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决依靠群众 必能多快好省
——记中共广东省河源县委带领群众学大寨的事迹
河源县位于广东东北部山区。这个县原有农田四十六万亩,其中靠近新丰江两岸的大片耕地,平整肥沃,素称河源“粮仓”。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河源人民胸怀全局,让出十几万亩良田,建设大型水电站,支援全省的工农业生产。全县人民鼓足干劲,战天斗地,新开垦了大片土地,并把山坑低产田变成了良田。一九七○年,全县粮食产量跨《纲要》,由吃国家统销粮做到自给有余。近两年又连续增产,全县林牧业也有较大发展。
信心决心哪里来?
河源县委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决心大打翻身仗。有的同志曾经信心不足,认为河源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六分田,经常受旱涝威胁,要很快改变面貌有困难。
困难确实不少,究竟能不能迅速改变面貌?县委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请教,看看群众是怎么想的,怎么干的。
他们访问了柳城公社黄洞大队。放眼望去,层层梯田禾苗碧绿,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昔日的苦旱山村变了样!一九六四年,这个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学大寨,兴修了十五华里长的水渠,办起了水电站,使八百亩“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大队开荒种粮,植树造林。大队还办起了碾米厂、农具修理厂。一九六七年以来,粮食亩产年年跨《纲要》。
他们又访问蓝口公社东升大队。这个大队有五十八户贫下中农,从新丰江水库区迁来时,国家给他们盖了新房,供应统销粮。社员们说:“我们不能老向国家伸手,要在这里作出新贡献!”他们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大战虎头山的精神,改造低产田,大挖排灌渠,发展养猪业,大积土杂肥,三年间把三百亩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田。从一九六八年开始,东升大队不再吃国家统销粮,还向国家交售粮食三万多斤。
黄洞的精神,东升的风格,使县委深受教育。他们看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增强了加快改变河源面貌的信心。县委组织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到黄洞和东升去参观学习,许多同志激动地说:“差得远,回去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县迅速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县委组织了“三结合”小组,到每个公社,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起,翻山涉水,调查研究。他们看到了改造河源的巨大潜力,找到了河源前进的关键。河源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有十万亩可开垦的荒地,有几万亩可改造的低产田。他们在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作出了迅速改变河源面貌的规划。
规划怎样变成现实?
规划并不等于现实。县委在实践中体会到,群众发动起来后,领导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把事情办得多快好省,把规划变为现实。
新天公社是河源有名的苦旱山区。全社一万二千亩稻田,有七千亩是“望天田”。一九六九年秋,新天开始兴修两条长达一百华里的主干渠,要打通五座山,架设两千七百多米长的渡槽。这样大的工程在河源还是第一次。过去他们也抓过水利建设,因为没有走群众路线,许多困难无法克服。这次,他们在水利工地上,虚心当群众的小学生,注意集中群众智慧。浇制渡槽需要沙和石子五千多方,要到较远的小河中去捞拣,进度很慢,据估算光备料就要三年。他们发动全体民工想办法,就地取材,二十多天就备齐了合乎规格的沙石。他们依靠群众,把二百七十二件又长又重的槽壳,吊装到十多米高的槽架上。人民群众发挥了无限的创造力,两条主干渠只用了一年多就建成了。
在主干渠建成后,新天打算再建五个水库,叫“长藤结瓜”,能蓄五百万立方水。五个“瓜”约占地三百亩。“瓜”结在哪里好?怎样“结”才合算?县委副书记同技术人员、贫下中农一起,踏遍了十多个山头,反复勘察研究,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大家提出结一个“瓜”就够了,不用结五个。只要把靠主干渠的一个山塘扩大,建一个蓄水五百万立方的水库,占二十多亩水田,半年就可以建成,投资可以减少一半。
县委领导成员这种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基层干部。新天公社朝东大队原计划两年打通一座山,引水灌溉四百多亩旱地。公社党委书记钟雄辉想:群众中可能还有更好的主意。经过发动群众研究,提出了新方案。这里沿着山边有一条小路,路面太窄,社员上工,不小心可能跌到山下河里。把这条小路加宽,靠山开渠,路面上行人,可一举两得。公社党委批准了这个方案,社员个个赞成,奋战两月就完成了。
水利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使县委领导成员和干部深受教育。他们认识到,不论办什么事,好主意要从群众中来,困难要到群众中去解决。依靠群众改变河源面貌,就能做到多快好省。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河源县委体会到,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处处依靠群众,错误的东西就能较快地纠正,正确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贯彻执行。
