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要大干就要有远大革命理想
中共山西省平顺县西沟大队总支书记 李顺达
今春,山西省委召开的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上,陈永贵同志讲,要大干,必须树立远大革命理想。细想想我们西沟大队原来那个穷样子:抬头看,光秃山,低头看,乱石滩。荒山秃岭老穷沟,庄稼十年九不收。再看看西沟现在的新面貌:山上绿油油,牛羊满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着头。我们眼看着西沟从山上只有几棵树,粮食亩产百把斤,年年吃供应粮,发展到万亩松柏林,亩产超千斤,每年交售余粮三十多万斤;从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发展到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越想越觉得老陈这话说得深刻。
站得高,看得远,有奔头,有劲头
干革命,搞建设,要是没有个远大理想,疑疑惑惑,犹犹豫豫,不作全盘考虑,不作长远打算,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肯定干不成大事业。开始,我们想在河滩打坝,造地。由于当时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只看到河滩造地能打粮,没看到山上光秃秃,沟里没工程,拦不住洪,蓄不住水,保不住滩。结果造一次,冲一次,一连造了四次,冲了四次。后来,我们接受这个教训,看得远了,想得大了,既顾当年生产,更抓长远建设。按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采取山、坡、沟、滩综合治理的办法,先治山,后治沟,再治滩。一气干了七八年,山上造林一万亩,沟里闸谷坊五百个,河滩造地四百亩。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九六六年亩产七百多斤,一九六九年跨“长江”,一九七○年以来连续三年超千斤。
要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特别是建设山区,必须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山区比平川困难多,如平川的地一般都不会冲,而山区的地经常被山洪冲,一冲就给你来个连锅端,光剩乱石滩。因此,越是困难多的地方越需要有远大革命理想,越需要有把穷山沟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
有了理想就好比戴上了望远镜,站得高,看得远,目标明,办法多,大家有奔头,干活有劲头,才能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如果没个远大理想,光看脚尖尖,心里没打算,那里黑了那里住,象瞎子走路一样,当然只会少慢差费。说到走路,我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头天晚上计划第二天要赶一百里路,那你就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早睡早起,腿脚收拾利索点,干粮带得充足点,第二天准能按时甚至提前赶到;要是你头天晚上没这个打算,心想赶上多少算多少,精神和物质准备都不足,那你顶多走上个五、六十里路就会住了店。小比大、大比小,一个理。
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当然,要树立起远大革命理想,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认清方向道路,搞正思想路线。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没有这一条,远大理想就会失去方向盘。
热爱山区,辩证地看山区
要建设好山区,首先要解决对建设山区重要意义的认识问题:要热爱山区。如果你打心眼里讨厌山区,觉得山区条件差,困难多,生活苦,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总想投亲靠友,搬家下山,那就不可能树立起建设山区的远大理想。如果你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山区、半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建设山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百年大业,是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伟大指示的重要措施;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撇下山区,到了共产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这样你才能热爱山区,安心山区,集中精力建设好山区。
我们西沟大队原来有几十户是从外地移来的,后来有两户又移走了。为啥移走?就是他们看到平川的条件变了,好多地方用上了机器,山区的条件当时变化还不大。他们就说什么“西沟山高路窄,机器上不来”,把条件看死了。条件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一成不变的?当时有些人是认识不清的。
一九五三年春天,我们在老西沟的南沟背第一次播种了三百亩油松籽,由于没经验,出苗率很低,曾遭到一些人的讥笑。我们的回答是:即使只活一棵苗,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西沟的山上能长树。有一棵就不愁一坡。现在一苗绿,几年就会满山青。
斗争长才干,实践出智慧。随着山区建设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变化。我们不迷信好条件,也不害怕坏条件。条件再坏,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的头脑,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决心改造它,坏条件就能变成好条件。人们常好用“没土净石头”这句话来形容山区。“净石头”算是坏条件吧,其实只要我们把石头从山上开下来,垒成岸,筑成坝,闸成谷坊,再垫进土,石头就会转化成水平梯田米粮仓。好条件和坏条件是相对的,好条件中包含着不利因素,坏条件中也有有利因素。我们西沟大队总面积二万九千多亩,耕地只有一千五百多亩,山坡和耕地的比例差不多是十八比一。有人说,这是坏条件。依我看,山多有山多的好处。有山可以栽树,有沟可以造地;山大沟深,改造它确实得花大力气,可是又能锻炼我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学会辩证地看条件,群众思想大解放。三十年来,我们所以能够排除一切干扰,认真把山区建设好,做到大雨浇头不打颤,泰山压顶不弯腰,就是因为我们学了毛主席的教导,掌握了革命的辩证法。
怎样把理想变成现实?
