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毛主席哲学思想指导桥梁设计
中国共产党交通部大桥工程局委员会
三年多以来,我局设计或施工的铁路大桥共五十一座。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桥梁设计,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
周密调查是桥梁
设计的基础
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桥梁设计是我们建设桥梁的一种意图,这种意图是否正确,取决于设计人员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铁路大桥经常是在水深、流急、地质复杂的自然环境下修建,没有对客观情况的周密调查,不把有关的社会情况和水文、地质、航道、水利、电源、交通运输以及材料、设备供应等基本条件弄清楚,想作出一个正确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受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些设计人员迷信本本,轻视实践,很少深入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性材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设计人员深入现场,深入实际,实行“三结合”现场设计,使设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任务多、工期短的情况下,有人却认为周密调查是烦琐哲学,会影响建桥速度,主张尽量减少调查工作。
这种意见对不对呢?当然不对。建桥的一次实践,给了我们以深刻的教训:某大桥三号墩,采用沉井基础,底面直径有二十米,勘测时只在岩面四周钻了四个孔,发现高低差不多,为了追求速度,没有继续钻探,就按岩面是平的来设计。结果施工中沉井没有下放到设计深度就下不去了。再一钻探,发现岩面象屋脊一样,中间高,两边低。只好用水下爆破的办法炸掉突起的岩石,沉井也炸裂了,经过修补,工期拖后十个月,投资增加六万多元。由于这个墩勘测时少钻了几个孔,快转化为慢,省变成费。这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那样:“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建设某大桥二号墩时,在钻探过程中发现基岩高低不平,就没有因时间紧而减少钻探量,而是按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勘测,搞清了基岩的坡度,并将沉井的底部设计成同岩面坡度相适应的形式。结果,在施工中沉井很顺利地下到了基岩,质量良好,提前完成了任务。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从调查勘测到完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调查和勘测的资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设计人员才能对建桥的客观条件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而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做出正确的设计方案来。工作做得细一些,调查资料全一些,做出的设计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就会准确一些,执行多快好省的总路线就会好一些。因此,周密的调查是做好桥梁设计的基础。当然,我们所要的调查都应该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而绝不能任意扩大调查范围,拖延时间。
从充分比选中决定正确设计方案
有了比较丰富的调查材料,只是为做好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而要做出一个好的设计,还需要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加工,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的。参加设计的人经历不同,观察问题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调查的材料的分析和加工,也不会完全一致。一般地说来,不同的设计方案是各有优缺点的。如何避免设计中的片面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做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最后集中各个方案的优点,做出设计。如某大桥七号墩,沉井要穿过五十多米厚的覆盖层,基岩又高低不平,根据以往经验至少要有两个枯水期才能建成。当时,要求在八个月内全桥建成通车,困难是比较大的。我们发动群众提设计方案。在“三结合”会议上,设计人员提出一个方案:在正式墩两侧建两个临时墩,先架梁通车,再用两个枯水期完成正式墩。工人认为,修两个临时墩比修一个正式墩时间长,投资多。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既不用临时墩又能保证按时通车的设想。我们认为,工人的方案更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但是也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我们没有轻率地做结论,而是让大家进一步提出多种方案,从各个角度来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最后,我们吸收了各个方案的长处,做出了一个质量好、投资省、工期短的设计。
我们认为,做出多种方案进行充分比选的过程,也就是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将调查得来的“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加工、提炼的过程。设计方案的好与差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此,比选的工夫下得越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越清,就越能体现多快好省总路线的精神。
在施工中检验设计和完善设计
做出了设计,还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还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桥梁设计也是一样,特别是大型桥梁设计,在施工中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的,必须随着施工实践的深入,进一步加深或修正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
如某桥三号桥墩,初勘时发现基岩是白云石,当时在墩位只钻了一个孔,没有发现溶洞,就没有进一步深钻,采用了一般的基础。在施工中,发现岩层下面有很大的溶洞,说明原有认识是不全面的。我们停止了施工,用了三个月时间,钻了十三个深孔,摸清了溶洞的情况,把一般基础设计方案,改为用钢筋混凝土大梁横跨溶洞挑起桥墩的方案,消除了隐患,确保了质量。又如某大桥引桥六十个墩台,根据以往桩基础承载能力的试验资料,设计的基础比较深。施工中发现桥址地质比勘测时提供的数据要好,有人就提出:桩还要不要下那么深?我们组织设计、施工、科研人员,对建成的三根桩进行了静载试验,证明实际承载能力比设计的要高。我们就根据新的认识,修改了设计,减少了基础深度,节省了混凝土二千三百立方米和钢筋四百二十吨,减少了投资。
