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廉洁奉公
——记耿长锁和五公大队的干部们
在重温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组织起来》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想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
耿长锁家住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三十年前,他和另外三户贫苦农民热烈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起“土地合伙组”,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好榜样。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土地合伙组”,经过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发展成为五公人民公社的五公大队。耿长锁现在是这个大队的革命委员会主任。
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耿长锁和五公大队的干部们,热爱社会主义,深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他们一心为革命,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向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一 尘 不 染
五公村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十年前相比:
全村三千六百多亩瘠薄的沙地,已经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粮食亩产量由一百来斤上升到了一千一百多斤。
“土地合伙组”时,他们只有三把大镐,提水用辘轳,打场是牛拉碌碡;现在全大队已拥有两台拖拉机,一百多台电动机、柴油机,八十多台脱粒机、扬场机和其它农业机械。
没有组织起来以前,这里是“一穷二白”;如今,全大队共有公共积累一百多万元,集体和社员有储备粮五十四万斤,社员收入年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大部分社员住上了新砖房,百分之六十的户有自行车。
五公村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来,特别是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后,各方面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唯有耿长锁和其他干部们那种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一心为革命的思想作风没有变。这里的社员在谈起干部的时候,都津津乐道:没见过哪个干部借过公款,也没听说过哪个干部超支过生产队的财物。
五公大队和各生产队的干部都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每年平均每人劳动二百七十多天。他们外出开会和接待参观者花的时间多,而要的工分补贴很少。七十三岁的耿长锁,现在担任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和饶阳县委副书记、公社革委会主任等职务。可是他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有一次,他到县里开会,第二天就病了,但他说什么也不愿住医院治疗。他半躺在床上,请别人把住处和礼堂的窗子打开,让他听礼堂里的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时,他带病参加,积极发表个人意见。会开了八天,他带病坚持了八天。回来后,会计按照规定,给他记了八天工。他知道后,就要求会计把这八天的工分补贴退掉。他说:“我病了,在县上没有开好会;就是在家,也参加不了劳动;那八天不能给我记工。”就是这样,耿长锁在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以身作则,一丝不苟。
在五公大队的干部当中,时刻关心集体利益,克己奉公的事迹是很多的。即使个人在经济上有了困难,也不轻易借队上的钱。有一次,队干部李三偏家中有病人,当时又盖房子,手里不宽裕。耿长锁便对其他干部说:“咱们干部给他凑凑吧,不要叫三偏借队上的钱了。要不,干部带头借,社员跟着学,发展下去,就会影响社员分配兑现,不利于巩固集体经济。”干部都同意耿长锁的意见,大伙帮助李三偏解决了困难。
所有五公大队的干部,没有一个人多占过队上一分钱,也没有一个人份外地吃过队上一粒粮,更没有人在集体的果树园里摘过果子吃。他们有时开会开到半夜,守着队里的花生囤子,却没有一个人动过一粒花生。
社员们夸奖说:“把家当交给俺们队的干部,比锁在自己柜里还放心哩!”
五公大队的干部这种克己奉公的好作风,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早在初级合作社时,有一个外地来的披着“干部”外衣的奸商,妄图拉拢社里跟他一起做生意,用种种卑鄙伎俩请客送礼,都被耿长锁拒绝了。当时,有人说耿长锁“死巴”,耿长锁却对大伙说:“我们贫下中农,要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为革命种田。做生意,发横财,那是邪路,咱们不能走!”不久,那个奸商因为投机倒把,罪行严重,被人民政府法办了。有人深受教育地说:“人家老耿就是觉悟高。当初要是接受了那个家伙的‘好意’,中了糖衣炮弹,可就糟了!”
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锻炼,五公大队的干部们路线觉悟更高了,更加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时刻警惕着不让资产阶级的脏东西沾染自己。附近社队的干部和社员一提起这些事,都说:“人家五公大队的干部,真是一尘不染呵!”
