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他们把水库管到家啦!”
——湖北省广济县枚川水库管理工作的经验
湖北省广济县枚川水库管理处党支部,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水库管理工作,使水库的灌溉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五,由原设计的灌溉七万亩提高到十一万五千多亩,等于新建了一个小枚川水库。去年,枚川水库灌区八十多天没有下过透雨,仍然夺得了农、渔双丰收。全灌区粮食亩产近千斤,棉花、油料、成鱼等生产都创造了历史新纪录。灌区群众满意地说:干旱之年能有这样好的收成,枚川水库的同志为我们操了心,出了力,流了汗啊!他们把水库管到家啦!
管中有建 长藤结瓜
枚川水库于一九五八年建成。因为水源不足,常常需要两年才能蓄满水,人们说它“肚子大,吃不饱”。灌区成龙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后,渠道畅通,“吃不饱”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有人提出帮助社、队修建一批小水库。因为枚川水库水源虽然不足,可是不能进库而流失的水还不少,修建一批小水库,就可拦蓄相当一部分水。有人不同意这样做,说:“上级管建,我们管灌,没有水我们有什么办法!”
通过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要真正管好水库,就要不断建设水库。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管中有建,才能使灌区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灌溉能力不断提高,充分发挥水库的作用。从一九六三年开始,水库管理处党支部就把依靠群众修建小水库,纳入灌区建设规划。管理处的干部和职工,背着测量仪器,跑遍了全灌区的每一个角落,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小水库的方案,提请区、社党委作出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年建几个,不断坚持搞;建成一个,管好一个,有的当年就可以受益。现在,全灌区共建成小型水库五个,小小型水库二十个,总容量达到一千六百四十万方,超过了枚川水库的常年来水量。与此同时,又开通干、支、斗、垄、毛五级渠道一千六百二十五条,全长六百零四公里。这些小水库通过渠道同大水库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枚川水库为骨干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这一来,水源扩大了,灌溉面积增加了,水利“死角”减少了。百元公社有个队位于全灌区地势最高的横岗山峰口。管理处帮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蓄水五十万方的水库,使这个有名的水利“死角”也能灌溉了。群众赞扬说:“枚川水库管得宽,一直管上横岗山!”
靠山要稳 基础要牢
修了大水库以后,小塘堰的作用,曾被一些人所忽视。上、中游的一些社、队,以为有了枚川水库这个大靠山,小塘小堰的作用不大了,不如填塘造田种庄稼。个别地方甚至把填塘造田作为粮食上《纲要》的“门路”之一,说什么“要上纲,就填塘”。
广大社员群众是不同意这种做法的。他们列举了小塘堰在现阶段的重要作用:分布广,方便,应急(“剅一开,水到田”),还可以养鱼、种藕、繁殖水生饲料。社员说:“有了大靠山,可不能蹬掉‘垫脚石’啊!”
枚川水库党支部象重视大水库一样地关心小塘堰。群众把大水库看作靠山,他们就把小塘堰比作基础。“既要靠山稳,又要基础牢”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他们及时向区、社党委反映了群众的意见,说服社、队干部带领群众挖塘修堰,引水蓄水。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管理处组织了普查队,用了一年多时间,把全灌区每一口塘堰座落那里,面积多大,容量多少,能灌多少田;那些地方塘堰多、水源好,那些地方塘堰少、水源差等,都查得一清二楚,做到心里有数。去年,正是抢插晚稻的关键时刻,天气非常干旱,下游旱得更重。水库决定开闸放水,先灌下游,后灌中游和上游。开闸不到二十小时,就将水送到了四十七里长的干渠渠尾最下游的社、队。上游的社、队,为了抢季节,争主动,先用塘堰水整田、插秧。“塘堰打冲锋,水库作后盾”,塘库互相配合,在“一盘棋”的精神下,保证了上下游社队都能用水。位于渠首“第一丘”的红星公社五里大队,先用塘堰水完成双季晚稻插秧计划的百分之六十,正需要补充水源时,枚川水库放的水来了。管理处的同志通过实践体会到:帮助社、队管好塘堰,决不是“分外”事,而是搞好灌溉管理的基础。塘堰管好了,基础牢固了,大水库才能发挥更大威力,靠山才能更稳当。
依靠群众 越管越好
管水用水,看来简单,其实不然。水多,管理使用不好,会大量浪费,甚至造成灾害;水少,管得好,用得合理,不但可以多灌田,还可以用来发展水产业。开始,枚川水库渠道建设没有达到要求,闸门一开,水不听人指挥,使得“上游淹死,中游吓死,下游干死”。后来,加强渠道建设,水听人指挥了,水库的同志一度提出了“先塘后库”、“先粮后棉”的错误口号。结果,“塘堰放干鱼完蛋,顾了粮食丢了棉”。群众对此很有意见。管理处接受群众的意见,及时改变了这种做法。经过不断摸索,定出了“三先三后”的放水原则,即:“先急后缓,控近送远;先塝后垄,照顾边缘;先算后用,掌握全盘”。并提出要“活用库水,巧用塘水”。在一般情况下,“塘堰打冲锋,水库作后盾”;在抢农事季节、劳力紧张、需水量大的时候,以用库水为主,塘堰配合一齐上阵。在一般干旱的时候,塘水“用半留半,蓄水保鱼”;遇到大旱,“塘干鱼搬家,水到鱼又来”,或“捞大留小,水少鱼也少”。为了总结科学用水的经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他们还在红星公社五里大队设立了水稻灌溉用水试验站,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去年,虽然水少旱情重,但因为管得好,用得科学,仍然夺得了农、渔双丰收。
过去,他们“管灌不管排”。现在,他们接受群众的意见,“排灌一起抓”,把水利建设同农田基本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灌区有名的落后垄——观山垄,有二千一百多亩水田,多是深泥脚田,冷浸,不能高产。他们帮助当地群众开了长七千米、深二米多的排水渠,把种一季改成种双季,亩产由原来两、三百斤一跃达到八、九百斤。
