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明天我上阵!”
在“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上,千千万万的农村基层干部,紧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以身作则,带领广大群众,为改变我国河山面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下边介绍的是这方面的一些事例。 ——编者
在山东临沭县白旄公社西白旄大队第六生产队里,有一队女社员,每天抬着粪筐,担着尿罐,走东家,串西家,收集粪尿。走在前面的是个已有四个孩子的母亲,贫下中农看着她那浑身使不完的劲,都啧啧称赞。她是谁呢?她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振环的爱人刘方梅。
提起刘方梅参加积肥队,还有一段故事呢!这个积肥队原来是由男劳力组成的。去年夏季农活一忙,队里的劳力有些紧张。大队党支部书记刘振环就建议把积肥队的男劳力换下来,让有小孩的妇女担任这项工作。这样既能解决劳力紧张的问题,又调剂了妇女的活茬。但是,有的人却担心这办法行不通,说什么“让女同志挖粪刮尿,又脏又臭,保险没人愿意干。”
刘振环听了,想:是啊!这个队的妇女从来没有挖过大粪,必须有个带头的人带一下才行。
刘振环回家后,同爱人刘方梅商量挖大粪的事。刘方梅一听就火了,冲着振环说:生产队的活三百六十样,为什么偏偏叫我干这样窝囊活?
刘振环听了爱人的话,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要说窝囊,咱穷人在旧社会的日子才真窝囊!是共产党、毛主席把咱穷人从火坑里救出来,才有了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挖粪积肥也是为了多打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呀!怎么能说这是窝囊活呢?这是你的思想窝囊。积肥这活是艰苦些,可咱干部家属不带头去干,让谁去干呢?
刘振环的一番话,说服了刘方梅。她激动地说:“我错了。我要改正这种错误想法,明天我上阵!”
第二天一早,方梅担着粪筐出来了。在她的带动下,妇女积肥队很快成立起来了。她们天天担着尿罐,抬着粪筐,为农业丰收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找书记
凌晨,我去找陈北公社先锋大队党支部书记曾祥忠同志。
一路上,流水淙淙,禾苗葱葱。走进先锋大队,就听说自抗旱以来,老曾整天在外跑,找他可难了!不过,我今天来得还算早,也许在他家能碰上?我急忙到了老曾家。他爱人说,老曾天没亮就下湖了。我心想:茫茫龙赛湖,叫我哪里找?她仿佛了解我的心思,埋怨似地跟我讲起来:这阵抗旱紧张,他整整个把月没正经回家,昨天半夜才回来,满身泥水,眉毛、眼睛也分不清了。
这番介绍,使我回想起前年抗洪的事来:前年六月,连日倾盆暴雨,湖水猛涨,严重威胁着先锋大队的八百亩早稻。当时老曾带着病,坚持带领群众护堤抗洪,夜晚露宿在堤坝上,一个多月没回家。在他的带动下,广大群众发扬革命精神,抗洪排渍,终于保住堤垸,夺回粮食五十四万斤。今天抗旱,他更是一马当先。
我带着敬佩的心情,往龙赛湖走去,迎面余大伯拉着牛过来了。“大伯!您看到曾书记吗?”我问。“找他可难啊!天没亮我牵牛出来,就看见他扛着锹,在进水渠口干了好大一会,又沿着渠往北走了。听说今天要安装抽水机,可能抬机器去了。”
我立即往北渠赶去。先锋抽水站,热热闹闹。人群中,那不是他吗?我一眼看见老曾,他满头大汗,肩扛木杠,正和群众一起扛抬沉重的机器。
我向他转达了公社党委加紧抗旱的意见,老曾说:“请党委放心!天不低头不下阵,粮不到手不收兵!”说罢,又扛起了杠子。
湖北应城 陈文通


第3版()
专栏:

十八斤半
收获的季节,广东乐昌县茅坪大队热火朝天,社员们忙着收割、打谷。刚从田里割禾归来的党支部书记李正球,蹲在打禾机脚下,细心地翻看脱过粒的禾串。他发现禾串中还有一些没打净的谷粒,就向社员提出,把打过的禾串再翻打一遍。有人说:“谁有闲工夫去做这种琐碎事!”要是过去,李正球听到这话准会发起火来。现在,他却冷静地想:社员思想不通,不肯干,干部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带头作出样子!
