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公冶平
读了今天本版介绍的几个新干部的事迹,使人欢欣鼓舞。工业战线上,大批的工人新干部朝气蓬勃地成长起来了。他们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有较高的路线斗争觉悟,能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他们勇于实践,吃苦耐劳,敢挑重担,有虎虎生气;他们来自基层,了解群众的甘苦,同群众息息相通;他们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也能主动向老干部的长处学习。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广大新干部身上正在得到继承和发扬。
党的十大,把毛主席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写进了新党章的总纲。王洪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还指出:“毛主席经常拿党在艰苦斗争年代的事例来教育我们,要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我们要坚决响应十大的号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不论担负什么领导工作,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许多老一辈的同志,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是我们的表率。他们不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和广大群众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各项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他们的丰富经验,应该成为新干部的财富。也有些老干部,曾经因为脱离群众,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犯了错误,有过教训,这是新干部应当引以为鉴的。
许多新干部从群众中来,同群众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也要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警惕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可能发生的思想上的变化。要清醒地看到:如果思想上不警惕,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只有通过认真读书学习,通过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狠抓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才能逐步牢固地树立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新老干部都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再发扬。


第4版()
专栏:

根深叶茂
——记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炼钢分厂党委副书记、新干部徐文俊
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炼钢分厂党委副书记徐文俊,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由一个普通炼钢工人提拔起来的新干部。他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的教导,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仍旧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参加劳动,才能
扎根于群众之中
开始,会议多,工作忙,徐文俊顾不上参加劳动。他想:我当了十五年的炼钢工人,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今后只要把工作搞好,少劳动点也没啥!有一次,他回到原来劳动过的单位,过去大家都叫他小徐,这会却叫起徐书记来了,谈话也不那么热乎。徐文俊警惕到自己和群众的关系开始疏远了。他想,原来以为少劳动点也没啥,这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老同志犯了错误,不正是由于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吗?从此,他注意坚持参加劳动。有时白天工作忙脱不开身,就争取在晚上上夜班劳动。
有一个时期,炼钢车间的工人探亲和病休的较多,一个班只剩下三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徐文俊果断地说:“炉子照开,生产继续进行。”他把工作安排了一下,就到炼钢炉上和工人一起干活去了。为了不影响白天处理全分厂的工作,他要求把自己安排在夜里零点到早晨八点这个班。工人们不给他安排,说:“那里就缺你一个人干活,大伙加把劲就都有啦!”他严肃地对大伙说:“同志们可以代替我干活,可是不能代替我改造思想。”在他的带动下,炼钢炉照样开炉坚持生产。徐文俊一方面不放松抓好全分厂的工作,一方面坚持干了一个多星期的夜班,同炼钢车间的工人一起,争取按时完成了当月钢产量计划。
这件事使徐文俊认识到,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就是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后来,他在工作和劳动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起模范带头作用。干活时,他抢干最脏、最累的活;遇到危险时,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今年六月的一天,三号转炉正准备出钢,突然,炉身被卡死了,转不过来也倒不过去。原来是炉子喷出来的渣在炉子陌坡处结了一个足有三吨重的大渣块,挤住了。这时炉里的钢水已经熔炼成,不出钢,炉子有爆炸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徐文俊命令其他同志立刻撤离危险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冲入险区去排除故障。眉毛被烤焦了,衣服冒着烟,他全然不顾,一把抓住摇炉柄奋力摇动。不一会,只听喀嚓一声,三吨多重的大渣块被挤碎了。炉身恢复了转动,又按时出钢了。
经常蹲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徐文俊当分厂党委副书记以后,分管全分厂的生产行政工作。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除了开会,其它时间都在生产现场。他坚持做到能在现场开的会,不到办公室开;能面对面说的事,不打电话;能亲自干的事,不托别人办。
徐文俊的日常工作有两个点:一个是长期点,就是他曾经劳动过十五年的炼钢车间;一个是短期点,就是根据中心工作或生产上的需要,临时到一个车间或班组去蹲点,一项工作完成了,又回到长期点上。由于他经常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地干,所以,他情况比较了解,解决问题比较及时,工作做的比较细致。
