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73-11-07

1973-11-07新闻联播 文字版

亚非国家决心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班达拉奈克夫人发动粮食生产运动争取粮食自给 赞比亚和索马里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就

第6版()<br/>专栏:<br/><br/> 亚非国家决心自力更生发展农业<br/> 班达拉奈克夫人发动粮食生产运动争取粮食自给 赞比亚和索马里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就<br/> 据新华社科伦坡电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十一月四日在科伦坡主持一个小型造纸厂的奠基仪式时发表讲话,号召人民实行粮食自给和发展小型企业。<br/> 她在九月二十一日倡议打一场粮食生产仗之后,十月五日开始到各地了解粮食生产情况,呼吁各地官员和农民代表支持粮食生产运动,并且保证政府将尽力在生产上帮助他们。<br/> 九月二十九日,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向人民解释了由于一九七一年以来程度不同的旱灾而使斯里兰卡面临的粮食的困难情况,并号召人民参加全国为提高粮食生产所作的努力。<br/> 她宣布,斯里兰卡的“农业从现在起已被置于战时状态”。她指出,所需要的是所有的爱国者同心协力去对付这种挑战,而不要依赖外国和国际信贷机构。她说:“我们不要再抵押我们的孩子们了。让我们自力更生,鼓起勇气和下定决心。”<br/> 据报道,斯里兰卡人民正在积极响应班达拉奈克夫人关于粮食生产的号召。在从九月二十三日开始的纪念已故总理班达拉奈克周期间,大约有五十万人参加义务劳动,修水塘和灌溉渠。许多工会和其他群众组织保证支持班达拉奈克夫人的号召。<br/> 加勒市政委员会十月十一日一致通过决议,表示深为赞赏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为使粮食生产运动取得成功采取的行动,并且决定市政委员会所属的一切空地都种上合适的粮食作物。<br/> 斯里兰卡许多报纸也发表社论,赞成班达拉奈克夫人决定打粮食生产仗和采取的其他经济措施。<br/> 据新华社卢萨卡电 赞比亚自一九六四年独立以来,努力发展农业,并取得了成就。<br/> 独立后,赞比亚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卡翁达总统多次指出,把农村的发展放在首位。为此,赞比亚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鼓励农民生产粮食,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供应足够的化肥,注意兴修水利等。一九七二年赞比亚人民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收获了六十多万吨,已经能够做到自给。<br/> 赞比亚棉花的销售量从一九六四年的一千六百四十九吨,增加到一九七一年的一万二千吨,从而为赞比亚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br/> 据新华社摩加迪沙电 在过去的四年里,索马里在农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国家使耕地面积已达到约四十万公顷,今年粮食产量达到十五万吨。高粱和玉米(索马里人民的主要粮食)的总产量从一九七一年的六百二十八吨增加到一九七二年的三千一百二十四吨。<br/> 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索马里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目前的三年发展计划(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把发展多种作物和扩大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以便减少粮食的进口量。<br/> 一九七○年二月实行了“突击计划”,建立了一些农场,安置了一些城镇市民和游牧民从事农业生产。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十个农场,由八千名农业工人经营将近八千公顷的土地。

反对劳资关系法 抗议压制工人运动 英国各地三十万机械工人举行罢工示威 美国民航职工和其他行业数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