第二天一早,他自己动手把五分稻田的禾串重新翻打了一遍。把翻打下来的稻谷一称:十八斤半。他把全队干部、社员请来,看看这十八斤半稻谷,并当场算了一笔账:五分田多打十八斤半,一亩田就多打三十七斤。全队三百多亩稻田,复收一遍,可以多打一万多斤粮食。
这一看一算,大家明白了:精收细打不是什么“琐碎事”,而是节约粮食,增加生产,支援革命的大事。从这以后,社员们都自觉地把禾串翻打一遍。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一事一议

争虚名,还是争贡献?
河北武邑县苏正公社苏义大队的大小队干部们,围绕“要不要改造八十亩碱荒地”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苏义大队地处黑龙港流域,过去大部土地都是寸草不生的死碱地。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改造盐碱,大部分变成了稳产高产园田。今年开春后,党支部提出:抓紧时机,把公路西面那八十亩碱荒地改造过来。
对于党支部这个意见,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有人认为:按全大队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干一年,亩产过“黄河”没问题。那八十亩碱荒地无论怎么改造,头一年也不会高产。如果把这八十亩地算进粮田面积,到秋后,就会影响全大队的粮食平均单产,拖住过“黄河”的腿。现在粮田也不算少,不如干脆不管它。
党支部书记何中桂同志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这八十亩碱荒地改造过来,虽说头一年是生茬地,一亩地最少也能收获一百五十斤,八十亩就能收一万二千斤粮食。平均计算单产虽有所降低,但总产却增加不少。如果抛开这八十亩不种,单产是要高一些,“名气”是要大一些,可总产却要减少,实际上等于白白丢掉了一万二千斤粮食。说到这里,他意味深长地问大家:到底哪一种做法符合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符合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呢?
一番话说得人心开了窍,大家纷纷发言,一致决议:抓紧时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拿下八十亩碱荒地,扩大粮田,多作贡献!最后,党支部副书记何立木同志站起来说:这次讨论会使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路线教育,我们就是要不务虚名,多种多收,既看单产,更看总产,扎扎实实学大寨,力争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通讯员
苏义大队的这场争论很有意义。改造八十亩碱荒地,总产要增加,平均单产要减少,拉了过“黄河”的腿。不改造,单产可望过“黄河”,总产却要减少。改造还是不改造这八十亩碱荒地?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笔粮食账的争执,实质上是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
争取粮棉亩产量过《纲要》,是当前农业生产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正是为了向国家多作贡献。如果只求单产过《纲要》,不问总产和贡献,就违背了总的目的,就是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求一个小单位的荣誉。这个问题不仅苏义大队有,其他地方也可能有。希望也能象苏义大队那样,开展讨论,提高觉悟,既抓单产,也抓总产,不争虚名,争贡献!


