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把百年大计放在心上
——崇德大队党支部书记曾元庆关怀知识青年成长
黑龙江省明水县崇德大队党支部书记曾元庆,以极大的热情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教育知识青年而努力工作。
在老曾和贫下中农的关怀培养下,这里的知识青年正在茁壮成长。
(一)
知识青年李云杰初来的那天,衣兜里还装着妈妈给的花生米。下地干活时,看见用手抓粪,她一天吃不下东西。但她却认为自己是革命干部的女儿,根正苗红。只要在农村干一阵子,就能成为合格的革命接班人。
为了帮助小李改造世界观,老曾常让她听老贫农讲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听转业军人讲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事迹,让她在劳动中磨练。
一次,老曾带领知识青年们植树。他指着一棵小树对小李说:“今天咱们只要把它栽上,就能指望得到一棵大材啦!”
小李反驳说:“那可不一定。要是没有人给它浇水、培土,说不定会枯死,或者长成一棵歪材。”
老曾风趣地说:“这棵树根正苗壮,看来不用培育,就会成材!”
小李听出了老曾这话的含意,红着脸说:“我明白了。不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
在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李云杰有了很大进步,入了党,并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曾元庆当然很高兴,但对她的要求也更严了。
一天,李云杰组织民兵练武。大家都全副武装,认真操练。而她却只背一条毯子,站在队外喊口令。
操练一结束,老曾便叫住小李说:“现在咱俩再练习一次出击。目标是北大界,我喊口令,你冲锋。”
小李不解地说:“咱们一起练嘛!”
老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指挥,你练不行吗?”
机灵的李云杰,一听脸又红了。老曾又亲切地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自己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凡是要群众过的河,干部要先趟;让群众上的山,干部要先爬。当了干部决不能脱离群众啊!”
自此,小李严格地要求自己,注意当群众的小学生。
(二)
有个知识青年叫小沙,是一九六五年来这个大队插队的。
他好动又调皮,没来几天,就因为和当地的小孩子争一只山雀,打起架来。为了这件事,老曾和他谈了半宿。事隔一天,小沙又不服从派活,和生产队长吵了起来。和小沙一同来插队的伙伴找他谈心,都谈“崩”了。大家被他惹恼了,联名向党支部写了一封信,要求把他送回县里去。
曾元庆看了这封信,心情沉重。他觉得不光要教育小沙改正缺点,还要说服其他青年团结小沙,共同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大道。
一天午间,老曾把孙秀珍等几名知识青年找到一起,问:“你们提出要把小沙送回城里,如果他再犯毛病,还把他送到哪里去呢?”大家无话可答。老曾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员对于落后的人们的态度,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老曾又问:“你们想,对于落后的伙伴是团结、帮助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还是由他落后下去,以至被资产阶级争夺过去呢?”青年们思想上转过了弯,一致表示,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帮助小沙进步。之后,他们有的和小沙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的在劳动中帮助他,生活上关心他,使他感受到革命集体的温暖,有了进步。
可一个人思想的进步,不是直线的。有一天,小沙问老曾:“有一个问题我弄不清楚,为什么只是到农村来才算革命呢?难道……”
老曾说:“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很好地想一想。当工人,做农民,都是干革命。可是假如大家都去当工人,谁来生产粮食呢?没有粮食,工人、干部吃什么?工业、国防、科学文化怎么能发展呢?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怎么能实现呢?”接着,老曾又告诉小沙,一个革命青年,应当把党的事业、人民的需要,当作自己的志愿,象张思德那样,党需要干啥,就干啥,而且要干好。
为了帮助小沙,曾元庆特意到他家,了解他家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激励小沙提高阶级觉悟。小沙有点滴进步,老曾都热情地给以鼓励;犯了毛病,就谈心、诱导、教育。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小沙终于变了,成长起来了。他加入了共青团,成为积极分子。
(三)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曾元庆感到,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农业,知识青年到农村来,不能领他们走老式农民的脚印,而应该发挥他们有文化的长处,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式农民。
一天,劳动休息的时候,老曾问几个知识青年:“你们来农村后,有些什么思想收获啊?”
