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
加强党的领导,做好知识青年的工作
全国劳动模范、遵化县西铺大队党支部书记 王国藩
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几年来,西铺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达到一百八十八人。广大贫下中农看到一批批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打心眼里高兴,满腔热情地欢迎他们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我们党支部十分重视这一部分有生气的力量,把加强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看作是为无产阶级培养接班人的一件大事,在政治上关怀他们,工作上帮助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
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也是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一场严肃的阶级斗争,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开始,有的青年因受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不安心在农村,错误地认为在农村就是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没啥前途。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党支部多次举办学习班,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一系列指示,就如何对待理想和前途等问题,开展讨论。我也经常用新旧社会劳动人民地位不同的对比,用西铺由“三条驴腿人拉犁”到实现农田耕作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巨大变化,向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并和大家一起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论”、“劳动惩罚论”和破坏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罪行。青年们受到深刻教育,认识到革命工作有分工的不同,但没有贵贱高低的区别。实现共产主义就是理想,为人民服务就是前途。
我们还请老党员、老贫农、老干部对青年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组织他们参观“穷棒子”村史馆,启发他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每年冬春,大队都组织青年创业队学习毛主席对“穷棒子社”的光辉批示,讲“穷棒子”勤俭创业史,并由老贫农带领他们上山打柴,对青年进行勤俭办社的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些教育,青年们进步很快。许多青年表示,决心扎根农村,发扬“穷棒子”的革命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党支部还在工作和生活上信赖和关怀知识青年,使他们在斗争中锤炼革命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科学试验小组。各作业组都设有青年读报员、通讯报道员、宣传员。所有青年都参加了一项到几项有意义的活动,有效地发挥了青年们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上注意关怀知识青年,发动贫下中农帮助他们解决吃住的问题,注意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第3版()
专栏:

辽宁省清原县湾甸子大队党支部十分重视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这是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徐德纯对知识青年进行阶级教育。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下乡知识青年书信

在农村大有前途中军弟:
上次在家里你和我谈到对理想和前途的看法,我当时因为急着要回生产队,没有来得及和你细谈。我觉得,你下乡三年来,在各方面都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在如何看待理想和前途的问题上,你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应该端正一下。在你看来,好象我们到农村来只是为了锻炼三、五年,以后便进工厂、上大学,这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才算是有美好的前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你开始劲头很足,表现也不错,但后来因为没有被招上工,情绪逐渐低落下来了。这是很不对的。
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体会。我下乡已经四年了。在头两年,我也有过你这种思想。想着好好干两年,等到招工的时候,贫下中农就一定推荐自己。后来,看到和我一起下乡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进了工厂,而自己却仍然留在农村,就觉得不如人家有前途,思想上产生了波动,和别人谈起话来也感到不好意思。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文兴发现我闹思想情绪,就及时找我谈心,和我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帮助我正确认识理想和前途这个问题。他说:“青年人应该有革命理想,但可不能胡思乱想。看前途要首先看到共产主义的远大前途,时刻不忘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刘书记对我满怀希望的批评和语重心长的教育,发人深思,使我猛醒。
中军弟,你想想看,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组织对青年一代寄予多么大的希望啊,让我们读书到中学毕业,又指引我们上山下乡干革命。我们有了文化,如果不是想着如何把它贡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离开农村,这不是辜负了毛主席和党的期望吗!?我们考虑前途时,首先应当考虑阶级的前途,祖国的前途。如果政权变色了,资产阶级复辟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就会吃二遍苦,那里还谈得上个人的前途呢!?
