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顶风破浪当队长
——记河北省固安县东大营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张敬珍
“谁说草鸡变不了金凤凰,如今金凤凰展翅高飞了!”
这是人们赞扬河北省固安县东大营大队第三生产队女队长张敬珍时用的生动比喻。
这个仅有十一户的生产队,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这个队种的一百八十亩土地,七高八低,不是碱就是沙,“春天白花花,夏天养蛤蟆,下种不拿苗,秋天眼巴巴”。好年景,粮食亩产不过百斤,年年种地,年年缺粮。
一九六八年,张敬珍当了生产队长,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粮食连年增产: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跨《纲要》,一九七○年过“黄河”,一九七二年跨“长江”。
每当人们议论起这个队的变化时,贫下中农没有不夸奖他们的女队长张敬珍的。
那还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一小撮阶级敌人暗中挑动,有人说什么“三队是个穷窝子,一辈子也翻不过身来”。贫下中农决心要争一口气,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创立革命的新家业。贫下中农看张敬珍在斗争的风浪中,站得稳,挺得住,选举她当队长。
张敬珍当选为队长,心里盘算着怎样担好这个担子。贫下中农也纷纷过来鼓励她:
“你就大胆干吧,我们支持你。天塌下来,咱们一起顶!”
“‘穷不生根,富不长苗’,只要咱们听毛主席的话,黄土变成金。”
“人心齐,泰山移,咱队小、志气大,自有回天力。”
贫下中农的热情鼓励,使她浑身是劲,决心带领群众大干一场。
但是,阶级斗争的风浪也扑面而来。阶级敌人一看她站出来当队长,气红了眼,散布说:“牛驾辕,马拉套,老太太当家瞎胡闹。”个别思想保守的人,对她也持怀疑态度,说:“妇女扛大旗,肩膀有那么硬吗?”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她毫不动摇,暗暗憋足一股劲,准备迎接任何考验。
张敬珍家中有四个孩子,吃饭穿衣,家务事不少。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孩子们组织好,让他们分管家务,学习做饭。孩子的爸爸也打破千年老例,管起家务事。张敬珍每天下地劳动,散工后别人回家了,她还要到地里转转,场里看看。回来晚了,赶上热的吃热的,赶上凉的吃凉的。
她对社员群众的事想得很周到。分柴分菜时,谁家人手少,她就让自己的孩子给送去;缺儿少女的,做不了针线,她亲自去给做;逢年过节,各家各户,她都转一转,看看有啥困难。贫农社员朱少臣的老婆得了重病,她把家里卖肥猪的钱给送了去。后来,经过治疗无效,病人死了。她马上来到他家,安慰大人和孩子,帮他们安排后事。社员从张敬珍身上感受到阶级的情谊,集体的温暖。大家心往革命上想,劲往集体上使,出现了许多动人事迹。
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张敬珍拚死拚活带领群众干。
脏活累活,她先抓头一把。淘粪她先抢粪勺。夏天,沤四合一(大粪、磷肥、秸秆、土)肥,厕所臭气熏人,她拿起粪勺,挑起粪桶,淘了一担又一担。和肥时,有人看着稀粪汤,不敢下手。她卷起裤腿,就跳进去和。
村东有块沙碱地,一共三十八亩,占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一。这块地,两头高,中间洼。春天一旱,两头变成碱疙瘩,夏天一下雨,当中变成蛤蟆坑,人称拉腿田。张敬珍肩扛红旗,手拿大锨,带领社员群众先向这块地开了仗。锨,她拣大个的使,筐,她拣大个的挑,和大家比着干。虎口震裂了,她不放下镐头;肩膀磨破了,她不放下扁担。在她的鼓舞下,大家风天雪天也坚持干,经过四十天的奋战,终于把一块拉腿田,平整成平展展的畦田。
第一次大丰收,场上堆着大堆大堆的粮食。张敬珍组织社员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教育大家为革命多作贡献。
张敬珍同志常对社员说:“一个队丰收不算啥,队队丰收,才能对革命多贡献。”她还经常教育大家,胸怀革命一盘棋,多多支援兄弟队。
去年,这里遇到特大干旱。干旱了,还能不能为国家多贡献?他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经过一春的奋战,夺得小麦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的好收成。社员们决心再加一把劲,夺取秋季大丰收。但是,旱情越发展越严重,土地冒烟,砖井干涸。正当他们昼夜不停,紧张地抢种晚庄稼的时候,外边吹来一股风:晚庄稼顾不上了,保住早庄稼,秋后有吃的就行了。张敬珍想,如果不及时弄通思想,势必影响群众抗旱的情绪。于是,她组织社员展开大讨论。
有的说:“在干旱面前,想打退堂鼓,这是懒汉懦夫思想,我们不能这样干。”
有的说:“在干旱面前,只顾个人‘保命’,忘掉对国家多贡献,这不是我们贫下中农的志气。”
最后张敬珍鼓励大家说:“对,我们一定要为革命抗旱抗到天低头,不夺丰收不罢休!”