怎样把理想变成现实?
要不断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把远大理想分段具体化。马列主义告诉我们,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又是分阶段实现的。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地得一垄一垄锄,房得一砖一瓦盖。光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光想满山青,看不起一苗绿;光想高楼大厦好,不想搬砖垒根基,那理想永远只是梦想。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必须懂得造一块地多一块地,绿化一个山头就少一座荒山的道理,分阶段做出规划。规划要具体,要切实可行,指标要准确,措施要得力。
我们西沟从一九五二年开始,曾经订过三次十年规划,每一大段中又分段提出一年、三年、五年的奋斗目标。还经常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和修订规划,使规划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规划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规划订了以后,十年要特别抓好头三年,三年要特别抓好头年,头年要特别抓好当前。这样,气一鼓再鼓,劲越足越大,保守思想钻不了空子,规划就能顺利实现。
要不断与保守思想作斗争,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在农村,把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思想和保守思想、小农经济思想斗争的过程。我们西沟大队从办社到现在,订过许多大大小小的规划,几乎每前进一步都遭到过保守思想的反对。一九五二年,我们订了头一个十年远景规划,有人头摇得象个“拨浪鼓”,直说“不算话”。你说上山播种造林,他说:“一年出不了土,二年是个小苗苗,三年还没有筷子高,那年才能见效?不如搞点副业赚点钱。”你说要在沟里闸谷坊,把荒沟变粮田,彻底改变生产条件,他干惯了“小炉匠”营生,修修补补还凑合,一听大干就发毛,就站在你的对立面,说什么:“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再折腾也榨不出多少油。”我们不听他们那一套,带领群众按照我们的规划,大干了十年,超额完成了原来规划的任务。我们在总结头一个十年规划时,又订了第二个十年规划。他们从十年变化中看到了山区真能变,思想解放了些,不说“不算话”了,但又说“差不多”了。这一次,我们有了实现第一个规划的经验,反保守思想,树雄心壮志,大张旗鼓进行前途教育,克服了“差不多”思想,树立了“革命没有头,生产没有顶”的思想。到去年,第二个十年规划又实现了。我们又开始提出第三个十年规划。回顾过去,我们深深感到,要是不和保守思想斗,别说实现远大革命理想,就是小规划也难实现。
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必须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实干、巧干。石头不会自己搬家,荒山不会自己绿化。理想变现实,关键在于干。只有干才能变。大干大变,小干小变,不干不变。如何干?必须大干、苦干、实干、巧干。笼统地说干,有时就会干不起来。
大干,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规模和广度,就是说不要只靠少数人干,要发动广大群众,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积极因素都来干;一个意思是讲深度,就是说要干就要彻底干,不要“小炉匠补锅”——将将就就,凑凑合合。
苦干,就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地冻天寒,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烈日酷暑,不怕辛苦流汗。
实干,就是不要图表面,不要锄了地边荒了地心,要下硬功出大力,扎扎实实改变条件。
巧干,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比方说,在治山治沟治滩时,就得先治山,后治沟,再治滩。否则前头治后头冲,净搞无效重复劳动,这样干就是瞎干。
总而言之:要干就要走群众路线,要干就要有求实精神,要干就要有吃苦准备,要干就要有科学态度。按这四条干,就能干起来,理想就能实现!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广西忻城县思练公社桃源大队自力更生修建的小水电站。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干劲与理想
郭大江
李顺达同志以西沟的变化和他多年的实践生动地说明:要大干,必须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了这个理想,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才能有大干的动力。
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山沟,怎样变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美丽山村?李顺达同志讲的经过是很耐人寻味的:治滩,治一次冲一次,但他们并不罢休,冲了再治;种树,成活率很低,但他们并不灰心,“有一棵就不愁一坡”,死了再种。为什么他们有这股子劲?就是因为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远大革命理想。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有奔头,有劲头,把搬一块石头、种一棵树和远大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大石头就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毛主席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这一教导指出了理想和干劲的关系。