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千里归程一路春
一封紧急电报
二月一日夜里,由天津开往烟台的工农兵十六号客轮,在茫茫的渤海湾中破浪前进。
这艘客轮因为碰到狂风大雾,被迫在大沽口停了二十多个小时。船上的旅客大都是回家过春节的。明天就是除夕了,大家是多么希望在除夕之夜赶回家啊!人们焦急地议论着:
“到了烟台怎么办?”
“你家离烟台有多远?”
“还能有汽车么?”
一位带小孩的妇女担心地说:“我家离烟台还有九十多里,谁知道明天能不能到!”
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大爷说:“我比你近二十多里,可是也远着哩!”
有人说,到烟台,要能有汽车送一送那该多好啊!但这种看法马上就被否定了,因为船到了烟台,天就黑了。又是除夕,司机也得过节呀!再说,人家也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都往哪去,怎样等着呀!
旅客的议论,立即引起了政委陈振强和船长董崇礼的注意:我们的客轮,应该为工农兵着想,除夕一定得想办法把旅客统统送到家。政委和船长商量,给烟台轮船客运站拍个电报,告诉他们有多少旅客,预计轮船几点钟到达。但又一想,不行,光有到达旅客的总数,不说明这些旅客的不同去向,人家怎么准备运输工具呢?他们决定挨个向旅客调查,制作一张旅客去向明细表,发一份紧急电报。
“抓紧时间,说干就干!”经过一番努力,明细表出来了,除了到烟台市的以外,有一百零八名旅客分别去烟台地区的十几个县,最远的达一百来公里。
发报机的电键动起来了,电波传送着船上工作人员对旅客的无比关切,传送着数百名旅客的殷切期望。
二月二日下午,烟台港务局客运站收到了这封紧急电报。副站长王东和早有在除夕之夜接送旅客的精神准备。中午,孩子们要他晚上早些回去吃团圆饺子,他就告诉孩子,为了使更多的旅客能吃到团圆饺子,咱们的团圆饺子等到大年初一再吃吧!现在王东和一接到急电,马上派人打电话向烟台汽车运输部门“求援”,烟台汽车运输部门领导同志坚定地回答:“今晚旅客来多少,我们送多少,一定让他们都回去过节。”
海上的团圆饭
旅客们在除夕之夜赶回家里有希望了,可是,除夕这一天还得在船上度过。客轮党支部研究决定,要尽量缩短航行时间,尽早到达烟台;同时还要让旅客在船上过一个团结愉快的节日。他们一面组织工作人员和旅客开联欢会,用文艺形式歌颂各条战线的大好形势;一面计划着要让船上的旅客吃上一顿团圆饺子。但是船上存的猪肉不够,怎么办?炊事班同志建议,给前面的龙口拍个电报,请他们帮忙准备。船到龙口,取来猪肉,炊事班的同志争分夺秒地干起来,船长、政委、客运主任和那些值勤以外的服务人员,也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战斗”。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要手工包出七千多个饺子,这是相当紧张的。一时伙房内外,揉面的揉面,剁馅的剁馅,擀的擀,包的包,好一个为工农兵服务的热烈动人的场面。
“今天船上吃饺子!”消息在旅客中传开了。整个客轮顿时轰动起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人笑容满面,个个感想万千。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端起饺子,心里很不平静。他告诉周围的人们,四十年前,他是坐着资本家的破船出来的。那时,巡警见到象他这样的穷人,不是拳打就是脚踢。真是在旧社会船上和船下一样的黑暗,在新社会旅行和在家一样的温暖啊!
