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老区人民的新贡献
——皖西地区访问记
不久以前,我们在皖西六安地区,访问了肥西、六安、霍丘的广大丘陵地区,半山区的舒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和霍山等县。这些地方,多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苏区,也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
六安地区近三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产量在一九七○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一年比一九七○年增产五亿多斤。去年又比一九七○年增产七亿多斤。这三年,平均每年交售七亿七千万斤粮食。去年六安地区留够口粮、储备粮后,向国家交售了八亿四千多万斤粮食,还有大批油脂、棉花、茶叶和五十万头肥猪,全面和超额完成了一九七二年国家给予的任务。
三年来的大变化,根本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革命干劲,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大道上,步子迈得更大更稳了。
水乡印象
在大别山的丛山中,我们访问了一九五一年后相继建成的人工湖——著名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等水库。这些水库,把大别山几十亿立方米的水拦蓄起来了,并且陆续发了电。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使皖西人民受到很大的鼓舞。
大别山区雨量多而集中,每遇暴雨,淠河、史河、杭埠河沿岸和湖洼圩区常常积水成灾。丘陵地区则十年九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皖西人民计划建设一项能灌溉一千多万亩农田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单纯依靠国家,还是自力更生?这里的党组织和人民坚定地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技术力量不足,就选调一千五百多名熟悉当地地形和水系的农民,培训成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这支队伍以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计划四年完成的测绘任务。他们还办了许多小工厂,自制水泥、炸药及各种工具。他们劈山切岭,填冲筑坝,架设渡槽,修倒虹吸,造地下涵洞。遇到当年生产与长远建设矛盾时,就农忙小干,农闲大干,逐段施工,尽可能地做到当年受益。现在,皖西地区的水利工程灌溉量可达八百万亩农田。国家的投资,平均每亩不到三十元,一年增产的粮食就可把投资收回来。
大工程建成了,蓄水的小工程却做得不够。有些人看到新河从门前流过去,觉得老塘不需要了,甚至废塘为田。结果,不旱的时候河水白白地流走,急需用水时水又不够;支渠以下至田间的配套工程做得差,也影响了现有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实践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只有采用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和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解决这些矛盾。以霍丘县姚李公社长岗大队为例,一九六四年,淠史杭工程的一条支渠通到这里后,有些人说:一条小渠通到家,啥时用水啥时开闸。他们完全依赖支渠,没有及时搞蓄水配套工程,结果,平时来水无处装,旱时无水心发慌。一九七○年前,经常要国家供应部分粮食。以后,大队干部从大寨学习回来,带领群众狠干三年,大搞小型配套工程,做到渠连塘库,“长藤结瓜”。水利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一百多斤,向国家交售粮食六十多万斤。现在,六安地区已建成大量的小型蓄水工程,容水量达二十三亿立方米。这样,就把头年十月至次年三月非灌溉季节的水库发电尾水,以及当地径流拦蓄起来,做到常年发电,及时灌溉。
山区今昔
六安地区有山场一千多万亩,约占全面积的三分之二。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安徽佛子岭水库所在的一个乡,全是山地,纵横几十里,就办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合作社。”毛主席的指示,给山区建设规定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穿过山间的白云,来到佛子岭水库边。清澈广阔的水面,满山郁郁葱葱的茶、杉、竹,水库里帆船、小轮来来往往,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佛子岭公社党委书记郑贤明说,这一切都是山区人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作出来的。郑贤明说,毛主席指示前,这个地方粮食亩产只有三百多斤,去年跃增到八百多斤,超过了《纲要》。过去,佛子岭公社每年需要国家供应几十万斤粮食,近三年来,每年向国家交售七十多万斤粮食。毛竹、茶叶、畜牧业也大大发展了。
