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业面貌变 路线是关键
——湖北黄陂县粮食连续三年增产是怎样实现的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湖北省黄陂县从一九七○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在历史最高年产量的基础上,平均每年递增粮食近一亿斤,三年连续跨进三大步。
一九六五年是黄陂县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总产量为五亿二千多万斤。一九七○年达到六亿三千万斤,一九七一年提高到七亿六千万斤,一九七二年又上升到八亿零三百万斤。粮食亩产量也突破了过去五、六百斤的水平,直线上升,一九七二年战胜了严重干旱,亩产超过千斤。与一九六五年相比,三年间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七。棉花和生猪生产都增长一倍。
三年来,这个县向国家交售粮食四亿四千万斤,棉花一千四百七十万斤。全县集体储备粮食三千多万斤。社员收入显著增加。
路线为纲,纲举目张
中共黄陂新县委和县革委会成立后,一直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十多年来黄陂县粮食亩产为什么总在五、六百斤上下徘徊?到底怎样才能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对这个问题,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黄陂人多田少,土质差,黄陂的土地养不活黄陂人。有的说,黄陂靠武汉市近,农村中手工艺人多,应该多派人出去抓现钱。当时全县有八、九万个劳动力常年在外面,放弃了农业生产。
一九六九年底,县领导班子成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李集公社两个生产队的情况使县委受到很大的启发:红星大队朱家铺生产队党支部,以路线斗争为纲,狠抓了阶级斗争,不断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坚决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集中力量,大办农业。全队每人平均只有五分水田,一九六九年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四百多斤;对国家贡献一年比一年多,社员收入也逐年增加。和朱家铺生产队条件基本相同的新荣大队第五生产队却是另一番景况。这个队的一些干部,认为人多田少,光依靠种田发展不大。他们派了大批劳动力出去搞“副业”,作为改变生产队面貌的一条出路。结果农业生产劳力不足,部分水田种成了旱地,粮食平均亩产只有六百斤。每年还需要国家供应一部分粮食。在家种田的社员不安心,个别人竟走上弃农经商的邪路。
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认识到:问题表现在生产上,实质是在路线上。是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还是“以副为主”、“以钱为纲”?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黄陂县十多年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关键。
县的领导班子回顾了二十多年来黄陂县农业生产发展的曲折道路:刚解放时,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三亿多斤。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到一九五八年上升到四亿四千多万斤。以后,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农村劳动力外流,产量下降到三亿多斤。一九六四年以来,黄陂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和“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刹住了资本主义的歪风。一九六五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五亿二千多万斤。但是,后来情况又有反复,劳动力一度又有外流,粮食产量也下降了。
历史的经验,当前的现实,提高了县领导成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他们连续举办了七期路线教育学习班,轮训了三、四百名领导骨干。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通过忆苦思甜,认识到只搞副业,甚至弃农经商,那是资本主义死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才是毛主席指引的幸福路。县委、县革委会还抽调了五百多名县、社机关干部,到基层蹲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外出的劳动力,陆续回到农业生产战线上来。
认真抓农业生产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有的生产队只种粮食,忽视了组织社员进行正当的副业生产。结果,粮食增产了,副业收入减少了。针对这个问题,县委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广了蔡店公社集中“八匠”办企业、搞副业的经验。这个公社把各种工匠共两万多人分别组织起来,兴办了一千三百多项社、队企业和副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社、队办的农机修配厂(组),三年来修造了大量农机具。在办好社队集体副业的同时,他们还按照党的政策,鼓励社员进行正当的家庭副业。对少数有特殊技术的工匠,有组织地让他们外出进行副业生产,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又增加了社、队集体收入,支援了农业生产。
路线带动一切。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黄陂县真正形成了千军万马大办农业的群众运动。
鼓足革命干劲,改变生产条件
根据本县和外地先进单位的经验,黄陂县委坚定地认为,要彻底改变粮食生产发展缓慢的局面,就要象大寨贫下中农那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县委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带领公社、大队干部、贫下中农和水利技术人员,冒严寒,顶烈日,穿深山密林,涉湖水河沟,查水路,测地形,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黄陂县北部是山区,怕旱;南部是湖区,怕涝;中部丘陵地区既怕旱,又怕涝,历史上灾害很多。解放后,黄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修水利,除水害,初步减轻了旱涝灾害的威胁。但是,全县仍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水田,不能做到旱涝保收,群众迫切要求根治旱涝灾害。
县委根据山区、丘陵、湖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县进一步兴修水利的规划,发动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一九六九年以来的三个冬春,每年有十万多劳动力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北部山区挖新塘,修旧堰,建排灌站,筑小水库,延伸渠道,解决干旱问题;南部湖区,集中解决抗洪排涝问题,以排为主,排灌结合,围堤开沟,建抽水机站,大大减轻了湖区的水灾威胁;中部既怕旱,又怕涝的几个公社,大力抓了水利配套工程。三年来,黄陂县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三千五百多万土石方,水田保收面积从四十万亩扩大到五十四万亩。近两年来全县共植树造林六万五千多亩,旱地改水田、坡地改梯地三万多亩,改造冷浸田五万多亩,由于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全县面貌初步改变。