第6版()<br/>专栏:<br/><br/> 反对劳资关系法 抗议压制工人运动<br/> 英国各地三十万机械工人举行罢工示威<br/> 美国民航职工和其他行业数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br/> 新华社伦敦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五日电 英国约三十万机械工人十一月五日在全国各地举行罢工,抗议英国全国劳资关系法院勒令混合机械工人工会交纳巨额罚款和压制工人运动的无理行径。<br/> 在伦敦,大约二千名罢工工人十一月五日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举的标语牌上写着:“团结就是力量!”“取消(劳资关系)法案!”示威队伍穿过了伦敦的商业中心来到伦敦东部的托尔希尔,在那里举行了群众大会。工人们纷纷在会上发言,强烈抗议劳资关系法院的无理判决,并且表示决心继续进行反对“劳资关系法”的斗争。他们还要求工人们团结起来,反对冻结工资。<br/> 同一天,在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和其他英国城市,罢工工人也举行了示威游行。<br/> 英国机械工人这次全国性的罢工斗争,是英国当局根据“劳资关系法”压制工人运动而引起的。今年九月十九日,在沃金的一家机械工厂的工人们,为了抗议资本家不准他们参加混合机械工人工会而举行了罢工。全国劳资关系法院企图强迫工人复工,罢工工人拒绝执行法院的命令。十月二十二日,全国劳资关系法院根据“劳资关系法”,判处混合机械工人工会交纳巨额罚款。此后,英国各地工人纷纷集会,抗议这一无理决定。<br/> 英国机械工人十一月五日的罢工,使英国中部地区大部分汽车工厂停工。据报道,由于这次罢工,英国的汽车工业减产三千三百辆汽车。伦敦和格拉斯哥的全国性日报和晚报也被迫停刊。<br/> 此外,苏格兰格拉斯哥消防队的约六百名消防队员,为要求增加工资而进行了持续十天的罢工斗争,终于使他们的要求得到实现。<br/>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六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民航职工以及其他一些行业的工人最近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br/> 环球航空公司的五千名飞机服务员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和反对增加工时而在十一月五日开始罢工。罢工迫使这家航空公司取消了十一月六日的四百二十一次国内航线和三十六次国际航线班机的航行。罢工者在纽约市的肯尼迪机场等处设立了纠察线。<br/> 纽约市四十八家私营医院的三万名杂务工人,为抗议当局限制提高他们的工资,不顾联邦法院的禁令而举行罢工。<br/> 另外,国际收割机公司所属工厂的工人从十月下旬起举行了十五天的罢工,影响了美国十一个州许多工厂的生产。

奥地利报纸揭露苏联在欧洲加紧扩军 苏联战略进攻矛头主要指向西方

第6版()<br/>专栏:<br/><br/> 奥地利报纸揭露苏联在欧洲加紧扩军<br/> 苏联战略进攻矛头主要指向西方<br/> 新华社维也纳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五日电 奥地利《萨尔茨堡新闻》十一月三日发表文章认为,苏联正在欧洲加紧扩军,苏联的战略进攻矛头主要是指向西方。<br/> 这家报纸在一篇评论中欧裁军会议的文章中说,“苏联把(中欧裁军)这项计划主要理解为是在本洲(指欧洲)扩展其霸权的一种可能性”,苏联“正在加紧扩军”,“持续不断地提高其军队的有效性”。<br/> 文章说,尽管苏联加强了反对中国的力量,“但它在欧洲阵地上的力量并没有减弱。其兵力的分布情况表明,其战略进攻矛头仍然主要指向西方”。<br/> 文章指出,苏联海军目前特别是用来对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在最近十年中苏联海军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扩大。苏联陆军和空军的三分之二驻扎在乌拉尔以西。苏联绝大部分的中程导弹也是专门用来威胁欧洲的。<br/> 文章说,“在西方试图为为什么要裁军找到一个答案之前,它应当问问自己,东方为什么要扩军”。

阿拉伯国家石油部长举行第二次会议 决定进一步削减石油产量

第6版()<br/>专栏:<br/><br/> 阿拉伯国家石油部长举行第二次会议<br/> 决定进一步削减石油产量<br/> 新华社科威特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五日电 阿拉伯国家石油部长十一月四日和五日在科威特举行第二次会议,决定把一些阿拉伯国家石油总产量在九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削减百分之二十五。<br/> 在十月十七日举行的阿拉伯国家石油部长第一次会议上,与会国的部长们曾决定把其石油产量每月削减百分之五,直至以色列全部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为止。第二次会议于十一月五日发表的公报说:“阿拉伯国家石油部长决定立即把各国的石油总产量在九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削减百分之二十五。”“然后,十二月份将在十一月份产量的基础上继续削减百分之五。”<br/>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叙利亚、埃及、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的石油部长或大臣们。