正如李顺达同志说的:石头不会自己搬家,荒山不会自己绿化;理想要实现,还要一锄一镢地干。光想高楼大厦,不想搬砖添瓦,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使我们有可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但各地前进步伐的快慢却有所不同。同样是在这条路上,为什么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有的面貌改变很大,有的面貌改变不大?关键在于有没有很大的革命干劲去实现革命的理想。对此,李顺达同志的体会是深刻的。他说:“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思想和保守思想、小农经济思想斗争的过程。”在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上,艰险困难是必然会有的。破保守思想,大鼓革命干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在困难面前就会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
共产主义是我们无产阶级最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斗争。过去,为搬倒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多少烈士洒了鲜血;为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进行了多少次激烈的斗争。今天,党把从封建主义的枷锁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放了的土地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大干快干,加速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步伐。如果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山河面貌没有较大的改变,我们怎么对得起革命先烈,又怎么向后来人交代?
让我们在革命理想的指引和鼓舞下,鼓足干劲,更快更好地向着理想境界前进!


第2版()
专栏:

长远着想 全面规划
中共河北省涿鹿县委,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有全面的规划,还要加强领导”的教导,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抓好典型,实行分类指导,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自去冬以来,涿鹿县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经过批修整风和路线教育,进一步焕发了革命精神,决心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
群众起来了,领导怎么办?为了把群众中这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很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地发挥出来,县委领导成员重温了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教导,同群众一起总结学大寨的经验教训。他们从两个大队的对比中受到了启发。五堡公社的五堡大队和六堡大队,地连埂,水连渠,条件基本相同,原来都是“坡地荒沙板,平地涝碱滩,有雨涝成灾,无雨遭荒年”的穷村庄。可是,六堡大队党支部自一九五五年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就订出大干五年,建设千亩果园和改造千亩涝碱地的规划。经过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到一九五八年,两个“千亩”规划都实现了:“荒沙板”变成了果树园,亩产二百斤的“涝碱滩”变成了亩产六百多斤的丰产田。领导决心大,群众干劲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大家又提出拦河造田,向河滩要粮的规划。经过三个冬夏的苦战,修成一条拦河大坝,造田八百亩,使沙河滩变成了水稻田。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亩产跨过了“长江”。而五堡大队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六堡同时栽果树,头年栽,二年丢,结果果园没建成,“荒沙板”没改造好,粮食亩产一直停留在四、五百的水平上。这使县委认识到,学大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革命运动。领导这个运动,必须从长远着想,全面规划,分类指导。
认识提高以后,县委十四名常委除两名留在机关工作外,都深入下去。他们对全县不同类型地区学大寨的思想状况和自然特点进行了全面调查。然后,从县、社两级抽调百分之五十五的干部下去,帮助社、队制定规划,采取措施,狠抓薄弱环节,实行分类指导。