有段时间,白云石生产情况不好,经常出现结炉现象。为了弄清情况,他到白云石炉上蹲点劳动。工人们反映说,问题主要在领导重生产前方,轻生产后方,有些合理的规章制度没有贯彻执行。情况摸清后,徐文俊和党委另一位副书记一起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主动检查自己在生产管理上的缺点错误。接着,他又和工人们一起讨论制订了一套白云石生产的合理规程,亲自和工人们一起试验,反复修改,最后纳入生产工艺。结果,很快克服了结炉现象,使白云石生产迅速改变了面貌。
徐文俊在生产现场发现问题以后,往往是一抓到底,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一次,他在冲天炉小组参加劳动,上午听工人们说炉子可能要坏,他立即去组织抢修另一台炉子,以便替换生产。当时砌炉用的沥青砖不足,他便跑到打砖组,说明如果沥青砖生产不出来,冲天炉就要停产。工人们听了以后,干了白班接着又干了个二班,徐文俊也跟着大家一起干,第二天就拿出了足够的沥青砖,保证了砌炉子的需要。通过这些事,使他认识到,要指挥好生产,必须经常到生产现场,深入群众,依靠群众。
虚心学习,永远做个小学生
徐文俊刚担任分厂党委副书记的那些日子,感到厂子大,事情多,担子很重,怕挑不起来,有些胆怯。老干部、分厂党委书记刘云成,便多次和他谈心,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耐心地帮助他。他刚到分厂工作时,整天忙于事务,什么数字、报表、批条、签字,缠得他出不了门。刘云成对他说,工作千头万绪,要抓住主要矛盾;我们领导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上,放在发动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并亲自帮助他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他高兴地对人们说:“我有两个好老师,一个是老干部,一个是老工人。”他把刘云成等老干部的优点记在心里,经常同自己对照,找出自己的缺点、弱点和错误,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一次,党委会研究一个车间领导班子的情况,谈到一个干部的问题时,徐文俊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就说“不行把他撤下来!”这个意见引起了刘云成的注意。会后,刘云成既肯定他敢于阐明自己观点的精神,又帮助他正确理解党对犯有错误的干部的一贯政策,使他很受感动。从此,徐文俊积极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对犯有错误的同志,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热情地做政治思想工作,帮助他改正错误。
有一次,在改造四号转炉主排风眼时,他事先没有征求工人们的意见,自己根据外地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工人们一讨论,觉得照这个方案改,改了和不改差不多。工人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外地的作法,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徐文俊拿着这两个方案一比较,深感自己搞的方案不如群众搞的方案好,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采纳了工人们的方案。转炉改造后,由过去的平均炉龄几十炉一跃到一百炉以上,平均每一炉的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从这件事中,他再次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自己要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工人主任”
——记太原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革委会副主任、新干部孟甲喜
在太原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的车场里,经常看见一位满身油腻满脸汗的中年人。他不是钻在车下仰着身子修车,就是扶起方向盘在场上试车,也不时有人找他问话、批条。他,就是公司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工会主任孟甲喜同志。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是“工人主任”。
“他还和咱工人一个样”
一九六八年九月,孟甲喜被推选担任公司革委会副主任以后,一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几年来,他每年参加劳动的天数不少于二百八十天。他既是司机,又是修理工,也是装卸工,啥也干。群众说:“他还和咱工人一个样。”夏天,骄阳似火,他光着膀子在露天车场修车,汗水和工人们洒在一起;冬天,昼短夜长,他凌晨四点多钟就到车场,和工人们一起添水、加油、发动车,作好出车前的一切准备;晚上下班了,他常常和工人们一起检查车辆,排除故障,保证第二天正常出车。
孟甲喜常说:“当干部,不能站着指挥,要干着指挥。干部能带头,群众才有劲头。”去年一月的一天,孟甲喜从市里开会回来,已经是掌灯时分。此刻,西北风卷着飞舞的雪花,大地一片白茫茫。他想,工人们现在还在冰天雪地里忘我地劳动,自己怎么能在家里休息呢!他换上工作服,朝工地大步奔去。工人们正在检查一台铲车的故障。孟甲喜二话没说,拿了工具躺在车下的冰雪地上修起来。等老孟修好车要爬起来时,浸着汗水的棉衣已经冻结在雪地上了。
今年第一季度,运输一公司抢运矿粉。老孟扶起方向盘是司机,走出驾驶室是装卸工,从不闲一刻。他安排工人分两班,自己却往往从早上六点钟一直干到晚上十点钟。工人们被他的革命精神所鼓舞,奋战了九十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提前完成了拉运矿粉的任务。
心里时刻想着群众”
一九六九年秋,阴雨连绵。一天中午,孟甲喜正在家里吃饭时,忽然,屋顶上的漏雨滴落下来。他立刻想到:职工们的房屋会不会漏雨呢?他放下饭碗,冒着风雨,踏着泥泞,到职工宿舍去挨门逐户地查访。他给三十多户送了油毡,还亲自帮助十多户职工铺盖好房顶。
前年春节,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过年。可是锅炉房不能停工。孟甲喜想:锅炉工人一冬天很辛苦,应该回家过个年。他便和车队干部杨黑则、武振耀一起,从大年三十晚上起,一连上了三个班,让九个锅炉工愉快地回家过节。
孟甲喜对同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从不特殊。一九七○年冬天,孟甲喜带领着车队运粮。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工人们让他坐进驾驶室,他说:“我身体好,你们坐在里边吧。”说着便坐到了车顶粮袋上。同志们硬是要拉他进驾驶室去,他执意不肯。不能我坐在里边,让工人们坐在外面啊!他坐在车顶粮袋上虽然受点冷,却和工人们的心贴得更紧了。
孟甲喜关心群众的事何止这些呢!女工阎玉梅快要生孩子了,爱人不在家,孟甲喜半夜三更用自行车把她送到医院;司机高全书患急性肝炎,一时找不到药,孟甲喜把自己家里的药品送到他的床前;工人杜喜堂,生活困难,孟甲喜主动把钱借给他……。工人们都说:“孟师傅心里时刻想着群众。”
“要靠千百万群众的力量”
