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新主任上任前后
四年前,二十八岁的指导员裴焕录,被越级提拔为北京部队空军某团政治处副主任,半年后,他又当了主任。
最近,我们来到裴焕录所在的部队,听到了许多他上任前后的故事。
破“格”迎新
夜,已经深了。团里几名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和宿舍里,还灯光通明,等待着新主任的到来。
原来,有的同志听说要调裴焕录到政治处工作,想到团部机关的股长和部队的营长、教导员,资历都比裴焕录老,担心:“裴焕录上来,能‘压住台’吗?”
这种反映,使团党委看出了一个问题:只有破除人们思想上论资排辈的旧“格”,才能搞好组织上的破“格”提拔工作。
团党委常委、副团长刘继川,正耐心地和一些干部研究着怎样正确认识“压台”的问题。他有意让大家介绍地方上各工厂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的经验,然后因势利导:“我们革命队伍中,新老干部能搞好团结的关键是什么?”
大家的答案是:
“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为了党的事业,‘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绝不是谁压谁的‘台’。”
“要说压台,只能是我们无产阶级压资产阶级的台。”
“说得好!”刘继川接过话茬说,“为了永远压住这个台,我们老一代人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党培养出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营房里,政委杨俊杰和副政委范贞琴,也在和同志们研究着。他们引导大家回顾了裴焕录几次工作变动的情况。
裴焕录到农村搞“四清”运动,有人担心嫩竹扁担挑不起重担。后来的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裴焕录努力学习党的政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所在单位的“四清”运动搞得比较好。裴焕录刚当指导员的时候,连里几名主要干部资历都比他老,有人又怀疑:他当党支部书记能行吗?实践给了肯定的回答。裴焕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集体领导作用,把支部“一班人”团结得紧紧的,连队工作很有起色。在裴焕录到一个工厂支左,并担任领导工作的时候,又有人不放心:他资历这么浅,工作能拿起来吗?出乎这些人的意外,裴焕录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掌握大方向,在支左工作上做出了好的成绩。
为什么裴焕录不管在那个岗位,都能较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呢?原来,裴焕录虽然年轻,但他是在红旗下长大,在部队这个革命的洪炉里经受锻炼,接受党的教育,他热爱毛主席,热爱人民,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高;他虽然资历浅,但善于学习,勇于实践。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看到:认识上的唯心论、“一点论”,是一些同志不能正确对待裴焕录几次工作变动的思想根源。
夜,越来越深;理,越说越明。人们心里亮堂了,都盼望着新主任的到来。
行军路上
红旗迎风招展,野营的队伍快速前进着。
“给我。”战士袁金玉冷不防后面有人夺他的背包,刚转身,一双特号鞋塞在了他手里。小袁看看特号鞋,看看裴主任,心里热乎乎的。
团长马德义知道这事后,也很高兴,他想起了部队临出发前的情景。
当时,马团长看到整装待发的裴焕录,就问他:“开展行军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你可是第一次啊!怎么样?”
裴焕录爽快地回答:“我是第一次,你、政委,还有好多老同志都不是第一次。你们有经验,同志们有经验,我就好办。”
裴焕录把行军当作课堂,走一路,学一路。这双鞋,本来是一名入伍时间较早的教导员见他脚大,出发前送给他的。通过这双鞋,裴焕录看到了老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我军官兵团结、上下一致的光荣传统,决心向老同志学习。以后,他在行军路上,更加关心战士。部队宿营以后,天再晚,自己再累,也要转一转,看看有多少人脚上打泡了,有没有病号。他发现小袁脚大鞋小,走路费劲,就把这双鞋转送给了小袁。
晚上,团长正高兴地和几个领导干部议论着这件事,裴焕录来了。
“快坐下,说说你行军以来的想法。”老团长说。
裴焕录如实地汇报了行军路上向同志们学习的三点体会:一是留心观察,不让别人的好经验漏过;二是认真分析,抓住本质的东西学;三是刻苦实践,变别人的经验为自己的财富。
团长不禁赞叹道:“这路子走得对!”