地委、县委的同志为执行“农林牧综合经营”的指示,花了很大力量。在山区建设的问题上,过去也有片面性:强调发展林业,就要求国家多供应粮食;强调要抓粮食,有时候就出现毁林开荒的现象。事实教育了大家,单纯抓林和单纯抓粮,都不利于山区生产的发展。
霍山县凡冲公社有个土地湾生产队。他们因地制宜,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全面发展,给山区生产提供了经验。
这个生产队位于大山区,连一亩大的平地都没有。一九五七年以来,他们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取得林粮大发展。我们登上土地湾的“大石狼”、“城墙湾”、“天堂岭”等高山,看到起伏的山峦都为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覆盖着。十年来,他们发展各种林木三千六百亩,把过去的荒山秃岭全部绿化了。十来万棵杉树已经成材。一九七二年,向国家交售的木材、毛竹、油桐、油茶、茶叶等项值三万多元。土地湾的社员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要国家供应粮食。他们把山脚下的乱石垫上土,把河道修成滩地种粮,一九七二年粮食产量达到十二万斤。
山区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广,步子越迈越大。这三年,六安地区不仅粮食增产幅度大,各种林木也有很大发展。他们种植了八十万亩杉、松、毛竹,二十万亩油茶、油桐,两万五千亩茶园。这里的经验告诉人们,建设山区,必须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社队以粮为主,粮林并举;有的社队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对山、水、田实行综合治理。皖西的同志有个志愿,就是要把因建水库而淹没的十几万亩好田夺回来。他们把废弃的河道造成田或者种上树。金寨县一个县改河造田达几万亩。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用造梯田的办法,扩大农田面积,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是解决山区林粮矛盾的好办法。
粮区新貌
皖西地区的七个县中,有五个县是重要的产粮区。去年六安、肥西、寿县、霍丘四县,在留够口粮和储备粮后,交售给国家的公余粮,分别为一亿五千万斤到近两亿斤。舒城县是六安地区主要的茶、麻产区,也向国家交售了七千多万斤粮食。
霍丘县的三口塘大队,是皖西地区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为了改变怕旱的局面,三口塘的党支部带领群众,努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一个只有六、七百人的大队,硬是挖了十二口大塘,使全大队的两千二百亩地得到灌溉。从一九六五年以来,三口塘大队按人口平均向国家贡献的粮食,在皖西地区保持了最高水平,平均每人每年一千二百多斤。
由于对国家贡献大,这个大队有些干部一度滋长了自满情绪。党支部发动广大社员揭发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使这些同志的头脑更加清醒,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更加自觉。一九七二年,虽然有灾情,并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比前年有所减少,但仍向国家交售七十二万斤粮食,六万斤油脂,超过国家规定的任务。
三口塘大队土地较多,对国家贡献较大;土地很少,对国家贡献大的社队也很多。六安县的南外大队有三百户,平均每人只有六分三厘地。他们去年却给国家贡献了十六万多斤粮食,九千多斤油,三万三千斤麻,三百多头肥猪。一九六八年,南外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学大寨,可是,队上不少人却把精力放在到街上拉板车。党支部狠抓路线教育和阶级斗争,煞住了歪风邪气,粮食逐年增产,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皖西广大粮食产区,象三口塘、南外大队这样学大寨的典型到处都有。为了加快农业发展速度,六安地区和各县派了三千多名干部,到七百多个不同类型的点上,扎扎实实地抓革命,促生产。一批负责同志在基层跑面,巡回指导。他们生气勃勃,扎扎实实地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赢得了一片大好形势。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春到佛子岭水库。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沂河两岸你追我赶
春风送暖,冰河开冻。沂蒙山区春季生产热气腾腾。