许多实践说明,那种认为桥梁设计能够一次成功,十全十美,不需要修改和完善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如果坚持这种观点,桥梁设计中的错误就得不到及时纠正,设计就不能通过实践检验而趋于完善。因此,设计人员不仅必须深入实际,依靠群众做设计,而且必须参加施工实践,检验设计和完善设计,才能保证和提高设计质量,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真总结经验,发展桥梁事业
毛主席说:“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设计人员参加了调查、设计和施工,取得了对于某一桥梁建设的一些经验。但是,对于整个桥梁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使我们的认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推动桥梁事业的向前发展。譬如铁路桥的管柱基础,在建国初期开始采用。当时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管柱的型式比较简单,直径也比较小,因此,一个桥墩往往要下很多根管柱,施工速度很慢,用的材料也较多。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节约材料,我们广泛发动群众,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改进技术。在后来一些大桥设计中,逐步把管柱直径增大了好几倍。其后,我们遇到一些自然条件很复杂的情况,又根据沉井基础适应水深、覆盖层厚的特点,管柱基础适应岩面高低不平和严重风化的特点,创造了管柱加沉井的新型基础结构,提高了基础的适应能力。后来,在建桥中又遇到通车日期紧迫的情况,要同时完成沉井和管柱,时间上来不及。我们考虑到单用沉井已经可以抵御几十年一遇的洪水,就把先下管柱后筑沉井的施工程序改为先下沉井,在沉井中预留下管柱的孔洞,在沉井上架梁通车,然后在孔洞中下管柱提高抗洪和承载力,从而使我们的设计更能适应建设的步伐。这样,我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对管柱基础的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在桥梁建设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推动了桥梁建设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大搞技术革新 改造老矿山
——华铜铜矿的调查
华铜铜矿是一座具有四十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这个矿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以批修整风为纲,依靠群众,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活动,使老矿焕发了革命青春,在“开发矿业”中不断作出新贡献。目前,全矿从井下采掘、装运、竖井提升、地表卸矿到最后选出铜精矿粉出库,实现了一整套机械化“联动线”。与尚未完全实现技术改造前的一九六二年相比,人员减少百分之三十,铜含量增长百分之四十三,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六十四。几年来掘进工作面效率一直保持先进水平。
正确认识矿山
能动改造矿山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过去,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这个矿光采矿不找矿,矿藏储量逐年减少。有人认为矿山到了晚年,
“洞老山空,矿源殆尽”,不需要下大力量改造了。因此,矿山机械化的步伐迈得很小。后来,广大矿工,特别是井下采掘工人,根据多年采掘的实践经验提出地质资源四不清的情况:浅部的采空区不清,深部不清,靠近沿海地带“禁探区”不清,矿区四周不清。他们要求自己动手,既采矿又找矿,查清矿藏资源,正确认识矿山。矿党委和革委会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组成了有四十多人的矿山小型地质勘探队,边采矿边找矿。结果很快就在“采空区”和“禁探区”内找到了几百万吨矿藏资源。大家普遍感到矿藏大有采头,老矿大有改头,迫切要求加快改造老矿山的步伐。这个矿党委和革委会从这一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改造老矿山首先要从地质勘探做起,查明矿山的资源储量,正确认识矿山。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国家勘探部门外,还要发动群众找矿报矿。他们又同地质勘探队联合起来,采取矿队结合的办法,利用勘探的新工艺,共同查清这个矿区的地下资源。目前,这个矿查明的地质储量比一九七○年前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他们能动地改造老矿山的决心就更大了,步伐也加快了。现在这个矿已经成为全国有色金属矿山自己动手实现矿山小型机械化的先进单位。
想矿工之所想 大搞矿山机械化
华铜铜矿是一个矿块小,形态复杂,分散的中小矿山,巷道狭窄,作业面积小。如何从这个实际出发,大搞技术革新,改造老矿山?矿党委和革委会深入矿井,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认为改造老矿山应该以小型机械化为主,从矿工们最关心、最迫切要求改变的凿岩爆破工序做起,因为凿岩爆破既是矿山建设最基础的工序,又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工序。于是,矿党委和革委会放手发动群众,从改革采掘工具入手,大搞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开始,工人们根据“气管子”的原理,在凿岩机下部安了一个可以自动调整高低的“气支架”,这样凿岩工人就不用抱着五、六十斤重的凿岩机打眼。同时,由两人操作改为一人操作,使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凿岩效率成倍提高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装岩和运输跟不上的问题。他们很快试制成功了小型“装岩机”、“电机车”等机械,代替了用耙子簸箕装矿、人推马拉运矿等笨重体力劳动,分别提高效率八、九倍。井下采、装、运的效率提高之后,竖井提升和地面卸矿能力又成为突出矛盾。矿党委和革委会认为,不注意井上井下各个环节的综合平衡,已经搞成的革新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们在北京矿冶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等单位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又组成“三结合攻关队”,先后创造成功“钢绳牵引电动推车器”、“自动分配道岔”、“自动罐眼”、“自动卸矿翻车机”等多种机器设备,使竖井提升和地面卸矿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华峰坑竖井的提升能力翻了一番,人员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四人减少为三十三人。日出矿效率由原设计三百五十吨,提高到七百多吨,最高达到一千一百四十八吨。其它坑口也都实现了减人增产。现在,全矿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矿山落后的面貌。
认真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