孟甲喜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群众,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关心同志。他说:“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千百万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车队有两个小队长不团结,影响了生产。车队党支部找孟甲喜商量,准备采取把他们调开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孟甲喜没有表态。他在琢磨,他们俩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党的发展对象,为什么就团结不好呢?第二天,孟甲喜来到车队参加劳动,了解到两个队长由于工作互不通气,慢慢产生了隔阂,以至发展到“开会各唱各的调,生产各人搞一套”。针对这种情况,孟甲喜多次找他们俩谈心,既批评又帮助,使他们俩受到很大的教育。双方都表示,要用党员的五条标准要求自己,做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从此,两个小队长,工作同心协力,互相支持,很快改变了车队的面貌。
去年一季度,修理车间铲车组任务比较大。一天,孟甲喜来参加劳动。一走进车间,牛师傅就说:“现在任务这么紧,有几个青年人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你一批评他,他就瞪眼,真难弄,干脆把他们调走算啦!”孟甲喜想起毛主席的话:“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现在,有的青年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领导没有很好地关心教育他们。教育青年,是关系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从此,孟甲喜更加关心青年的成长。他发现青年工人傅保生情绪低沉,经常迟到早退,上班无精打采。下班后,老孟就和牛师傅一起,往返四十余里,到小傅的家里了解情况。在谈话中,知道了小傅不愿当修理工,想开汽车;再加上母亲生病,思想上也有负担。孟甲喜一边帮助他给母亲看病,解决实际困难;一边和他共同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讲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提高了小傅的路线斗争觉悟,使他学习、劳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七月份,孟甲喜为了发挥青年人的力量,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并亲自担任了队长。他和青年们一起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开展革命大批判,请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讲家史、厂史,对青年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青年们主动向党委、团委写保证,表决心,要为革命作出新贡献。八月份,青年突击队在大热天,连续苦战了一个星期,修好了一台质量完全合乎标准的“三保车”。孟甲喜看着青年人的进步,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记大连纺织厂前纺车间乙班的新老干部
一九七一年七月,大连纺织厂前纺车间乙班青年工人张德成,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当了二十多年工长的张维安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是张德成的副手。小张想:老张的党龄比自己的年龄还大,工作经验多,自己能挑起这副重担吗?老张看到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成长起来的青年工人小张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心里特别高兴。“我们党如果没有广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所以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老张决心按照毛主席这一教导去做。
一天傍晚,张师傅来到小张家里,语重心长地说:“小张,咱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担任支部书记是党根据革命事业需要安排的,今后我保证当好你的助手。”几句话,说得小张心里热乎乎的。他激动地说:“张师傅,我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为革命挑重担,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小张刚上任,正赶上厂里发动群众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小张急于要把制度定下来,只找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制度一公布,工人意见纷纷。这时,有人主张还是让老张来抓吧!老张认为,小张是刚提拔上来的新干部,一时还缺少管理企业的经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他在群众大会上,主动承担责任,支持小张继续抓好这项工作。听了张师傅的话,小张感到很难过,也主动在会上做了检查。散会以后,张师傅和小张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坚持群众路线的教导,总结了经验教训。老张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联系群众的重要和脱离群众的危害;同时,把积累了二十多年管理企业的经验,统统“倒”给了小张。小张心里十分感动。
打那以后,小张更注意学习张师傅的长处。有一段时间,小张参加劳动的时间少了。一天,小张刚进车间,就看见张师傅正蹲在梳棉机旁,扫除后车洞,弄得满身满脸都是飞花。小张想到张师傅当干部二十多年来,从不脱离劳动,那里困难那里去,专拣重活累活干,对照自己,感到有很大差距。他在日记里告诫自己:要担班长的担子,不摆班长的架子,领导要带头吃苦。从此,小张把班里的工作尽量安排在业余时间里干,腾出时间参加劳动。有时白天参加会议,晚上坚持跟班生产。
老张关怀小张的成长无微不至,小张帮助老张也是满腔热忱。一次,领导要从他们班上调走一个工人。老张觉得班上有人腰杆壮,班上缺人心发慌,因此不大愿意。小张找到老张说:咱们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光看到一个班的小天地。接着,小张又讲起了去年八月份自己班里人员紧张,兄弟班不顾自身困难,支援了四、五个人的事。一番话,说得老张豁然开朗。第二天,老张千方百计调整了劳动组织,愉快地送走了这位同志。
老张和小张互相帮助,又互相尊重。老张遇事都向小张汇报。小张也十分尊重老张。有一次,老张外出工作不在家,党支部研究派一名同志担任清梳工序小组长。支委让小张“拍板”。小张想:张师傅情况熟,经验多,这件事应该听听他的意见。这天,他上完夜班,便跑到张师傅家里,向老张征求意见。老张同意支委会的意见,又嘱咐说:“这个同志过去曾多次调动工作,一定要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小张立即到这个同志的家中走访谈心,使这个同志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上海红光内衣染织厂党委书记渠怀义(右前),带领新干部吴金华(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