,是从镇雄学来的。镇雄县主管农业的领导干部听到这个介绍,又惊喜又惭愧:“墙内开花墙外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决心回去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一九六九年,镇雄县母享公社苏木大队在六百亩包谷地里挖宽、深各一尺多的“大窝塘”种包谷,当年亩产由四百来斤增加到六百多斤。县革委会虽然也派人总结了这个经验,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它。因为过去山区社员在生荒地和轮歇地种包谷,为了集中活土和水、肥,也曾采用过挖“大窝塘”的办法。以后,由于开生荒、种轮歇地的面积逐年减少,就认为“大窝塘”的用武之地不多了。现在,重新研究苏木的创造,大家深深感到:领导没有参加群众实践,“千里马”纵然拴在身边,也认不出来。
吸取这一教训,县革委会的负责同志深入“大窝塘”的老家——母享公社进行调查。他和群众一起实践,一起总结经验。这时才发现群众已经把苏木的经验大大向前发展一步。母享大队对冬小麦实行宽幅宽行条播,在空行中挖“大窝塘”,套种包谷,小春加大春,两熟夺高产,还使土地得到局部深翻,改变了过去种小麦“满天星”、“窝窝麦”的落后耕作习惯。这一年,这个大队红星生产队的三十亩地大小春两季合计亩产达到七百四十多斤,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多。
这一冬春,县革委会认真推广这一经验。一九七一年全县增产粮食五千多万斤。一九七一年冬,镇雄县委进一步到群众中去总结经验,通过挖“大窝塘”带动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耕作制度的改革。“大窝塘”由十万余亩扩大到十三万多亩。去冬今春,全县冬小麦宽幅宽行条播面积达到二十余万亩。许多老农说,祖祖辈辈没有见过这么喜人的庄稼,没见过种庄稼这么心齐!
前不久,中共镇雄县委在一次看书学习座谈会上,联系“大窝塘”的发展历史,得出一条经验教训:为什么过去墙内开花墙外香?根本问题还是“实践第一”的思想不牢靠。领导者只有到群众中去,同群众一起干,才能发现“千里马”,才能把群众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依靠群众明确主攻方向
镇雄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学大寨,多快好省建设山区的情景,使人深受感动。
镇雄县委的领导同志说,搞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象打仗一样,要有一个主攻方向,才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镇雄县过去对全县生产条件的特点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一度不大明确。鉴于本县水田很少,他们就盲目号召大搞水利,扩大水田,水田一度增加到十七万亩。但是,地瘦土层薄不保水,不少水田的产量还没有旱地高。过了几年,群众又把十万亩水田改成旱地。群众说:“抓水不改土,有水无用处。”主攻方向不对头,不但不能加快建设速度,反而挫伤了群众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县的领导成员分头走遍了全县二百二十多个大队,对全县自然面貌作了普遍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全县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坡地熟土层不到五寸,又大都是贫瘠的酸性土壤,不耐旱涝。他们重点调查的九个大队,群众集中力量解决旱地作物的稳产高产问题,针对坡地土质瘦薄的特点,采取以改土为主,土、肥、水相结合的办法,治山,治水,改造土地,土地年年变,产量年年增。庙山大队改造过的耕地,当年增产四、五成,有的达一倍左右。其他几个大队,一般都增产二成左右。这样做,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群众很满意。县的领导总结群众的经验,针对全县地瘦土层薄的主要矛盾,确定农田基本建设应以改土为主,土、肥、水相结合。这样,很快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发动群众合理制订规划
一九七一年秋,镇雄县委作了一个决议,要求集中全部力量大搞“一平、二深、三肥、四有埂”的水平台地。这个决议传达到基层以后,县委很快就发现它不符合实际。
县委书记郭金榜在彭家寨大队马家店生产队和孙家寨生产队蹲点。马家店生产队把修造梯田、深翻土地等长远建设和当年生产结合起来,搞得井井有条,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上一年把全队四分之一的坡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粮食产量增长了二成多。孙家寨生产队,只顾长远建设,集中所有力量搞梯田,对当年增产措施很少考虑;社员身在工地,心里却为当年的生产着急。孙家寨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入冬头一个多月,全县梯田、梯地的建设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左右,而冬耕、改良土壤、积肥等却都比上年同期相差很远。长远建设和当年生产出现了矛盾。
县委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认识到搞农田基本建设如果不根据当地劳力、资金、物力等实际条件,长短结合,合理安排,就会“尖担挑水两头滑”。当年生产搞不上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长远建设也会受到影响。于是,他们修改了原来的决议,并要求各社、队因地制宜地把坡地改梯地等长远建设,和深翻土地、挖“大窝塘”等当年增产措施,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在强调治山治水的同时,不放松冬耕、积肥等当年生产。这样就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去冬,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开展起来以后,县委要求队队发动群众订规划,以加快建设步伐。我们在大湾公社的玉田大队看到,群众讨论规划的积极性很高,社员们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大队综合各生产队群众的意见,以“改土”为主,作出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的综合规划。现在,在一个山坡上,有修梯田的,有造林植树的,有修筑引水沟渠、防洪堤坝的,还有开山修路,开辟肥源的……,男女老少都上阵,搞得井井有条,扎扎实实。许多过去干部没有想到的办法,群众提出来了。有些事,队干部怕困难没有提出,群众主动提出把它解决了。白兆生产队有一半土地在光石板上,土层薄,石头多,过去干部感到改这些地费工大,有畏难情绪。这次订规划中学习了沙石峪精神,群众提出:现在不开始啃这块骨头,面貌何时能改变?群众一齐心,一个月就凿石砌成了长达三百五十丈的十条埂子,修成了大片梯田梯地。去年冬天,县委在玉田大队召开了现场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浙江余杭县五常公社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公社党委书记沈阿年(右二)和社员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要了解群众在想些什么
