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生气勃勃的青年工人
做一块压不垮的好钢
一九七二年,欢庆元旦的锣鼓余音未尽,十七岁的田文芳怀着要为革命多作贡献的强烈愿望,迈着扎实的步伐,跨进了北京弹簧一厂。
车间里,通红的炉火,把钢板烧得更红;坚硬的钢板,被冲床砸得更硬。小田多么想当一名炉前锻压工,经过冷轧热锻,把自己锤炼成一块压不垮、砸不烂的好钢啊!可是领导考虑到她年小体弱,分配她当了一名喷漆总装工。
喷漆总装的劳动强度,的确比不上炉前锻压大。但这是全厂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成品、废品都要在这里经过严格的检验。小田看到老师傅喷红漆一点不漏,拧螺钉一丝不苟。在平凡的劳动中,她感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干劲,看到了工人阶级的科学精神。她说:“向工人阶级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要一丝一毫不放松。”
去年八月,支农用的汽车,正急等着装板簧片。车间里,你追我赶,那股热火劲就甭提有多高了!小田这一片刚组装完,那一片又拿到了手上,看她那架势,敢与小伙子们比试比试呢!忽然,一片十多斤的板簧砸到了她的左手上,第二指的指甲和肉裂开了。十指连心,小田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可是,稍一定神,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形象闪现在她的眼前,她想:“人民英雄勇往直前,冲锋不止,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种子、化肥、丰收的粮食,都等着汽车运输。在这节骨眼上,可要挺住!”一天、两天,……小田一直坚持到胜利完成支农板簧的组装任务,她手上也长出了嫩指甲。同志们偶然发现了她的手带着伤,关切地说:“都砸成那样了,你怎么也不吭声啊?”小田挺干脆地说:“没事!”
今年年初,小田为抢救国家财产负伤了,经过领导的再三劝说,同志们死拉硬拽,才把她送去住医院。一天,病房里,没有一点声响,同志们蹑手蹑脚走到小田的床前,见她正全神贯注地读着《毛泽东选集》。有人轻轻地叫了声“小田!”她才发现是同志们来看自己来了。和小田一起入厂的青年说:“学雷锋,见行动,你可真有股钻劲。不过,你要千万注意身体啊!”小田还是那句话:“没事!”
火红的时代,火热的斗争生活,把小田青春的年华映得更红。同志们赞扬她,她却说:“一年来的锻炼和考验,在我革命的道路上,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今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做个雷锋那样的人!” 本报通讯员让炭花重新发光发热
共青团员杨光义坚持在业余时间捡炭花,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
小杨生在贫农的家庭里,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来到湖北宜昌制药厂后,他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努力学习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进步很快。有一次下班后,他发现几个老工人还蹲在煤渣堆旁捡炭花,非常感动。他想:如果把没烧尽的炭花捡出来,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发光发热,那该多好哇!说干就干。每天下班后,他就提着箢箕捡炭花。
小杨的这一行动得到了老师傅的赞扬,但也引起了个别人的议论。有人说:“下了班还干这又脏又累的事,顶多图个表扬,何苦呢!”开始,小杨并没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每天坚持去捡。但是那些风言风语并没有停止,小杨听得多了,思想波动起来,那个捡炭花的箢箕就被他丢到了一边。
车间党支部书记知道这件事以后,就找小杨谈心,热情地支持他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老师傅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我们劳动人民的后代,可不能忘记自己长辈在旧社会受的苦,不能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啊!”党组织的关怀,老师傅的帮助,使小杨很受鼓舞。他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主席的亲切教导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小杨的心。他想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想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的革命重任,暗暗下定决心:重新拾起箢箕,坚持为革命捡炭花。
从此以后,不论是烈日如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他捡炭花从没间断。两年来,他总共捡了两万多斤炭花。老师傅们看到这样的青年,打心眼里高兴,厂和车间多次表扬他。去年年底,小杨被同志们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和青年节约标兵。但小杨从不自满,他总是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本报通讯员搞革新的曲折
北京标准件二厂又出了件大喜事。普通八十吨冲床,经过改装和革新,实现全自动化,就要试车了。
人们在议论着:“经过批修整风,亓立赐可真象换了个人。为革命学技术,搞革新,劲头多足!”“这回改得更简单轻便了。如果试验成功,再也甭耽心让铁屑崩着了,就是让咱一人看两台,也没问题!”
