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学习马列的课堂 路线教育的阵地
——记北京郊区崔窑大队的政治夜校
崔窑大队地处北京东南郊。过去,这里盐碱低洼,十年九不收。一九六六年四清运动以前,粮食亩产只有二百多斤,欠国家贷款三万余元。四清运动后,这里办起了政治夜校。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神变物质,到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过了“长江”。一九七二年,在大旱的情况下,粮食亩产仍达到七百五十四斤。今年夏季三百亩小麦,亩产六百五十斤,比去年增加一百二十六斤。几年来,这个大队还清了国家贷款,集体积累了二十多万元。社员分配由一九六六年平均每人五十八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八元。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
一九六六年四清运动后,崔窑大队办起了政治夜校。
夜校刚开办时,群众积极性很高,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四十多人;不久,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什么原因呢?原来是阶级敌人在背后捣鬼。他们煽动群众,说:“成天跟土坷垃打交道,还上什么夜校?不如聊大天,睡大觉。”夜校晚上上课,他们摆开摔跤场,讲《小五义》,拉拢引诱青年,和夜校唱对台戏,并且叫嚷:“咱们这台戏,非把夜校拉垮不可。”问题查清后,党支部发动群众,揭穿了他们的阴谋诡计,对他们进行了批判斗争。同时,在社员中狠抓了阶级教育,大力宣传举办政治夜校,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必要性。通过组织老贫农回忆旧社会的苦,畅谈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了广大贫下中农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大家说:“树靠根生,鱼靠水养,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敌人反对我们学习,害怕我们学习,说明我们做对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学好。”经过这场斗争,参加政治夜校的人迅速发展到八十多人。
但是,阶级敌人是“挂在墙上的葱,根枯叶黄心不死”。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又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借着部分群众给党支部提意见的机会,疯狂叫嚷要拆散政治夜校,搞垮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崔长贵坚定地说:“党支部有缺点,大伙儿批评,是对我们的帮助。但有人想混水摸鱼,搞垮夜校,是绝对办不到的。”经过激烈斗争,党支部团结了广大贫下中农,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使政治夜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一九六七年,三夏大忙一开始,学习和生产发生了矛盾。有的干部由于受刘少奇“生产第一”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政治与生产的关系。认为:“小麦不收要霉烂,水稻不插要减产,玉米不薅要荒地,学习多少没关系。”有一天晚上,按规定是夜校学习日,有个队长却把社员组织到场院去脱粒。党支部认为,在生产大忙期间,有计划地更改或暂停一两次夜校学习是可以的;但这个队长的行动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对学习不重视。同时,没有经过研究随便停止夜校的学习,也是不对的。支部书记立即跑到场院和这个队长交换了意见,并征求了社员的意见,大家一致要求先学后干。夜校下课后,社员不等干部支派,就主动到场院脱粒。这一年麦收搞得又快又好。三百亩水稻的插秧任务,比往年提前七、八天完成。事后,他们组织干部,结合实际事例,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教导,批判了“生产第一”的谬论,使干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七年来,政治夜校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办好夜校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大事。
对社员进行路线教育
崔窑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夜校成了向社员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的阵地。
有一个时期,党支部发现有的群众阶级斗争观念不强,对敌人的破坏活动认识不清。如有人说:“崔窑主要是崔、马两姓,都是干活吃饭,还有什么阶级斗争?”一小撮坏人也在暗地里散布“一笔写不出两个姓来,同族同姓是一家”的谬论。党支部为了提高大家的阶级警惕性,在夜校上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课,讲述了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引导大家结合大队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不少群众摆出了地主分子马连芳保存地契、梦想变天等事实,狠批了刘少奇散布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通过学习和批判,社员的路线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大家说:“崔、马两姓中,解放前有穷有富,既是一家人,为什么富马要剥削穷马?现在阶级敌人表面上装老实,是害怕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背地里却妄想变天。”
