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群众的贴心人
——记北京标准件总厂二分厂党支部书记刘勇
北京标准件总厂二分厂的干部和工人,听说党支部书记刘勇要调去担任总厂党委副书记,大家真不愿意让她走呀!她和同志们根连着根,心连着心。为什么他们联系得这样紧密呢?
一颗螺丝钉
生产一颗螺丝钉,要经过拔料、调直、切料、冷镦或热锻、摇光、搓丝、发兰和包装等八九道工序。刘勇说得好:“咱要做一个革命的螺丝钉,就必须经过冷镦热锻,千锤百炼。”她下决心要从第一道工序干起,干完二厂全部工种。
拔料是二厂体力劳动强度最大、劳动条件较差的工种,从来没有女同志干过。有一段时间,厂里有人反映,拔料工段送料不及时,个别小青年有时还发个牢骚、讲个怪话,建议领导在大会上批评他们。刘勇听了这些话,决定亲自去蹲点,到这个工段去劳动,摸一摸情况。其他支委们劝她:“你有病,要劳动,要摸情况,我们去。”刘勇说:“好钢是炼出来的,身子骨也是炼出来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还得亲口去尝啊。”经过一段时间跟班劳动,她发现小伙子们真是可爱,不怕脏不怕累,说干一股风,忽喇一下都上去了。运料,是比较重的活。夏天,他们穿着背心干,胳膊晒得脱了皮;冬天穿着绒衣干,脊梁吹得透心凉,可小伙子们干得真欢啊!这些不正是群众中蕴藏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吗?刘勇带着这些第一手材料,回到了党支部。她认为,拔料工段的主流是好的,不应在大会上批评。至于个别人有时发些牢骚,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有些要求是合理的,应当支持。后来经党支部研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拔料车间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几年来,刘勇始终把自己当作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她说:“革命大机器有成千上万颗螺丝钉,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是革命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干部就是要向群众一点一滴地学习,洗刷自己身上的泥锈,这样才能带动全部螺丝钉,使革命的大机器越转越快!”
一根藤上的瓜
“五一”节前的一个星期日,刘勇一大早起来,和几个同志到一位老工人家里去修房。一进了院,脱了鞋,挽起裤腿,拿起铁锹就和开了泥。这个老工人连忙阻止说:“不行!天还凉,你们女同志不能干这个。”刘勇握着老工人的手说:“你家孩子多,住房挤。平日你抽不出手来修,眼下快到雨季了,现在不修,什么时候修?‘五一’是咱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你就让我用劳动来迎接它吧!”老工人紧紧握住刘勇的手,激动得半晌没说出一句话。中午了,老工人再三留他们吃饭,可是刘勇和同志们到水龙头下冲了冲脚,穿上鞋,一溜烟就跑得没影了。
秋末冬初,落叶纷飞。一个女工的爱人,因病不幸去世了。精神的痛苦,经济的负担,没有压倒她,照旧兢兢业业地干工作。一天,刘勇和几个同志一起去看望她,鼓励她振作精神。刘勇看到她的四个孩子还没有穿上棉衣、棉鞋,就和大家商量了一下,给四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双棉鞋,又派了两把做针线活的好手,买上布和棉花,给每个孩子做了一套棉衣、棉裤。东西弄齐后,派了一个支部委员和群众代表送到她家里,给孩子们讲毛主席的恩情和党的关怀,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女工看看毛主席像,看看大家,又看看孩子,激动得泣不成声。她说:“毛主席的恩情咱世世代代记心里,同志们的体贴咱永远忘不了。放心吧,这点困难压不垮咱……。”
瑞雪纷飞,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吃年饭。刘勇和几个支委们走东家,串西家。大年初一这样过去了,初二也这样过去了。初四该上班了,可是刘勇却没有到厂来。有人到她家一问,才知道初二晚上她回家就病倒了,住了院。大家到医院看望她,想着她为大家操劳得病了,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可她却微笑着说:“大家的春节都过好了,得全力以赴投入到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中去。我的身体没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一两天就回去和大家一起干。其实去看看大家也是应该的,咱们都是一根藤上的瓜嘛!”
一盏明亮的灯
月亮开始向西移了,繁星一眨一眨的,好象在打瞌睡。可是刘勇的窗下,灯光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桌上摆着一本《反杜林论》,一本读书笔记和一叠稿纸,她一边读书,一边苦苦地思索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
对于一个只上过几个月扫盲班,读了几年职工业余补习学校的刘勇来说,学习的困难的确很大。可是,从她那写满字的厚厚的一叠稿纸上,可以看出她是用什么样的精神在刻苦攻读!