冲床旁,两个老师傅在进行试车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捅捅这儿,拧拧那儿,连一个小螺丝钉都不放过。而小亓却攥着把棉丝,两手不停地揉搓着,紧张得不知干点啥才好。
一切都准备好了。工段长杨彩玲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小亓:“沉着、冷静,开始试车!”小亓轻轻地点试了两下车,一按电扭,乱七八糟的料,经过料斗震荡,自动地在料道里排成了一行,就象下楼梯一样,随着冲头一上一下,被冲成一个个亮铮铮的六角螺钉。
试验成功了!人们激动地拉着小亓的双手,热烈地向他祝贺。小亓红着脸说:“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应当向大家祝贺……。”
提起小亓搞技术革新,中间还有段曲折哩!
一九六九年,小亓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二厂。心想,党培养了我十多年,这回可以大显身手了!可是进厂一看,厂房是庙堂,机器还挺“土”,生产的又是螺丝钉,一下子就凉了半截,认为搞个螺丝钉没啥了不起。可是有一次,老师傅搞革新,让他画个凸轮,就把他难住了。从此,他一有空就抠书本,请教老师,一头扎进技术圈子里。
为了当好配角,满足机床厂对方头螺钉的需要,党支部决定让王坤荣等几个老师傅和小亓一起搞台铣床。革新成功了,还登了报,可是没有小亓的名字。他心里很不自在,闹开了情绪。工段长杨彩玲暗暗思量:平时小亓学技术,搞革新,蛮积极,为什么报上没有他的名字,就耷拉下脑袋了?她决定找他好好谈谈。一次,两次,十次八次,终于打开了他的心窍。
在批修整风中,小亓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又红又专的教导,认识到为谁学技术可不是小问题。为了成名成家,必然会钻到死牛角里去;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越学道路越宽,就可以为国家做出较多的贡献。
小亓的包袱放下了,机器开动了!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沈阳精密仪表厂三车间共青团员张静萍,采用大进刀操作法加工产品。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逃荒路”上话今昔
——记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党支部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
数九寒天,大雪纷飞。一支英姿勃勃的队伍,正雄赳赳、气昂昂地向太行山挺进。这是山西省长治县林移大队的六十多名青年,正沿着老一辈人在旧社会走过的逃荒路,去他们的“老家”——河南省林县。
带队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龙太。他一路走,一路讲。旧社会那暗无天日的情景,一幅幅展现在青年们眼前。
六十五年前,林移还是一片盐碱水泊地。一九○九年,河南林县有几家穷苦人在当地活不下去了,逃荒来到这里,用玉米秆搭起几个草庵,算是安了家。后来,从林县到这里逃荒躲债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个村落。大伙为了不忘阶级仇,把村名叫做“林移”。
旧社会,林移的贫下中农过着“早上糠,午菜汤,晚上碗底捞月亮”的悲惨生活。解放后,林移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粮食亩产连年超千斤,每户平均植树一千三百株,成为全国林业战线上的先进单位。
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应该怎样珍惜今日的幸福,又如何开创未来的革命大业呢?这是从“逃荒路”上爬过来的老一辈人都关心的事。
还是在一九六五年春天,林移大队修起了第一座仓库时,老贫农杨同福就语重心长地对党支部书记说:“龙太,房修得这样好,要千万防止咱大队出败家子啊!”这句话象警钟一样,常常在老李的耳旁回响。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林移的年轻一代,蓬勃向上,生龙活虎,老李看了很兴奋。但是,也有少数青年怕苦怕累,讲吃论穿,老李看了,就要动一番心思。