一九七三年,崔窑大队种了四百多亩早稻,一百五十亩晚稻。这一年,大队买了一台插秧机,大大加快了插秧的进度。在晚稻还没有插完的时候,有的兄弟社队劳力紧张,来借插秧机,当时有的干部想不通,认为“机器是我们花钱买的,使坏了还得花钱修理,太不合算了。”党支部在夜校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的教导,上了“种田为革命”的一课。大家说:“我们大队就算亩产一千斤,也只是很小的成就。如果社社队队都丰收,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于是,他们重新调配了劳力,把插秧机借给兄弟队。
夜校还紧紧围绕批林整风这个头等大事,发动群众,培训骨干,组织学习,开展革命大批判。在学习中央文件时,夜校综合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开始,大家对什么是“天才论”,为什么说它是林彪反党的理论纲领等问题搞不清楚,经过辅导,大家联系本村的实际情况说:地主崔廷金解放前当伪保长,自称他是龙生凤养,必然富贵,但现在他却威风扫地。贫农崔长贵,十三岁就给崔廷金扛活,地主骂他“生下来就是受穷的命”。现在却当了党支部书记,带领我们奔社会主义。事实证明什么“天生”的、“命定”的,都是骗人的鬼话。林彪鼓吹这些反动谬论,正说明他和地富是一类货。林彪鼓吹“天才论”的反革命目的,就是为他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
在普遍学、普遍批的阶段,夜校还举办了林彪反革命罪行展览。与此同时,帮助社员分别确定批判题目,选学马列和毛主席有关著作。在青壮年班里,不少人是知识青年,夜校就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和关于反修防修的一系列教导,批判林彪一伙的“变相劳改”论。老年社员,多是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夜校就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批判林彪一伙“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农民缺吃少穿”等谬论。在群众普遍学、普遍批的基础上,夜校选择较好的发言,召开批判大会,推动批林整风运动深入发展。
抓好几个环节
崔窑大队办政治夜校,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党支部要重视,干部要带头。从建校那天起,党支部就组成有支部书记和一名副书记参加的夜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夜校工作。全村十八名大、小队干部,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参加夜校学习,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群众。
第二,要建立一支革命化的辅导队伍。支部从党、团员和优秀知识青年中,选拔了四名辅导员负责讲课。八个学习小组,分别指定了八名积极要求进步、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同志任组长,负责领导讨论。
第三,学习制度要切实可行。初办夜校时,支部只组织青壮年学习,每周学两次。加上其它会议,把晚上都占用了,社员处理家务的时间就少了。另外,只是青壮年参加学习,家庭妇女和老年人受不到教育。从一九六八年冬天开始,改为每月学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把夜校学员分成青壮年、老年、家务重的妇女三个班。逢七青壮年学,逢八家务重的妇女学,逢九老年学,主要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的一些基本观点。群众称这个制度是“七、八、九,人人有”。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洪泽好风光
深秋季节,我们访问了苏北鱼米之乡的洪泽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全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迎来了洪泽湖畔的大好风光。
翻过洪泽湖大堤,我们乘快艇飞驰在百里湖面上。收购鱼货的汽轮往来如梭,大网船上和各种各样的簖塘里,渔歌互答,刚刚离水的鲭、鲢、鲤等各种鲜鱼活蹦乱跳,螃蟹来回翻爬。
现在的洪泽湖,既是淡水渔区,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库。近年来,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湖里的蓄水量逐渐增加,水位一直较高,这给捕捞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广大渔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认真批判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克服了无所作为和懦夫懒汉思想。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努力探索深水捕捞的规律,不断革新捕捞工具和改进操作技术,使鱼的产量继续增长。一九七二年总产量达到一千八百多万斤,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了一成多。今年一至九月鱼的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七十五万斤。
