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中国共产党丽江地区委员会
我们丽江地区,地处祖国云南边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还有藏、彝、傈僳、独龙、怒、纳西、白、普米等十多种民族。建国以来,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各项经济文化工作,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少数民族的革命干部。各民族,包括解放前人数很少、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支队伍进一步经受了群众斗争大风大浪的锻炼和考验,更加茁壮成长。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已占全区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点一,在地、县、公社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各级领导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七,其中有五十六人担任了地、县委正副书记和地、县革委会正副主任的职务。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这些干部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深入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路线觉悟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带领群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毛主席教导说:“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贯教导,是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地区各级党委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这一教导,深入批判和清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反革命罪行,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抓紧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使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迅速发展到一万零六十多人。回顾我们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提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自觉、更有成效。
少数民族干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绝大多数出身于贫苦农民,对党和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建设社会主义边疆有着强烈的愿望和积极性。他们土生土长,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与本民族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熟悉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用本民族的语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广大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各族人民群众的桥梁,是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就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蓬蓬勃勃地向前发展。
毛主席教导说:“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毛主席的这一教导,为我们明确指出了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的根本途径。在少数民族中能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干部?我们有的同志曾经错误地认为,少数民族干部文化低,能力弱,挑不了重担。针对这种思想,我们地区各级党委经常对干部进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文化水平低,这是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是历史造成的,对工作确实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才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从实践中来,只要刻苦学习,努力实践,这些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我们地区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干部都是从群众斗争中选拔和培养起来的。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如七林旺丹同志等,也都是经过群众斗争的反复锻炼和考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成长起来的。群众斗争的过程,就是我们培养干部的过程。广大少数民族干部从斗争中涌现出来,又在斗争中不断增长了革命的才干。事实告诉我们,群众斗争是出干部、出人材的源泉。在群众斗争中最能识别干部,最能培养干部。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干部,也最经得起风险。
当然,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既要满腔热情,积极培养,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对他们有不适当的、过急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少数民族干部放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放手让他们挑重担,边干边学,逐步提高;并经常教育他们,自觉地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个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注意从少数民族干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方面给以帮助。文化水平低,就给以学习的机会;工作中遇到困难,就热情帮助解决;出现一些缺点错误时,就多为他们承担责任,耐心地帮助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在党的教育下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我们感到最重要的是对少数民族干部经常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是我们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只要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存在,对干部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就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我们丽江地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历来是非常尖锐复杂的。