为了使青年们牢记昔日苦,更觉今日甜,大队党支部在村东留下了“忆苦房”,在村南留下了“忆苦田”,不断给他们讲村史、忆家史。青年们的阶级觉悟、路线觉悟不断提高。可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总还有些青年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一次,老贫农崔志宽家里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风波:农历八月中秋节,正赶着大忙,崔志宽的老伴早把过节的事儿忘了。临到做午饭时才想起来,她对老汉说:“今天是八月十五,做别的赶不上了,咱就吃小米闷饭,炒个地瓜粉条菜吧!”老汉说:“吃啥也行!”没想到中午两个儿子回来,一揭锅,嘟囔开了:“别人家不是饺子就是面条,咱端这饭出去丢人败兴!”志宽老汉听了这话,又是生气,又是难过。
这场风波,使志宽心里好久不平静。一天,他找到李龙太说:“大树株株要防虫,子孙代代要防修。给青年人光说还不够,咱能不能领着他们走走旧社会的逃荒路哩?”大队党支部采纳了崔志宽的建议。
去年“小寒”那一天,林移大队的六十多名青年,在李龙太带领下出发了。
从林县到长治的这条
“逃荒路”,有二百多里,沿途经过上百个村庄,跨过九座山峰。旧社会,老一辈人通常走三天,现在他们也决定走三天。
第一天上午,他们越过三座山峰,中午到了风岭脚下的赵城大队。村里的贫下中农听说他们要过风岭,都很担心,劝阻说:“这山高,那山高,都到不了风岭的半山腰。旧社会逃荒的人翻这座山,常被大风刮到山涧里。解放以后,没人走这条路了。现在山下修上了宽敞的公路,你们还是走公路吧!”
走风岭的逃荒路,还是走山下的公路?李龙太让青年们讨论。大家说:为了把老一辈人在旧社会受的苦看在眼里、刻在心上,我们要亲自踩一踩老一辈的脚印,亲自尝一尝旧社会的苦难,锻炼我们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
登山开始了,不是走,简直是爬。这二十多里山路,把大伙累得腰酸腿乏喘不过气来。到了顶峰,风裹着雪片和沙粒劈头盖脸打过来。这时,一件件往事,涌上李龙太的心头。他问大家:“这天够冷吧?这山风大吧?不过,你们现在挎包里带的是油饼苹果,穿的是毛衣毛裤,身上还披着大衣。我们那时候过这架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连两顿无处讨饭。那时候,要是身上有两个窝窝头,也不至于让大风旋到山沟里送了命……。”他指着一块大青石,对青年崔辰林说:“你爹爹就是在这块大石头后冻死的,你奶奶是坐在地上一步一步爬过风岭的!”他又指着青年李启胜说:“你爹为了躲债,就是在这腊月天的半夜逃出来的。过风岭的时候,要不是逃荒的人把他扶下山,也就冻死在风岭上了……。”
过了风岭不远,来到一个山洼里,他们召开忆苦思甜会。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梦想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青年们振臂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永远跟着毛主席干革命!”
路上,青年们反复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从林移到林县的这段“逃荒路”,整整走了三天。在林县,他们听了林县县委负责同志的报告。又用了三天时间,看了林县阶级教育展览,参观了闻名全国的“红旗渠”,还分别到自己的“老家”——八个公社、二十八个大队,请贫下中农讲村史、家史,并在“青年洞”召开了批判会。一批一比,他们对毛主席更亲,对刘少奇一类骗子更恨。他们决心把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带回林移。
第七天,青年们坐着汽车,顺着太行山上宽敞的公路,从林县返回林移。沿途,王蟒河下游的水库、桥上的水电站,阳高的化肥厂,小西天和风岭半腰的层层“大寨田”……,这些社会主义的新画图,一一映入青年们的眼帘。大家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切胜利都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体操新苗
在一九七二年全国体操比赛中,湖南省少年女子体操队一举夺得少年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个人全能第一名和四个单项中的跳马、平衡木、自由体操第一名。这支生气勃勃的少年女子体操队敢想敢干,为革命刻苦训练,勇攀技术高峰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热烈称赞。
湖南省少年女子体操队是在两年前的春天成立的。当时,这些十岁上下的小姑娘,走进体操房觉得什么都新鲜,跳跳蹦蹦满好玩。怎样把这些一身孩子气的新苗,培育成有革命志气的优秀运动员?