红旗大队第一生产队,原是水草茂密鱼类栖息、觅食的好场所。湖水上涨以后,草被淹没,成了寡水地带。为了在新的情况下,摸索鱼虾回游的规律,这个队的老渔民化兴德,带领生产队科研小组的几个青年渔民,划着渔船,穿芦荡,过洼地,探激流,细心观察鱼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浅滩静流的地方栽插蒿苗草。他们说,大寨能治山,俺们能治滩。苦干一个月,他们栽了三百多亩蒿苗草。后来,他们在这种蒿苗草区捕鱼,出现了一次围箔万斤鱼的高产纪录。现在,这种被人们称为无堤养鱼塘的蒿苗草区,在洪泽浅湖地带比比皆是。
过去,洪泽湖上曾经出产过螃蟹。后来,沿湖的水利设施,堵塞了螃蟹的回游道路,湖里的螃蟹不多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渔民实行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在大力放养鱼苗的同时,到数百里之外的崇明岛等地捕捞蟹苗。从一九六九年开始,每年都要在洪泽湖里放养蟹苗近两亿只。一九七一年,这里捕螃蟹两万多斤。今年头十个月,已经迅速增长到五十多万斤。
我们来到了县城北郊的水貂养殖场,只见一头头活泼健壮的水貂在笼里跳上跳下,逗人喜爱。水貂是寒带的珍贵毛皮兽,喜寒怕热。最近几年,经过貂场职工的精心饲养,这种北方貂已经适应了南方的自然条件,在洪泽湖上安家落户了。参观水貂厨房的时候,张贴在墙上的水貂食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厨师告诉我们,北方水貂以肉食和咸水鱼为主。为了适应当地情况,通过反复实验,他们已经摸索出以当地小鱼和蔬菜为主的食谱。按照这种食谱,喂养出来的水貂,毛绒质量、色素等,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洪明渔业大队的水貂场,设立在洪泽湖中的一个芦苇滩头。今年五月中旬,有头母貂难产,饲养员小赵给它打针催生,五头仔貂落地了,但是由于它们在母胎内停留时间过长,全身发紫,已经断了气。小赵不怕腥臭,嘴对嘴地对五头仔貂一一进行人工呼吸,终于把它们全部救活。
洪泽县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湖蚌。现在,全县已经放养珠蚌二十四万只。在老山公社的许多湖滩洼塘里,一根根木桩被绳索连成一线,一条条系着珠蚌的细线悬挂在绳索上垂入水中。我们到这里参观的时候,姑娘们正在检查珍珠的生长情况,她们细心打开珠蚌,只见一颗颗豌豆大小的珍珠闪闪发光。一九七一年,老山公社党委把湖蚌育珠列为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没有技术,一批渔家姑娘三下江南,虚心求教。缺少工具,他们以船板代替手术台,用眼药水瓶代替滴管,拿旧锯条磨制手术刀。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社就发展了十一万多只珍珠蚌,今年已经开始采集珍珠了。
快艇在辽阔的湖面上破浪前进,一幅幅壮丽的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湖心,广阔的沙滩,茂密的芦苇和苍翠的杨柳,随风摇曳。在浅湖区域,数百亩湖藕和鸡头、菱角连成一片,成群的鹅鸭,嬉游其中。在滩畔、湖岸、堤旁,杞柳、紫穗槐密密层层,使人想起战争年代的青纱帐。洪泽湖边的人民,不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了水上的丰富资源,繁荣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业、渔业生产,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洪泽县的陆上和湖面,多种经营犹如鲜花朵朵,遍地开放。当我们满怀喜悦,从湖上回到县城高涧镇的时候,县里的同志建议我们再看看灵芝养植场。走进高涧镇医院的厢房,一颗颗人工培育的古铜色的灵芝草,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医院的灵芝养植场,已经用灵芝制成大批珍贵的成药。有人感慨地说:“灵芝千年长,人工百日成,真是巧夺天工啊!”从灵芝养植场返回住地的途中,有人边走边念诵:“洪泽有三宝:水貂、珍珠、灵芝草”。他的话引起一阵爽朗的笑声。其实,洪泽的多种经营何止这“三宝”?最可宝贵的也绝不是这三样。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洪泽财宝千千万,都是这里的数十万劳动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辛勤劳动的结晶啊!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列车新风

雪夜送亲人
一天,九十六次列车到达终点站石家庄车站时,已是夜幕降临了,女列车员任建华结束了一天的紧张工作,正准备交接班回家休息。这时,她发现刚下车的一个中年妇女手捂着肚子,脸色苍白,头上直冒虚汗。小任一看就知道这位旅客就要临产了,马上走向前问:“你到那里去?”“回俺山东龙华老家去度产假,没想到今天……”任建华想:这位大嫂在石家庄是过路的,人地生疏,而且天黑又下着雪,可怎么自己去医院呢?她毅然决定送这位大嫂去,并立即向列车长表示说:“让我送她到医院去吧!”列车长同意了她的要求。
小任办理完交接班手续后,就从车站推出三轮车,把自己的被褥铺在车上,又将自己的棉衣披在孕妇身上,搀扶着她踏上了三轮车朝医院驰去。
在医务人员护理下,婴儿安全降生了。小任又与这位大嫂家取得了联系,请他们来医院接。一切手续办理妥当后,任建华才踏着积雪回家休息。从此,雪夜送亲人成为人们传诵的佳话。


第4版()
专栏:列车新风

一杯水