现在,她正在思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怎样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的。
刘勇想起了过去,往事一幕一幕地出现在眼前:在旧社会,父亲是个老庄稼把式,母亲做的一手好针线活,父母一起拚死拚活地干,还是养不活一家人。大姐十五岁上送了人,大哥十四岁给地主扛活,二姐十三岁给地主看孩子,自己六岁就带着三岁的妹妹沿街乞讨。一九四六年,来了救星共产党,父亲给八路军当交通员,母亲当了妇女主任,大哥担任农会主席,二哥是儿童团长。斗地主,分田地,可开心啦!不料,国民党反动派来了个二次反攻,八路军战略转移了。乌蒙蒙的天,黑压压的地,地主、还乡团把母亲打得死去活来,硬逼着要讲出父亲和哥哥的下落。全家没房子住破庙,没吃的挨户要。可是地主传下了话:“谁给他家一口吃的,就是私通八路!”还是穷怜穷,根连根,靠着众乡亲的帮助,才熬过了鬼门关,迎来了东方升起的红太阳……。
刘勇又想到:刘少奇一类骗子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万万办不到!
想到这里,刘勇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怒火,她把仇恨凝成一字一句,就象锋利的匕首,呼啸的子弹,直刺刘少奇一类骗子的黑心肠!
她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多钟,丝毫也不感到疲倦,因为她心里有一盏明亮的灯。这盏灯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盏灯照耀着她奋勇前进!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志在矿山  本报通讯员摄
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革委会领导成员王淑珍向女工们谈她联系生产实际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体会。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海鸥”在飞翔
——记山西万荣县裴庄大队“海鸥”女子体育锻炼队
在山西省万荣县裴庄公社裴庄大队,有一支“海鸥”女子体育锻炼队,就象矫健的海鸥,迎着暴风雨展翅飞翔。“海鸥”队的女青年们,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带头劳动。建队十七年来,一代一代茁壮成长。
一九五六年建队那年,正是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时候,裴庄的女青年刘青莲等,从高小毕业回来了。她们看到家乡的变化,心情激动,决心听毛主席的话,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家乡,描绘裴庄的新天地。为了增强体质,她们和男青年一样参加体育锻炼,并且组织了一个名叫“海鸥”的女子体育锻炼队。每当收工之后,“海鸥”队的女青年们同男青年一起,披着晚霞,有的打篮球,有的做体操,有的练武术,人人都焕发着蓬勃的青春朝气。
“海鸥”队坚持业余体育锻炼活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现在,“海鸥”队有四十多名女青年。她们已经是第五代的“海鸥”队员了。这些女青年个个英姿飒爽,身体结实,每年每人平均出勤日都在三百个以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裴庄的耕地,分布在起伏不平的沙梁上。社员群众向沙梁开战,与干旱斗争,决定修建一个五亩大的池泊。“海鸥”队员和社员群众一起奋战,人工挖池造泊。她们每天凌晨上工,傍晚回家,休息时间唱歌,打拳,做操,给工地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池泊挖成了,接着就是用粘土夯底固岸。“海鸥”队承担了挖运粘土的任务。姑娘们从两丈深的地下打井取土,一筐一筐地用辘轳把粘土绞上来,再一车一车地送到施工地点。她们以辛勤的劳动,供应了整个工程所需的几百万斤粘土,为修建池泊作出了贡献。
裴庄的沙梁上长着桑条。过去,桑条编成筐子,而桑叶却白白浪费了。“海鸥”队员们便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蚕事业。一九七二年,仅养蚕一项就为集体增加了一千四百多元的收入。
看到“海鸥”队员们的成长和作出的新成绩,社员们都赞扬说:“‘海鸥’一代更比一代强!”