有人爽快地回答:“我感到农村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农村。”
老曾又问:“难道你们不到农村来,地就不能种了吗?”
这一下可把知识青年们问住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答不出来。
老曾笑着对大家说:“农村是需要你们,需要你们把智慧和力量贡献出来。你们如果放着文化科学知识不用,整天埋头锄地,怎么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呢?”
老曾一番话,象重锤一样,敲在知识青年们的心坎上。第二天,他们把一份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干快干的决心书,送到了大队党支部。
为了使知识青年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老曾的建议下,大队为知识青年建立了图书室,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政治、文化、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还请中学教师和公社的技术员讲课,辅导知识青年学习。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崇德大队的知识青年们发出了光和热。今年,于孔力等十几名知识青年,种植了一百亩试验田,不仅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还取得了高粱亩产四百五十三斤的可贵经验。知识青年邵福学,改革成功了适合于本地耕作条件的谷子宽播耲耙。郑淑灵等几名女知识青年,因陋就简,培育出了“五四○六”菌肥。知识青年于建江当了电工,成了受贫下中农欢迎的“修理匠”;还有很多知识青年,分别被选为生产队长、赤脚医生、民办教师、保管员、会计……他们在广阔天地里的不同岗位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朝气蓬勃地工作着。
看到这一代新农民在成长,曾元庆无限欣慰。他常常勉励自己:培养教育知识青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春雨
盛歌
种地的人,喜欢春雨,把春雨看得和油一样珍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睡了一个冬天的麦苗,刚破土而出的高粱苗、玉米苗,还有各种菜苗,多么需要水分呀!这时候,毛毛雨下个不停,一滴滴落在土壤里,禾苗的根吸收了水分,吸收了溶解在水里的矿物质和其它养料;又在阳光下,依靠叶绿素,植物体内的水分与二氧化碳发生作用,变成碳水化合物,于是,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看了翠生生的禾苗,种田人怎能不高兴呢?又怎能不珍重春雨呢?
春雨好,好在它下得及时,下得细,有时连绵数日,因而雨水入土深,便于作物的根去吸收,而又不会把土壤和肥料冲走。
城市的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广大贫下中农也象春雨滋润禾苗一样,培育他们。让青年们勇敢地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斗争风雨的考验;同时,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深夜,灯下,帮助他们看书学习;给他们讲家史、村史,讲现时的阶级斗争情况,讲农村两条路线的斗争;田野里,手把手教他们做各种农活;还教他们补衣、做饭、养猪,勤俭过日子。这一切,也象春天的毛毛雨那样:做得及时,做得细,做个不停,做得深。
这种春雨式的思想工作,看来很平淡,却促进知识青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转变着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一天天成长起来。看看那一批批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哪一个没有经过贫下中农的精心培养?!
这种春雨式的思想工作,所以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象雨水入土那样,一滴一滴送到了青年们的心田,为青年们所吸收,变为他们自身的东西;因为这是一种说服教育的方法。而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什么训斥,什么耍态度,只能暂时将人压住,不能将人压服,这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而摆事实,讲道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也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贫下中农春雨般地教育知识青年,出于培养革命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出于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我们赞美贫下中农教育青年的好方法,更赞美贫下中农的好思想!