政治机关应如何帮助连队搞好打靶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裴焕录缺乏经验。出发前,他和团长订了个“教学合同”,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教学方案:第一步,在五连,主要由团长做,他“见习”;第二步,到四连,他“实习”,团长检查;第三步,到六连,他独立工作。不料,五连打靶刚刚结束,团长生病住院了。裴焕录一到四连就碰到了难题:四连由于在行军路上出现过事故苗头,虽然裴焕录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干部战士的情绪还是不高。怎样解决呢?晚上,裴焕录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又打开工作笔记,仔细地看自己和团长在五连总结的经验。一行醒目的字把他吸引住了:“抓连队要先抓党支部,抓党支部要先抓书记。”啊,四连问题没解决,原来是因为自己只顾埋头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就和营的副教导员一起,找四连的党支部书记谈心,和他一起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使那位支部书记提高了认识。教育了一个人,提高了“一班人”,带动了一连人。全连指战员认真总结了前一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甩掉了包袱,为战备积极练兵,在后来的打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打靶训练结束后,团长一听裴焕录的总结,自己交代过的问题,他照办了,自己事先没想到的,他在群众帮助下也注意到了,便又称赞道:“你通过实践,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份“喜报”
茫茫的白雪,覆盖着大地,塞外的隆冬,冷得滴水成冰。裴焕录带着政治处的张副股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积雪,急促地向某连的一个灯站前进。
几个月前,团政治处副主任王守信在这个连检查工作,觉得这个连党支部的集体领导作用比较好。团党委根据他的建议,就派裴焕录他们去总结经验。裴焕录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跑了几个灯站,事实和王副主任原先反映的情况恰恰相反。
“看来咱再调查也很难总结出象样的经验来了。”张副股长边走边说。
“咱们继续调查,先把连队的全部情况摸清了再说。”裴焕录说着又大步向前走去。
就这样,裴焕录他们用了二十多天时间,调查了这个连队的十多个大、小灯站,广泛听取了下面的意见,最后认为:这个连队党支部的部分支委,在执行支部决议和本身的模范作用上,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王副主任没有摸透,有的当时还没有暴露。接着裴焕录又到另一个连队进行了解,发现这个连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回到团里,裴焕录如实地向党委汇报了情况。经过研究,团党委决定把这个连的问题通报全团。
从打算总结正面经验,到搞问题通报,这是一个多大的弯子呵!作为原先进行调查并建议写经验的王副主任会怎么样想呢?张副股长想着这个问题,就对裴焕录说:“咱们这样做合适吗?”
裴焕录没明白对方的意思,反问张副股长:“我们调查的情况你感到准确不?”
“事实经过多方面的核实,不会有出入。”
“这些问题要不要提醒部队?”
“这个时候提出这些问题也很需要。”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合适呢?”
“我是想,这样做,你和王副主任的团结……”
“噢。”裴焕录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他想,王副主任入伍比自己早十年,在机关工作时间也比自己长得多。自己来机关以后,他也经常鼓励自己要为革命大胆工作。因此,王副主任对自己建议党委搞通报一事,不仅不会计较,而且还会大力支持。想到这些,裴焕录耐心地说服了张副股长。
王守信是在教导队看到通报的。他经过进一步了解分析,觉得裴焕录反映的情况准确、深刻,抓住了连队党支部工作中带有实质性的问题。王守信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这份通报上,他看到了裴焕录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精神,看到了裴焕录实事求是的作风,看到了裴焕录坚持革命原则的思想。回想裴焕录来机关的前前后后,王守信觉得这通报可以说是这位青年干部在斗争实践中迅速成长的喜报。对这样的好事,他怎能不热心支持?在教导队,王守信就对通报中提到的有关干部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接着又向在教导队学习的全体干部念了这份通报,介绍了裴焕录坚持深入实际,坚持革命原则的事迹。
王守信的行动,使裴焕录感到一股暖流热遍全身,他对这位老干部更增添了崇敬的心情,并主动要求他帮助自己总结经验。后来,裴焕录在读书班里,结合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写了一篇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体会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家看了这篇文章,都觉得它是新老干部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一份喜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也是科学种田的闯将
——记郭庄红旗民兵营第八连
战斗在冀中平原无极县的郭庄红旗民兵营,是全国民兵工作的先进单位之一。这个民兵营第八连的民兵们,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发扬敢想、敢干、敢闯的革命精神,大搞科学种田。今年,他们的九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两千斤,为当地农业高产摸索出宝贵的经验。群众热情地称赞说:“咱们八连的民兵,是阶级斗争的尖兵,是生产斗争的突击手,也是科学种田的闯将。”
去年秋后,第八连的民兵们,决心改变小麦亩产一直是五百斤左右的状况,向党支部提出了“大上农业,粮食突破千斤大关”的建议。党支部积极支持民兵们的革命倡议,并把培植小麦一季亩产过千斤的试验任务,交给了八连。
实现小麦亩产过千斤,既要有革命热情,又要有科学态度。民兵们多次请县、社农业部门的同志介绍外地科学种田的先进经验,到小麦高产的社、队取经。
民兵们把土、肥、种作为实现高产的关键来抓。他们采取了深翻改土、分层施肥的办法:把活土层由原来的四至五寸增加到八至九寸,施肥也由原来在地面施一层,改为犁底施一层和地面施一层。深翻改土是一场硬仗,活土层敛起后,剩下的土层坚硬如石,一锹蹬下去,顶得脚掌子生疼。但民兵们豪迈地说:蚂蚁还能啃骨头,咱们就不能“啃”土?