一九七○年,县委计划开荒两万亩。怎样走好这一步?当时县委中有人主张搞“大兵团作战”,认为这样干步子快,声势大。当时决定,全县抽出百分之五的劳动力,集中到荒地较多的三个公社,突击开荒。
谁知通知下达了好几天,多数公社不动兵。县委到下面一了解,干部群众尖锐地指出:“本队有荒不开,到别处开荒,开荒就是丢荒。”县委接受群众的批评,决定由各队因地制宜开荒扩种。干部群众情绪高涨,合理规划,抓紧开荒,一个多月全县就开荒两万多亩。这件事使县委深刻感受到,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群众,只要脱离了群众,就可能出歪主意。县委决定,此后凡是涉及广大群众的事情,都要经过群众充分讨论;每个工作同志都要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县委书记刘志祥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参加劳动,在田边地头细心倾听群众意见。一次,刘志祥到了木京大队,几位老贫农向他反映,分配中存在“一拉平”现象,许多社员有意见。刘志祥就同群众、干部一起学习党的政策,帮助这个大队纠正了错误的做法,群众积极性普遍提高。从木京看全县,县委抽调县机关干部二百八十多人,分别深入生产队,解决有关政策问题。三年来,全县兴建山塘水库和引水工程九百多宗,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得到灌溉,亩产跨《纲要》、超千斤的社、队不断增加,全县一派大好形势。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坚持治土改土 产量连年上升
福建省平和县安厚公社广大干部群众,八年来坚持治土改土,把一万四千多亩贫瘦田地改造成肥沃的高产田。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五十五斤,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安厚公社地处福建南部的博平岭山区,大部分是红壤土,土层薄、肥力差、粘性大、酸性重,粮食产量较低。怎样才能使贫瘠土地实现高产?一九六四年,公社党委从调查东寨大队和南门大队的情况中得到了启发。
南门大队下阳楼生产队和东寨大队的土地,沟连沟、垄连垄,土质差不多,可是田里的稻苗长势却两个样:下阳楼生产队稻苗返青早,分蘖快,长势旺;而东寨大队的稻苗转青慢,分蘖少,不长新根,成了“铁钉苗”。公社领导同志深入田头,发现下阳楼的土层比东寨厚,沙粒多,透气好,因此秧苗长得旺。这是因为下阳楼生产队狠抓了改土,不断实行深翻,还挑来河泥沙,改造粘土,加厚了活土层,提高了肥力。
公社领导同志从中认识到,上地是庄稼生长的基础,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壤改良,给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公社党委成立了土壤普查组,踏遍全社二十二个大队的每一块耕地,对土壤进行了分析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发动群众,掀起改良土壤的群众运动。
莲塘大队棋盆生产队有三十多亩新开垦的红壤地,因为酸性大,作物不易生长。这个队的干部社员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挑来墙土、垃圾土、席草根土,和红壤土掺合起来,每亩约计添土万担。接着,又增施碱性肥。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就使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望着年年增产的土地,群众感慨地说:“地越赖,人越勤,流了汗哪能不成金!”两年时间,这个公社就改造了二千多亩新开荒地和原有农田。
广大群众在改良土壤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社党委认真总结,及时推广,正确地指导治土改土工作。他们采取三种办法改良土壤:一是以土改土。用深翻二层土、垫客土和掺细沙的办法改造粘土,使土壤透气性好,土层肥沃。二是以肥改土。通过大积农家肥、大造土杂肥和大种绿肥,改造肥力差的土地。他们每年种八千亩左右的绿肥,还经常组织社员上山采绿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地肥力。三是以水改土。山垄田地下水位高,冷泉多,成了锈重、水冷的烂泥田。他们在田的四周挖防洪沟,中间挖穿心沟,排除锈水和冷泉,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施热性肥,改造烂泥田。
安厚公社广大干部群众从实践中体会到,改良土壤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持之以恒,年年种田,年年改土,才能年年丰收。从一九六四年开始,这个公社南门大队八年改良土壤从不间断,产量逐年上升,去年亩产达到一千二百多斤。这个公社的三合大队经过一个冬春的改土,第二年粮食亩产提高了八十多斤,有的干部产生了歇一口气的思想,放松了土壤的改良,几年来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一九七○年冬天,公社党委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了松劲思想,重新掀起改土热潮,前年粮食亩产跨过了千斤。公社党委在三合大队召开了社队干部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改土好——差——好,粮食产量因而高——低——高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了全公社的改土工作。