郭大江
中共镇雄县委的同志们在批修整风中转变了领导作风。这表现在从一定程度上脱离群众转变为比较紧密地依靠群众。
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在批修整风运动中,要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必须解决怎样对待群众的问题;要纠正不正之风,也必须解决怎样对待群众的问题。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有的同志为什么有各式各样的保守思想,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加快前进步伐,不敢从根本上改造生产条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群众的最本质的要求和愿望,不相信群众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毛主席针对那些对人民的积极性估计过低的人们,曾经明确地指出:“有一个治好这种毛病的法子,就是拿出一些时间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看群众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其中找出先进经验,加以推广。”
群众是迫切要求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哪个项目为主,以哪个项目为辅,有实践经验的群众也是心中有数的。镇雄县委的同志们近几年走遍全县,深入群众,深知群众在想些什么,在为什么着急,进而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抓准了主攻方向,做好了长短安排,就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如果只相信自己,不相信群众,不了解群众在想些什么,而是按自己的主观设想发号施令,就往往行不通;一旦碰了钉子,就可能又顾虑重重;明明是自己伤害了或限制了群众的积极性,有时反而埋怨群众“不听话”。不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话,群众怎么能听?要治这种毛病,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群众。
群众中间是有很多先进经验的。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造,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干,那种情况下该怎么干,群众的好办法一套又一套。镇雄县委的同志们近两年同群众一起大干,一起总结经验,深知群众在做些什么,怎么做的,进而变群众的经验为领导的经验,变部分群众的经验为广大群众的经验,就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过去,本省本县的经验在外省外县开了花结了果,而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或者虽然略有所知,也不重视。“千里马”就在自己身边,却认不出来。究其根源,就在于领导干部没有参加群众的实践。
一个领导者,如果自己想的是一回事,群众想的是另一回事,自己做的是一回事,群众做的是另一回事,那就必然要离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也就走不到学大寨的正路上。只有同群众心连心,同群众一起干,同群众想在一条线上,走在一条路上,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第2版()
专栏:

三修八甲陂
今年春天,福建上杭县古田公社溪背大队在古田会议会址前的一条溪流上,筑起了一座崭新的石砌陂头——八甲陂。社员们看着清澈的溪水顺着陂头两侧新修的渠道奔流,感慨地说:“真是两条路线、两种结果啊!”
解放前,八甲陂这个地方原来有座水车碓陂头,没有用于引水灌溉。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建,对陂头加高加固,以便引水灌溉农田。由于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这个陂头建筑粗糙,管理不善,到了一九六二年就需要大修了。这一年,国家又拨款三万元,第二次修建八甲陂。在刘少奇一伙“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的黑货毒害下,修陂采取高工分、高补贴、高价收购木材的办法,浪费了粮食和劳动力,乱砍山林,勉强修筑起一座树陂。这个树陂经常漏水,灌春不灌冬,年年靠稻草垫和泥巴堵,稍久不下雨,农田就要受旱。不到十年,这座陂头由于树朽而被水冲垮了。
在批修整风运动中,溪背大队广大干部、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热情日益高涨。去年冬天,他们决心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第三次修建八甲陂。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二百多个男女社员,顶风雨,冒严寒,苦干一个多月,终于筑起了一座石头堆砌起来的坚固陂头和两侧的石砌渠道。在工程建设中,大家不要高工分。整个工程国家仅补助六千元。这座石陂的建成,使古田会议会址前面的四百多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陂头上游还可以养鱼、养水浮莲,为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群众也从三修八甲陂中受到了生动的路线教育。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是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