为了加强管理,他们组成了灌区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处职工和受益社、队共同组成专管队伍,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制度,做到渠道伸延到那里,管理工作就跟到那里。每年汛期前和开闸放水前,他们对渠道和建筑物都进行一次检查。由于放水前检查有的隐患不易察觉,他们又把处理隐患改到放水后。发现险段,立即整修,使险段变成安全段。
为了发展水库养鱼业,他们挤时间种粮食,养猪积肥,用肥料养鱼。前年,全库平均每亩水面产鱼一百零七斤。去年虽然大旱,每亩水面仍产鱼一百零八斤。现在,枚川水库以渔为主,农、林、牧、渔相结合的水库企业已蓬勃发展起来,做到了自力更生,以库养库。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思想短评

重管理 抓配套 讲实效
江雷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国亿万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在国家支持下,依靠集体力量,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近年来兴修了大量水库、灌渠、机井、排灌站和其他水利工程。这是抗御水旱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兴建新的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是同样重要的。不少地方狠抓配套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设施,对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湖北广济县枚川水库管理工作的经验说明,现有水利设施还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管好用好,就会发挥更大的效益。在水利建设上,这是值得提倡的一件大事。
要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设施,首先要在思想上解决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有计划地兴修一些新的水利工程。但是,增加新工程只是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新条件,能不能使这些条件发挥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就要看能否管好用好这些工程。检验水利建设的成就,不是看修了多少工程,而是看对农业增产起了多大作用。那种“只抓建设,不问效益”,认为“只要修了工程,就会自然发挥作用”,以及“只管看闸放水,不问产量高低”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对的,要坚决纠正。
为管好用好现有水利工程,水利管理部门要从组织、计划、制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动和依靠社队广大社员群众,管好水利工程。搞好设备维修,加强配套工作,平整土地,千方百计挖掘水源,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如在塘库中养鱼,在库区堤旁植树造林,等等,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当前,春耕生产活动全面展开,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益,为争取今年农业丰收做出新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治水新篇
江苏兴化县大垛公社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兴水利,除水患,改变了过去“遇涝心里愁,种田望天收”的状况,保证了农业高产稳产。下面记述的是他们兴修水利的几个故事。
三改方案
大垛公社从一九六五年就开始兴修水利。现在,全公社已建成十三个大联圩,基本上治服了水患。但是,在兴建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
公社党委在第一次讨论治水方案时,有人主张吃“现成饭”,在原有的四百零五个小支圩的基础上,修修整整,既省工又省钱。那知第二年一发大水,各圩自己管自己,保了东庄淹西庄。
公社党委吸取了这次教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实地勘察,得出了一个结论:要制服水涝,必须根据地形,沿河筑堤,变小圩为大圩。这样,旱时灌水有水源,涝时排水有去处。党委决定按地势高低在全公社建成十三个大圩。由于治水心切,当年冬天,几个联圩同时施工。第二年汛期到了,工程还没有完成,“半拉子”工程挡不住水,一些农田还是淹了。
公社党委一分析,又得到新的启发:有了治水方案,还要有计划地实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井得一锹一锹地掘。党委经过讨论,决定根据联圩大小和人力物力的情况,一年搞一两个,争取当年施工,当年完成,当年收益。就这样,年年搞一点,长年不间断,坚持搞了五年,全公社修起了十三个大联圩。去年夏天,连续阴雨四十多天,全公社没有一块地受淹。实践证明,这个治水方案好。
弯 子 拐 得 好
大垛公社先锋圩东面的圩堤,从许堡大队开始,一直向北延伸。中途经过马家大队时,突然向东拐了一个大弯。
当时,为了圩堤拐弯的问题,经历了一番争论。在原来的先锋圩建造方案中,要求圩堤保持一直线。照这个要求施工,东边的大堤就得横穿马家大队,马家二队河套里的四十亩地就要被弄到圩外去。究竟该怎么处理?有人建议圩堤顺河走,向东拐个弯,保住二队四十亩田。少数人不同意,认为笔直的大堤多个弯,是桑木扁担多了个疤。大家的争论引起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沈步大的深思:“修圩堤是为了抗灾,又不是图好看,为什么有人只图形式不讲实效呢?”他提醒大家回忆这样一件事:一九六○年,大垛公社搞水利时,由于只讲规模,不讲实效,盲目开河筑堤,忙了一冬春,花了六万多元,破坏了五百多亩农田,后来一发大水,庄稼还是泡了汤。沈步大意味深长地说:“筑大堤也有个路线问题,我们可要仔细地辨一辨哪!”听了沈步大的这一番话,原来主张大堤走直线的社员,也改变了主意。大家都说:“圩堤拐了个弯,保住二队四十亩地;更重要的是思想拐了个弯,在路线上分清了是非。”
为集体着想
“宁肯多吃十分苦,决不多花集体一分钱!”