完成了深翻改土和分层施肥的任务后,民兵们选种了穗大、粒大、子饱、秸粗、秆硬、抗倒伏力强的“灰毛阿夫麦”。
小麦出土了,需要浮盖一层农家肥。生产队里肥料不足,民兵们就背起粪筐拾粪。看见刚刚初中毕业的女民兵高俊改也背起粪筐,起早贪黑,四处拾粪,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就说:“你这么大闺女,咋背起了粪筐?”高俊改自豪地回答:“为了早日突破千斤关,背背粪筐,有啥不象样?”就这样,民兵们利用休息时间,拾粪三万多斤。
四月间,试验田里碧玉一般的小麦翻滚着层层绿浪。正当人们高兴的时候,麦地里却有了蚜虫,小麦穗上出现了一团一团的疙瘩。民兵们便和老农、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白天黑夜地细心观察,终于找到了蚜虫一般在露水较多的夜间出来噬麦的活动规律,制订了消灭蚜虫的措施。
夜里,民兵们趟着露水,冒着药雾,战斗在麦田里。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浑身湿漉漉的;难闻的药味扑鼻而来,熏得头疼。但他们全然不顾。女民兵王风英,被农药熏得头晕眼花,大家劝她回去休息,她不肯,硬是坚持到把九亩小麦喷完。民兵们消灭了蚜虫,九亩小麦又茁壮地成长。
辛勤的劳动,艰苦的试验,赢得了丰硕的果实。麦收一过磅,平均亩产一千零六十二斤二两!
小麦试验成功后,民兵连又向大家提出了力争全年粮食亩产二千斤的艰巨任务。
为此,民兵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要实现粮食亩产二千斤,必须种植高产作物——杂交高粱。”民兵们说。
“种高粱已经误了季节。”有人不同意。
“根据外地经验,移栽高粱,照样能高产。”
“见过移栽稻子、棉花,没有见过移栽高粱。”
“我们有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有广大群众的智慧,只要认真管理,精心培植,一定能让移栽高粱茁壮生长,高产丰收!”
说干就干。民兵们立即行动,栽的栽,浇的浇,很快就在试验田里移栽上了杂交高粱。大家爱护每一棵高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旱了,民兵们就细心浇灌;该施肥了,民兵们不等过夜就施上肥;地里那怕有一点小草,民兵们也把它锄得干干净净。民兵连长王小多,一心扑在九亩地上。他觉顾不得睡,饭顾不得吃,经常在地头转转,仔细观察高粱的生长情况。当他发现高粱有虫害的苗头时,立即和民兵们一起,给杂交高粱喷了药,防止病虫害。
在全连民兵的精心培育下,移栽高粱长势喜人。秋后,经过精收细打,获得了亩产九百三十八斤的好收成。加上麦收,全年平均亩产二千斤的计划实现了!
