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定地站在新生事物一边
中共河北省安平县委书记 李德春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总是新生事物战胜并代替旧事物。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新生事物(包括革命的阶级)发生、发展与旧事物(包括没落的阶级)不断衰亡的历史。怎样对待新生事物,历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斗争的一个问题。几年来的革命实践使我体会到,能否坚定地站在新生事物一边,热情扶植新生事物,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
去年,有件事情对我教育很深:有一个在我县插队落户的天津市知识青年,几年来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贫下中农和当地领导几次推荐他当工人、上大学,他都没去,决心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在党组织的教育和贫下中农的帮助下,他表现很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却也有个别人对这个青年进行挑剔,甚至采取讽刺和打击的态度。这个青年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扎根农村干革命,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可是,为什么偏偏有人采取相反的态度呢?我觉得,这不仅是如何对待一个青年的问题,也是对待毛主席倡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革命的新生事物的态度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教导。列宁指出,对革命的新生事物持讥笑、轻浮的怀疑态度,“这一切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手段,是保护资本主义而反对社会主义。”毛主席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使我认识到,虽然新生事物不断战胜并代替旧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对待新生事物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对革命的新生事物必然抱敌视态度。这是因为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国内外的一切反动派,为了使他们代表的腐朽没落的阶级免于灭亡,达到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每当新生事物刚一出现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讥笑它、破坏它,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刘少奇一类骗子不就正是这样干的吗?他们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总是颠倒黑白,把旧事物描绘得完美无缺,把新事物攻击得一无是处,企图扭转历史前进的车轮。他们正是代表了地、富、反、坏、右的复辟愿望。除了阶级敌人的破坏以外,在我们革命队伍内部,也还有少数同志往往用旧尺子量新事物,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对新生事物看不起,甚至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这与阶级敌人的有意破坏虽有原则区别,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长期不自觉,发展下去,就会发展到否定进步,否定革命的方面去,这也是很危险的。认识提高以后,我们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揭发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坏人坏事,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下乡镀金论”、“变相劳改论”,表彰了一批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决心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典型,推动了全县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许多旧框框,各条战线涌现了许多无产阶级的新生事物。当前,随着批修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革命的新生事物更是层出不穷。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新生事物,不仅有立场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我们一定要自觉地不断克服自己的旧思想、旧习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和原则性,对新生事物满怀信心,热情鼓励。特别是当新生事物在前进过程中产生某些缺点或遇到暂时挫折的时候,如果发生动摇、怀疑,往往就会站到新生事物的对立面去了。
我们县有个女青年干部,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产生了某些缺点错误。原来,我们认为这个同志虽有缺点,但这是前进中的不足,应当给予热情帮助,鼓励她继续工作。后来,当社会上有的人散布什么“吃姜还是老的辣”等错误论调时,我们也受了一些影响,觉得有些青年干部工作起来的确不怎么稳当。究竟应当怎样对待这些青年干部呢?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列宁关于“我们应当缜密地研究新的幼芽,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它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的教导,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待新生事物的理论和实践。毛主席对待革命的新生事物,总是热情欢迎,积极扶植。农业合作化时,毛主席发现我县南王庄大队王玉坤等三户贫农坚持办社的先进事迹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誉为“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毛主席热情支持红卫兵运动,粉碎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领导和发动了亿万群众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如何对待革命的新生事物的理论和伟大实践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认识到,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的,它在发展中就没有现成的尺码可循,因此常常不可避免地要走些弯路,受些挫折。