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坚持教育 放手使用
中共吉林省怀德县委员会
我们县从一九六八年以来,先后安置了上海、长春、四平和本县下乡知识青年一万多人。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的教导,我们县委在坚持对知识青年进行教育的同时,注意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坚持了知识青年们实行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政治方向,而且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蓬勃开展。
正确看待 放手使用
起初,我们县委的不少同志,把下乡知识青年单纯地看作是受教育的对象,不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的同志看法更不对,认为小青年“爱捅漏子,依靠不得”。后来,二十家子公社小山七队下乡知识青年集体户的事迹,教育了我们县委。
小山七队以前是个有名的“老大难”单位,阶级斗争情况复杂,生产连年下降。一九七○年初,集体户的十六名知识青年在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带领下,积极投入“一打三反”运动,揭开了阶级斗争盖子,揪出了破坏集体经济的阶级敌人,大大激发了社员们的革命热情。他们经过一年苦战,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跨过了“黄河”,成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这一变化使我们开始认识到:在知识青年身上,蕴藏着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果只看他们的某些缺点而不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会压制革命的新生力量;离开使用单纯进行教育,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从此,我们把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问题,列入了党委的工作议程。
为了使知识青年经受阶级斗争的锻炼,县委组织他们参加了农村的斗、批、改工作。一九七○年以来,全县抽调近千名知识青年,配合县、社干部组成“一打三反”宣传队,深入各大队和生产队工作。通过这一实践,知识青年们对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广泛实行科学种田,县委决定凡有集体户的生产队,都要拨出三至五亩地,作为知识青年的科学实验基地。许多公社成立了由领导干部、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组成的“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永发公社党委在全社一百多个生产队里,各选拔一名下乡或回乡知识青年担任本队政治副队长。他们的作法受到县委支持,对其它公社推动很大。目前,全县下乡知识青年中,担任生产队长以上职务的有二百三十多人,担任会计、出纳、保管员、饲养员、民办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等职务的有一千一百四十多人。他们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突击力量。
抓好典型 积极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抓好先进典型,才能使知识青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发挥自己的力量。
秦家屯公社秦家屯十一队集体户,是全县第一个大搞农业科学实验的先进集体。全户知识青年在老贫农的指导下,积极繁殖培育高粱、玉米新品种。他们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武器,不怕挫折和失败,坚持进行实验。几年来,他们共选配出玉米组合二百四十八个,还选配出高粱新杂种八个,远缘杂交种五个。由于选配和推广了优良品种,促进了这个队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县委抓住这个典型,组织全县一百五十多个下乡知识青年集体户的户长参观学习,并向所有下乡知识青年写了一封信,号召他们争当农业科学实验的尖兵,使每个集体户都成为一所农业科学实验站。县委领导成员在各自蹲点的地方,也都注意帮助社、队干部做好这项工作。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半数以上的下乡知识青年集体户,都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他们有的搞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的实验;有的搞种植密度、施肥对比的实验;有的搞空气发酵饲料、促进养猪积肥的实验;有的搞微生物利用的实验。双龙公社在这方面摸索出一套办法,叫做:“领导干部出题目,贫下中农作指导,技术人员当顾问,知识青年出成果。”这个公社有八个集体户,根据公社党委的统一部署,他们的科研项目各有侧重,科学实验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县委召集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到双龙公社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县的科学种田。
在使用中坚持教育
知识青年由于年纪轻,经验少,在斗争中遇到困难时容易发生摇摆。因此,我们强调各级党组织在使用知识青年时,要配备老贫农、老党员以老带新,坚持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引导他们联系实际,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永发公社红石十一队集体户的知识青年,在“一打三反”运动中,不大注意党的政策,在讨论一个案件的处理意见时,对有关的几个人不分情节轻重和态度好坏,主张一律看待。公社党委从中认识到,对这些青年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政策教育。于是就组织青年们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深刻领会党的路线和政策,指导他们在斗争中严格掌握政策,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由于各级党委注意了发挥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并在使用中坚持思想教育,不断提高青年们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所以他们成长的都比较快。几年来,这批知识青年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一百六十一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千八百四十六人加入了共青团。一代新型农民,正在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第4版()
专栏:

景颇山上的向阳花
在云南省瑞丽县景颇族聚居的户育山区,有一个充满革命朝气的女青年。她就是被边疆各族人民赞誉为“景颇山上向阳花”的昆明知识青年李春瑞。
刚下乡那阵子,李春瑞被分配在瑞丽江畔富饶的坝区插队。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她逐渐认识到:瑞丽坝子的土地之所以这样肥沃,全靠瑞丽江水的灌溉;知识青年要成长为革命接班人,就必须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不久,她和几个女同学一起,向党组织提出了到山区去的要求,在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她们来到景颇山区户育公社第三生产队安家落户。