一场大讨论之后,社员群众抗旱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在机井旁搭起卧铺,日夜奋战。井水水位下降,抽不上水来,他们一起研究办法,挖低井口,把电机、水泵座下去,照样往上抽。漫灌等不及,他们就挑水点种晚玉米,一次种不出苗来,下次再种,有的地块一连种四、五次,硬是把苗种全。在抗旱的紧张斗争中,张敬珍的眼熬红了,脸消瘦了,社员看她熬成这个样子,都劝她休息一下,她执意不肯。他们把她推回家去,让她好好睡一觉。但是他们前脚走了,她后脚又跟回来。对大家说:“正在抗旱的‘火焰山’上,大家都追赶‘旱魔’,我怎么能睡得着呢?”说完又和大家一起干开了。
“天大旱,人大干,誓夺丰收不靠天!”在雄壮的口号声中,抗旱战斗在进行着。田里的庄稼翠绿茁壮,大旱不见旱。秋后,终于获得平均亩产八百斤的好收成,跨过了“长江”。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我们叫中国妇女!”
一天中午,乌云象吸饱了墨汁的棉絮,黑沉沉地低悬在宝(鸡)成(都)铁路南段的上空。一阵闷雷响过,大雨倾盆而下。
这时,成都铁路分局绵阳工务段老坪坝养路工区家属王任蓉、蔡传书、冯俊英,在江油县氮肥厂下班后,顺着铁路旁的小道往工区走。当进入一个拐弯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轰”“轰”的响声。她们赶紧朝前跑去,只见铁路右侧边坡上正在往下掉石头。有两块大石头沿着山坡滚下来,正好滚进道心内,压在钢轨上。
险情就是命令!王任蓉焦急地说:“从重庆开往北京的第十次特别快车就要到了,我们赶快把石头搬出道外!快!”雨还在下着,边坡上的石头继续往下掉,但她们不顾个人安危,冲上铁路,使劲推石头。一个大石头很快被推出道外。可是另一个大石头的棱角紧紧卡住了钢轨,她们使出全力也抬不起,推不动。有的提议,马上回工区叫人来。王任蓉说:“不行!这里距工区有一里多,一会儿火车来了咋办?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大石头搬开,保证火车安全通过!”恰好,工区炊事员龙秀珍到工地去送饭,看到险情,赶紧提着扁担跑了过来。还没等她动手搬,远处就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第十次特别快车风驰电掣般奔过来。龙秀珍忙把扁担往王任蓉面前一丢,说:“你们用扁担撬吧!我去叫火车停下!”说罢,她象离弦的箭,迎着列车奔去,她边跑边挥舞着双手,大喊“停车!停车!”火车司机立即刹车。但是,由于惯性作用,火车仍往前冲,三百米、二百米、一百米……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妇女们勇敢沉着,用全力猛撬猛推,只听“轰”的一声,大石头被推出道外。她们敏捷地跳到路边上,火车擦身而过,在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司机探出头来向她们表示感谢,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四个妇女兴奋而豪迈地回答说:“我们叫中国妇女!同志,快开车吧,莫把行车时间耽误了!”