美国能源危机进一步深化 石油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实行定量供应

第6版()<br/>专栏:<br/><br/> 美国能源危机进一步深化<br/> 石油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实行定量供应<br/> 据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日讯 华盛顿消息:自从阿拉伯国家先后宣布向美国减少或禁止输出石油以后,美国国内的能源危机进一步深化,石油供应不足,价格上涨。<br/> 十一月一日,美国政府宣布废除今年春天对石油产品实行冻结价格的作法,允许石油制品每月提价一次。据估计,到本星期末,汽油和其他石油制品的价格可能涨价百分之二点五。<br/> 十月中旬,美国政府曾经宣布,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从十一月一日起对部分石油产品实行“强制性的定量供应”,其中包括喷气飞机燃料油、家庭取暖用油、煤油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一次实行石油配给制。<br/> 由于石油制品涨价和喷气飞机用油受限制,美国的一些航空公司纷纷宣布减少航运的班机,美国三家最大的航空公司——美洲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已把每天的班机减少八十次。<br/> 据美国报刊报道,今年上半年,美国从中东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占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百分之六点五,前几个月已上升到百分之十。美国商务部长登特十一月一日说,阿拉伯国家最近减少向美国出口石油,可能引起全国性的石油缺乏,他要求美国工业界立即采取保存石油的措施。登特说,他已向美国各主要公司发出紧急电报,指出“如果现在不能保存石油,就会在今后几个月内使(企业)关闭的程度加剧。”他还认为,地方上和地区性的缺油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参议院内政的岛屿事务委员会主席杰克逊也在十一月一日说,燃料缺乏的“危机比一个星期以前我们所有人所估计的要严重得多”。

塞拉勒窝内的矿产资源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塞拉勒窝内的矿产资源<br/> 塞拉勒窝内的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储量也较大。主要矿藏有钻石、铁、铝土矿、金红石(一种含钛的矿石)、铬、金等等。现在开采和出口的矿产中,最重要的是钻石、铁矿砂和铝矾土。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八,其中钻石和铁矿砂占四分之三。<br/> 塞拉勒窝内是世界上著名的钻石产地之一。一九七一年钻石产量一百九十三万四千克拉(一克拉等于二百毫克)。世界十多个输出钻石的国家中,塞拉勒窝内居第四位。一九七一年塞拉勒窝内钻石的出口值达五千万美元以上,占国家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塞拉勒窝内重要的收入来源。<br/> 塞拉勒窝内的钻石是一九三○年在科诺地区首先发现的。钻石较多分布在塞瓦河中游谷地及其附近,以南方省的博城和东方省的塞法杜附近为最集中的地方。<br/> 铁矿主要分布在北方省的马兰帕和奔布纳附近。马兰帕矿砂经洗选后,含铁量高达百分之六十五。一九七一年塞拉勒窝内铁矿砂产量达二百五十六万多吨。<br/> 在莫康吉山及其东南四十公里的格蓬其山,都在片麻岩的露头中发现铝矾土矿。一九七一年铝矾土产量五十五万吨。铬矿开采于内地的凯内马附近的汉赫北部。这种矿石用来生产铬。<br/> 塞拉勒窝内的矿产品主要输出到英、法、西德等西欧国家,同时也向美国和日本输出。<br/> 长期以来,塞拉勒窝内的矿产资源控制在外国垄断资本手中。早在三十年代,英国资本就在塞拉勒窝内成立了“塞拉勒窝内选矿有限托拉斯”和“塞拉勒窝内开发公司”(铁矿公司),垄断了钻石和铁矿的开采。<br/> 一九六一年,塞拉勒窝内独立以后,采取了维护民族经济的措施,国内开采的所有钻石,由设在首都弗里敦的国家钻石公司统一收购和出口。一九六九年塞拉勒窝内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矿业政策,目的是让政府在各外国公司中最终占有大部分的股份。一九七○年,塞拉勒窝内政府宣布在“塞拉勒窝内选矿有限托拉斯”中占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并把这家公司改名为国家钻石开采公司。今年上半年,塞拉勒窝内又同“塞拉勒窝内开发公司”签订了一项协定,规定政府派人参加这家公司的管理。塞拉勒窝内政府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本国矿业生产的发展。