旅客们一边吃,一边谈。有的联系吃饺子的事,忆旧社会的苦,想新社会的甜;有的畅谈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大好形势。整个餐厅里,洋溢着一片团结、欢乐的节日气氛。
专车送客到家
二月二日下午六点零五分,工农兵十六号客轮在烟台靠岸了,扩音器中传出了广播员欣喜的声音:
“各位旅客注意,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客运站外有汽车等你们,今天晚上要送你们到家,今天晚上要送你们到家……”顿时,舱内舱外沸腾起来。
旅客们出了轮船客运站,就看到停着一排大轿车。车旁司机和服务员亲切地喊着:“到文登的旅客请上这辆汽车!”“上威海的旅客请上这辆车!”“去乳山的旅客上这辆车!”……旅客们听了,个个笑逐颜开。
在繁忙的节日期间,烟台汽车运输部门的工人同志,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工作,送走了七万四千多名旅客。五十四岁的老司机林国榛,今天已行车二百五十公里,一听说有这样一项紧急而又光荣的任务,怎么也不肯休息,主动报名出车。
晚上七点整,各路客车都开动了。林师傅车上的二十一名旅客,分别到七个地方。车上的人喜气洋洋。为了表达对运输工人感激的心情,来自天津的一名女工,一上车,就要她的四岁孩子小冬冬给林师傅唱段革命样板戏,冬冬天真的演唱,引起一阵愉快的笑声。
汽车到了福山车站,两名旅客要求停车,说到站了。林师傅停稳了车,打开门,目送这两位旅客下车。他见旅客拿着行囊往汽车前进的方向走,就大声问:“你们上哪?”
“我们上刘公。”旅客回答。
“不对!回来。”
“对啊,我们到站了。”
“你们到站,可没到家,这里离刘公还有五、六里地,上来吧!”林师傅接着说:“今天开车不分站,旅客哪儿离家近,车就在哪儿停。”
林师傅的话,象一股暖流,流过每一个旅客的心。
车上的人越下越少,林师傅的热情却越来越高,他反复安慰旅客:放心,今晚一定把同志们全部送到家。
“最后只剩下我们俩,你也开十八里地吗?”小冬冬的妈妈问。
“一位也送!”
小冬冬的妈妈感动得落泪了。真是千里归程一路春,走到哪里哪里暖啊!
小冬冬娘俩到家的时候,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十点多钟了。冬冬的妈妈无限感激地说:“冬冬,给林伯伯敬礼!”林师傅高兴地掉过车头,车子往回开动了。小冬冬还依依不舍地看着远去的车灯,一声声高呼着:“林伯伯,再见!”“林伯伯,春节好!”
李琦 孝先 文年


第4版()
专栏:

旅大盐区见闻
银滩春早
“飞雪迎春到”。旅大盐区广大盐工经过一冬的奋战,迎来满滩春色。新修的盐池,坚硬光亮,平整如镜;制盐的卤水,沟满壕平,汪洋一片;早灌的池子,透过碧波绿水,结出一层雪白的海盐。现在,从黄海北岸到渤海东端,千里银滩,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场春季夺盐大战比往年提早一个月开始了。
还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各盐场的工人就投入了紧张的修滩活动。往年,都是两个工人拉一个石磙子修滩,由于压得不实,一到产盐旺季,泥土容易混进盐里去。今年,工人自力更生制造了二十五台压滩机,在巍巍的老铁山脚下的盐田里,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机械化大大提高了修滩的质量和速度。
在整修滩田中,金州盐场七顶山分场三班的工人,以多快好省的精神,挖掘盐田的潜力。他们采取“缩减池堰,扩大池面”的办法,将一米多宽的池堰缩成半米左右。局革委会及时总结推广了三班的经验,广大盐工挥锹改堰,全盐区通过缩减池堰,扩大滩田面积四十多万平方米,当年就可增产海盐三千余吨。
往年,北方二月的盐场,正是修滩整池、迎接春晒的时候;今年二月,在复州湾盐场的辽阔盐田上,却是一片金光闪闪,银花耀眼的春晒景色了。
过去,这个盐场有一些烂泥滩。到冬季,滩板冻得翻起,等到开春转暖,滩板又鼓起一个个大包。好滩已经扒盐了,这些烂滩才刚刚灌上。为了改变这种落后局面,盐场党委委员、老盐工孙日洪和工人一起进行“越冬结晶晒盐”试验,经过几年来的反复实践,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烂滩搞冬晒,开春早产盐”的经验。去年这个班海盐产量完成年计划百分之一百三十七,比一九七一年提高了近百分之八十。
一池卤水一茬盐。各个盐场的盐工们,为了多多制卤,整整忙了一冬。如今,冬去春来,冰封的盐滩已是卤浪滚滚,全盐区卤水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过去制卤,总要等到春暖时节,冬天就是守摊子,盼节气。结果,到春晒时,存放的卤水有减无增,影响产量。去年一入冬,盐工们经过认真总结经验,不再“守株待兔”,把卤水放到滩里,利用冬天风力的蒸发来制卤。工人们看到天起了风,就下滩放水制卤。天要下雪,工人连饭都顾不得吃,又下滩抢收卤水。下半夜如果刮起大风,工人们又把刚收存起来的卤水再放进滩里。盐工们就是这样风雪无阻地抢风头,抓风尾,勤放水,多制卤。皮子窝化工厂清水河制盐厂经过一冬春的奋战,收的卤水比去年同期翻了三番。