王任蓉四人救列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宝成铁路沿线,人们赞扬她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表示要向她们学习。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第2版()
专栏:编后

赞三代新女性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广泛、深刻的批修整风运动,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讯《农业战线上的“红色娘子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证。
在这篇通讯中,展现了当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斗争的新风貌,描画出农村中三代新女性的生动形象。
李秀美,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女青年、大队党支部委员,被派去帮助后进队改变面貌。群众议论:她是个闺女能行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去了,她揣着一颗为社会主义战斗的红心去了。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她带头劳动,团结群众一齐干。后进队跃上来了,斗争实践也使她增长了才干。
李荣花嫂子,年轻时是一个劳动能手,积极分子。结婚后,她有了孩子,有了家务之累,不参加田间劳动了。路线教育,激发了她的革命热情,她克服困难,安排好家务,又走进劳动战斗的行列。
张秀花老大娘,在批修整风中,她决心与旧思想决裂,放弃了想置些家私,过继个儿子的念头,更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出力。群众夸她“老来红”更红了。
毛主席指出:“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用一种什么样的钥匙,才能打开这种积极性的宝库呢?四新大队三代新女性的事例告诉我们,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四新大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队,全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大队。李秀美、李荣花、张秀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妇女,全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妇女。我们要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好好保护和发扬她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去夺取新胜利!


第2版()
专栏:

农业战线上的“红色娘子军”
——记山东省益都县四新大队的妇女们
农村的路线教育运动,象一场春雨落地,润育得百花争艳,万木竞荣。山东省益都县张孟公社四新大队变得好快呀!两年前还是个后进单位,去年粮食产量过“长江”,一跃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啦!这个大队的妇女们变得更快!经过批修整风,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在农业战线上,不管是姑娘、媳妇,还是婆婆,全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扛大梁,挑重担,结结实实地顶起了半边天。这里介绍的三个人,可以作为四新大队妇女的代表。
“好闺女”挑起重担
春季,党支部决定派年轻的女支部委员李秀美到生产落后的第二生产队去蹲点,帮助队干部工作。对于这件事,群众有议论:她是个闺女呀,能挑起这副重担?
那天,李秀美一夜没睡好,入党时的誓言,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一直回响在耳边。
第二天,李秀美满怀信心地来到了第二生产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队委会上,她对生产队的干部们说:“人无头不走,雁无头不飞,要改变二队的落后面貌,咱当干部的得带头。”从这天起,她驾起一辆小推车,走在运肥组的最前面,一连十几天,天天超定额。一天,她领着十五辆小车从场院边走过,生产队长阎世爵对在场的社员们说:“秀美同志不吃咱二队的,不喝咱二队的,可你看人家是怎么干的!咱还有什么说的呢?大伙齐使劲儿,叫二队变变样儿!”秀美听了这话,觉得有说明一下的必要,就放下车子,来到社员们面前说:“党支部派我到咱们队来,就是为了和大伙一道,叫二队变变样儿!为什么要叫二队变变样儿?不是为叫谁感激咱,就是为的个建设社会主义!”社员们点头称是,几位老年人议论道:这闺女的心呀,透亮透亮的!
麦收后,正当初次大面积推广的杂交高粱需要移栽的时候,老天瞪着眼不落一个雨点儿,地里干得冒烟,井底也朝天了;困难扑头盖脸而来。这对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是多么严重的考验!这时,贫下中农对她说:“闺女,别怕!咱大家一条心,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老支书阎玉山对她说:“秀美,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要团结群众,斗倒老天,夺取胜利!”党支部给了她力量,群众给了她智慧,她团结全队干部、社员,苦干二十多个昼夜,井底下挖井,终于栽上了二百一十六亩高粱。
秋季,会计的算盘一响,传出好消息:二队跃上来了!秋粮亩产高出全大队平均亩产百分之十四。一位老大娘紧紧抓住李秀美同志的手说:“好闺女,俺队的千斤重担,你挑了八百斤呀!”
大嫂子又上阵了
党支部一连召开了几个妇女会: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忆苦思甜,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动谬论。妇女们人人心中一团火,争着在会上发言,唯有平日心直口快的李荣花嫂子却很少开口。她有什么心事吗?党支部委员、大队妇委会主任李秀美决定找她拉呱拉呱。
李荣花嫂子是有心事,自打开展路线教育以来,她心里翻腾着前七年后八载的事儿。她身强力壮,性格泼辣,在娘家为闺女那阵子,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连小伙子也怯她三分,可是自打结婚以后,格登一下不参加田间劳动了。还在她刚有第一个孩子的那年,丈夫叫她到地里搭把帮手,她噼哩叭啦地顶撞:“我要下地干活,还要你干什么!”现在她孩子多了,当然就更少参加田间劳动了。
李荣花正在前思后想,见李秀美走进门来,就把心里想的一块儿倒了出来,问秀美:“我觉得我那种思想,就是大伙批判的那种依附于男人的附庸思想,你说对吗?”