在开过欢迎新社员大会的第二天,共产党员、队干部多西弄就领着李春瑞她们去看生产队的山山水水。他边走边给青年们讲述景颇人民的翻身史: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天是山官的天,地是山官的地,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景颇人民,被剥削阶级骂为“山头野人”,住的土窝铺,吃的酸杷果,树叶当衣服,火塘当被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这里成立了互助组、农业社、人民公社,景颇族人民的生活就象顺梢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最后,多西弄语重心长地说:“农村很需要知识青年,希望你们同贫下中农一道,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作出贡献!”回到寨子以后,小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景颇族贫下中农的殷切期望,一定要把与工农相结合的根,牢牢地扎在山区。
李春瑞初到景颇山,碰见许多贫下中农不懂汉话。别人说什么,她听不懂;她讲的,别人也听不懂,只好用手势。在这种情况下,李春瑞认识到:要很好地向贫下中农学习,就得努力学习景颇话。她逢人就问,遇事就学,连饭后睡前也不放过。经过两三个月勤学苦练,她就会说一般的景颇话了。不到一年时间,她就能和景颇族老大娘促膝谈心了。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生产队扩大了养猪场,需要增添一个同志去工作。谁去合适呢?队干部多西弄说:“我看小李最合适,她一定能挑起这副重担!”养猪这活计,又脏又累人。可李春瑞认为:养猪是发展山区生产、支援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她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决心为革命多养猪,养好猪。
有一天,李春瑞从报纸上看到了用中曲发酵饲料喂猪的经验,心里非常高兴,就准备动手进行试验。在党组织的支持下,终于制成了中曲饲料。小李虚心向贫下中农请教,学会了捆驮子,经常吆喝着牲口到远处去驮猪草。她还在猪场附近种了一大片芭蕉树,为制作中曲饲料提供了足够的草料。为了防治猪病,她刻苦钻研兽医知识,逐渐学会了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技术。在老贫农翁草腊的鼓励下,她破除“姑娘不阉猪”的旧风俗,还学会了阉猪。这个生产队集体养的猪,在李春瑞和女社员麻业的精心经管下,发展很快,由最初的二十四头增加到五十四头,个个长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
李春瑞除了当生产队的猪饲养员外,还担负着记工员、代销员、夜校教员、文艺宣传队员等工作。凡是对革命有利的事,她都抢着干。贫下中农夸她是“心里装着‘革命’二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从来不怕苦和累的好青年。”
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李春瑞成长进步很快。一九七一年一月,贫下中农一致推选她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当了干部以后,地位变了,她接受再教育却更自觉了。一九七一年八月二日,李春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锻炼了几年的知识青年,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进了工厂,大部分仍然留在农村。在走与留的考验面前,李春瑞决心一切听从党安排,继续战斗在山区。她说:“广阔的边疆农村,永远是我的工作岗位,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山区人民!”
如今,李春瑞担任了公社党委委员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革委会委员。在毛泽东思想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李春瑞这样的知识青年象一朵朵向阳花,盛开在景颇山上。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编后

重视发挥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
本版刊登的文章,是关于发挥下乡知识青年作用方面的一些材料。读了使人感到兴奋。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中共吉林省怀德县委员会的同志们,在落实毛主席这一指示、发挥下乡知识青年的作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的经验中,最可贵的一点就是: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正确地对待下乡知识青年,是精心培养和放手使用他们的前提条件。
对下乡知识青年怎么看,是对整个革命形势看法的一部分。有些人对知识青年只看缺点,不看优点,不重视发挥他们的力量,这是十分错误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我国广大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空前高涨,他们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有着实干的革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我们要象怀德县委那样,善于发现知识青年的革命积极性,认真抓好知识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先进典型,在放手使用中坚持教育,使千百万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后,发挥的作用是大是小,与本人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事实表明,凡是能够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努力改造世界观,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青年,在农村都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并有所发明创造。在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连锻炼的知识青年,在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大力繁殖培育优良品种,不断夺得小麦高产。他们的事迹,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4版()
专栏:

为革命繁育优良品种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连知识青年的事迹
北纬四十九度的嫩江平原西部,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战斗在这里的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连的知识青年们,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为革命大力繁殖培育小麦优良品种。几年来,他们先后引进、鉴定了小麦试验材料五千多份,为兄弟单位提供优良品种一百二十八万斤。去年,在气候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播种的五千五百五十亩小麦,平均亩产仍达四百五十斤。