安厚公社由于坚持改土工作,全公社二万七千亩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年,全公社粮食亩产千斤以上,甘蔗、烤烟、茶叶、席草等,比一九六四年分别增长了几倍至几十倍。近几年来,这个公社不但不再吃国家供销粮,还对国家有了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盐碱滩变成米粮川
河北定县叮咛店区,北靠孟良河,南临大沙河,有九个公社,八十个生产大队。全区二十二万亩耕地,其中低洼盐碱地占百分之七十五,“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粮上场”,粮食亩产一直是一百七、八十斤。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叮咛店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决心下一番苦功夫,找出彻底治碱的办法,改变落后面貌。区委负责同志带着过去治碱的经验教训,组织了一个调查组,查看了全区的土地,走访了有经验的老农,掌握了盐碱活动规律:夏季雨水大,盐碱随水下降,地面盐碱少;高地地下水位低,盐碱可以随水渗透;洼地地下水位高,盐碱不能随水走。他们从盐碱和季节、地势的关系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使土地不碱化,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上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解决排水问题,排之不及,则应辅之以台(田),抬高地面,相应降低地下水位。
为了彻底解决全区的排水问题,一九六四年秋,区委发动群众,用半个月时间,疏通了贯穿全区的排水主干渠。同时遵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在梅家庄大队搞了低洼盐碱地改台田的试点。这个大队共有二千多亩低洼盐碱地,一九六四年冬季全部改成台田,支、斗、毛排水渠全部畅通,迅速起了压碱淋盐的作用。第二年获得了丰收,粮食亩产量由一百斤增至三百六十斤。区委抓住这个典型大力推广。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两个冬春,全区干部和广大群众,冒严寒,踏冰雪,把十多万亩低洼盐碱地全部改成埂直地平的高标准园田,并挖干、支、斗、毛四级排水沟两万多条,使全区排水系统畅通无阻。一九六七年八月下了一场大雨,降雨量达一百七十多毫米,不到两个小时就排完了。由于排水系统畅通,土壤含盐碱量大大下降。他们又利用挖出来的黑粘土和地面层碱土混合,既调剂了土壤,又提高了地力。这样,大大改变了叮咛店区的落后面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一九六五年第一次不再吃统销粮,一九六六年粮食亩产达到了三百八十斤。
盐碱的危害基本解除以后,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由于挖沟和造台田,地下水位大大下降,抗旱能力减弱了。区委又动员群众大打砖井和机井。近几年来,全区共打机井一千多眼,砖井近两千眼,添置了电动机、柴油机,还修建了二千多处桥闸、涵洞,有效地解决了水的问题。去年遇到了特大干旱,粮食亩产量仍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三。他们还利用台田沟坡,大搞多种经营,做到以副养农。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安国(县)大地春来早 千车万担送肥忙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扎扎实实 不务虚名
地处丘陵地带的湖北红安县李家公社,人多地少,原来生产水平比较低,粮食产量一直在四五百斤左右,每年都要吃国家供应粮。近几年来,产量不断上升,去年粮食亩产跃过千斤,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和储备粮都达到百万斤以上。
公社干部领导作风的变化是农业生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记述几个片段。
塘泥该往哪里送?
一九七○年冬播时节,公社党委书记许元耀同志在公社所在地李家湾生产队蹲点。老许想:公社第一把手蹲点的地方,生产得象个样子。大路边的“门面地”更要先搞好。眼下正是塘泥土地的时候,应该抓紧时间往这些地里送。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队干部,就出外开会去了。
几天以后,老许开会回来,塘泥还在塘里,没有往“门面地”里送。是什么原因呢?他问队里的干部。队长对他说:“群众不同意这样做。”并提醒老许不要忘记一九六九年友谊大队的教训。这个队的自然条件好,可是干部指导生产的思想不对头,把劳力、肥料、良种都集中在大路两边的田畈里,路边庄稼长得好,曾经得到公社的表扬。自然条件较差的跃进大队,他们不分好坏地扎扎实实干,但因眼面前的田没有友谊大队的好,曾受过批评。秋收时,事实说了话,条件较差的跃进大队粮食亩产比友谊大队的高四十二斤。
队长的话对许元耀同志很有启发,使他认识到:务空名,得实祸;干实事,得实惠。自己只顾培植“门面地”,不求大面积平衡增产,是非常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干部、群众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依照贫下中农的意见,把塘泥往瘦地里送。
在送塘泥的日子里,老许和社员群众一样,起早摸黑地干,社员们劲更足了,原计划两个月才能送完的塘泥,十天就送完了。许元耀同志及时在这个队召开了现场会,向全公社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介绍自己在“塘泥该往哪里送?”这个问题上展开的思想斗争,使大家认识到:种地是为了增产,决不是为了好看,高产地要争取更高产,低产的“拖腿地”更要下功夫,以实现平衡增产。这年冬季,全公社大抓“拖腿地”的改造,做到“瘦地塘泥一层黑”,夏收粮食作物产量普遍增长三至五成。
红花草籽该啥时沤?