李秀美说:“对!男女都一样嘛!为什么偏象棵软秧子扁豆,非缠在竿上站不起来?”
李荣花抢过话头说:“你这话算说到家了!我以前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糊涂着。”
李秀美继续鼓励李荣花说:“那么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往后该怎么办?”
李荣花说:“现在想过来了,男女都一样,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咱们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晚上,李荣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很高兴,表示要共同承担家务,支持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第二天,夫妻俩起了个早五更,准备好一天的饭食后,双双走出家门,投入了劳动战斗的行列。
李荣花嫂子上阵了,其他的嫂子们也都上阵了。夏季,男社员沤绿肥,她们也组织了一个组沤绿肥。队长怕她们吃累,派了个男社员去担负最重的活——打水。这个男社员一到场,李荣花说:“谢谢你们男同志的好意,不过,这个忙我们不用你帮。”那个男社员问:“你们谁打水?”李荣花说:“我呀!你看行吗?”
“行!当然行!”
两个过路人见她们裤管卷到膝盖以上,满身汗,两腿泥,低声议论:“你瞧四新大队的妇女,那还有个妇女的样子!”李荣花领头反驳说:“你要俺象个什么样呀?不怕苦不怕累,多为社会主义作贡献,这是最好的样子。那种抱住旧思想不放的人,才没有个新时代妇女的样子呢!”两个过路人听她说得在理,表示向她们学习。
“老来红”更红了
五十七岁的张秀花老大娘,过去就是受人尊敬的“老来红”,经过批修整风运动,她似乎更年轻了,整天乐呵呵的在队里忙活。夏季栽高粱的时候,她跟着到地里去拔苗子。天黑了,还有一个地角没栽严,社员们想栽完再收工,又怕老人累着,就劝她先回家。她说:“你们别担心我这把老骨头,从旧社会刀刃上滚过来的,顶摔打着呢!”社员们夸她“老来红”更红了,她说:“咱村的妇女都争着跟旧思想分家,我也又革命了!”
“又革命了”的含义是什么?
张秀花老大娘一辈子曾生过三个儿子,都被旧社会吞去了。解放后,她过上了幸福生活,百事如意,就一件事不称心:眼前没个儿子。为此,前几年她曾经跟老伴商议着要置些家私,过继个儿子。去年春季,队里开妇女会,让她在会上控诉旧社会。妇女们听了她的控诉以后,都争先恐后地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攻击社会主义的无耻谰言。大伙说:“刘少奇一类骗子想破坏社会主义,咱偏要保住社会主义,搞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咱的命根子!”
“社会主义是咱的命根子!”这句话象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在张秀花大娘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散会后,她脑子里升起了几个问号:俺娘并不是没熬下后代,为什么却活活地饿死了呢?我不是没生过儿子,为什么都夭折了呢?再看看今天,我没有儿子,可队里的干部、社员,谁不把我当亲人看待?分粮食的时候,年轻人把自己的放在场上,先把我的给扛来家;分柴草的时候,我还不知道,队里就打发人用马车送来了,……大伙说的对呀:“社会主义是咱的命根子!”想到这里,她跟老伴说:“咱不过继儿子了,那是旧思想!咱不靠别的,就靠社会主义。”
打那以后,人们经常见张秀花老大娘在场院边,细心抠出踏进地里的粮食粒儿,嘴里念叨:“这是集体的财产哪!”有时见她独个儿蹲在田头上,用手抚摸新安上的抽水机,自言自语:“社会主义多好呵!”
她还经常在社员会上发言,在学校的讲台上讲课,在村头田边跟围在身边的年轻人拉呱。人们说:“张秀花大娘就象冬天的一盆火,自己的心是红的,也随时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张秀花大娘说:“以前,人们总想置下点家业,传给儿孙。我现在倒想,要把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永远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永远走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