毛主席教导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我想,看一个青年有没有前途,也要拿这个标准来辨别。愿意并且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青年,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一定是大有前途的;不愿意实行与工农结合的青年,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必然是没有前途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下定决心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一九七一年八月,我们生产队为了改造两个山冲里的低产田,决定在那里办一个养猪场。我和回乡知识青年刘华英一起,主动担任了养猪工作。我们每天开荒种饲料,上山打柴火,切猪菜,煮猪食,越干心里越欢畅。经过努力,猪多、肥多、粮食增产,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我们有出息,团支部还吸收我加入了共青团。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与工农结合前途光明,为革命种田理想崇高。
中军弟,我们下乡才三、四年时间,在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万里长征的道路上,只不过刚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一定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扎根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一辈子。
姐姐 刘美云
(寄自湖南省邵阳县茶园头公社白田大队)


第3版()
专栏:

“第三十一户”
共青团员阎学军,是武汉市红专二中初中毕业生。一九六九年一月,她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武昌县金水公社旭光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小阎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长很快。不久,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她当民办教师,有人劝她:
“小阎,当了教师就陷住了。可要想到自己的前途啊!”小阎觉得这话不对,连忙回答说:“什么是前途?党的需要就是前途,我们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她毅然走上了教育下一代的战斗岗位。
过了一些日子,有的工厂招工来了。贫下中农根据小阎本人的表现,并考虑她父亲病逝后家里出现的暂时困难,一致提议选调她当工人,可是又舍不得让她走,因为当地太需要象她这样的好教师了。一天,公社的老郭同志前来征求意见,小阎坚定地表示:“当工人,当教师,都是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既然贫下中农需要,我愿意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
第二年春天,武汉市广大居民怀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壮志豪情,纷纷奔赴农村安家落户。小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在琢磨:母亲在城市里吃闲饭,给国家增加了负担,应该说服全家到农村来。小阎回武汉作动员,开始她妈妈有些顾虑,小阎就给她宣传上山下乡干革命的意义,畅谈所在生产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巨变,讲述贫下中农常年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事迹。她问妈妈:“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不要忘本吗,现在农业战线需要人,咱们怎么能呆在城市里吃闲饭呢?”孩子的话,勾起了妈妈对往事的回忆:解放前,她出生不到八个月,母亲就饿死了,父亲带着她从贵州山区一路讨饭,最后流落到湖北……。想着想着,妈妈流泪了,她对学军说:“毛主席和共产党拯救了咱们家,咱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全家都搬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一把力!”
四月,正值春播大忙的时节,妈妈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来到小阎所在的只有三十户人家的第三生产队安家落户。贫下中农十分欢迎城里来的居民,帮助小阎家里盖起了两间新瓦房,添置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每当人们打问时,社员们都亲切地说:“这是我们队里的第三十一户。”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政治上关怀 生产上帮助 生活上体贴
眉山县将军公社党委依靠贫下中农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成长
四川眉山县将军公社党委在加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过程中,发动和依靠贫下中农从政治思想、生产技术、生活管理等方面关心下乡知识青年,帮助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一年,有一百五十多名知识青年先后从成都、自贡两市来到将军公社插队落户。公社党委挑选了一批路线觉悟高,生产技术好,有一定组织工作能力的贫下中农组成再教育小组,带领广大贫下中农从各方面关怀下乡知识青年。公社党委还定期举办贫下中农再教育工作学习班,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知识青年的思想状况,学习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研究再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总结交流教育知识青年的经验,表扬好人好事,使全公社对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越做越好。公社党委书记冯光怀对培养教育下乡知识青年充满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常常对干部和贫下中农说:“下乡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关心;他们是革命的后代,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他以身作则,经常深入生产队了解知识青年的思想、学习、劳动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公社党委书记的带动下,干部和贫下中农都把关心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光荣义务和职责。各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经常给知识青年讲村史、家史。这个公社的下乡知识青年组成了二十二个集体户,户户都有一名贫下中农生活辅导员,教知识青年养猪、种菜和发展家庭副业。几年来,各队的贫下中农为知识青年修缮了一百多间住房,还新修了二十多间猪圈。二十二个知识青年集体户在贫下中农帮助下,实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还向国家交售了六十多头肥猪。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根深叶茂
——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滔滔黄河绕过鄂尔多斯高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弯。在河水正要拐弯南下的一带地方,人们热情地传诵着内蒙古清水河县高茂泉窑大队党支部书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的先进事迹。