克 勤 克 俭
走进五公大队,你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青砖新房子。一打听,不是社员的,就是集体的,很少是大队干部的。
大队办公室大门的门脸早已掀了,只剩下两边的两堵墙,两扇大门也破旧不堪了。办公室的墙壁裂了好几道缝,前前后后用铁丝、木片把着,一丈多长的房梁,一溜三根木头顶着。屋里的摆设,除了自制的没有上漆的白板桌子、凳子外,唯一的象样的家具是个文件橱,那是土改时的胜利果实。
五公大队这么富,怎么连个办公室也不盖呢?
原来,大队办公室这所房子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村公所。一九五二年成立大社时,社员们提出要翻盖一下,耿长锁等领导干部不同意盖,说:“等等吧,等咱队富裕了再盖吧。”后来,生产发展了,公共积累多了,社员们又提出要给大队盖个新的办公室,干部们还是不同意,说:“等等吧,等到社员都住上了新房子,再盖吧。”又过了几年,大部分社员都盖了新房子,这个问题又提出来了,干部们还是不同意,说:“等等吧,等到大队医疗站的房子盖好以后,再盖吧。”
就这么等啊,等啊,大队医疗站的房子整整齐齐地盖起来了,连牲口棚都换上了红砖新房子,社员们说:“还等吗?这回该盖办公室了吧?”干部们说:“着什么急呀!”有的人说:“不盖办公室,也该把大门脸修整一下。要不太不好看啦!”干部们说:“盖个门脸得花不少钱,要是拿来买成化肥能买多少啊?庄稼长得强,那才真叫好看哩!”
在这个大队,凡是有关干部们福利的事,就象盖大队办公室那样,干部们总是先让社员,自己靠后站。
一九六六年春天,邢台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五公大队十有八、九的房子,墙壁都震裂了。国家发放了一部分救济款和物资,帮助群众翻盖房屋。对于这笔救济款和物资,五公大队的干部没有一个要的,而且盖房的时候先给群众盖。耿长锁家里人多,房子不够住,他家里人早就想盖新的,但是耿长锁硬是顶住不盖。大队党总支副书记乔利广负责安排全队翻盖房屋的事。从那时到现在,七、八年过去了,全村六百户社员中有二百多户盖了七八百间新房子。可是,乔利广那幢早已震裂、用铁丝把着的老房子,仍然没有翻盖,只垒了个小土坯房做饭用。有人劝他盖新砖房,他说:“等社员们没人盖了,再说我的吧。”
今年五月,五公公社党委组织全社一百六十名农村干部到石家庄地区栾城县参观。栾城县的有关部门给他们预备了饭菜。吃饭的时候,食堂里唯独不见五公大队的人。原来,五公大队的二十多名干部正在对面的房荫凉里,吃自己带来的干粮。有人问了问,才知道他们外出办事,只要不过夜,都是这么着,不向集体领取伙食补助费。
大队会计耿联民,六十多岁了,社员称他“红管家”。每年冬天生火取暖时,他就在大队办公室院子里冒着寒风筛炉灰,拣煤渣。就靠老会计这一手,大队办公室的煤炉,每年可节约几百斤煤。老会计经管着集体的大事业,从他手里经常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钱出出进进,可他却不放过混在炉灰里的一块块小煤渣。他常说:“集体的家业虽大,那是社员们劳动来的,一星一点都不能糟蹋。”
在耿长锁的带动下,五公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一方面克勤克俭;一方面经常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一九六三年,这里发生了大水灾,庄稼被淹,一些房子被冲倒。地委要发给五公大队一部分救济物资。耿长锁说:“先救济别处的阶级兄弟吧,我们的困难自己能够解决。”他们动用了一部分集体储备粮,安排社员生活,积极领导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不仅自己战胜了困难,还拿出十二万斤柴草,二十万斤白菜,支援了重灾区。
这么多年来,年年粮食上场时,五公大队各生产队都把打场的好把式派到场里去,把头场的粮食,扬了簸,簸了筛,拣最好的交售给国家。去年,这里遇到大旱,邻近有的生产大队因灾减产,完不成粮食征购任务。五公大队在完成三十万斤征购任务以后,主动给自己一再追加任务。最后听说全公社还差十万斤,他们说:“我们包了。兄弟队有困难,我们应该少储多卖。”结果,这一年他们交售了八十万斤公余粮。今年,他们又交售公余粮九十万斤,超过征购任务两倍。
蔚 然 成 风
在五公大队第三生产队牲口棚那个院里,有几棵枣树,每天不知从树下走过多少人,可是树上的枣子,从青到红,伸手可及,却看不见一个人摘个枣尝尝。一直到中秋节,人们才把枣子打下来,分给各户。
五公大队的社员这种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利益的好作风,是同干部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影响分不开的。