第3版()
专栏:

洗刷唯心精神 加速前进步伐
——中共山西沁县县委认真读书学习改进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中共山西沁县县委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坚持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实际工作,加速了建设沁县的步伐。去年在持续干旱、其他灾害也很严重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第一次闯过亿斤关,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总结经验教训 坚持唯物论
沁县县委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等有关教导,回顾了生产领导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初步划清了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认识到唯心论的先验论在生产领导上的严重危害。
沁县地处丘陵,无霜期一般在一百五十天左右,山区和川区又不尽相同。前年,为了尽快地把粮食生产抓上去,改变沁县农业落后面貌,县委没有考虑各类地区的差别和群众缺乏实践经验的具体情况,盲目地在全县推广忻县的杂交高粱。结果,部分地区因早霜造成减产。
为什么主观愿望不能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呢?县委从认识论的高度作了分析,大家深刻体会到:这是没有按唯物论的反映论办事的结果。坚持唯物论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只有坚持认真读书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不断洗刷唯心精神。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良好的愿望也不能变为现实,甚至还会把好事干成坏事。前两年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推广外地经验,打了些机井,投资不小,收效甚微,就是因为这里是沙质土壤,地下水位低,渗水性又强,不宜用打井的办法解决水利化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一致认识到,只有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洗刷唯心精神,克服主观主义,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获得加速改变沁县面貌的自由。认识提高了,领导思想作风就有所转变。去年,有关部门要求沁县种植五千亩水稻。县委没有硬性规定任务,盲目下达指标,而是分头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种植计划,干部满意,群众拥护。
不断深入实际 抓事物的本质
实践丰富了认识,县委就开始自觉地注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蹲点带面,发动和组织群众,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经过一年的努力,情况有所变化,但效果还不显著。为什么学大寨的步子迈不大呢?县委继续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联系实际分析近年来农业生产变化情况。就全县来说,虽然发展不快,但有一些社队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亩产量过《纲要》,跨“黄河”,成为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如位于偏僻山区的次村公社,石厚土薄,条件很差,生产却很好。一九七一年全社亩产上了《纲要》。这个公社的东寨大队,连续两年亩产超千斤。
为什么有的社队学大寨一年一个新变化,而有的社队却停步不前呢?为什么有些自然条件并不好的社队前进反而较快呢?县委带领调查小组,对二十二个公社和大队进行典型调查和阶级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找到了一些内在规律:一、凡是学大寨步子迈得快的地方,都经常注意开展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坚持批修整风,干部、群众都有很大的革命干劲。二、这些社、队都能比较全面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如新店公社新店大队,劳力充足,其他条件也好,可是一九七○年以前,由于政策不落实,群众积极性不高,生产发展缓慢。后来,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一项一项地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大大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量由上年的二百来斤一跃跨过了“黄河”,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三、凡是学大寨运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有一个革命化的、相对稳定的领导班子。如次村公社,社、队两级班子都比较好,经常注意抓路线斗争,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
经过这样一番对比分析,县委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去年年初,县委领导成员亲自下去蹲点包片,还在全县抽调了五百多名干部到九十八个后进队去蹲点。广大干部以批修整风为纲,抓路线教育,抓领导班子建设,抓落实政策,大鼓革命干劲。经过一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一批后进队的面貌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使全县在大旱之年获得了好收成。