一九六二年秋天,李秀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实习厂学习结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学实习厂。他一心想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做出点成绩来。可是没过多久,院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向全院师生发出了“用实际行动支援农业”的号召。整个学院沸腾起来,人们议论纷纷,热烈响应党的召唤。李秀想:自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可是,他又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舒适的工作岗位。
李秀思想上斗争很激烈。他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心里渐渐亮堂起来:自己家乡是个贫穷的山村,对国家贡献很小,遇到灾年还得向国家贷款,吃返销粮。家乡需要我去和贫下中农一起,改变落后状况。于是,他带着毛主席著作和行李卷,毅然回到了家乡。
一回村,他就投入了秋收。由于长时间脱离劳动,一下子又干得过猛,几天以后,腰酸腿疼,“苦”字便在脑海里打转转。这时,一些风言风语也飘到了他的耳边:“念了十几年书,回来当个庄稼汉,有个啥出息?”是啊!就这么一天天地过下去,经受得了吗?李秀思想上产生了动摇。
一天,太阳压山了。老贫农胡五赶着羊群从山上走下来。
“大叔,怎么这么晚了才回来?”李秀问。
“噢!过去给地主放羊,被迫起早贪黑;如今给咱自己放羊,总得让羊吃得饱饱的,长得肥肥的呀!”老胡说完,乐呵呵地扬鞭回村去了。
夜已经很深了,李秀还在琢磨老胡的话。他想:胡大叔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给集体放羊,每天早出晚归,爬山过沟。不管盛夏严冬,还是刮风下雨,从来没有叫过一声累,说过一声苦。与胡大叔相比,我思想上的差距多么大啊?李秀责问自己:“当初决心下的那么大,如今为什么动摇了呢?”这一天他在日记上写道:“党培养我上学,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我决不能只图自己吃得好、穿得阔、住得舒适。干革命就不能怕苦怕累,就要艰苦奋斗。”
从此,李秀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抱负,投入三大革命运动。第二年冬季,队里开始在石岩沟筑坝造田,李秀扛着一把大铁锹,天天战斗在工地上。有一天淤地的时候,水渠决了口,冰凌水一个劲地往外涌。李秀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用身子堵住了决口,高声喊道:“快往我前面扔土!”在大伙的努力下,决口被堵住了。社员们劝李秀快回去休息,他换了一身干衣服,又出现在劳动的人群中。
经过伟大的四清运动,李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那象火一样的热情燃烧得更旺了。队里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主动担任辅导员。为了多打粮食,他观风测雨,搞科学实验;抢重担、干脏活,在劳动中刻苦磨练;他还编剧本、当演员,鼓舞群众的革命斗志。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李秀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了尽快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白天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夜晚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走家串户作社会调查。老贫农梁三女说:“咱们这地方梁上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河滩是荒沙地,有水浇不上;再加上缺少粪肥,粮食产量怎么能上去呢?”广泛征求了贫下中农的意见之后,李秀认准了:要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局面,必须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根据本大队的实际情况,首先必须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下一番苦功夫,解决好水和土的问题。
在党支部扩大会议上,李秀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在浑河的上游,建造一座滚水坝,提高水位,然后开通石壁山,修成环山渠,把水引过来,先淤地后灌溉,让荒沙滩逐步变成肥沃的水浇田。大多数支委同意他的方案。但也有少数同志认为:队里的好地还种不过来,何苦在那兔子不拉屎的沙滩上白费劲!
为了扫除领导思想上的障碍,党支部举办了学习班,李秀组织干部们学习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学习大寨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艰苦创业的事迹,批判了因循守旧的思想和懒汉懦夫世界观。大家统一认识后表示:“我们决不能光顾自己吃饱肚子,还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不久,一场引水淤地的战斗打响了。李秀心怀一团火,处处干在前。一九六九年冬季到一九七○年春天,开通石壁山的工程进入了艰苦阶段。一天,李秀干得正猛的时候,一块飞石砸在他的脚上,鲜血顿时浸透了鞋袜。乡亲们围拢过来,有的给他包扎伤口,有的劝他说:“砸得那么厉害,可得好好休息一些日子呀!”李秀回答说:“不要紧,流点血算什么!”第二天,他又扛着大锤和大家一起劈山来了。七、八月雨季,正是淤地的好时节。李秀和社员们在沙滩上打起一道道地堰,期待着洪水的到来。一天,乌云密布,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下。李秀带上工具,往地里跑去,他堵住这里,又挖开那里,把肥乎乎的洪水放进沙滩。社员们也冒雨纷纷赶来,这一天淤地几十亩。在李秀的带领下,他们苦战一年多,建成了一座五十多米长的滚水石坝,挖通了十三华里长的水渠,修起了七个清、洪水闸和四十多个跌水口,使一千二百多亩沙滩变成了水田。全大队平均每人有了二亩七分水浇地。这一年,李秀出勤三百多天。
一九七一年三伏天,严重的干旱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为了便于组织劳力,李秀肩挑炊具、粮食,来到抗旱斗争第一线,在油房里住了几十天。家里孩子病了,他顾不上回去看一看。由于过度劳累,有一天他昏倒在地。喝了几口冷水,振作起精神,又投入了抗旱斗争。这一年,高茂泉窑大队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每人平均生产粮食一千二百多斤,成为全县每人平均粮食最多的一个大队;交售给国家的粮食共十七万斤,相当于一九六九年的总产量。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们改造的一千二百多亩水浇地,其中有七百多亩亩产跨过了《纲要》。
高茂泉窑大队在变化。昔日缺粮食、少资金的穷山沟,如今集体储备粮食十四万多斤,队里的公共积累达十二万多元。几年来,他们购置了三台拖拉机,架起了高压线,家家用上了电灯。粮食脱粒、米面油料加工、饲料粉碎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小牲畜由八百多头增加到两千多头。
随着革命的发展,李秀先后被选为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委员。去年,他又担任了共青团乌兰察布盟委员会副书记。这时有人对他说:“你这回怎么也该脱产了。”李秀笑着回答:“我觉得在农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学不完的知识。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我决心永远扎根在泥土之中,当一辈子农民!”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