在五公村,有这样一件事:一年夏天,耿长锁路过第一生产队的瓜园。看瓜的青年社员小李对另一个看瓜的老年社员李仲升说:“摘个瓜让老耿尝尝鲜吧。”李仲升知道耿长锁的脾气,便说:“你不用摘!摘了,他也不吃。”小李说:“我非让他吃了不可。”等耿长锁走近了,他就摘了一个透熟的甜瓜送给耿长锁,说:“尝个瓜吧,有名的‘老头乐’!”耿长锁笑着说:“‘老头乐’?瓜是不错;是不是每个社员来了都能这样‘乐’一个?”小李说:“那可不行,那得吃多少呀?”耿长锁说:“别人不能吃,我能吃?我比社员们还高一节?”他说着把“老头乐”交给了小李。
这样的事,在社员中广为传颂。社员们也学干部们的样子,处处维护集体利益。
譬如刨花生吧。大宗的已经刨完、晾干运走了,一伙社员去拾“明漏”,没有谁边拾边吃的。他们说:这是集体的花生,收下一颗也要交给集体。
有一次,一群男女民兵搞了几晚上义务劳动,把公路修整一新。有关方面奖给他们三十元现款、三十斤白面,他们一个也不要,钱交给大队入了账,白面都分给了烈军属。
在五公大队,为私损公是耻辱,公而忘私是光荣,这种新的“荣辱观”已经蔚然成风。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附图片)
五公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三十年来艰苦创业,改变了五公村的贫困落后面貌。这是今年秋粮丰收的景象。 新华社记者摄
一九四三年,五公村四户贫苦农民办起“土地合伙组”。三十年来,“老四户”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改变五公村面貌作出了贡献。这是“老四户”(左起):耿长锁、李砚田、乔万象、芦墨林。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我国工业部门广泛应用一种新型过滤材料——多孔陶瓷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讯 一种可以代替布、棉、纸、塑料、金属纱网、不锈钢等的新型过滤材料——多孔陶瓷,已在我国工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
多孔陶瓷是以石英、刚玉等材料和玻璃粉、粘土为熔剂,在一定温度下煅烧而成的一种多孔、孔隙分布均匀的陶瓷制品。这种陶瓷制品耐高温、耐化学腐蚀、耐磨、机械强度较大,可以过滤气体、水和固体物。目前各地已经试制成功的主要产品有:高压空气过滤管、微孔过滤管、汽油滤芯、多孔透气板等。
在冶炼、化工、石油、纺织、合成橡胶、制药和食品等工业部门,都有过滤分离、净化、提纯、排污等生产工序,过去大都用滤布、滤棉、滤纸和金属纱网作过滤材料,耗量大、成本高、不耐温、不耐腐蚀。为了寻找一种可以代替它们的新型过滤材料,山东工业陶瓷研究所、陕西工业陶瓷厂和有关单位协作,实行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研究试制成功了各种多孔陶瓷制品。利用多孔陶瓷作过滤材料,不但改进了某些工业企业的工艺操作规程,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用于过滤的布、棉、金属纱网、不锈钢等重要材料。


第2版()
专栏:

北京制成自升塔式起重机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讯 在首都王府井南口北京饭店的工地上,四台翠绿色的塔式起重机凌空屹立,吸引着成群的行人昂首观看。起重机挥舞着巨臂,一下把几吨重的建筑材料和构件从地面吊起,送到建筑物的最高层。它日夜不停地运转,大大减轻了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
这四台自升塔式起重机,是首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仅用九个月时间自行设计制造的。它采用液压顶升和可控硅调速等先进技术,提升高度最高可达一百六十米,吊臂的最大回转半径为三十五米,最大起重量为十吨。它投产使用两个多月来,运行和起重性能都很正常,已经把五万多吨建筑材料送到建筑物上。
参加设计制造塔吊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说:这批新型起重机的诞生,是大好革命形势带来的,是首都工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战斗的成果。
北京饭店扩建工程是首都建筑史上没有过的高层建筑。它在地面以上有十七层,高度达八十米。建设这样高的楼房,原有的塔式起重机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北京市有关领导部门经过讨论,决定自己制造新型塔吊。