抓河川区,争取高产再高产。这个县沿桑干河两岸有耕地二十万亩,生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如果把这个地区抓上去,就可以在占全县三分之一的耕地上拿到三分之二的产量,对全县粮食亩产上《纲要》具有决定的意义。但是近几年以来,这个地区的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五、六百斤之间。条件这样好,产量为啥上不去?经过调查,原来是一些人的思想上有了“满”字。他们说:“产量不如大寨高,在全县拔了尖;贡献没有大寨多,在全县数第一。”左比右看,“差不多了”。县委书记吴景珍带领几十名干部到这类地区的社、队蹲点,结合总结工作,开展反骄破满的小整风,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打机井,使十万多亩地实现了地上地下两套水灌溉,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抓丘陵山区,消灭“拉腿田”。这个县山区丘陵地区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亩产不过百斤,人称这是“拉腿田”。为什么产量上不去?主要是一些人的懒汉懦夫世界观在作怪。说什么:“条件差,底子薄,面貌难改变。”县委认为,要想改变低产面貌,必须改变人的思想,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于是,县委带领干部,分别深入到这些地区,发动干部和社员群众进行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变不了面貌,只有大干才能快变。接着,根据山区丘陵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的特点,展开了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一个冬春新建和续建大寨田六万亩,完成引潜、拦洪、蓄水工程一百多处,把“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抓大村镇,变后进为先进。这个县的四百零四个大队中,有五十五个大村镇,人口、土地约占全县三分之一,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但是这些村镇在学大寨运动中多数处于后进状态,说什么:“村大人多心不齐,学好大寨不容易。”县委认为,村大人多是大办农业的有利条件,人心不齐是没有用正确路线和政策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县委决定把这些大村镇作为斗批改的重点,并派出一百多名干部到这里蹲点,结合批修整风和路线教育,整顿领导班子,落实党的政策。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建设和春耕生产都好于往年,后进面貌正在发生变化。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下去三分之二干部 狠抓三分之一地区
农业要大上,群众在大干,领导怎么办?中共江西高安县委领导成员以昔阳县委为榜样,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带领县属机关三分之二的干部下去,狠抓三分之一的地区,蹲点劳动,以点带面,学大寨,赶昔阳,使全县农业生产不断前进。
高安县委从总结本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变不了面貌。要想面貌变,领导作风要改变。县委十三名常委,有八名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加强领导。县属各部门有五十四名负责同志深入生产队蹲点劳动。
深入第一线抓什么?首先抓基层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县委在大城公社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基层干部屈服于自然界的压力,怕苦畏难。这个公社的古楼大队是个年年要吃供销粮的穷地方。县委负责同志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队干部胸无大志,不敢带领群众改天换地。他们一方面对干部耐心进行路线教育,提高他们的路线觉悟;一方面组织群众讨论。一位老贫农语重心长地说:“都是作田人,人家为国家争贡献,我们老是为国家添麻烦。”大家纷纷表示,要鼓足干劲加油干,打个农业翻身仗。群众的热情对干部教育很大,他们决心领着群众大干。经过一冬的艰苦奋斗,开挖了长达六华里的环山沟、排水沟,控制了山洪冲击,降低了地下水位,同时对一百一十亩低产田进行了改土。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古楼大队大干苦干的动人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大城公社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干劲,全公社六千多亩低产田通过改土、治水、加肥等措施,普遍得到了改造。
广大干部在农业第一线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以批修整风为纲,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他们紧紧地抓住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县委一位常委在龙潭公社洛城大队蹲点,了解到这里的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在春耕中还有很多劳动力搞单干副业。针对这种情况,组织群众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引导干部和社员划清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界限,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加快了春耕进度。
在农村蹲点劳动的县、社广大干部,发扬土改工作队的优良作风,带头参加劳动,出大力气,流大汗水。群众热情称赞他们是学大寨的带头人。
下去三分之二的干部,狠抓三分之一的地区,带动了全县,出现了一个你追我赶,扎扎实实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的新局面。
最近,高安县委在认真学习《人民日报》发表的《鼓足干劲学大寨,加快步伐赶昔阳》的报道后,决心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狠抓农村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大鼓干劲,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高安的面貌,为把高安建成一个大寨式的县而努力奋斗。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