第3版()
专栏:

要关心知识青年的成长
河南沈丘县胡庄大队党支部
一九六九年一月,我们胡庄大队的贫下中农,欢天喜地的迎来了二十一名从县城来的知识青年。
几年来,我们对知识青年认真抓思想教育,也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在农村健康成长。
知识青年来了,如何安置好呢?大队党支部仔细研究,贫下中农热烈讨论。大家的心想到了一起:选好房子给知识青年住,请老把式教知识青年干农活,找最细心的贫农老大娘当生活顾问,教知识青年学会勤俭过日子。一句话,要叫知识青年象杨柳那样,立脚扎根,建设新农村。
城市的知识青年,从小不操吃饭穿衣的心,来到农村后,不会做饭,不会安排生活。樊庄生产队的几个女青年,不会擀面条,不会烧锅,队干部就来帮助她们,妇女队长符秀梅教她们做饭,料理家务。王寨生产队的几个男青年不会做饭,贫农王大娘做好青年的饭再回去做自家的饭,饲养员喂好牲口帮他们烧锅。在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下,青年们很快学会了做饭,料理家务。
接着,各生产队又选了最好的场地做房基,给青年盖起了新房。四个青年组共建房二十一间,平均每人一间。我们还在青年们住房的门口栽上了树,愿他们象树苗一样在农村扎根。
知识青年刚到农村时,热情高,干劲大。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露出了怕苦怕累,不安心农村的苗头。我们及时为知识青年建立学习制度。每月三天,定期学习,表扬先进。并让他们参加整党建党,批林整风,使他们在两条路线斗争中经受锻炼。
知识青年马义龙,有一段时间劳动不大积极。我们让他参加了整党建党学习班。党员斗私批修,使他受到了很大教育,认识到参加劳动的重要性。他提高了革命自觉性,主动担任粪管员,不怕脏,不怕累,还抽出时间为队里养猪,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
有三个女青年产生了怕苦怕累的思想,老贫农秦桂林多次和她们谈心,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指示,一起批判刘少奇、林彪一伙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革命谬论,使她们受到了很大教育。贫农樊大娘还用自己织好的花布给三个青年每人做了一件褂子,恳切地说:“孩子呀,希望你们穿上这粗布衣,和咱一道改变胡庄的面貌!”三个姑娘感动得流下热泪,说:“贫下中农待我们这样亲,我们要改变旧思想,一定要在农村扎根!”以后她们积极投入到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进步很快,三个人都光荣地入了团。
知识青年到农村几年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再教育工作的担子并没有减轻,需要继续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
青年阎学尊、刘勤兰,看到同时来的青年,有的去当工人了,思想有些波动,我们及时找他们谈心,跟他们讲邢燕子、侯隽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先进事迹,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理想与前途的问题,克服旧思想的影响。他们端正了认识,说:“当工人光荣,当农民同样光荣。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们越走越宽广!”


第3版()
专栏:

在茶乡土地上扎根
江西婺源县渔潭大队知识青年 徐巧珍
一九六九年,我在上海中学毕业时,听说是到江西婺源茶乡插队,很高兴,脑子里想的是“茶园美如画,四季飘清香”。可是,一到秋口公社黄源大队,举目望去,四面是绵延的高山,脚下是山间小道,顿时犹豫起来:在这样偏僻的山区,难道能干出什么事业吗?那天晚上,我连铺盖也没有解开。
大队党支部书记老李看出了我的心情,他说:“旧社会,这里的山被地主霸着,田被地主占着。解放后,我们贫下中农才翻身做了主人。如今,党和毛主席让你们和贫下中农一道建设新山区,你们莫要辜负期望啊!”我想:为什么贫下中农对这里山山水水那么亲,而自己却认为在山区没有什么作为呢?我决心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山区。白天,我跟社员们一道上山劳动;早晚,给贫下中农挑水、劈柴,逐渐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感情。
村口有一片荒山,我们知识青年提出把它改变成茶园、花果山,并要求党支部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老李同意了这个请求,说:“你们的提议很好,党支部也几次研究过这个问题了。”
开辟新茶山的热潮很快掀起来。我们每天早上五点钟烧好饭,天刚亮就冒着寒风,踏着冰霜,战斗在工地上。挖树根,搬石头,手上磨起了一层又一层老茧,锄头把撬断了一根又一根。我们就凭着这股革命干劲,与社员一道,奋战一冬春,开垦出了一百一十亩山地,栽上了果树和茶苗。经过三年的培育,百亩茶山去年初次采摘了一千六百多斤茶片,今年开始大面积采摘。如今的黄源大队已是茶丛叶茂,桃梨飘香。