地处沂河两岸的临沂县人民,坚持以批修整风为纲,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去年,农业获得好收成。今年入春以来,他们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乘胜前进,积极投入春季生产运动。成群结队的男女社员忙着给小麦追肥、浇水和整理春田。一个比学赶帮闹春耕的高潮,正在沂河两岸蓬勃展开。从以下几个队的活动,可以看到一些侧面。
猛追先进
沂河岸边,茶叶山下,有个粮食亩产一年超《纲要》、二年跨“长江”的玩花楼大队。现在,这个大队已经成为茶山公社学习的榜样。
玩花楼有一百一十一户人家,四百多亩地,多数是盐碱涝洼地,两年以前还是个后进队。一九七一年新的党支部建立后,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鼓足干劲学大寨,苦干两年,全大队粮食亩产由原来的三百斤左右猛增到八百零八斤。
玩花楼的飞跃变化,使茶山公社的八十三个大队受到很大教育。公社党委以“玩花楼在跃进,我们怎么办”为题,召开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会议。大家在讨论中说,论家底不比玩花楼薄,论条件不比玩花楼差,玩花楼能上得去,我们也能上得去。各个生产队都积极修订了自己的生产计划,研究、制订了追赶先进的措施。
贾村和玩花楼只隔一条河。解放前,贾村的支部书记吴景尧和玩花楼的支部书记张桂芳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他们一同逃过荒,要过饭。前几年,玩花楼落在贾村的后边时,张桂芳曾经几次请吴景尧来作现场指导。今天,玩花楼一跃上去了,吴景尧又虚心向玩花楼大队学习。初春的天气,河里还结着一层薄冰,玩花楼的干部和群众就打响了夺肥的战斗。贾村的干部和群众看见了,很快扛起镢头拿起锨,也积极奔赴田间。
互学互帮
“一花独开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这是岔河公社洪家店大队党支部书记魏玉湘的话。
跟洪家店大队地连边的汤家屯大队,前几年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二百斤左右。洪家店大队党支部书记魏玉湘看到兄弟队上不来,心里很着急,决心帮一把。从哪里帮呢?他们认为,汤家屯土质条件比较差是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缺乏鼓足干劲争上游的决心。老魏经常找汤家屯的支部书记王士昌谈心,研究农业学大寨的根本经验和措施。王士昌见老魏对兄弟队这样热心,便积极带领群众向洪家店学习,在全大队开展学大寨赶洪家店的运动,生产不断发生新变化。
汤家屯大队的三个生产队,一、二队上得快,三队却没有跟上去。队长王士尧去找魏玉湘谈心,老魏同他一起忆苦思甜,一起学习党的总路线,并向他介绍了洪家店一队由后进变先进的经验,使王士尧深受启发。他狠抓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激发大家为革命种田的思想,革命干劲大发扬,今年备耕工作搞得又早又好。
洪家店大队的东邻队小里庄,去年第一次改种水稻,插秧进度慢,技术不过关。洪家店大队派出十名插秧能手,由支部委员带领,帮助插秧,并传授技术,直到帮助把六十亩稻秧插完才回村。
今年一月,北曲坊大队因为缺肥,有八十多亩小麦没有追上肥。魏玉湘同干部群众商量,决定节约三千多斤氨水借给兄弟队。北曲坊大队的社员感动地说:咱一定要把生产搞好,用实际行动回答兄弟队的关怀。
洪家店大队对周围邻队是这样,邻队对洪家店也是这样。北曲坊地处干渠流域上游,每当灌溉浇地时,北曲坊都是先想到下游的汤家屯和洪家店,只要下游需要水,他们总是让给下游先用,自己后用。洪家店大队和周围的兄弟队,就是这样在互帮互学中并肩前进,不断攀登学大寨的新高峰。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重垦“贫农地”
在广西柳江县三都公社果门生产队的两个山坡上,五十四亩新开垦的地平平展展,连接成片,沐浴在早春的灿烂阳光里。提起这些新开的山地,这里的贫下中农有一段沉痛的回忆。
解放前,果门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上山开点零星荒地度日,他们把这些小块山地叫做“贫农地”。解放后,他们种上了大田大地,粮食连年增产。去年又比前年增产了两万多斤,亩产跨过《纲要》。于是,有的“贫农地”就丢荒了。
今年春耕中,队里多次召开社员大会,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战略方针。六十八岁的贫农、党员韦福亭提出,为了广积粮,我们应当深挖土地潜力,把丢荒的“贫农地”重新开出来,扩大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生产队干部和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拥护。但他的侄子在一边说:“我们队有那么多的大田大地,产量又连年提高,何必还花力气去开那些荒山呢!”韦福亭就把侄子带到他在解放前亲手垦种的三块山地上看,大的只有五厘,小的不到两厘。他指着这三块山地激动地说:“解放前,大田大地全给地主霸占了,我们贫下中农只好上山开点零星荒地来种。解放后,靠共产党、毛主席,我们把大田大地从地主手里夺了回来,现在怎能就把这些‘贫农地’丢了,这不是忘本了吗!”这一席话,语重心长,使他的侄子和一些贫下中农青年受到深刻的教育。
