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报纸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强调加强团结坚持斗争收复失地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讯 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报纸最近纷纷发表社论或评论,赞扬阿拉伯国家之间以及阿拉伯—非洲之间的团结,强调坚持斗争,收复失地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
阿尔及利亚《圣战者日报》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评论强调指出:“阿拉伯的团结和阿拉伯—非洲的团结很少象在最近的中东事件中那样充分地表现出来。刚刚召开的阿拉伯首脑会议的决议和决定,就是这种团结的最新成果。就其全部意义来说,这一胜利不仅是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的胜利,而且是第三世界的胜利,特别是阿拉伯人自己的胜利。”
埃及《消息报》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社论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阿尔及尔宣言,真正地表现了阿拉伯世界本身的觉醒、它的力量、它的共同利益和它的合法权利。会议表示了阿拉伯民族争取公正的和平的愿望,以及它准备一旦以色列的侵略政策阻挠这种和平时就恢复战斗的决心。”
社论指出:“会议决定对非洲的种族主义政权实行石油禁运,和断绝任何阿拉伯国家同葡萄牙之间现存的任何关系。这个决定加强了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阿拉伯—非洲战线。”
科威特《每日新闻》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社论强调指出:“如果以色列继续采取顽固的态度而拒绝讲道理,那么,阿拉伯人可能将不得不恢复战斗。”社论又说:“阿拉伯人决心不让现状继续下去。”社论说:“我们必须了解,战争决没有结束,我们不但必须保持团结,而且应该加强和更加巩固团结。”
苏丹《新闻报》十一月二十八日发表社论指出,促使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密切和有效的团结的因素是因为它们有“一致的愿望和目标”和遭受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统治之害的共同经历。社论说:“正是这一痛苦的经历,使我们为争取反对扩张主义和剥削势力的斗争的胜利而献身。”
苏丹《天天报》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社论说,这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的最突出的结论是“停火并不意味着和平。只有在以色列侵略军全部撤出所有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耶路撒冷得到解放,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得到恢复,和平才能实现”。
社论赞扬会议通过的支持非洲国家反对种族主义的声明时指出:“我们祝贺阿拉伯和非洲的再一次团结,这种团结实际上可以说是十月战斗的一个积极方面。阿拉伯民族从非洲大陆得到了最好的朋友和援助之手。”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十一月三十日发表社论,赞扬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对南非、葡萄牙和罗得西亚实行石油禁运的声明。社论说:“这表现了团结一致,这种团结一致应该受到所有真正致力于非洲解放的人的赞扬。”
社论说:“阿拉伯首脑会议关于反对三个少数人政权的声明,使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人民认识到,犹太复国主义和非洲南部的法西斯主义是毫无区别的,其压迫是不可分开的。”


第6版()
专栏:

第六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
通过《关于不结盟国家的声明》和《对西欧的声明》
新华社阿尔及尔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第六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十一月二十八日通过的《关于不结盟国家的声明》说:“以色列的侵略证明了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所作的分析的正确。这种分析精确地确定了中东的现状是以色列顽固和继续占领三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领土的政策的结果。这种侵略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
声明说,阿拉伯国家首脑们“满意地注意到不结盟国家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和巴勒斯坦人民争取解放领土、领土完整和民族权利的斗争所给予的全力支持”。
声明吁请“不结盟国家大家庭单独地和集体地加强活动,以便在中东寻求一项与不结盟国家原则和决议相符合的解决办法”。
会议在同一天通过的《对西欧的声明》说,阿拉伯国家首脑“还注意到西欧各国开始表现出来的对阿拉伯事业的较好的谅解”。声明指出:“欧洲要采取鲜明和公正的立场,特别是要采取一切手段努力使以色列撤出被它占领的全部阿拉伯领土,首先是耶路撒冷,并且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这样既能加强欧洲独立的意志,也会加强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第6版()
专栏:

布隆迪首都集会庆祝共和国成立七周年
米孔贝罗总统检阅游行队伍 阿明总统等应邀出席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讯 布琼布拉消息:布琼布拉群众十一月二十八日举行集会和游行,热烈庆祝布隆迪共和国成立七周年。
布隆迪共和国总统米歇尔·米孔贝罗在这天上午检阅了由布隆迪武装部队和两万多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人们高举的标语牌上写着:“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打倒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
当天下午,数万群众在体育场举行了盛大集会。米孔贝罗总统在集会上发表了讲话,他号召布隆迪人民和青年加强团结,努力工作,发展民族经济。随后,布隆迪、扎伊尔和索马里的艺术工作者表演了歌舞节目。
应邀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有:乌干达总统伊迪·阿明,索马里最高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侯赛因·库勒米·阿弗拉准将,以及赞比亚、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扎伊尔、卢旺达、刚果、坦桑尼亚、几内亚、乍得等国的贵宾。
参加庆祝活动的还有布隆迪的高级军政官员以及各阶层著名人士。
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陈枫和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等也应邀参加了庆祝活动。