离黄源大队十里远的呈市源,有一百三十多亩低产田,分散在六个山坞里。一九七○年春,我们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组织了远耕队,挑着铺盖和工具来到呈市源,住在茅棚,吃在田头,风里雨里挖渠道,积肥料。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挖通了十华里长的渠道,给每亩田施了五十担基肥。在夏收季节里,太阳火辣辣的,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奋战在田头。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这些低产田每亩平均增产一百一十多斤,给国家多贡献一万四千斤粮食。
为了便于知识青年集中学习、生活和劳动,大队党支部把我调到辛村生产队知识青年班去。一天,副队长问我:“巧珍,队委会打算叫你养猪,你看怎样?”副队长的爱人在旁边说:“看你说的,养猪的活怎么叫人家上海闺女做哩!”我笑着说:“嫂子,只要是革命工作,上海闺女干啥都一样嘛!”第二天,我高高兴兴到了养猪场。为了养好猪,我不管是酷夏还是寒冬,都坚持打猪草,捞浮萍,把猪养得膘肥体壮。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猪多栏挤,队里准备买砖瓦扩建猪栏。我想:集体的资金应该用在农业生产上。于是,我就同其他饲养员一起,晚上平地基,早上割大茅,砍木头,拣砖头,建起五间猪栏,为集体节约了一笔资金。
去年一月,公社党委调我到比较后进的渔潭大队上河生产队去经受锻炼。走时,全村贫下中农送我一程又一程,叮嘱一遍又一遍。副队长老李送了一根竹扁担,我含着热泪表示:“一定要为革命挑好重担。”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今年年初,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干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更努力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贫下中农都说我在茶乡的土地上扎了根。


第3版()
专栏:

好事三则
山西闻喜县西官庄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热情关怀女知识青年的健康成长,他们有许多好的做法,这里向大家介绍三则。
(一)
十几名女知识青年刚来大队时,靠家里给买衣服、鞋袜,一年要花不少钱,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大队分管知识青年工作的干部仇福龙心里想:若能教会她们做针线活,自己做衣服、鞋袜,不仅节约开支,而且能使她们体会到件件衣服来自千针万线,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于是他同妻子李新兰商量,让她去教。
李新兰思想进步,也爱帮助人,便利用晚上和雨天,教女青年们裁衣缝衣,做鞋帮纳鞋底。在田间地头休息时,女社员也帮助她们。现在女知识青年都学会做衣服,减轻了家庭负担,家长很高兴,知识青年们也很高兴,说:我们长着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
(编者:女知识青年学会缝缝补补,有许多好处,又不难做到。其实,男知识青年也可以这样做。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不是每人都有一个针线包吗?)
(二)
这些女知识青年,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从小缺乏劳动锻炼,体力不如农村妇女强。根据这种情况,仇福龙教她们从头学起,在安排活计上,注意照顾她们,有的当保管员、饲养员,有的安排种菜。开始参加劳动,不让她们干重体力活,平车送粪,女社员一人拉一辆,女知识青年就两人拉一辆,逐步锻炼。
张新民有关节炎,就安排她在村里干些零杂活儿,还帮助她治病。经过治疗,她的病逐渐好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编者:这是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有利于知识青年的成长。)
(三)
过去由于炉灶没有砌好,只能烧一口锅,知识青年经常没有开水喝,常常喝生冷水,洗头洗脚也没有热水。为了保护女知识青年的健康,大队派人改了炉灶,一灶放两口锅。前锅做饭、炒菜,后锅烧开水。做到开水充足,女青年们洗头洗脚也有热水,适应了女同志的生理特点,减少了疾病。青年们高兴地说:“贫下中农处处替我们着想!”
(编者:照顾妇女的生理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在有女知识青年的地方,应该有女干部负责此事。)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