湖北谷城县卧佛公社平川大队第七生产队,为了多养猪多积肥,决定新建一座十二间房子的猪圈。去年秋后备了砖,冬天动了工。但是,房子盖了两个月还没有上檩子,钉椽子。这是为什么?原来,队干部听说县委常委、区委书记老魏要来队里蹲点,他们心想:只要书记说句话,还怕弄不到木料?于是,他们就一直等着区委书记来给批木料。
老魏来了,看到只盖了半截的猪圈。一问原因,队长笑着说:“我们在平川,没有树木盖房子。希望书记出来说句话,给我们批点木料。”老魏想: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是自力更生还是伸手向上,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应当认真对待。下午,他在队里调查,发现河岸边的柳树、榆树已经成材,完全可以解决猪圈的用料问题。
晚上,老魏把队干部找到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的教导,并反复向大家说明:干部下队蹲点,是来和群众一道认真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决不能搞特殊照顾。接着,又以“在农业学大寨中,是向上伸手,还是自己动手?”为题,发动群众开展讨论。干部群众的路线觉悟提高了,立即在河边树林里间伐了一批大树,又补栽了一批小树。猪圈很快盖起来了。在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全大队又盖起三十五间猪圈,修起二十四个水粪池子,同时自己动手整修各种农具。广大贫下中农一致称赞说:老魏帮我们艰苦奋斗创新业,自力更生广积粮,把我们引到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蹲点体会

蹲得住才能变得快
中共山西省翼城县城关公社委员会
我们翼城县城关公社自然条件较好。但是,过去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一些生产队走偏了方向。面对这种情况,过去的公社党委,常有畏难情绪,不敢下去蹲点;或者是怕艰苦,不愿长期蹲下去。他们说:“宁肯包一片,也不蹲个点”。
要蹲得住
新的公社党委成立后,从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要想尽快改变面貌,必须改变懒汉懦夫世界观,干部要带头苦干。于是,我们党委八个领导成员中有六个人到下边蹲点。但是,过了不久,有些人就蹲不住了,点上人少了,公社人多了。群众批评说:你们是“货郎下乡,一天几庄”。为了克服这种蹲不住的倾向,我们专门召开了一次党委会议。会上,党委书记首先做了自我批评,检查了自己因为事务缠身,不但自己深入不下去,有时还把别的同志拉回公社开会。从此以后,同志们坚持蹲点,无论外出开会,还是检查工作,大都是从点上起脚,到点上落脚。我们还定了一些措施,工作中发现了问题,在点上“求医根治”,点上有了经验,及时推广,以点带面。去年,我们大多数党委委员每人平均在大队工作二百二十多天。
只有蹲得住,才能变得快。城南大队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过去,公社曾两次派工作组到城南大队去,但都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摸不透情况,抓不住要害,搞来搞去,变化不大。这次公社书记来这里,一下蹲了一年多,摸透了这里的情况,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城南大队原来是个先进队,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后来,由于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些干部丢掉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优良作风,生产走了下坡路。蹲点的同志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以身作则,坚持参加劳动。在他的带动下,这个大队的干部迅速改变了作风。一九七二年,城南大队战胜大旱,粮食亩产跨过了“长江”,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
要抓得准
东寿城大队,一直是个后进队。对这样的大队,应该从哪里抓起呢?来这里蹲点的一位公社副主任,一进村就反复琢磨这个问题。那时,周围队积肥、秋耕、平田整地搞得热火朝天,但这个队却是冷冷清清。人到哪里去了?他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群众说:“俺村难就难在有腿不往正道上走,有劲不往农业上使”。原来,全村一百二十多户人家,铁匠、木匠、泥水匠,大小手艺十几行,差不多有一半人家会手艺。资本主义倾向抬头了,一些会手艺的人不搞集体生产,自己出外赚现钱去了。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原来是阶级敌人在背后破坏。于是他帮助党支部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煞住了资本主义歪风,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去年夏收,小麦亩产一季过了“黄河”。
斗争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下去蹲点必须抓方向、道路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后进队面貌。
要干得实
李庄大队,人称“小江南”,水利条件好,谁能相信这里前两年还是个吃返销粮的后进队呢?
条件好为什么产量低?一九七一年冬天,公社的一名常委来这里蹲点,抓住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贫下中农说:“不是李庄的地赖,也不是李庄的人懒,是干部没有实干。”原来,这个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粮食产量上的很快。后来,部分干部作风飘浮了,劳动也少了。干部不带头,社员没劲头,不几年,肥地种成了瘦地,“小江南”变成了“烂摊摊”。群众气愤地说:“只转不干,打了饭碗。”群众的批评,李庄的现实,使大家认识到,要想变先进就得踏实干。不踏实苦干,好条件也会变成坏条件。
认识提高后,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常委,同大队干部一起重新制定规划。李庄大队处在“八一”干渠的下游,说起来都是水浇地,但多数耕地不能保浇。广大群众早就想在水库边上建一座高灌站,把水提上来,可是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一九七一年冬天,这位公社常委带领干部、群众,一条心,一个劲,冒严寒,战风雪,建成了高灌站,可以保浇五百多亩耕地。一九七二年,李庄大队战胜大旱,夺得了粮食亩产七百多斤的好收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