被推翻的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和刘少奇一类骗子遥相呼应,竭力在边疆民族地区散布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模糊人们的阶级意识,混淆阶级阵线,干扰和破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以达到他们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因此,只有抓好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使他们不断增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观念和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提高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才能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批修整风运动中,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了普遍深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遵照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联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分清两条路线斗争的大是大非。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路线教育中,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民族问题,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搞好本民族地区的工作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了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地区各级党委,还分别采取开办读书班、学习班、民族干校、政治夜校等办法,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实际,帮助少数民族干部一面学理论,一面学文化。去年一年,通过读书班和民族干校,就轮训了公社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八百三十多人。此外,我们还选送了一些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和省委读书班学习。通过看书学习,这些少数民族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路线觉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中,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搞好团结的问题。我们丽江地区的干部队伍里,有相当数量的汉族干部。他们当中,很多同志经过较长时间革命斗争的锻炼。他们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在建设社会主义边疆的事业中,和少数民族干部团结一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战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对促进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而且需要大批献身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汉族干部。搞好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的团结,是发展边疆民族地区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夺取更大胜利的重要保证。毛主席教导说:“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我们各级党委经常教育汉族干部,要充分看到少数民族干部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在工作中主动地同他们商量办事,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工作职权,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防止和克服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干部,则经常教育他们要虚心向汉族的革命干部学习,主动帮助汉族干部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支持汉族干部的工作,注意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通过这些教育,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之间的革命团结,保证了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能适应边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继续抓紧这项工作,把它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三年第三期)


第2版()
专栏:

罗城县四把公社党委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一批仫佬族干部迅速成长
本报讯 广西罗城县四把公社党委认真做好仫佬族基层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他们的路线觉悟和工作能力,使大批仫佬族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四把公社地处桂西北九万山麓,是仫佬族居住集中的地方。这个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一千八百二十名,其中仫佬族干部一千一百一十五名。这些干部绝大多数出身贫苦,对毛主席和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们通晓本民族语言,熟悉本地情况,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是民族山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新的公社党委成立后,十分重视对仫佬族基层干部的教育培养。公社党委针对仫佬族基层干部工作忙、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讲座,政治文化夜校,编印学习资料等,帮助他们扎扎实实地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仅一九七二年,这个公社先后举办了十三期仫佬族干部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达二千五百多人次。在学习班里,公社党委主要领导成员亲自讲课、辅导,和仫佬族干部一起学习,共同开展革命大批判,交流心得体会。党委成员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仫佬族干部的学习情况,检查学习效果,解答疑难问题。