秋收以后,第八连的民兵们把试验田扩大到五十亩。现在,试验田里麦苗绿油油的,它预示着八连的民兵们明年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看了《地雷战》以后
一天晚上,河南省商城县红阳大队大竹生产队的一些老党员、老民兵和年轻的民兵们,在看完电影《地雷战》回家的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开了。
“过去我们能用地雷战打击日本鬼子,今后我们也能用它对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
“你们试着干吧!我们老民兵支持你们。”
民兵们听说要试制地雷,高兴极了。他们土法上马,先试制生铁弹壳,没有搞成。有人在背后说话了:“别闹着玩啦,你们能造地雷,就不要兵工厂啦!”民兵们不灰心,不泄气。排长余功良组织民兵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民兵的重要战斗方法是地雷爆炸,地雷运动应使之普及于一切乡村中。”余功良说:“狼总是要吃人,帝国主义总是要侵略,帝国主义存在一天,战争的危险就存在一天,我们民兵要以实际行动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民兵们仔细研究试制地雷失败的原因,人人想办法,献计策。一个民兵说:“咱们用水泥做雷壳,里边掺上碎铁碎石行不行啊!”大伙一合计,觉得有道理。在老党员余培训的支持下,大伙一齐动手:有的炒炸药,有的做模子,有的找碎铁烂锅,很快做成了雷壳,装上了自己做的土炸药,安上用铁丝和橡皮条制的发火装置,试制出了第一颗地雷。
民兵们赶忙拿着这颗地雷去试验。“轰!”一声响,山上的大石头都崩得稀碎,弹片飞了一百多米!
民兵们又克服了许多困难,先后制造出了石雷、踏雷等六种不同的地雷。他们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摆好了地雷阵。如果敌人胆敢来侵犯,定叫他粉身碎骨,有来无回!”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城防女炮班
南宁汽车修配厂民兵高炮连女炮班的姑娘们,第一次接触高炮时,心情是多么激动啊!她们决心练好本领,保卫祖国。
但是,训练一开始,就碰到了困难。高炮操作复杂,要求动作快而准,按规定,从落炮、压弹到打响,要在四十五秒钟内完成,她们却用了两分多钟。这时,一些人有了畏难情绪。工厂党委组织她们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鼓励她们与困难作斗争;驻地解放军和她们一起总结经验教训,耐心帮助她们。女民兵们又信心百倍地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
夏秋的晌午,训练场上烈日当空,女民兵们被晒得皮肤发痛,喉头发干。但有的同志偏要把笠帽除下,让烈日曝晒,锻炼自己的铜皮铁骨。共产党员、六炮手邓日华,长期以来患胃病和贫血病,在训练中每餐只能吃二两稀饭,特别是碰到操炮紧张时,胃病就要发作,加上天气闷热,更使她透不过气来。但她一想起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掌握枪杆子,受尽帝国主义的欺负,受尽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时,浑身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由于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操作技术,从落炮、压弹到打响的时间,从原来的二分钟,缩短到四十秒。
有一段时间,女炮班里个别人说什么形势大好,敌人不敢来侵略了。厂党委就组织女民兵们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毛主席的“五·二○”声明和有关教导,批判刘少奇、林彪一伙鼓吹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大家认识到: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我们决不能只听到机器声,听不到枪炮声;只闻到汽油味,嗅不到火药味。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常备不懈的思想树立了,战备训练的自觉性增强了。有一次,女炮班外出集训,领导上考虑到廖桂英和曾玉泉的小孩还未断奶,打算不让她们参加。廖桂英和曾玉泉说:为了练好杀敌本领,就是背着娃娃也要参加。她们白天参加训练,晚上回家给孩子喂奶。虽然每天要踏着自行车往返三十多公里,早出晚归,腰酸腿疼,但在半个月的紧张训练中,她们从没误过一次课,胜利地完成了训练任务。
还有一次,女炮班突然接到进行实弹射击的命令。不巧,那天乌云翻滚,大雨滂沱。可女民兵们说,这正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她们冒着风雨,把高炮推进阵地。雨大路滑,炮轮陷入泥坑里,每推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但谁也没叫苦。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猛。正在这时,传来了指挥员“二号捕捉目标”的命令。拉着拖靶的航空模型飞过来,那拖靶在烟雨中忽隐忽现。女民兵们想到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心中激起万丈怒火。随着“咚!咚!咚!”的炮声,“敌机”打下来了!
几年来,女炮班牢记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战备值班等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首都民兵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