第6版()
专栏:

为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美国农业工人举行罢工斗争
瑞士农民示威要求调整农产品价格
新华社讯 据美国报刊报道,美国主要水果产区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种植园的农业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从今年四月中旬开始掀起了一场持续几个月的罢工斗争。
今年四月十五日,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种植园的农场主企图压低农业工人的工资,恢复包工制度,激起了农业工人的强烈愤慨。工人们在四月十六日一致决定以罢工来进行反击。
这次罢工斗争首先从加利福尼亚州最南部的科切拉河谷开始。五月二十七日,二千名农业工人和家属在因迪奥市举行动员大会,把科切拉河谷的罢工斗争推向高潮。接着斗争逐渐向北部蔓延。罢工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到八月下旬,已经有三千多名农业工人参加了罢工。
罢工的农业工人还大力开展了抵制葡萄上市的运动。到九月上旬,美国东部、西部、中西部和南部的各大城市几乎都响起了抵制葡萄上市的呼声。
农业工人斗争的深入发展,使农场主一筹莫展。他们伙同地方当局下达禁令,镇压罢工工人。数以千计的农业工人及其支持者被拘捕。八月中旬,地方当局还杀害了两名参加罢工的农业工人。但是农业工人并没有在农场主和地方当局的枪弹、铁棍和逮捕面前低头,相反,他们的斗志却越来越高昂。八月十七日和二十一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各地的农业工人及其支持者分别在德兰诺和阿尔文举行了两次万人大会,抗议杀害农业工人的暴行。更多的农业工人参加了罢工的行列。
农业工人的艰难处境和英勇斗争获得了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钢铁、汽车、建筑、电讯、码头、煤矿、橡胶以及成衣等各行业的工人都多次参加农业工人的集会表示声援。
新华社日内瓦电 瑞士数千名农民十一月十五日在伯尔尼联邦广场举行示威,要求调整农产品价格,以保证增加农民的收入。示威者冒雨举行集会。在会上发言的人指出,瑞士农民面临着破产的处境。食品的售价不断上涨,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却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降低。农业人口正大量流向城市。
示威结束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政府满足农民的要求。


第6版()
专栏:

希腊新总理发表政策声明
新华社雅典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电 在希腊军事政变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上任的总理安兹鲁佐普洛斯,二十八日晚通过广播和电视发表政策声明,表示希腊“将仍然忠于它的国际义务和它的联盟;同时相应地要求它的盟国对它承担同样的义务”。
安兹鲁佐普洛斯总理接着说:“本着互相谅解、合作和促进共同利益的精神,希腊将谋求保持和加强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更详细地说,同我们的邻邦建立尽可能好的关系,这是政府的既定目标,希望它将找到相应的回答。”他还说:“政府将谋求改善和扩大希腊同西欧的经济联系。”同时,安兹鲁佐普洛斯强调说:“在外交政策范围内,我们甚至不考虑让外国干涉我国内政的问题。”
这位希腊新总理在谈到内政问题时说:“国家曾处在一种混乱复杂的局面。”他说:“在投票产生新宪法之前,部长会议将通过颁布宪法性法令的手段行使宪法权力。”


第6版()
专栏:

记在埃塞俄比亚的友好访问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埃塞俄比亚是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国,是非洲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从飞机上鸟瞰,可见埃塞俄比亚国土上有拔海二千三百到三千米的高原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山河景色雄伟壮丽。
埃塞俄比亚这个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是“晒黑了脸的人”。这里的人民皮肤是棕色的,他们坚强勇敢,富有才能。这个国家在非洲保持独立最久,曾经光荣地被称为“殖民主义大海中的孤岛”,今天它正在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应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邀请,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在十月二十六日到十一月七日访问了非洲东部、红海之滨的这个友好国家。我们到了“新花之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色彩绚丽而雅致的阿斯马拉以及其他几个城市,足迹遍及六省。在这些地方,我们参观了农牧业开发和植树造林工程、工厂和大学,访问了新闻、广播、出版机构,游览了名胜古迹。我们由此认识了这个国家多姿的面貌,看到了它过去的光荣、今天的成就和明天的希望。我们在各处所受到的欢迎,生动地显示了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情谊。
友好的会见
十一月六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接见了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我们坐车到了“大皇宫”,在宫前站岗的禁卫军士兵的肩章上和帽子上都缀着狮子毛。庭院里,有驯狮在踱步嬉戏。狮子威武雄壮,已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
八十一岁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站在宫内大厅中间,同中国新闻工作者一一握手,并且一起摄影留念。
他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说:“我们的友谊不是片刻的,而是长期的。”
我们把镶着镜框的埃塞俄比亚幼狮在北京动物园的两大幅彩色照片送给了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这两头幼狮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赠送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礼物,今年五月运到北京,取名为“非非”和“威威”。在北京动物园工人的精心饲养下,年龄还只有十个月的这两头幼狮现在体重都已达到二十公斤以上,长得十分矫健活泼。我们在到埃塞俄比亚访问前特地去探望了“非非”和“威威”,并且请摄影记者拍摄了照片。当塞拉西皇帝看到北京儿童在观赏这两头幼狮的照片时,脸上展现出了笑容,显得十分高兴。
十一月二日,埃塞俄比亚政府首相阿克利卢·哈普德·沃尔德也接见了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那一天正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加冕四十三周年纪念日,首相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成百上千的各国来宾,其中有当时在埃国访问的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塞内加尔总统桑戈尔,聚集一堂共庆盛典。就在这次招待会上,首相特地接见了中国新闻工作者,他要求转达他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问候,并且说了许多热情友好的话,表示他“赞赏中国人民”。
埃塞俄比亚政府的一些大臣,如交通邮电大臣、工商旅游大臣、新闻大臣、计划委员会主任在接见我们时,都赞扬中国的成就,并且表示希望进一步发展埃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埃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不是片刻的,而是长期的”——这确实既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也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历史的友谊
回顾历史,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斗争中缔造起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中国在东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埃塞俄比亚在非洲遭到了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犯,成为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当时同命运的中埃两国人民就互相同情,互相声援。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侵略对当时正在展开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国人民是一个鼓舞。
当埃塞俄比亚的抗战受到了挫折的时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指出,埃塞俄比亚“还有相当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是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论断,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一年,经过六年的斗争,埃塞俄比亚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恢复了祖国的独立。在这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埃两国人民是并肩战斗、共同胜利的战友。
近些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有过这一段光辉历史的两国人民的友谊已经进一步发扬起来。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埃塞俄比亚;一九七○年,中埃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九七一年,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从此,中埃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埃塞俄比亚,我们遇见的许多人都看过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访问中国的纪录片,他们对埃中两国关系的发展都表示庆贺。
今天,中埃两国已建立了平等友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两国的贸易在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日益增加。就在我们访埃期间,在亚的斯亚贝巴和北京之间开辟了直接的空中航线,乘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只需要十二小时的飞行就可以到达。我们和埃塞俄比亚朋友交谈中,双方都谈到:中埃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是根据五项原则建立的,我们过去有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我们都反对大国、富国欺凌和剥削小国、弱国的强权政治。今天,我们都面临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任务,我们同属于第三世界。在此基础之上,中埃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必定会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起来。
亲切的情谊
中国新闻工作者在埃塞俄比亚各地参观访问,受到各地负责官员、新闻界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亲身感受到埃塞俄比亚人民对中国人民友情的深厚亲切。
当我们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光荣地位的提格雷省访问时,这个省的省长曼加沙·塞尤姆在我们到达前十五分钟,刚从首都赶回该省省会马卡利,在机场亲自欢迎我们。当天晚上,他和他的夫人伊达·德斯塔公主为我们举行了一个民族宴会,宾主喝着“太吉”蜜酒,吃着用“台麸”(埃塞俄比亚特产的谷物)粉做成的“英杰拉”薄饼,欢叙友情。宴会之后举行歌舞演出,演员们表演了提格雷省各地的丰富的民间歌舞,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当年反侵略的斗争的,演员们挥着刀,举着枪,抖动着肩膀,跳跃怒吼,表现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曼加沙省长和他的夫人曾经访问过中国,他在接待我们时特地穿着中国布鞋来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他在提格雷省推行植树造林、修筑公路和各方面的建设,为了发动人民,还在各处组织放映中国电影《红旗渠》及塞拉西皇帝访华纪录片,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我们参观访问中,埃塞俄比亚各企业的负责人、工人和技术人员热心地为我们讲解,表演他们的操作。我们到阿瓦什河流域参观开发工程,当地的阿法族人纷纷出来招手欢迎。
我们到亚的斯亚贝巴电视台参观时,海尔·塞拉西一世民间歌舞团正在那里录制节目。演员们特地为我们表演了舞蹈,正当我们和演员们在一起鼓掌时,在旁边伴奏的乐队突然用埃塞俄比亚民间乐器奏起了中国的民歌。原来,这个歌舞团曾经到中国演出过,乐队就是在当时学会演奏这首中国民歌的。在这一传达中埃人民友谊的乐曲声中,我们之间感情的交流更加亲切融洽。
埃塞俄比亚新闻界的朋友们对中国新闻工作者去访问特别高兴。埃塞俄比亚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中间有不少人曾到中国访问过,都热情地来同我们重叙旧谊。有几次,他们还集体或个别地来陪同我们到外地参观。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著名的大河尼罗河的发源地之一,阿瓦什河是它境内最长的河流。我们在埃塞俄比亚访问时,曾一再说过:“愿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中国同非洲其它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象阿瓦什河和尼罗河一样长流不息。”我们相信,这个愿望将为历史所证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