一天,细雨霏霏。女少年们正在室内上课。教练员看见老运动员在操场上冒雨训练,就把大家叫到窗口,亲切地问:“你们说,老运动员为什么在雨天里还练长跑?”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了练思想,练体质。”教练员又问:“苦不苦?”“为革命而练就不能怕苦怕累。”孩子们的回答使教练员感到满意。接着,教练员讲起了我国优秀运动员倪志钦,为了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百折不挠地刻苦训练的事迹,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树立了革命的志气,才能在困难中练出真本领。”小运动员们细心地听着、想着,决心要象倪志钦那样,从小树立革命的志气,苦练真本领,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事过不久。一天,小将们正准备到室外练长跑,忽然下起雨来了。雨确实不小。教练员问:“今天还练不练?”“练!”孩子们说完就冲向雨里去了。
有一天,因为别的原因没有训练。晚上睡觉前,小运动员们讨论决定:“今天欠下的训练任务,明天早晨一定补上。”第二天早晨四点钟,她们就起来进行紧张的训练。
体操队里,十四岁的刘美旗和汤季元,刚学体操时,刘美旗表现接受能力差些,往往别人都会了,她还不会。汤季元则不同,领会问题快,动作利索,姿态舒展。但是刘美旗体质好,弹跳力、速度都不错,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而汤季元有个弱点,练功怕苦,有时马马虎虎。
教练员全面分析了小刘、小汤的长处和短处,决定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技术指导。
“毽子小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动作。教练员对她们从难从严要求:每次做五十个,一个不合格就要重来。刘美旗知道自己接受能力差,别人翻五十个、一百个,她就翻一百个、两百个,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汤季元却缺乏刘美旗这种精神,一天早上练跳马,规定练十五次,她却只有三次合乎要求。教练员抓住这个事例,让大家帮助汤季元找原因,并以刘美旗的刻苦精神来开导她。汤季元逐步提高了认识,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于是,她注意在训练中自觉锤炼自己,为了琢磨跳马的要领,有时伤痛也坚持练习,跳马时象冲锋那样勇敢地冲上去。
在去年全国体操比赛中,汤季元获少年女子全能第二名、跳马第一名,刘美旗获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第二名。
去年五月,教练员提出了一个攀登高峰的任务:掌握直体后空翻转体七百二十度这个动作。教练员认为王学军条件较好,平时训练大胆、刻苦,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就满怀激情地问她:“你有没有信心登上这个高度?”十四岁的王学军坚定地回答说“有。”接着,教练员又问:“出现困难顶得住吗?”“顶得住!”王学军斩钉截铁地说。
训练开始了。王学军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每天起早带晚地练。这时正是盛夏,长沙热得象个蒸笼。为了练好弹板转体,教练员有时一堂课规定做四十次,小王就自动加大运动量,连续做一百多次,常常练得一身汗淋淋。不几天,她的膝盖、小腿关节都有些肿了。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弹跳、转体、翻腾。
经过短短几个月顽强、艰苦的练习,王学军终于突破了后空翻转体七百二十度的难关,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去年十月,全国体操比赛时,只见动作轻盈、矫健的王学军猛地一个后空翻,顿时腾空而起,在空中飞速翻转两圈之后,平稳落地。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次全国体操比赛中,王学军获得了少年女子全能第一名、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第一名。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长春市业余体校冰上班的小朋友在滑冰场上。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