重要的不在于它有没有困难和缺点,而在于它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而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往往带有思想上的片面性,不能正确认识“满园春色”和“一片黄叶”的关系。树叶黄了,这固然是秋天到来的标志之一;但是春意最浓的时候,也可以找到一两片发黄的叶子。在社会生活中,在亿万群众翻天覆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在新生事物茁壮成长的道路上,出现那么一两点缺点,有什么值得奇怪呢?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一叶障目,看不见本固枝繁的满园春色,不要被一些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就积极支持新干部,把这个青年干部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让她在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谈到如何才能发现和支持新生事物时教导我们:“回答只有一句话,就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来源于群众,又靠群众去发展。我们要做到新生事物刚一诞生时,就善于发现它,满腔热情地扶植它,就必须了解各阶层的生动情况,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前,在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地站在新生事物一边,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第3版()
专栏: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中共山东长岛县委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长岛县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是个渔农结合的海岛县。近三年来,渔业产量节节上升,粮食生产也急起直追。去年粮食平均亩产七百多斤,比前年每亩增产一百七十多斤。
海岛渔村,粮食生产为什么能够大步前进呢?长岛县委的同志们回答说,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根据海岛特点,正确指导生产。
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
长岛县是由大小十八个岛屿组成的。山高坡陡,石多土薄,水源奇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是“望天田”,发展农业的条件很差,过去粮食产量很低。
面对这种状况,县委曾经认为,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把水抓上去,产量该不成问题了。他们带领群众截山沟,筑水库,想蓄天上水,结果,海岛尽是顺茬土,存不住水。再打井挖塘,搞地下水,也因为海岛水源缺乏,收效不大,粮食产量仍然上不去。
到底抓什么才能加快农业增产的步伐呢?毛主席教导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只有下去调查研究才能弄明白。于是,县委领导同志迈开双脚,串海岛,访渔村,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探索海岛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在连年夺得稳产高产的乐园大队,县委看到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找到了改变海岛面貌的路子。乐园大队,过去水利条件并不好,粮食产量也不高,但他们根据海岛水源缺乏的特点,把建设大寨田作为重点。他们采取了专业队伍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大队和生产队相结合的办法,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地改土蓄水。冬春,大队集中力量搞;夏秋,生产队见缝插针搞。苦干八年,整修大寨田五百七十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九。由于深翻改土,改变了原来的顺茬土层,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亩产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百斤左右,增加到八百多斤,过了“长江”。
县委从实地调查中,深受教育和启发。他们推广了乐园大队的先进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县委又带领全县人民对山、水、林、田进行了全面规划,把单纯治水改为整土蓄水,脚踏实地,大干苦干。由于主观符合了客观,海岛面貌迅速改变。在去年的严重干旱面前,大寨田发挥了威力,经受了考验,夺得了丰收。
县委的同志们体会到:正确的领导方法来源于实践,只有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拿出好办法,打出好主意来。
研究生产 实施正确领导
毛主席说:“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长岛县委遵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在实践中认真研究生产,尽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乱指挥。
小麦,是长山列岛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小麦生产能不能上去,直接影响全年粮食产量的高低。为了抓好这一环,县委发动群众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就拿种麦的时间来说,一般的做法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相宜”。但长岛秋冬气温下降得慢,春季气温回升得晚,小麦分蘖主要靠冬前。所以秋分到寒露这段时间种麦最合适。如果不顾本地条件,和别处一样种植,势必违背了客观规律。因为种得早,小苗容易疯长,造成减产;种得晚,小麦分蘖少,产量也低。根据这一特点,县委把秋种抓得很紧,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做到:思想早发动,物资早准备,劳力早安排,保证在这段时间内突击抢种。在种足种好的基础上,又抓住长岛小麦分蘖主要靠冬前的特点,带领群众狠抓冬前管理,普遍追肥,促使小麦冬前深扎根,盘好墩,分蘖旺,促苗壮,增强耐旱抗病能力。他们还根据春冷的气候特点,小麦不浇返青水,多划锄,保墒情,提地温,利于小麦拔节扬花。
长岛县委抓住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指导生产,小麦产量大大提高。去年虽然大旱,仍获得了平均亩产三百八十多斤的好收成。
小麦产量上去了,玉米产量能不能再提高呢?县委下决心找出一条玉米增产的新途径。经过反复比较,发现秋玉米凡是种得早的都增产,种得晚的产量低。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长岛秋风来得早,秋茬作物生长期很短。如果收了小麦后再种高产玉米良种,秋风一吹,还不到成熟期就枯死了,只好种生长期短的低产品种,所以产量不高。他们就在耕作制度上进行改革,采取小麦套种玉米和畦苗移栽等办法,相对地延长玉米生长期,使高产品种发挥了威力,达到了高产的目的。
事实使县委成员认识到:作为生产斗争的指挥者,不研究生产,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领导。