春早人勤。旅大盐区广大盐工,正奋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前进中的秦皇岛玻璃工业
地处燕山山麓、渤海之滨的秦皇岛,玻璃工业远近驰名。解放以来,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秦皇岛的玻璃工业更是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
解放前,这里只有一家玻璃厂,仅能生产一种窗用平板玻璃。现在,全市拥有六家生产玻璃和玻璃制品的工厂,能生产七十多种玻璃产品。一九七二年,玻璃工业的总产值为一九四九年的十八倍,比文化大革命初期翻了一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耀华玻璃厂,解放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现在,这个厂的平板玻璃,一个月的产量就大大超过解放前最高的年产量。多年来,耀华玻璃厂不断以自己的设备、材料、技术支援新建厂,为新厂输送和培训技术骨干,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与此同时,新的企业也一个又一个地发展起来。钢化玻璃厂是一九五八年建起来的一座小厂,他们厂小志气大,一面生产钢化玻璃,一面筹备生产平板玻璃。仅一年的时间,平板玻璃就生产出来了,钢化玻璃的品种也增加了,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提高了两倍。
解放前,因为没有自己的矿山,秦皇岛玻璃工业用的砂子要从国外进口。解放后,他们充分利用本国、本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开发原料基地。现在这里已经建起一座苦灰石矿和一座砂岩矿,矿石产量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要,而且还能外运支援兄弟厂。过去生产玻璃纤维用的坩埚材料也是从外国进口的。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广大工人奋发图强,终于找到了一种耐高温、耐腐蚀、易加工的代用材料,使坩埚造价比进口的低百分之七十九。秦皇岛玻璃工人还试验成功用硼镁石代替硼酸,用铝矾土代替蜡石,用当地海沙代替部分外地矽沙等办法,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使生产的路子越走越宽。
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玻璃工人,更加焕发了革命精神,实现了七十多项较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秦皇岛的玻璃工人艰苦奋斗,先后经过一百多次的反复试验,拉出了我国第一根耐热、抗腐的大型玻璃管。但是,投产不到一年,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强行把这种新产品砍掉了。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停产十年的玻璃管车间,重新投入生产,仅两年的时间,就为数百个工厂和农村社队生产了五十万米玻璃管道。
玻璃产品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目前秦皇岛生产的七十多种玻璃产品中,有耐高温、保温、隔热、隔音、绝缘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这些产品除了用作绝缘材料、过滤材料、保温材料、包装材料外,还可做成重量轻、强度高、耐高温、抗腐蚀的玻璃钢,用以制造车船和机械外壳、机械部件、防腐管道等;有具有化学稳定性高、耐热、抗腐、光滑、透明、造价低的不同规格的玻璃管,可做水利灌溉的普通管道和工业用的输送管道;还有专供车船使用的钢化玻璃,以及各种用于航空、建筑、填料、化工、活动房屋、家具制造等方面的玻璃材料。民用玻璃制品,现在已能生产各种形状各异、规格不等的瓶子、容器,还能生产电刻、磨花、油印、水彩印花等二十多种镜子。在文化大革命中设计并投入生产的镜子画面,有一百多种,造型别致,画面新颖,很受群众欢迎。他们的产品,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矿山新村
在山东省南部蜿蜒西流的汶河之滨,在连绵起伏的群山的环抱之中,有一对年产一百二十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可容纳万吨煤炭的柱式煤仓,象巨人般高耸入云。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协庄煤矿。离矿井不远的南山坡上,有一座工人新村。这里,幢幢楼舍,排排平房,树木参天,空气宜人。
新村,是一九六二年建设这座矿井的同时开始建设的。随着矿井生产规模的扩大,新村也逐步扩建。目前,已拥有楼房四十八座,平房一千四百多间。