探索客观规律 取得主动权
端正认识路线,县委经历过一个由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他们体会到:要正确地认识沁县,能动地改造沁县,必须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摸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年多来,在改变生产条件方面,初步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沁县丘陵地较多,山上“覆盖”少,到处有沟,沟沟流水。要改善生产条件,必须水土结合,综合治理。过去,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在工作中一般化的领导多,具体切实的指导少,以致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例如,有水不用水,年年种旱地;养猪不建圈,有肥不积肥,形成了“水”“肥”、“土”三个“老大难”,拖住了农业前进的步伐。经过学习和实践,县委开始摸到了改造沁县客观世界的规律:在山区实行引水高灌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在川区实行自流灌溉和平整土地相结合,在沟湾区狠抓沟坝化,实行排灌相结合。这样一来,情况就有所改变。去年大旱,是坏事,却变成了促进水利建设的好事,全县浇地面积比往年扩大了五倍。
在科学实验方面,如改良种子,作物种植,也初步摸索出一些规律。去年抓了适时早种,播种比往年提前了一个节令,保证了在大旱情况下,捉住全苗,躲过早霜,获得了好收成。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丰收的来历
福建莆田县黄石公社,一九七二年粮、油、糖样样增产,成为莆田地区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之一。获得这些成就,公社党委改变领导作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弃豆保稻”的教训
黄石公社历来有种蚕豆的习惯,每年利用冬闲田种三万多亩蚕豆,增收几百万斤粮。前年春,公社党委为了不误插秧季节,又想增加早稻基肥,没有很好地同群众商量,就决定“弃豆保稻”。大部分未成熟的蚕豆被“压青”做了绿肥。群众批评说,快到嘴边的蚕豆丢了。
去年二月,公社党委吸取教训,想把早稻和蚕豆都保住。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呢?一时想不出好办法来。于是,深入群众,向群众请教。党委书记朱天桂来到华东大队,跟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乌三到了一丘豆荚初熟的田里。陈乌三介绍说:“象这样早熟的蚕豆,收完也误不了春耕。”他们又到了一丘豆花盛开的田间,陈乌三说:“这是晚熟的蚕豆,要收豆就赶不上插秧,群众愿意把它压掉当肥料。”老朱回答:“应该这样做。”他们又转到另一片豆田,豆荚累累,丰收在望,剥开一看,颗粒饱满。陈乌三说:“这是中熟的蚕豆,过十几天就可以收获,把它‘压青’,一亩要损失一百多斤蚕豆,群众想不通;留下它,早稻迟插几天,要受损失。去年许多生产队采取割尾巴的办法,把秆尾割掉六、七寸,可以做饲料;豆荚还能提前七、八天成熟,赶得上插秧。”老朱连声叫好:“真是好办法呀!我们就是需要这样收豆、插秧两不误的经验。”
老朱回到公社,听听下乡回来的同志调查的情况,和自己了解的基本相同。党委决定按照蚕豆不同的生长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这年全社“压青”的蚕豆比前年少一万二千多亩,增收蚕豆一百多万斤,也没误早稻插秧,还利用割下的豆尾做了猪饲料。
旱地改水田的斗争
在过去两年中,黄石公社把四千多亩旱地改种早稻,剩下的多数是缺少水源的丘陵旱地。去年早季,计划再改八百二十亩,使全社早稻面积凑成整整五万亩。可是,有些大队干部说旱地改水田有困难。公社党委决心帮助干部挖挖潜力。
党委副书记黄锦松到横塘大队去。一路上,他在琢磨:横塘旱地多,水渠绕山坡,改它二百亩没问题。可是,一到队里,党支部的同志告诉他:全大队最多只能改几十亩。老黄大吃一惊,心想:准是大队干部思想保守,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应该批评批评。后来又考虑,把情况弄清楚再说。
老黄和一些干部、社员认真交谈,听听他们的意见。几个队长告诉他:现在横塘只有几十亩旱地靠近水渠,其余的都是山坡薄地,种耐旱作物问题不大,往年春种大豆,夏种番薯,冬种麦子,全年亩产都在千斤上下,比种水稻产量又高又稳,而且少花工。这时一些老农民当着黄锦松的面批评党支部:“去年你们硬把山上八十多亩漏水旱地改种早稻,每亩抗旱费了五、六十个工,结果只收一、二百斤稻子。今年这样旱,可不能那样干!”这几句话引起老黄深思,他想,去年春天,党委笼统地要求各大队旱地改水田“越多越好”,有的大队就把不能改的也改了。关键就在于公社领导脱离实际。他恳切地作了自我批评,并帮助党支部总结上一年盲目改种早稻的教训。这年因地制宜地进行改种,群众拥护,干部高兴。
油菜丰收的道理
黄石公社过去只有少数大队种油菜。前年冬天,县里要他们种三千亩,比往年扩大七倍。公社党委按照各大队的土地面积分配了任务,以为这样就算“落实”了。没想到,多数大队提出了意见。
这时公社党委有两种不同的主张:有的认为,种油菜多产油,又肥田,反正对集体对社员都有利,先把任务分下去再说,等以后油菜丰收了,谁还会提出什么意见?多数同志不同意这样做,他们说:即使是符合群众利益的事情,也不能靠一道命令办事。
于是,党委组织各大队的三百多个干部和技术员,到油菜丰收的江东去参观。江东大队介绍了如何为革命种好油菜的经验和种植技术。大家很信服。种植三千亩油菜的任务顺利完成了。由于社员精心管理,油菜获得了丰收。这使黄石公社党委进一步认识到,领导生产必须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浙江绍兴县上旺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同志(左二)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社员称赞他是好“带头人”。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