要自觉地按唯物论办事
小麦、玉米大幅度增产后,粮食增产的路子是不是走到头了呢?没有。长岛县委比较自觉地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长岛有一部分山岭薄地,一年只栽一茬地瓜,产量很低。经过调查研究后,县委决定实行地瓜玉米间作,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突破口。
可是,要在山岭旱地搞间种,有人想不通。县委领导同志认为,事在人为,地在人种,改革旧的耕作制度,不是单纯的种田问题,而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应该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了取得间种的经验,县委成员根据土、肥、水、种等条件,分别在几个生产队进行试种,结果,玉米长得象万年松,试种没有成功。怎么办?毛主席说:“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县委领导同志查阅了十二年来的气象资料,发现长岛地区五、六月份的雨量最少,群众俗称“卡脖旱”。玉米长到拔节时,正好碰上天旱,就给卡回去了,所以长不好。
经过一番实践,他们摸索出一套对付“卡脖旱”的经验。这就是将播种期推到五月份,抗旱点种,小苗出来后,蹲苗期正好是“卡脖旱”,将不利因素变成了有利因素。
不过,这样一来,玉米的成熟期推后了,与地瓜的快速生长期争肥、争水、争光的矛盾又突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也是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逐渐找到的。他们一方面将间作玉米的地瓜沟深翻深刨,整土蓄水,施足底肥,让玉米根向下扎;一方面种植秸矮、耐旱、生长期短的当地良种玉米,加强管理,保证在处暑前成熟收获。而就长岛来说,处暑前后正是地瓜的快速生长期,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地瓜、玉米争肥、争水、争光的矛盾,终于获得了地瓜玉米间作的成功,玉米亩产一般在三百斤左右,地瓜亩产折成粮食一般也在四百斤以上。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天津市公共汽车三厂工人业余学校司机训练班学员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多动脑勤分析
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大瑶区委副书记 刘宜冬
我们区耕地土质肥沃,灌溉自流,生产条件比较好。我虽然领导生产多年,但没有钻研科学技术,结果,看见虫子吃禾苗不知道是什么虫,看见禾苗害病不知道是什么病,领导生产就免不了瞎指挥。在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我认识到,只有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积极领导科学种田,才能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搞好农业生产。
研究失败和成功的两方面经验
过去,大瑶搞水田育秧,经不起“倒春寒”的袭击,年年要烂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九七一年我们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搞旱地育秧,试行“小苗带土移栽”,可是没有成功。当时有人说:
“旱地育秧也免不了烂秧死苗,不要再搞新花样了。”我想,外地的经验证明,旱地育秧可以防止烂秧。我们死了苗,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旱地育秧的技术。但由于没有找到死苗的原因,也就说服不了别人。
一九七二年春播开始,我先到棠花大队同贫下中农一起搞旱地育秧试验。种籽刚下泥,碰上了罕见的“倒春寒”。大家用追施保温肥、覆盖尼龙薄膜等办法防寒保苗,没有烂秧。但寒潮一过,天气转晴后却出现了烂秧现象。东风生产队试验小组给秧苗灌水降温,结果烂了秧。有的同志认为:“是灌水太久,水温过高,把秧苗烫死了。”可是,和平生产队在天晴后没有灌水,为什么也死了苗?
我翻来复去地思考:死苗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到群众中听取意见。一天,我到同心生产队,突然发现一片长得格外肥嫩的秧苗,感到格外高兴。我马上把各队搞试验的同志找来,让同心生产队介绍旱地育秧的全过程,大家共同分析研究。同心队的育秧措施和其他队大体相同,只是播种时用的糊泥是猪粪渣和肥泥巴拌成的。其他队用的是塘泥或河泥,没有拌猪粪渣。我到秧箱里抄起一把泥巴,枯枯松松。再拔一把秧苗,雪白的嫩根长得健壮。我们再到死了苗的秧箱里去看,糊泥经过太阳一晒,结了一层硬壳,拔一把秧苗,根儿都是黄色或黑色。
两下一对比,大家心里开了窍:同心队用猪粪渣和肥泥巴拌成的糊泥,经过太阳晒,土质结构松散,能通风透气,缩小了泥土和空气之间的温差,有利于秧苗扎根和吸收氧气与肥料,所以秧苗长得肥嫩;用塘泥或河泥做的糊泥,太阳一晒,表面结一层壳,土质板结,风不通,气不透,泥土和空气之间的温差大,秧根吸收不到充足的氧气,就逐渐由白变成黄、黑色,根烂苗枯。
通过对比分析,使我认识到,烂秧先烂根。防止烂秧的措施应该从有利于秧苗扎根生长做起。为了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搞了对比试验。结果,用猪粪渣和肥泥巴做糊泥的,种籽发芽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六,用塘泥或河泥做糊泥的,种籽发芽成活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八。实践证明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这一年,全区旱地育秧再也没有出现烂秧。
不能凭老经验办事
近几年来,我坚持把科学试验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注意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在这方面,我是有过深刻的教训的。
一九七一年,我在新建大队集体生产队蹲点,和贫下中农一道总结浅水分蘖、落水晒田、干湿壮籽等合理用水的田间管理经验,使这个队早稻平均每亩增产两百斤。晚稻插秧时,我觉得已经有了经验,只要照着去做就行了。结果,搞浅水分蘖时,秧苗普遍发黄。到了中期,搞落水晒田,又出现苗早衰现象。为什么成功的经验,又行不通了呢?一九七二年我同群众一道搞试验时,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早稻生长的全过程,气温是由低逐渐增高的。前期搞浅水分蘖主要是为了保住泥温,解决稻田在白天和晚上温差大的矛盾,促进根系发达。而晚稻生长的全过程,气温则由高变低。晚稻插下去,水温相当高,加上田里各种有机肥料发酵腐烂,既消耗了泥土中的氧气,又有产生出来的大量气体往外跑,使表层泥浆浮起来,秧苗扎不了根,吸收不到充分的氧气,秧苗就会枯黄。所以,晚稻前期不能搞浅水分蘖。到了中期和后期,气温显著下降了,既要发挥水的保温作用,使禾苗正常生长,又要满足禾苗所需要的水分和利于硬秆通气,防止病虫害,所以干干湿湿比较适宜。如果搞落水晒田,温度一降再降,禾苗生育失常,抗病力降低,就会发生稻瘟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认识到:任何经验都是有条件的。把种植经验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到处硬搬,就会在实践中碰钉子,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