县委领导成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蹲点跑面,走到那里干到那里,一身泥,一身汗,贫下中农看了从心里喜欢,说:“有这样的干部,黄陂面貌不难改变。”
黄陂县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地稳步上升,对国家的贡献显著地增加。但是,黄陂县委并没有满足于这些成绩,他们领导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在全县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种田的群众运动,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黄陂人民正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斗争,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千顷沃野 铁牛驰骋
——辽宁黑山县历家公社的拖拉机正在翻地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鼓足革命干劲 做好抗灾的准备工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我们这样大的国家里,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是经常发生的。必须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克服侥幸取胜的心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抗灾的各种准备工作,才能保证稳产丰收。侥幸思想是懦夫懒汉世界观的反映。有了这种思想,就会在思想上解除武装,疏忽大意,松懈麻痹,在自然灾害袭来时措手不及,处于被动的局面。
当前,农业战线形势大好。可是,我们不能因此放松抗灾的准备工作。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好,把群众的干劲鼓足,作好各种必要的准备,这就能在对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编者
鼓足革命干劲,做好充分准备,战胜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山东聊城县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的实际行动。去年,聊城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取得农业的好收成。在批修整风运动推动下,各级党组织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认真总结了抗灾夺丰收的经验,从思想上、物质上作好了准备,决心战胜任何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掌握领导生产的主动权。最近,我们访问了这个县的一些社、队,所见所闻,深受鼓舞。
树立长期抗灾思想
西王公社西王大队是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把不能抗御自然灾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沟渠成网,土地成方,方方有机井的稳产高产田。去年,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夺得了粮食亩产一千五百多斤、棉花亩产一百八十斤的好收成。经受了旱灾考验的西王大队,并没有满足现有的水利建设的成绩,他们消除了侥幸取胜的心理,树立长期抗灾的思想,为今后抗御更大的自然灾害,进行着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玉玺引着我们走到徒骇河岸上的扬水站工地。初春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二十多名建站社员,挥锨推车,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去年,他们切开了六米多高、五十米宽的徒骇河大堤,埋好了管道。今春,他们要在堤外筑一条一百多米长、一米多高、二米宽的大垄沟。张玉玺对我们说:“从去年抗旱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水利建设搞得算是不错了。可是,如果遇到比去年更严重的旱灾,夺取丰收就没有把握,必须再作准备。”他向我们谈了西王大队今春的水利建设规划。这个扬水站完工后,准备再打两眼深机井,做到深浅机井结合,井灌、河灌结合。天旱时,两、三天就能把全部耕地灌一遍。
堂邑公社的苗庄大队去年实行河灌、井灌并用,在大旱年夺得了大丰收。今年春季生产一开始,大队党支部就发动群众总结抗灾夺丰收的经验,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摆问题,找差距,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对干旱必须有充分的估计,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入春以来,又打了两眼一百五十米以上的深机井,为抗御更大的旱灾做好了准备。
据初步统计,去冬今春,聊城全县新打机井五百一十多眼,挖排灌沟四百七十多条,改善和扩大水浇地面积二十七万八千亩。
从多方面做好准备
我们来到了堂邑公社宁庄大队。这里的干部和社员不仅灌溉了小麦,还利用春播之前的有利时机,将全部春地划方平整,削高垫洼,修筑了排灌两用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宁兆凤告诉我们:入春以来,他们分析了历年农业发展的情况,发现从合作化以来的十几年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而旱和涝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头几年宁庄大队粮棉产量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立足点放在随时准备同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基础上。
今年一开春,大队党支部同有经验的老农一起,对全部土地进行了勘察,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挖好排灌沟渠,修筑能灌能排的田间渠道,防旱抗涝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去冬今春,中共聊城县委对全县的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作出了今后的整治规划。还根据各队受益情况,切实贯彻执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政策,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在堂邑公社杨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凤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关于病虫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准备情况。据了解,聊城县从上到下建立了植物保护组织,组成了县、社、队三级测报网,为防治病虫害作了准备。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百里水乡展新图
——记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成就