前年冬天,大寨圩开河筑堤工程即将完成。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下起了大雪,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十多度,河面冻成铁板一块,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是停工还是继续干?有人说:“冻土啃不动,等暖和些再干不迟。”
有人提出:“工程一停,新河要积水,以后怎么施工?”
“我们有的是抽水机,用不着担心。”
大家说到这里,包徐大队的一个老贫农,一五一十地、语重心长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工程一停,雪水加地下渗水,不消两天就灌满河,大寨圩河六里长,三部抽水机一天一夜才能解决问题。一部抽水机开三个小时用六斤油,要花六角;三部机开二十四小时,要花多少钱?人工和其他开支还不算。讲到这里,老贫农激动地说:“我们都是贫下中农,处处要为集体着想,可不能只看到眼前艰苦些,就把集体的钞票往河里扔啊!”一笔账,一席话,使大家开了窍。
第二天清早,水利大军顶着寒风,冒着大雪来到工地,铲雪破冰,坚持不停工。虽然是数九寒天,工地上却是热气腾腾。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根据实际需要 坚持小型配套
江西省余干县过去建设电力排灌站,受了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常常“贪大求洋”,忽视小型配套工程,以致全县百分之八十的电力排灌站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枫港公社经塘电力排灌站,由于贪图建大站,设备配不齐,资金储聚不来,本来可以一年完成的工程,拖了三年才完成。建成后,又由于水源不足,沟渠不配套,结果变成了只能排、不能灌的“单一化”设施。去年,他们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后建设电力排灌站,注意配套成龙,既能排,又能灌,使一千一百多亩稻田减除了旱涝的威胁,获得了丰收。
信河公社新开河电力排灌站最初是一个二百一十瓩的大站,由于“贪大求洋”,结果很不适用。去年春,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教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个大站改为三个小站,修了四条排水渠道,变成站站相通、沟沟相联、能排能灌的排灌网。前年发生内涝,八千亩庄稼淹死了一半;去年发生了同样的内涝,却获得了丰收,仅早稻就增产两百万斤。
两次建站的经验教训,对全县各级领导同志的教育很深。他们认识到,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认识提高后,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批修整风为纲,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大搞小型、就地、分散的配套工程。两年来,全县共建了四十二座电力排灌站的配套工程,扩大了许多稳产高产农田面积。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他怎样批报告?
不久前,广西融安县泗顶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吕献倬同志接到振彩大队一份报告,说大队准备兴建一座可以灌溉、发电的小型连环水库,要求上级供应水泥等物资。
看了这份报告,吕献倬同志反复琢磨:一个只能灌溉八十多亩水田的小型水库,要搞一千五百立方米的砌石、混凝土滚水坝,要用一百六十八吨水泥,二万四千三百六十个工日,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元,投资太大,用工太多,不符合勤俭节约的原则。而且,如果批准这个报告,其他大队修建小型水利所需要的物资就减少了。但是,又不能对群众修水库的热情泼冷水。吕献倬考虑再三,决定暂时不作批示,先到振彩大队去作调查,找群众商量商量。
老吕一到工地,就和有关人员去看地形,查水源,算流量,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原来,这座小型的山塘水库,三面是土岭,如果在土岭的狭窄处将一条山冲小溪堵住储水,完全可以填筑土坝。情况摸清以后,老吕便在工地上召开干部会,共同学习毛主席关于“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的教导,具体算任务,算劳力,算时间,算成本,对大家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办水利的教育。大家认识提高以后,便决定改砌石、混凝土滚水坝为泥填土坝,用开排洪道的泥来填坝首,自力更生烧石灰。结果,只用了五千个工日就填成了坝首,比原计划减少一万九千三百多个工日,节省一万九千四百多元、一百六十多吨水泥。
本报通讯员
《他怎样批报告?》说的这件事,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农村干部在领导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满腔的热情,艰苦细致的作风,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贯彻多快好省的精神。
吕献倬同志对待下级的请示报告,不是坐在房子里,主观简单地批上“同意”或“不同意”;也不是把困难往下推,或将矛盾往上交,而是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到群众中去找办法,使这一处小型水利工程,做到省时、省工、省资金、省物资。对待群众的建设事业,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主观片面,简单从事,不作调查,草率决定,常常会给人民造成损失,是必须防止、纠正的。吕献倬同志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提倡。
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有革命的作风。必须对人民的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才能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3版()
专栏:

陕西省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建成。它对改变渭北高原面貌,促进工农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