四号地的启示
三连是在原农场一个生产队的基础上组建的,小麦占播种面积的一半,产量一直比较低。知识青年们来到三连以后,决心为改变低产面貌出一把力。
一九七○年冬天,这个部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三连党支部组织老职工和知识青年总结经验,分析低产原因,一致认为种子退化、混杂是个大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夺取小麦高产,首先必须在种子上闹一场革命。不久,特古斯(蒙古族)等八名知识青年和技术人员四出奔走,从二十多个单位引进大量的小麦优良品种。
对知识青年引进新品种的事,一些思想保守的人持怀疑态度,说什么“种在地,收在天,啥种子在咱这儿也难高产!”听了这种风凉话,有的青年产生了畏难情绪。党支部及时抓紧教育,请老贫农给青年们讲在种子工作中两条路线的斗争,帮助他们坚定了为革命繁育良种的信心。
为了使优良品种增产的效果具有说服力,知识青年们选择了三连的土质较差、历来产量最低的四号地,种上了引进数量较多的二十六个小麦优良品种。收获的季节临近了,部队领导机关组织连队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各连预测产量,只见四号地里的小麦长得齐刷刷的,秆壮穗大,籽粒饱满,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收打完毕,一千二百七十五亩小麦,平均亩产四百零一斤,大大超过了其它地块的产量。
四号地小麦亩产上《纲要》的事实,给知识青年以很大的启示,使他们对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农业“八字宪法”中,优良品种是增产的内因,是其他措施代替不了的有生命的生产资料,一定要把种子工作抓紧抓好。
为了大田生产
根据上级党委的决定,三连担负着为全部队繁殖培育良种的任务。知识青年在连长刘殿卿的带领下,一开始就按照总路线的精神,正确处理“引种、鉴定、繁殖、推广”的关系,坚持为大田生产服务的方向。
这个部队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小麦全靠机械收割。过去有些品种抗倒伏性能差,给收割带来困难,造成不少浪费。知识青年、副连长、共产党员特古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小麦灌浆前后,经常深入试验田观察。北68—206秆高一米二,长势良好,据说它抗倒伏性能不错,但在当地怎么样,人们还不太清楚。一天,乌云翻滚,暴风雨骤起。特古斯想,这对小麦抗不抗倒伏是个严重考验,他冒雨到田间仔细观察,经现场鉴定,发现这个品种抗倒伏性能确实良好。收打后,二十二亩小麦平均亩产五百七十七斤。于是,连队就把它确定为大面积繁殖、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
“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三连知识青年认真领会毛主席的这一教导,认识到只有多引进优良品种,才能多中选优,也才能及时把别人的先进成果推广到大田里去。每年小麦收获前夕,他们都派人到外地农科所和良种站去学习和引种。“克红”小麦,是本地区公认的一个高产新品种。一九七一年,他们大量引进这个品种以后,一方面在小区试验鉴定,同时在大田高倍繁殖。从鉴定结果看,它除了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不少优点外,丰产潜力确实大,因而被列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去年,他们在五千五百五十亩麦地里,全部播上了优良品种,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全连平均每人为国家生产小麦七千八百多斤。还是去年,这个部队推广了三连鉴定、繁育的“克红”、“克旱”等二十多个优良品种,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九万二千多亩麦田,夺得了平均亩产三百七十五斤的好收成,比产量最高的一九六七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
三连知识青年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要求自己提供的小麦品种,既要产量高又要品质好。知识青年黄怡专门负责小麦区域试验,她从几年的实践中看到,现在推广的有些品种虽然产量高,但是品质较差,群众不喜欢吃。她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决心从大量品种中挑选出高产优质的好品种。她经过长期观察比较,发现有个小麦品种不仅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且品质好。去年小区试验,折合亩产六百四十四斤。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品种确定为今年高倍繁殖和以后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优良品种。
自己也要育种
几年的科研实践,使三连知识青年逐渐认识到:外地引进品种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优良品种种植一段时间后,一般总是要发生变异和退化;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夺取稳产高产,必须培育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
上级党委很重视三连科研队伍的建设,给他们配备了四名农业技术员,添置了一定的物质设备,购买了许多农业科学技术书籍,教育连队干部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知识青年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出自己的新品种。
培育优良品种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须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知识青年黄怡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小麦有性杂交,一般都在头一天下午去雄,第二天上午授粉。但黄怡她们在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去雄快、授粉赶不上趟的矛盾。她想,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得设法延长授粉时间。她通过观察和试验,发现在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下午取出的接近成熟的花粉,经过太阳照射以后,也可用来授粉,达到同样效果。她搞的杂交组合,结实率比较高,最多的一穗达二十七粒。几年来,她和同志们一起,精心选配了多种杂交组合,用南繁北育的方法,培育出了几个有希望的品系材料。
三连知识青年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他们在大豆、玉米、高粱、谷子、蔬菜等方面,也引进、繁育了不少优良品种,为各种作物的全面高产,正在继续奋斗。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在广西钟山县黄桥大队插队的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大搞农业科学实验,为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这是他们在田间共同研究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