江苏省长江北岸的里运河以东,有一片广阔的水乡。这里,新筑的圩堤象一道道城墙屹立在水面上,新开的河道象一条条玉带伸向远方。站、闸、桥、涵星罗棋布,圩边渠旁绿树成行。纵横交错的渠道引来长江运河水,灌溉着万顷良田。夏季麦浪翻滚,秋来稻谷飘香……。这就是过去被称为千年老灾区的扬州里下河地区。解放以来,这里的人民群众同水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特别是近两年来,他们以大寨为榜样,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建成了一批又一批高产稳产农田,使这个地区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
建设更多的高产稳产农田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前几年里下河地区水利建设的成绩很大。随着入海港口的拓浚和控制,江都引江枢纽工程的续建,大运河的整治和骨干河道的疏浚,洪水威胁大大减轻,卤水危害已经消除,灌溉水源有了保证,排灌条件有所改善,全区二百八十万亩一熟沤田全部改成了两熟良田。在大好形势下,如何深入学大寨,加速农田基本建设?一九七○年,扬州地区党组织认真学习昔阳县的经验,深入调查了里下河的历史和现状,从本地学大寨先进典型泰县河横大队的经验得到启发。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在根治了水患,粮食亩产过了千斤之后,继续革命不停步,有计划地改造旧河网,建立新水系,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达一千四百多斤。地区党组织及时总结推广河横大队的经验,要求各地把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学大寨的重要内容。一个学大寨、赶河横的群众运动,迅速在全区蓬勃展开,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
兴化县在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破除了一部分人的水利建设到顶思想,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两年来,兴化县完成了两千多万土方工程,疏浚、拓宽、开挖了南北向的渭水河,新建了排灌站、水泥桥、倒虹吸和水闸等两千七百多座。同时,改造圩口,加高联圩,建成了三十多万亩高产稳产田。这个县去年虽然遭受低温、病虫、雨涝等自然灾害,但粮食产量仍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加七千多万斤。
因地制宜 全面规划
扬州里下河虽属水网平原地区,但地形复杂。这个地区的各级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治理规划,保证了水利建设速度快,效果好。
高邮县在水利建设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社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长远规划;有的社队战线拉得太长,兼顾当年生产不够,结果花工不少,收益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委组织了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三结合勘察小组,对全县水系作了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全县大部分耕地属于圩区,地势低洼,圩口分散,圩堤低矮,容易受到雨涝灾害的袭击。沿运河的三十多万亩良田,虽然水利条件较好,但有些地方内部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漫灌串灌现象严重,不能适应稳产高产的需要。县委进行了认真讨论,既考虑到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又考虑到当年生产的需要;既考虑到建立新水系,又考虑到合理利用旧河网。他们全面安排,制定了一个分期实施的长远规划。由于这个规划符合实际情况,正确处理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群众治水的积极性,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根据规划,他们在圩区以联圩并圩、加固圩堤、开挖沟渠、搞好圩内配套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几年来,把两千多个零星分散的小圩联成一百七十多个大圩,圩顶填高普遍达到三点五米,可以挡住解放以来出现过的最高水位。圩内工程逐步配套,灌排分开,初步做到能挡、能灌、能排、能降。在沿运河地区,他们以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为重点,调整了水系布局,新开和浚深了渠道,使沿运河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里下河地区在制订治水规划时,还注意全盘考虑综合治理,让一锹土发挥几锹土的作用。近两年来,宝应县子英河公社在兴修水利中,结合改土、治碱,把一万多块坑坑洼洼的小田块,平整为两千多块条田,达到灌排自如,并把高沙田、粘性土改造成了适合作物生长的沙粘土。他们把治水同绿化、养殖、发展交通事业结合起来,在河坡堤旁植树一百九十多万株,利用水面养鱼二十万尾。过去交通不便的“实心地”,已变为河河相连能行船,路路相通可行车的地方。他们还利用水力资源,土法上马建成了小型水力发电站。
经受考验 灾年丰收
两年来,扬州里下河地区的人民群众,共完成八千五百多万土方工程,发展机电排灌动力六万马力。运动规模之大,工程进度之快,收益面积之多,都超过以往。大量水利工程的兴建,在抗灾斗争中显示了越来越大的威力。去年,这里先后经受了病虫、雨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但无论是沿运河的自流灌区、水网圩区,还是湖荡洼地,百里水乡,普庆丰收。去年全区比前年增产粮食一亿三千多万斤。
历年低洼易涝的宝应县,去年夏季连降暴雨近三百毫米,河水陡长了一米多。但由于近二年大搞了以排涝为主的水利建设,开挖了二十条主排河,兴建了三百多个机电排灌站,建造了成千上万的田间小型配套工程。汹涌的大水沿着新开的主排河顺流而下,全县二百多个圩口安然无恙,圩内积水只两三天即全部排出,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状况,全年粮食又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增产四千多万斤。
低产地区改旧貌,高产地区又创新。地处里下河“上洼”的泰县沈高公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按抗御历史最高水位的标准建好圩堤工程,两万七千亩农田全部旱涝保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过了千斤。近两年,这个公社兴修了大量田间配套工程,做到内外、高低、排灌三分开。去年六七月份,这里连降三次暴雨,总雨量达四百毫米,上游客水汹涌而来。但是,登上沈高大堤,眼前却展示了一派动人景象:堤外浪花接浪花,堤内一片好庄稼。一股股水流,穿过蛛网般的田间沟渠,在机塘闸口汇集,一座座电动排灌站,昼夜不停地吞吐,把积水喷向堤外。在外河水位高出地面一米的情况下,社员们从容不迫地加强田间作物的管理。一九七二年灾害和一九六九年相似,但粮食产量却比一九六九年增长近八百万斤,比丰收的一九七一年还增产九十多万斤。平均亩产达一千二百多斤。
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增产,也带动了植树、养蚕、养鱼、养猪等多种经营的大发展,去年副业产值比前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大家决心在一九七三年里,鼓足更大的干劲,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为革命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