“‘海鸥’种子遍地撒,撒到那里那开花。”“海鸥”女子体育锻炼队遵照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教导,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积极在社员群众中培养骨干力量,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社员们做体操,她们就带队;社员们学打拳,她们就辅导。现在,全裴庄大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社员参加了做体操、练武术、打球等体育锻炼。群众性的业余文娱活动也很活跃。“红大娘”战斗队,就是在“海鸥”队的带动和帮助下组织起来的。她们利用工余时间,学会了广播体操,打拳,还学会了唱革命歌曲,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海鸥”种子也在裴庄附近的村庄开花结果。出嫁到别村的“海鸥”队员,把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传播到婆家所在大队,组织起新的女子锻炼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海鸥”队员刘印菊,刚出嫁到光华公社冯张大队不久,就组织起“红霞”女子体育锻炼队。去年的一个节日里,“红霞”队和“海鸥”队还进行了篮球友谊赛。裴庄的社员高兴地说:“飞走一只,带起一群。”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第3版()
专栏:

战斗在保卫祖国岗位上的女战士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有成千上万的女战士。她们为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朝气蓬勃地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
翱翔长空的女航空兵
清晨,在人民空军某地机场上,一队身穿飞行服装的女战士,驾着银鹰,迎着朝霞,飞向蓝天,苦练飞行本领。
这些女飞行员跨进人民空军的行列以后,就以顽强的毅力,抓紧一切时机,为保卫祖国而勤学苦练。进行夜航训练时,她们白天坐在座舱里一遍遍地体会飞行动作的要领;夜里飞到十二点,回来还要仔细地想一想,看每一个飞行动作是否符合要求。飞行参谋苗晓红,为掌握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技术的要领,在别人起飞时,主动上机观察学习,有时一看就是八九个起落。
日日夜夜的飞行苦练,使这批女战士的飞行技术不断提高。一天,紧张的飞行训练刚刚结束,上级又命令她们立即起飞,沿着一条新航线到某地执行紧急任务。中队长汪云和战友们不顾一天飞行的疲劳,认真分析了这条新航线的情况,作出了在各种情况下的处置方案,很快做好了出航前的准备。起飞命令一下达,她们立即驾驶着银鹰腾空而起,穿云破雾,在茫茫的夜空中全速前进。当银鹰到达降落场上空时,机场上空出现低云,东北方向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给飞机着陆带来了困难。这时,汪云沉着冷静地分析了天气、地形等复杂情况,决定穿云着陆。她们勇敢地穿过乌云,避开雷雨,绕过山头,安全地降落在指定的地点。
南海前哨的女气象兵
南海前哨海军某部气象台的五名女战士,日夜接收着各地几百个站、区的气象情报,辛勤地描绘着万里长空的风云变幻,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资料。
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年轻女战士的心田,革命的实践使她们懂得:平凡的气象报务工作,连结着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了提高收报和绘图的效率,准确地掌握气象资料,她们对气象情报中的每一个电码,气象图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一次,班长郑小明值班时,还有个别站的气象情报没有收到,联络就中止了。她立即打电话询问兄弟台,都说没有收到这些站的情报。下班后,郑小明心里很不安,她想:少收的这个别站的气象资料,有可能影响战鹰的安全飞行。于是,她连夜和上级台沟通联络,把这些漏收的情报,一字一码地抄下来,一笔一画地绘成气象图,迅速向上级机关作了汇报。
几年来,她们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都坚持把绘好的气象图按时送到上级指挥机关。去年九月的一天,十二级台风袭击着海岛,女战士王立红依然沉着、敏捷地接收着气象情报,准确地绘出各种气象图。这是一张很重要的气象图,必须立即送到指挥所。王立红毫不犹豫地穿上雨衣,迎着狂风暴雨冲了出去。刚一出门,就被强劲的台风刮了回来,险些倒在地上。领导上要派一个男同志帮她送图,她谢绝了,再次冲了出去。狂风刮得她抬不动腿,豆大的雨点打得她脸上生痛。一位老大娘看见她在雨中挣扎着前进,急忙招呼她到屋里避风。她想到自己的责任,坚决不肯停下。在狂风暴雨中,她默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把气象图紧紧地用雨衣压在胸前,顽强地与台风搏斗着前进,终于把气象图送到了指挥所。
风雪高原的女测绘兵
“千山万水任我跨,
世界屋脊是我家。
毛泽东思想哺育我,
冰山雪岭开红花。”
一队飒爽英姿的女测绘员,身背仪器,高唱战歌,在风雪高原上攀冰峰,涉急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着力量。
这些女战士,都是近几年入伍的知识青年。她们从祖国内陆来到高寒缺氧、人烟稀少的西藏高原,测绘祖国的山山水水,生活上和工作上都有很多困难。但是,她们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没有柴烧,她们就外出拣牦牛粪;夜间冻得睡不着,她们就点起篝火围坐在一起取暖。每天顶着星星出发,披着晚霞归来,出色地完成了测绘任务。
有一次,女战士曹敏和何秀文跟随中队长到一座海拔五千八百多米的高山上作业。在山脚下,中队长指着皑皑雪峰对她俩说:“这座山真高呀!”她俩风趣地回答:“别看它高,我们登上了山顶,还要比它高一米六呢!”她们说着笑着便开始向顶峰攀登。越往上攀登,空气越稀薄,高山反应使她们感到头痛、恶心,胸口象压了块石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到山顶时,被一段一百多米长的陡峭冰峰挡住了去路。要从这里攀登上去,是十分危险的,但她们想到党的事业,早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她们重新整理了行装,勇敢地往陡峭的冰峰上攀登,终于闯过了难关,登上了主峰。为了争取时间,她们不顾疲劳和饥饿,连续战斗,进行观察。呼啸的寒风从衣领和袖口里直往她们身上钻,积雪填满了她们的靴筒,但她们仍然聚精会神地工作着,直到获得精确的观测数据。
(新华社)(附图片)
某部卫生科的女战士穆爱萍、宋建平互相试针。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