塞拉勒窝内—“狮子山”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塞拉勒窝内—“狮子山”<br/> 非洲的许多国家常常用河流、湖泊和山脉的名字作为国名,塞拉勒窝内就是以山脉名字命名的国家。<br/> “塞拉勒窝内”是葡萄牙语,意思是“狮子山”,但它并没有一座名叫“狮子”的山。为什么叫“狮子山”?有种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因为塞拉勒窝内境内多山,从海上遥望,沿岸矗立的山峰形状好象雄踞的狮子;甚至说这里发现过许多狮子。另一种说法是当海船靠近塞拉勒窝内海岸时,能够听见山上雷声隆隆,犹如狮子的怒吼。还有一种说法是,用狮子来形容那里的土地的粗犷景象。

亚的斯亚贝巴

第6版()<br/>专栏:世界城市<br/><br/> 亚的斯亚贝巴<br/> 由亚的斯亚贝巴起飞,途经孟买直达北京的航线,已于十一月一日正式开航。这条新航线的开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br/> 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一个美丽的山城,气候凉爽,景色秀丽。过去,这里是一个小村,一八七八年,迁都于此。埃塞俄比亚人民于一八九六年打败了外来的入侵者以后在这里重建了首都。<br/> 在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语中,“亚的斯亚贝巴”意思是“新开的花”。<br/> 亚的斯亚贝巴在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具有光辉的历史。一九三五年,当意大利法西斯入侵亚的斯亚贝巴的时候,埃塞俄比亚人民英勇抗击了七个月。现在,亚的斯亚贝巴城内,有一座白色大理石的纪念碑,名为“二月十九日纪念碑”,碑上的黄铜浮雕记载了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举起枪枝,挥动拳头,对意大利法西斯侵略者进行坚决抵抗的动人形象。<br/>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始重建自己国家的首都。现在,亚的斯亚贝巴已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最大城市,人口有七十多万。工业以水泥、纺织、烟草、制糖等为主,还有制鞋、酿酒、轻便机械等小型工厂。<br/> 亚的斯亚贝巴是非洲统一组织总部的所在地。

“高丽”一词的由来

第6版()<br/>专栏:答读者<br/><br/> “高丽”一词的由来<br/> 问:一九七三年十月二日,乔冠华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到了“高丽联邦共和国”,请解释“高丽”一词的由来。<br/> 答:“高丽”是中世纪朝鲜的国号。公元九一八年,朝鲜松岳郡一个名叫王建的人当了国王,定国号为“高丽”,建都于松岳(即现在的开城)。<br/> 一三九二年,高丽三军都制使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第三十四代王恭让王,自称国王,并改国号为朝鲜。朝鲜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同以色列断交的非洲国家

第6版()<br/>专栏:国际知识<br/><br/> 同以色列断交的非洲国家<br/> 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发动侵略阿拉伯国家的“六·五”战争以来,已有二十七个非洲国家同它断交,表示对阿拉伯国家声援和支持。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到一九七三年<br/> 十月六日战争前断交国家<br/> 几内亚 一九六七年六月五日<br/> 乌干达 一九七二年三月三十日<br/> 乍得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br/> 刚果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br/> 尼日尔 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br/> 马里 一九七三年一月五日<br/> 布隆迪 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六日<br/> 多哥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一日<br/> 扎伊尔 一九七三年十月四日<br/>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战争爆发后断交国家<br/> 卢旺达 一九七三年十月九日<br/> 达荷美 一九七三年十月九日<br/> 上沃尔特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日<br/> 赤道几内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二日<br/> 喀麦隆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三日<br/> 坦桑尼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八日<br/> 马达加斯加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日<br/> 中非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一日<br/> 埃塞俄比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三日<br/> 尼日利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五日<br/> 冈比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五日<br/> 赞比亚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br/> 塞拉勒窝内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七日<br/> 塞内加尔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br/> 加纳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八日<br/> 加蓬 一九七三年十月二十九日<br/> 肯尼亚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一日<br/> 利比里亚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