里宁大队党支部书记谢国周,是个仫佬族干部。在制订一九七二年农业生产计划时,对大石山区夺高产,有些信心不足。公社党委便帮助他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使他认识到,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石山区也能创高产。于是,他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弱,带领干部和老贫农爬山涉水,对分布在全大队的四十多个岭坡、二十多条山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因地制宜,制订了蓄水引水,改土造田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他的带动下,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冒严寒,顶风雨,战天斗地。劈山引水,兴修了十三项小型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五百多亩,砌墙保土三百多亩,改造低产田八百四十亩。这一年,虽然遇到严重旱灾,全大队粮食仍夺得了亩产八百一十斤的好收成。
四把公社党委在培养教育仫佬族干部的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在实际斗争中不断增长才干。思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吴美俊,是个仫佬族新干部。他开始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热情高,干劲大,一心想把工作搞好。但缺乏领导经验,整天东跑跑,西看看,这也抓,那也做,在事务圈子里忙得团团转,工作进展不大。公社党委书记李铭辉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和其他领导成员商量,特地来到这个大队,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导,帮助他深入到阶级斗争比较复杂的一个后进队蹲点。通过狠抓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打击了阶级敌人,团结教育了群众,迅速改变了这个生产队的后进面貌。公社党委书记李铭辉又和他一起总结和推广这个生产队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大队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公社党委的具体帮助下,吴美俊的领导水平迅速提高,工作越做越好。


第2版()
专栏:

兄弟情谊遍草原
——乌兰察布草原上蒙古族汉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事迹
在内蒙古自治区辽阔的乌兰察布草原上,有一个面积达两万三千平方公里的四子王旗。这个旗的北部居住着蒙古族社员,九个公社全部经营畜牧业;南部是汉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十五个公社主要经营农业。全旗的蒙古族、汉族人民相互支援,团结友爱,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情谊。
雪前送草
“立冬”一过,四子王旗由农区通往牧区的公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汉族社员,赶着胶轮马车,满载着支援蒙古族兄弟的谷草和各种干青草,浩浩荡荡地向牧区的畜群点驶去。尽管这时正是农区打场的大忙季节,碾场、送粮入库都需要车马,但汉族贫下中农仍然千方百计把饲草赶在大雪降临之前送到牧区。他们这样做已经好几年了。
还在一九七○年农历正月上旬,当时,人们正在欢度春节。忽然,草原上气候突变,大雪纷纷。一尺多厚的积雪,把千里原野覆盖得寸草不露,牧区成千上万头牲畜不能出坡放牧,而冬储饲草又一天天减少下去。面对着严重的雪灾,蒙古族牧民个个焦急。看到这种情况,邻近农区十五个公社的汉族社员都紧急行动起来,立即出动大小车辆向牧区送草。巨井号公社大清河生产大队把牲畜缺草的困难留给自己,将队里的饲草大部分支援牧区。支部书记王玉喜带领二十四名社员,赶着十二辆胶轮大车,载着两万五千多斤饲草,第一个赶到牧区。西河子公社用拖拉机破雪开路,三十三辆大车兼程前往。顷刻之间,全旗各地五百多辆车载着一百多万斤饲草向牧区进发。冰封雪裹的草原上,车来人往,呈现着一派民族团结的动人情景。
支援秋收
秋收季节,农区朝公温度公社黄羊城生产队的汉族社员正在昼夜突击打场,决心早打完场,以便提前完成向国家交售公购粮的任务。正在这个时候,气象台突然发出天气预报:寒潮入侵,普降大雪。听到这个消息,社员们知道场上还未脱粒的粮食将被大雪埋没,心里都急得火烧火燎一般。黄羊城生产队的困难,很快被邻近的希尼乌素牧业大队蒙古族社员知道了。大队革委会立即决定由革委会主任扎拉森道布敦带人送柴油机去帮助脱粒,送四匹好马帮助碾场、送粮。柴油机手当即停下队里的活,把柴油机装上马车,扬鞭出发。
秋高气爽,星月满天。正在场上抓紧风雪到来之前的短暂时机,突击打场的黄羊城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看到希尼乌素大队蒙古族兄弟连夜送机器、送马前来支援,心情非常激动。队长张二虎急忙上前表示谢意,扎拉森道布敦说:“一家人咋能说两家话?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呀!”话音刚落,就动手搬机器,投入了脱粒战斗。黄羊城生产队的社员目睹此情此景,希尼乌素大队蒙古族兄弟多次前来帮助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一九七○年春播时节,希尼乌素大队送来五匹耕马帮助抢墒播种,支援牲畜粪肥二百多车;一九七一年天旱,希尼乌素腾出最好的草场,让黄羊城生产队一千多只羊、九十八头牛和七十多匹马去放牧;大畜配种季节,希尼乌素又支援一匹种公马。老贫农贾福宽想到这些,拉着扎拉森道布敦的手激动地说:“高山有顶,草原有边;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阶级情谊,比山还高,比草原还宽哪!”
亲如一家
祖祖辈辈共同生活在乌兰察布草原上的蒙古族、汉族人民,亲如一家。
一九七二年春节那天,牧区查干布力格公社公忽洞大队的代销店里,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正在忙着售货。这位老人名叫李金贵,已经七十开外了。但他觉得自己身板很结实,还能为队里做些事情,便自动要求给大队代销店当代销员。当他从代销店赶回家的时候,他的儿子依希格尔基、儿媳和孙子阿迪亚、孙女格日玛,正在欢欢喜喜地等他过春节。李金贵面对这一切,真是过去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幸福的晚年。
李金贵原是农区的汉族人,从小给汉族地主当马倌。后来,这家地主把四十匹马和李金贵一起卖给了蒙古族牧主额尔敦朝克吉,李金贵由地主的长工变成了牧主的奴隶。在放牧的日子里,他认识了蒙古族贫苦牧民的孤儿依希格尔基。同受反动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共同遭遇,使李金贵十分爱护这个蒙古族孤儿。他们两人一块出坡放牧,一块打草拾粪,互相扶持,相依为命。长期风餐露宿的马倌生活,害得李金贵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条腿变成了残废。牧主见他不顶用了,不能再从他的身上榨取血汗了,就把他赶出了蒙古包。他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只好跛着腿,拄着棍,四处乞食流浪。
解放了,已经结了婚的依希格尔基,想到李金贵的悲惨遭遇,便和爱人商量,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把李金贵接在家里扶养。依希格尔基夫妇把李金贵老人叫做父亲,给他煎汤熬药,缝补浆洗衣裳。李金贵也把依希格尔基夫妇看做自己的儿子、儿媳,帮助他们干家务活,照料孙儿、孙女。就这样,两家在旧社会同受压榨的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受苦人,在新社会组成了一个新家庭;一个孤苦伶仃的残废人,变成了子孙满堂的“阿吴”(蒙古语:爷爷)。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拉祜族共产党员李娜体,是云南澜沧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老模范,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她更加朝气蓬勃,被推选为中共思茅地区委员会委员、澜沧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委领导成员。这是她在向群众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