去年春天,李家公社的红花草籽普遍生长茂盛。为了夺取早稻丰收,有的同志多次向公社党委建议:早些犁掉草籽沤绿肥,提早作好插秧准备。他们说:早稻就是要“早”。早沤肥,早整田,早插秧,可以调节人力、物力、畜力,保证抓紧农时;而且一季早,季季早,有利于晚茬作物的增产丰收。听了这些意见,公社党委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认真地分析、比较。当时,离往年沤草籽时间还有七、八天,一下子大面积沤制提早行吗?在党委会上,同志们展开了认真的讨论。主管农业生产的副书记康敬堂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说:“我们可不能犯‘一刀切’、‘瞎指挥’的错误啊!”
一九七○年冬季,老康负责植树造林,他带领社员群众,顶风雪,踏冰凌,在一千五百多亩荒山上挖槽换土,准备栽种杉、茶、果树。当时老康没有很好地同群众商量,就提出“树苗上山过春节”的口号,这一年树苗上山过早,在“五九”头上遇着寒潮冰冻,造成严重损失。第二年,老康吸取教训,找贫下中农商量,适时栽种,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事实教育了公社党委,他们深深感到:在沤草籽问题下,不单是迟几天早几天的生产部署问题,而且是个领导作风问题。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党委成员分头深入到自己蹲点的生产队调查研究,亲自实践,虚心求教。许多贫下中农社员对他们说:“四月草,隔夜高。红花草籽在春前主要是扎根、盘蔸,眼下正是拔秆旺发迎风长的时候,过早犁掉不合算!”又说:“我们种田人就是讲实在,不是为了抢进度,图空名!”康敬堂还同老贫农一道,每天观察红花草籽的生长情况,当草籽进入拔秆开花阶段,每天能长高一、二寸。他们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再过五、六天,到了盛花期,一般的草籽能增长一倍鲜草,全公社三千多亩草籽,就能增加五百多万斤。弄得过早,这一大笔肥料就会白白损失掉。
情况弄清楚了,心中就有了底。他们
一方面适当推迟五、六天犁红花草籽;一方面抓紧秧床的培育管理,提苗壮苗,作好插秧准备。过不几天,全社红花草籽普遍长到了一、二尺高,满田象铺着厚实的红色地毯,社员们欢天喜地,起早贪黑,犁草的犁草,插秧的插秧,全公社保质保量按季节完成了六千多亩早稻插秧任务。既备足了底肥,又保证了季节和质量,为夺取早稻丰收打下了基础。
产量该如何报?
李家公社火箭大队原来是个后进队。两年多来,公社干部戴大钦一直住在这里,做后进队的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早稻夺得大丰收,亩产平均七百九十九斤。
该向公社报产量了。老戴同大队干部商量。有的说:“火箭大队一向后进,今年早稻大丰收,亩产只差一斤就上了《纲要》,干脆按《纲要》数字报,也让社员高兴高兴。”有人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多少斤就应该报多少斤。
大队干部争论的意见,也在老戴头脑里斗争着。他想: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产量只差一斤,就是报了粮食上《纲要》问题也不大。正要开口表态,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教训。于是,他就抓住“产量该如何报?”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思想作风教育。他建议大队干部搞一次开门整风。会上,老戴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并带头讲出了自己的思想斗争,教育了其他干部。大家说:“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襟怀坦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决不能说假话,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弄明道理后,火箭大队坚持按照亩产七百九十九斤上报产量。
事情并未结束,老戴和大队干部一起细心调查研究,分析早稻没有上《纲要》的原因,寻找农业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决心夺取下季稻的增产丰收。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