重垦“贫农地”的战斗打响了!韦福亭是队里的看水员,他天天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天还没亮就提前出工,到田垌上查看田水;天亮了,又带头上山开荒。有一天,寒风飕飕,冷雨霏霏,韦福亭有点病躺在床上。有的社员见到天冷路滑,就不打算上山开荒了。韦福亭想,在旧社会,我们是为了糊口度日而开荒,再冷再饿也得干;现在,我们是为了广积粮,为了革命而开荒,应该拿出更大的劲头才对啊!于是,他从床上爬起,带病扛起犁,牵着牛,和他侄子带头冒雨上山。他的六十六岁的老伴和十三岁的孙女也扛起锄头,紧紧跟上。老人家这一上山,就象对全村吹起了冲锋号,不用敲钟,也不用队长叫,全队男女劳力就一齐上了山。只用了十多天,就把丢荒的“贫农地”全部垦复,原来的小地坎全部打通,“贫农地”周围的荒地也开了出来,使今春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五十四亩。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汉水河畔春来早
万里东风暖人心,汉水河畔春来早。
棉花生产连续十年超《纲要》的湖北钟祥县皇庄公社孔庙大队,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今年的备耕工作比往年更主动、更扎实。立春一过,这里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在通向田间的大小路上,拖拉机嘟嘟嘟地来回奔跑,运肥的车子、担子川流不息,村里村外肥堆星罗棋布。经过一冬沤制的牛栏肥、猪圈肥又黑又好,下到田里还冒气。为了多积肥、积好肥,党支部狠抓肥料政策的落实,坚持“按级分等,以等记工,参加分配”的原则,大大调动了社员向集体投肥的积极性。
在孔庙大队,科学种田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在一座座仓库里,一些女社员正在精选棉种。有的用簸箕,有的用筛子,聚精会神地一粒一粒挑选。我们向当地植棉能手、大队技术股长董植学了解今年植棉的技术措施。他告诉我们,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验,抓好种籽是个关口,这一关抓好了,对棉花的全苗早发关系很大。三队技术员杨茂清,一九六九年发动妇女精选了二斤一两棉种,种了两亩棉田,发芽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繁殖的种籽在一九七一年就种了九十亩棉田,这片棉田与周围棉田一样播种,一样施肥,一样管理,因为种籽选得好,出土后苗齐苗壮。再加上管理抓得好,真正达到了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株株满桃。
孔庙大队今年棉花备耕工作为什么抓得这样扎实呢?因为有好的带头人。
孔庙大队党支部和革委会成员,既是庄稼人,又是带头人。多年来,他们坚持参加集体劳动,种试验田,在劳动中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去年孔庙大队的棉花播种以后,遇到了春旱,大部分棉田达不到全苗。怎样过好全苗关?在三队蹲点的党支部副书记郑舜山,积极带领全队男女老少,用壶提水,用盆端水,用桶挑水,实行抗旱压苗移栽。党支部在三队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全大队胜利过好全苗关,亩产皮棉达到一百二十六斤。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春满鱼塘
广东省陆丰县碣石镇淡水养殖场,目前已是一片春色。鱼场堤外,茫茫大海,点点风帆;鱼场堤内,无数鱼塘,鳞次栉比。一群群鱼儿在水中游动。场员们张网捕鱼,投放饲料,一幅生气勃勃的动人图景。
一九六六年以前,这里只有鱼塘五十七亩,亩产不过三、四百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充分调动了群众的集体生产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开滩造塘,扩大鱼塘面积一倍多。为了继续发展生产,职工们决心试验放养热带鲫鱼。这种鱼生命力强,长得快,适合在海滨养殖。他们从外地买来五万尾热带鲫鱼苗,同家鱼进行混养。
几个月过去了,热带鲫鱼长势喜人。忽然一阵寒流袭来,气温骤降,热带鲫鱼不耐寒,全部冻死了。在挫折面前,职工们不灰心,不气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摸到了规律,解决了热带鲫鱼的过冬问题。一九六八年,他们大面积放养,精心管理,获得了亩产千斤的好收成。
塘鱼亩产过了千斤,能不能继续增产?有些人认为,塘再深有底,鱼再多有数,亩产过千斤,差不多了。场领导对广大职工进行路线教育,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们坚定地说:“我们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低产能够变高产,高产还能再高产。”大家行动起来,大搞鱼塘基本建设,增施有机饲料,促进全场平衡增产。职工们还组织了科学养鱼研究小组,认真摸索夺取高产的经验。热带鲫鱼在塘里繁殖,有的塘水较肥,母鱼多,容易造成鱼苗过密;有的塘水不肥,鱼苗又显得过稀。研究小组成员经过反复实践,对鱼苗进行分养调剂。他们还根据热带鲫鱼的特点,改革网具,合理捕捞。辛勤的劳动结出了丰满的果实,获得了亩产一千五百斤的好收成。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