在大搞技术革新,改造老矿山中,广大矿工显示出无穷智慧,创造出十分丰富的经验。为了认真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矿党委和革委会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几年来,矿党委和革委会始终把认真总结大搞矿山机械化的经验,作为改造老矿山中坚持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当搞成一项革新,或者有了新的创造,他们都组织群众认真地进行总结。有时还邀请来矿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人员一起总结。例如全矿为解决人工掘进的笨重体力劳动,先后搞了十几种凿岩台车。究竟那一种好?全矿通过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热烈讨论和总结,选择了三种性能、结构比较好的凿岩台车进行比较和鉴别,并吸取各自优点,搞一台新型的凿岩台车。现正在坑道进行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人只要开动汽门,在三、五分钟内就可以打完两米多的深孔。
二、坚持做到“允许失败,力争成功”。华铜铜矿党委和革委会认为,科学研究的每一胜利的取得,都经历了曲折的艰苦的斗争。因此,对于一些方向对、技术难度大的科研项目要允许失败,力争成功。去年,华铜铜矿试验成功一种先进的选矿设备——“浮选柱”,代替了过去使用的三十年代旧式“浮选机”,使人员、用电量各减少二分之一,厂房作业面积减少三分之二,节省了上百台电动机,提高金属回收率百分之一点五,每年为国家节约几十万元。这台设备就是经过几十次失败,好几年反复试验才研究成功的。每失败一次,矿党委和革委会就同科研小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总结一次经验教训,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成功的因素。他们百折不挠,坚持实验研究,终于成功。
三、坚持在推广中巩固提高。推广经验,是认真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继续。只有把少数人的经验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先进经验不断巩固提高,达到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目的。这个矿在推广使用装岩机和小型电机车时,曾一度出现“推而不广”的现象。有的人甚至把它叫做“倒霉机”,推到一旁不用。这是什么原因呢?矿党委和革委会通过调查发现,一是旧的习惯势力的阻碍,二是操作不熟练,三是机器本身还有一些缺陷,四是维修力量跟不上,设备不能正常运转。为了使革新项目成功一项,推广一项,巩固一项,他们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采取组织先进经验推广队到各个坑口进行典型示范和技术表演,交流和传播操作经验;举办技术训练班,组织三结合科研小组,及时改进完善革新设备;充实和调整各坑口的维修人员,建立和健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措施。这样一来,装岩机和电机车就迅速在全矿山普遍推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设计工作要实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佘 季
设计,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变革现实而制定的计划、方案和办法。这些计划、方案和办法是否正确,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因此,只有实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搞好设计工作。
有人认为,让设计人员去调查研究和参加实践费时费事,影响基本建设进度,不如在办公室里运用现成的理论、技术资料和规范来得快。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们设计的工厂、矿山、水坝、桥梁,都是要在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如果不把当地的资源、水源、地质等基本条件搞清楚,贸然从事,就不能使设计很好地符合实际,并往往会造成返工浪费,主观上想快,结果反而慢了。做设计固然要运用理论、技术资料和规范,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参加实践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因为一切正确的理论、技术资料和规范都是来源于实践的,都是他人根据当时当地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认真调查研究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况和亲身参加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现成的理论,正确地运用他人的经验,做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而设计是否正确,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设计中的缺点,还要通过实践去改进完善。也就是说,做好设计的整个过程,是一步也不能离开实践的。还必须指出,广大群众的实践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只有密切联系实际并亲身参加实践,才能及时地在设计中吸取广大群众的新鲜的实践经验,使设计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如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照抄照搬,设计工作就不能摆脱因循守旧、爬行落后的局面。因此,周密地调查和广泛地吸取群众的实践经验,是做好设计的基础。
有的人认为,只要收集了设计需要的情况和群众的经验,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做好设计了。甚至有的人说,别人怎样提意见,我就怎样设计。这也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们调查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包括群众的实践经验),固然为做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要运用这些资料,形成正确的设计,还“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也就是还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调查来的材料和广大群众提的意见,总是多种多样的,有适用的,有不适用的,不加分析地全盘采用,事实上是行不通的。只有将调查来的材料和意见,经过仔细的分析,提炼,集中其有用的部分,并进一步加工提高,才能把设计方案做好。
毛主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做基本建设设计,需要运用广泛的知识。除了运用设计者本身的实践经验外,还要运用理论、技术资料和规范资料,也就是要运用他人直接实践的经验来为我们的设计服务。事实上,只要这些理论属于“科学的抽象”,我们又运用得当,对于指导我们设计实践,保证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设计工作者,都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既要积极参加实践和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熟悉专业知识,并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思想水平和设计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