青岛开出的四十次快车快到北京了。到达终点站前的准备工作:擦地板、倒烟灰、收点茶具等等,必须全部完成。
在十号车厢里,列车员刘云川正在收点茶杯。当他来到车厢中部,从茶桌上端起一只盛着半杯水的茶杯时,座席上一位农民老大娘,眉头微微一皱,朝他打量了一眼。刘云川仔细一看,原来这位大娘正在吃煎饼。怎么办?不收,耽误了洗刷消毒时间,影响了工作。收吧,大娘正需要水。他立即想到大娘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他没有收回茶杯,又给大娘倒满了一杯水。大娘的脸上立刻出现了笑容。
倒杯水,是件小事,却反映了乘务员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列车员们说得好:“一路上倒了千杯万杯,不倒这最后一杯,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没有做到家。”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光辉
——苏州市拾物招领处见闻
在各地的拾物招领处里,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故事,闪耀着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的光辉。这里给读者介绍的,是发生在江苏省苏州市拾物招领处内外的一些事。
每天,从早到晚,这里的人民警察忙着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访者,其中有许多人是前来送交拾物的。
今年六月的一天晚上,机动三轮车工人王洪明,把一个客人从苏州市送到西郊的浒关后,已八点多了。他驾着空车从浒关回来,发现路上有一只包裹,他停下车拾起包裹打开一看,里边有女式上衣两件,各种颜色的衣料好几段,还有其他许多物件。王洪明心里琢磨,这包裹很可能是从什么车上颠下来的,丢失的人肯定很着急,在这里等会儿,或许能遇到寻找失物的人。于是,他把空车驶到一旁,坐在公路边上等候。半个多小时后,还没有人来寻找,王洪明只得带着包裹驾车回到苏州。第二天,王洪明一上班,就把这只包裹交到服务站。服务站的同志又很快把包裹转交到了拾物招领处,等候失主前来认领。
在拾物招领处,每天都收到大量的物件。据统计,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少年儿童拾到后交来的,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少年儿童崭新的精神面貌。
一天,苏州第二食品商店的两位女营业员,送自己的子女上托儿所。过了马路以后,小伟和小萍别了母亲,走小巷上托儿所去了。小萍眼尖,看到地上有一包东西,她叫住小伟,一同拾起了这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百七十元钱。小萍说:“妈妈讲过,拾到东西要交还人家,做诚实的孩子。”小伟说:“阿姨教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这东西快去交给阿姨!”两个小朋友手拉着手,赶到托儿所,把钱包交给了托儿所阿姨。阿姨表扬了小伟和小萍,就把钱转交到拾物招领处。
送交到拾物招领处来的物件中,从一分钱的硬币到几千元的存折,从普通的钥匙到名贵的手表,从小孩用的手帕到大人的毛料上装,吃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今年一至七月份,群众送交的物件有二千二百四十件,其中手表六块,钢笔四百零二支,各种票夹二百九十八只,手提包六十七只,各种衣服四百三十八件,现金二千零十四元多。这些东西交到拾物招领处以后,又是怎样使物品回到失主手里的呢?
一天下午,苏州无线电四厂两个工人拾到一个皮夹,交到拾物招领处。皮夹里,除了二十多元钱和许多票证外,只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位年轻的解放军,一张是个天真的小姑娘,其他一无线索。怎样寻找失主呢?民警高慧玲和殷美珍分析了情况,认为皮夹内没有证件,失主可能是个家庭妇女;皮夹是在十全街附近拾到的,很可能这人就住在附近。于是,她俩来到十全街附近的公园路派出所访问,但民警们谁也不认识照片上这两个人。接着,她们又让正在开会的里弄干部和居民群众认照片,大家都说不认识。寻找失主虽然遇到困难,但两位民警并不灰心。她们想,到小孩中去问问,或者会有人认识。她们挨家挨户让小孩看照片,走了一家又一家,忽然,有个小孩看到照片高兴地说:“啊,这不是姐姐的同学吗?我认识!”这个小孩领着民警,来到了十全街二十八号。一进门就碰见了照片上的小姑娘。原来,这家的老太太正在翻箱倒柜寻找这只皮夹呢。当老人拿到皮夹时,激动地说:“人民警察真是太好了,太好了!”
拾物招领处的人民警察,就是这样千方百计,不怕麻烦地寻找失主。为了使拾交的物件尽快归还失主,拾物招领处的民警,还把拾物集中起来,开办展览会,组织群众参观认领。同时给各单位发出认领失物的公告,列出还没有认领的物品清单。这样,一些长久以来无人认领的物件,很快回到了失主手里。
今天,苏州市拾物招领处已不单是个拾交失物和寻找失主的机构,它已经成为一个传播毛泽东思想,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阵地。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共青团员、红卫兵、红小兵,前来失物招领展览会参观。展览室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物件,介绍拾金不昧、拾物交公的事迹和图片。民警一边带领着青少年们参观,一边给他们讲解先进事迹。通过这种参观学习活动,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使拾金不昧、拾物交公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进一步发扬光大。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