在工人新村的中央,整洁的马路两旁,设有百货商店、副食品零售店、蔬菜站、宿舍、食堂、电磨房、缝纫社、托儿所、幼儿园。新村南部有一所职工子弟中小学,西部有一个矿山医院,北部是粮店、银行、邮局。居住在这里的职工,衣食住行,样样方便。
新村北侧的第二幢楼房里,住着在旧社会备受熬煎的毕玉云和他的老伴。屋内墙白、窗明、几净,进门就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毕玉云今年五十九岁,他在旧社会挣扎了三十多年。那时,他家五口人,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毕玉云十一岁就给资本家做工了。一年四季,全家老小蜷缩在用黄泥和秫秸糊起来的破草棚里,阴暗潮湿的屋角里铺着破席一领,碎草一堆。就是这样的破茅草房,也不属毕玉云所有啊!一九四九年解放了,受苦人跳出了火坑。如今,老毕在矿供应站工作,老伴也参加劳动,家里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手头还有存款。想想过去,看看眼前,毕玉云无限感慨地说:“旧社会咱穷人一万个愁,现在是幸福的日子有奔头!”
夜幕降临了,天上的万点星光和新村的千家灯火相辉映。住在第一幢楼房的三代老矿工王守荣,听完革命样板戏的广播,给小孙子上开了阶级教育课:我这一辈子可是酸甜苦辣都经受过啊!你爸爸十多岁下窑,跟我一起拉筐,拚死拚活地拉,连橡子面窝窝头也填不满一家人的肚子。现在你看看咱们这幸福生活是那里来的?你爸爸是怎样当上国家干部的?你哥哥是怎样当上工人的?天真活泼的小孙子立即指着毛主席像说:“幸福全靠毛主席!”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老产品新成就
龙须草席
湖南临武的龙须草席,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以编织细密,光泽柔软,精致轻便,经久耐用,冷热适用而著称,是我国著名传统产品之一。一九五四年,在来比锡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被称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
解放前,由于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编织人员逐年减少,草席生产奄奄一息。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编织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兴建了新的厂房,改善了劳动条件。编织技术不断革新,实现了压草、印染机械化。草席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一九七二年的产量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增长五倍;花色由原来的一种增加到十三种。
高腰毡靴
高腰毡靴是张家口市制毡厂生产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它是过去人们出口外、到坝上的御寒必备品。
解放前,毡靴生产成为敲骨吸髓的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工具。作坊肮脏,条件恶劣,劳动繁重。解放后,劳动条件逐步改善,生产工艺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制靴工人发扬穷棒子精神,造出了压浆机、团球机、平缩机和揉色转鼓机,使毡靴生产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由于工艺不断革新,毡靴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毡靴价格降低了,销路扩大了。现在,不仅供应华北,还远销祖国的西北、西南边疆。
扬州酱菜
扬州酱菜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向来以鲜、甜、脆、嫩,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解放以来,在党的关怀下,扬州酱菜得到了新的发展。同解放初期相比,品种增加十三种,产量增长了六倍。
酱菜的味道取决于面酱的质量。过去,只能利用暑天天然发酵制作酱黄,所以容易变质。以后改为人工发酵,一年四季都能生产酱黄,保证了酱黄的质量。同时改变了过去一直靠眼观、鼻嗅、嘴尝来鉴定质量的老办法,建立了化学检验质量的制度。工人们掌握了酱菜生产的原理和各种化学成分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乳黄瓜,是扬州的一种有典型特色的酱菜,但它很娇,制作不好,就会影响质量。现在已经初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操作方法,保证制成的乳黄瓜,颜色碧青,又脆又嫩。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