一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高塔吊的会战很快开始了。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一机部建筑机械研究所、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北京工业大学等七个单位的三十多个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设计小组,到一些工厂调查研究,听取工人的意见。他们经过近百天的努力,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设计,把一千多张图纸及时送到负责制造的工人手中。
制造这一批塔吊的过程中,参加会战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局、机械工业局、仪表工业局等所属的三十多个工厂企业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提出“宁流千滴汗,不误一日期”的口号,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战斗。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的工人苦干巧干,按时完成了加工塔吊液压缸和铸造锻压塔吊大齿的关键任务。北京建筑机械厂胜利完成了加工塔身、塔臂、塔帽等部件的任务。


第2版()
专栏:

武汉制成龙门铣刨联合加工机床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比两层楼房还要高大的一台五米龙门铣刨联合加工机床,正在武汉重型机床厂的生产中发挥作用。
这台机床采用可控硅和静压导轨等先进技术,全长四十二米,宽九米,高八米,重四百二十吨,能铣又能刨,是发展矿山、造船、发电、铁路、机械等工业的重要设备。试用情况表明,它具有结构简单、功率高、负荷大和加工精度高、操作方便、美观大方等优点,性能良好。
过去,我国不能制造这样的大型机床。武汉重型机床厂接受了制造五米铣刨床的任务后,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厂党委领导下,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大胆实践,勇于革新,使这台五米铣刨床制造速度大大加快。按照常规,这种超重型机床,仅设计就要一年半时间,而武汉重型机床厂只用了十五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和制造的全部任务,为多快好省地生产超重型机床积累了经验。


第2版()
专栏:

太原制成大型高速钢管冷轧机
新华社太原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电 在成都无缝钢管厂,一台大型高速钢管冷轧机正在轧制着大直径、高精度的无缝钢管。操作工人反映,这台大型轧机运转正常,性能良好,轧出的钢管壁薄量轻,结实耐用,受到用户欢迎。
这台轧辊直径为二百毫米的大型高速钢管冷轧机,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在不久以前设计制造成功的,它已经轧出了一批批冷轧薄壁无缝钢管。
轧制钢管分为冷轧和热轧两种。冷轧钢管组织细密,耐温、耐压等机械性能和表面光洁度好,管壁薄,重量轻,不变形,轻便耐用。过去我国使用的大直径冷轧管,多靠从国外进口。这台机器的制造成功,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生产大量大直径冷轧管。
在设计和制造大型钢管冷轧机的过程中,担负这台机器设计任务的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现场,亲自操作机器,并请操作小型钢管冷轧机的工人介绍机器的特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和工人、干部一起多次研究、反复讨论比较,他们从四种设计方案中选定了较好的高速轧机的方案。接着,厂党委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自己动手制造机器的各种部件。轧钢机的重要部件大型曲轴,五米多长,拐臂多,拐矩大,加工精度要求高,需要专用机床加工,但当时这家工厂没有这种机床。怎么办?工人们献计献策,又虚心学习外地经验,采取分段加工然后组装的办法制出了合格的曲轴,加快了这台冷轧机的制造速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